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问题详解《留侯论》学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一词多义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⑤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②臣妾..于吴者: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见《后赤壁赋》中作者简介部分。
2.资料链接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25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是进论中的第19篇。
因为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向考官和皇帝显示个人才华以求取功名,所以写作时非常用心,是苏轼年轻时的重要作品之一【预习反馈】1、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一翻旧案,自抒己见。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2、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课堂探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
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
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老人圯上受书()刀锯鼎镬()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挟持()鲜腆而深折之()()孺子()欲自王()称其志气()学生活动二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留侯论(学案)

留侯论(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实词:过、卒、见、爱、鲜。
2、把握虚词:其、所。
3、把握结构和句式:“所”字结构、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4、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全文,注意斜体字活用以及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缺乏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yí,桥)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huò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bēn、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tǎn,赤膊)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缺乏,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chèn,)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3)学会欣赏并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留侯张良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启发学生从留侯张良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人物的评价;(3)如何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展示留侯张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3)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苏轼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历史典故;(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观点;(3)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留侯论》与其他文章的写作特点;(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编写: 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就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就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就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就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就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就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就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就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与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 )然临之圯( )上老人刀锯鼎镬( )贲( )育倨( )傲鲜( )腆( )彼其( )不称( )其志气肉袒( )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就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就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就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与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就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高中语文_留侯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完成一下任务:1 检测预习情况,了解写作背景。
2 了解苏轼和张良其人,了解其主张。
3 学生讲解张良拾履的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在群雄并起、风云突变的楚汉争霸之时,一位文质彬彬、状如妇人之人却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一代君王,他就是刘侯张良,张子房。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就是苏轼满怀敬仰之情写就的《留侯论》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划线文言词汇(注意词类活用)。
第一段: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卒然临之而不惊此其所挟持者甚大第二段: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第三段:其平居无罪夷灭者而其末可乘其间不能容发其身之可爱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然后可以就大事第四段: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必能信用其民矣其君能下人臣妾于吴者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第五段: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非子房其谁全之。
第六段: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二)诵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文言知识并进行疑难问题梳理。
二、文章分析1、苏轼认为张良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3、本文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苏轼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结合你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忍”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的检查和反馈阶段,大约5分钟。
教师要设置针对本节课知识点设置适当的、多角度、灵活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做答,并当堂让学生展示,让学生相互评价,再次暴露学生对本节课还存有哪些疑惑,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解疑。
课堂总结大约1分钟。
学生先对本节课做出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刚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串。
并要做到补充总结,提炼其中解题方法和学科思想,进而使知识达到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留侯论》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
(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
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我的思考】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课后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所以:①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四、探究文本1、阅读《留侯世家》,完成下列表格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留侯世家》【拓展阅读】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思是说,对小事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失败。
历史上有许多面对一时的羞辱不较不怨,没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横祸的故事。
例如:张耳和陈余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靠在街上给人看门为生。
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责打。
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马上理解了张耳的良苦用心。
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
当初他们如果与小吏发生争执,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留侯论》导学案答案【自学导航】参考答案1、cùyíhuòbēn jùxiǎn tiǎn jìch èn tǎn2、实词:见:通“现”,表现,显露;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逆:迎接;下:居于……之下,谦逊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就:成就,完成;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全:成全虚词:见:被;卒:通“猝”,突然;安:怎么;方:正;特:只;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竟3、⑴人之常情⑵怀有的抱负⑶值得爱惜⑷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使……信服,为……所用4、特殊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状语后置(5)状语后置(6)省略句、状语后置5、(1)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2)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
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
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3.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4、【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
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
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