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公开课最强版教案资料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

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完*,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学目的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
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
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个篇名文《留侯论》(也能够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2、刀锯鼎镬huò3、虽有贲bēn育4、倨jù傲鲜xiǎn 腆tiǎn5、肉袒tǎn6、圯yí上老人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仅仅)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11、三年而不倦(厌倦)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14、油不过不怪者(坦然)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四、词类活用梳理: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2、油不过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五、古今异义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3、其身之可爱(可贵)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6、油不过不怪者(坦然)六、重点句翻译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
(2)理解《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留侯”、“游说”、“功成身退”等。
(3)分析《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留侯张良的形象特点和智慧品质。
3. 《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留侯论》的深层次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张良的历史背景和《留侯论》的来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探讨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评价留侯张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思考拓展:评估学生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留侯论》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相关研究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公开课教案

留侯论公开课教案留侯论公开课教案留侯论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2.2 教学重点: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3.3.2 分析并点评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3 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3.4.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5.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拓展视野。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用心思考。
2)按时提交,互相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浪刺秦、圯上受书、辅佐高祖。
讨论:为什么《留侯论》只选用这三件事?
观点统率材料
讨论:这些材料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用“忍”来组织材料
思路
一字立骨:以一“忍”字为中心,贯穿 全篇,是全文的骨架。
第一段:提出论点 忍
第二三四段:圯上老人教忍
第五段:留侯用忍
第六段:驳世俗之见—— 反衬
博浪刺秦 不能忍 危在旦夕 圯上受书 能忍 习得技艺 辅佐高祖 用忍 赢得天下
照片显示,数十名穿着与打伞男孩相同校服的学 生跟着导游在一景区游玩,当时阳光刺眼,女子 摇着扇子,在行走和长椅休憩的过程中,男孩始 终把伞举过她的头顶,为其遮挡阳光。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一些人表示“学生自愿 打伞是对老师尊重”,有人对老师的表情提出质 疑,“这么享受有点过分了,就算是孩子亲妈也 做不出来”,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学生时代帮老师 端水、拿书、扫地是常事,“能帮上老师就很有 成就感了”。
资料链接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pī]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 jiù]将。良数[shuò]以《太 公兵法》说[shu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 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 公殆[dài]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 石,取而葆祠[cí]之。留侯死静思考,缜密思维
作文选材就“准”
请问你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材料来支撑观点吗? 材料在使用的时候是否是同一个角度?
伊尹、太公 荆轲、聂政 郑伯、勾践 项羽 刘邦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正面/反面
特色:正反对比 详略得当
对比论证,辩证思维
作文选材力求“广”
总结文章脉络
自由思想,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作文立意就“新”
二、历史上关于张良的生平事件
张良是汉朝开国大将,年少时东拜沧海, 博浪击秦;而后圯上受书;谏主安民, 斗智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虚抚 韩彭,兵围垓下,最后假托神道,明哲 保身,全身而退。
《留侯世家》全选以上事件 《留侯论》只选了哪些事件?
资料链接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 jǐ]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 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对“上海小学生为老师打伞引质疑”事 件,你怎么看?
事件链接
近日,“小学生为老师辛苦打伞”组照成为微博热 搜话题。4月30日,网友“hellhell”在微博中称, “现在的老师真是牛了,哪个学校的老师?”并贴 出三张照片。照片中,一名身穿校服、背着书包系 着红领巾的男生高举着伞为一女子遮阳,女子则戴 着墨镜,挎着包,拿着扇子,神态怡然。
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小学生给老师撑伞,敬意表歪了?
1 力挺派:老师辛苦,帮上忙很开心 2 中立派:没多大伤害,无所谓 3 反对派:主动打伞老师也不该接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史记·留侯世家》)
1、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 二文,对张良成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前者认为是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后 者认为是他能忍。
讨论:张良因受天书而成大事,这在历史 上基本已成定论,苏轼却别开生面,开辟 “张良因‘忍’成功的观点,甚至认为圯 上老父来见张良“意不在书”。
你怎么评价苏轼的这个立意?
苏轼这篇作文的特点是以“张良成功的原因 是能‘忍’”为中心【独特思考的发散思维】,以 张良不能忍——能忍——用忍为脉络【富有逻 辑性的结构】,以诸多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 【辩证思维能力】为羽翼,而写出来的一篇高质 量的考试作文。
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立意求“新” 冷静思考,缜密思维 材料求“准” 对比论证,辩证思维 材料求“广”
留侯论公开课最强版
一、什么成就了张良
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 老父,衣[yì]褐[hè],至良所,直堕其履圯 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 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 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 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 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