项链导学案教师版(一)

合集下载

《项链》公开课教案

《项链》公开课教案

《项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通过阅读本课文,了解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生活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理解并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19世纪末法国社会生活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莫泊桑和他的作品《项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3. 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讲解(1)讲解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4. 分析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命运背后的道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项链》教案设计

《项链》教案设计

《项链》教案设计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课文背景介绍(30分钟)第二课时:课文分析与重点理解(30分钟)第三课时:情感体会与写作指导(30分钟)第四课时:课文赏析与表演(3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莫泊桑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项链》;2.理解《项链》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以及情感表达;4.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5.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珍惜现实的意识。

教学重点:1.教授《项链》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梳理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4.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及人物性格;3.进行情感表达与写作指导。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教材《项链》的文本;3.黑板和彩色粉笔;4.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课文背景介绍(30分钟)1.导入(5分钟)介绍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项链》的故事有所期待。

3.课文背景介绍(15分钟)简要介绍《项链》的故事背景:女主人公失去一条珍贵的项链后,为了弥补损失而倾家荡产,最终发现事实并非自己所想。

引导学生思考珍惜现实,不贪图虚荣之物。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与重点理解(30分钟)1.课文内容回顾(10分钟)有学生自愿朗读课文片段,回顾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重温故事梗概。

2.人物性格分析(10分钟)分析女主人公玛达姑的性格特点:虚荣、自卑、感性等,引导学生发现其转变和成长。

3.主题思想探究(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项链》表达的主题思想,从故事中体会珍惜现实、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情感体会与写作指导(30分钟)1.情感体会交流(15分钟)让学生表达对《项链》的情感体会,分享故事中对贪婪、虚荣等主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现实的重要性。

2.写作指导(15分钟)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撰写对《项链》故事的心得体会或故事续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进学解导学案

进学解导学案

《进学解》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一、题目解说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载:“(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疑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

它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

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这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采取抑客取主的写法,即假设主客两人问难,先由客方提出论点,对主人问难,是文章的陪衬,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文章就不同,是在客言之先,自己先站出来讲话,然后把客的话引出来,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

二、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11课《项链》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1课《项链》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标题:《项链》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蓝”、“又”、“挂”等生字,并理解其意义。

b.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蓝”、“又”、“挂”等生字,并掌握其笔画顺序。

c.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义。

b.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c.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1. 正确书写生字,掌握笔画顺序。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生字卡片、故事书。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项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项链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项链是用什么做的吗?”引导学生回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文《项链》,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2. 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回答。

三、生字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生字。

四、课文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的意义。

2. 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找到项链的?”引导学生回答。

五、口语表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讲述故事情节。

六、表演活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排并表演故事情节。

《项链》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疏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 (1850—1893) 19 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代表作: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短篇小说《羊脂球》、《两个朋友》、《米隆老爹》、《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法)、契诃夫(俄)、欧·亨利(美)。

2.莫泊桑小说风格(1)以小见大,概括生活本质。

(2)精巧奇特的构思布局,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

(3)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

(4)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

3.写作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

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极力跻身于大资产阶级的行列,为此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莫泊桑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4.字词正音寒伧.(chen)佳肴.(yáo)请柬.(jiǎn)莅.临(lì)衣褶.(zhě)契.约(qì)阿.谀.(ē yú)垂涎.(xián)自惭形秽.(huì)面面相觑.(qù)语无伦.次(lún)骇.人听闻(hài)誊.写(téng)二、合作讨论1.第一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借项链这一部分,主要使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情感?3.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项链(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项链(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中的含义。

2.能够掌握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大声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故事学习珍惜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2.培养学生品读好文章的习惯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珠子的重要意义。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

3.掌握朗读技能,表达故事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珠子对于牛克英意义的重要性。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多种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朋友之间的帮助和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2.以生活实例为例,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珍贵和友谊之间的联系。

2. 学习新知1.听读故事《项链》,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珠子的重要意义。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并且通过课文学习掌握。

3. 集体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牛克英和林娜之间的友谊。

2.利用课文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义。

4. 朗读训练1.分组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掌握朗读技能。

2.配合故事情感,让学生感受珍惜友谊和互帮互助。

5. 课堂练习1.学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正确的答案。

2.让学生试着自己造句子,使用成语“珠联璧合”。

6.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让学生分享他们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资源1.《项链》课文。

2.课后作业练习册。

3.电子屏幕或黑板等工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珍惜友谊和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掌握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并且通过大声朗读锻炼朗读技能。

课堂教学采用简单的暗示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享受课堂。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珠子对于成年人的重要性。

在下一课时,我将调整教学进度并提供更具体的例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含义。

项链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项链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项链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2.识记学习要点中的生字和词语。

3.提高学生的口语和阅读技能。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梗概和主题。

2.挖掘关键信息,描绘人物形象。

3.体会人际关系,理解感情交流。

教学难点1.体会人际关系,理解感情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为学生朗读故事《项链》,让学生短暂回忆一下故事情节。

2.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体环节第一部分1.介绍故事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2.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及主题。

第二部分1.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尝试朗读故事。

2.从语音、语调和语速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部分1.谈论故事中的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珠宝”的含义。

2.总结“珠宝”的含义,为学生设计互动问答。

第四部分1.挖掘课文中的难点生字和词语。

2.通过单词卡片和拼音的配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第五部分1.分组朗读《项链》故事,并进行集体研讨,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看法和意见。

2.反思自己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为以后的活动做出调整。

总结环节1.温故而知新:回顾今日的学习内容。

2.思考今天的收获,谈论一下自己的感悟和建议。

3.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本节课的复习,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

教学资源1.教学图片、PPT。

2.教学卡片。

课后作业1.复习习要点生字和词语。

2.朗读故事《项链》并做一篇读后感。

参考资料1.《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2.大众化工具,如网络搜索引擎。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项链》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习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项链图片或讲述一些关于项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项链》这篇小说。

(二)阅读和理解(20 分钟)
1. 让学生自行阅读《项链》,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的基本问题,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三)分析和讨论(20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项链代表什么?故事中人物的欲望和虚荣是如何体现的?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以及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年级:高一编写:蒋洁修改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3-19【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通过“课前独学——课堂交流——反思总结”等环节,概括主要情节,学习本文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心理,从人物的命运变化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避免陷入人生的误区。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的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的《阿马布尔老爹》《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的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还有揭露资产阶级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

其中《羊脂球》为他的代表作品;《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

二、关于伏笔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通常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学习过程】奢.华(shē)契.约(qì)惊骇.(hài )誊.写(téng)租赁.(lìn)请柬.(jiǎn)寒伧.(chen)艳羡..(yàn xiàn)惊惶.失措(huáng)自惭形秽.(huì)面面相觑.(qù)惆怅..(chóu chàng)倾倒..(qīng dǎo)帐簿.(bù)褶.皱(zhě)3、解释词语:(1)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

(3)面面相觑:现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请仔细阅读全文,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小说的情节内容。

(B级)请写出小说的情节内容:序幕:玛蒂尔德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现状,内心很痛苦,她对豪华的生活想入非非。

开端:玛蒂尔德夫妇拿到教育部参加舞会的请柬,兴奋之余却因没有名贵的服饰来参加盛会而感到苦恼。

发展:玛蒂尔德向有钱的好友借来了名贵的项链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尽情狂欢,出尽了风头,回家时却发现项链丢失了,夫妇俩借钱买了项链还给福雷斯蒂埃太太,从此玛蒂尔德过上了穷人的生活。

高潮(结局):十年辛酸,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却被告知,自己当时向好友借来的项链是假的。

2、线索是贯穿在小说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情节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

想一想本文的情节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请你列出这篇小说的线索脉络。

(B级)本文是以(项链)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品读鉴赏】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情节发展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伏笔,为情节的发展设好铺垫。

请你从原文中找出一二处,细细体会伏笔手法的妙处。

示例:伏笔一:小说第6段提到玛蒂尔德“有一个有钱的女友,那是她学校读书时的同学”这一点,为后面玛蒂尔德去向好友借项链也埋下了伏笔。

伏笔二:文中着力描写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狂欢,这个情节就是为后文写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埋下伏笔,正因为有舞会上的狂欢和陶醉,所以项链丢失了却没有及时发现,导致后来发现了却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情节设置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

伏笔三:福雷斯蒂埃太太让玛蒂尔德自己挑选项链,暗示它并不贵重;珠宝店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也为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留下余地。

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

这就是作者为这个结局埋下的伏笔。

……2、文章写到玛蒂尔德赔偿了项链,还清了债务,故事似乎可以完结了,为什么又要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B级)这样的结局对玛蒂尔德的虚荣是绝妙的讽刺。

她一夜舞会狂欢却为此付出了青春的代价,这正是作者对爱慕虚荣的人的一个有力的警告。

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

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

结局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悬念,留有余味。

【拓展迁移】5、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雪夜(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请找出这篇文章中的伏笔,说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包含内容符合生活的本质,也含着小说在结构上潜伏着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冬天,下大雪,两位老人在烤火,并不时往火盆里加炭,可他们的儿子,竟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在楼上“苦读”,老人最应关心的不是“给他送茶”,而是关心他冷不冷。

那种发出吱吱呀呀声音的“陈旧的楼梯”上面,是不大可能烧火取暖的。

再者,两个老人年龄那么大,“干枯的手”,“蹒跚”地走路,在强盗面前坦承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不应当仍然处在读书(看样子是中小学)的年龄,而应当参加工作了。

当然在警察揭晓之前,强盗的惊讶更是道出了蹊跷:“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