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备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2024版年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开课课件

2024/2/3
27
学员B
课程中介绍的浩然之气培养方法非常实用,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 注重言行举止,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员C
通过学习,我领悟到浩然之气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生活态 度和价值观,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024/2/3
25
展望未来:将浩然之气融入生活与工作
2024/2/3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浩然之气
12
言行举止
言行一致
做到言行一致,不说空话、假话,用 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勇于担当
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不推诿、不逃 避,用自己的行动来彰显浩然之气。
礼貌待人
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规 矩,使自己的言行更加得体、大方。
2024/2/3
13
环境影响
优பைடு நூலகம்环境
身处优良的环境中,如和谐的家 庭、优秀的团队、积极向上的社 会氛围等,有利于培养浩然之气。
敢于倡导正义和抵制不良行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
力量。
18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操作
2024/2/3
19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的浩然之气
2024/2/3
案例分析一
企业家的浩然之气。成功企业家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高 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领企业发展,赢得 社会尊重。
案例分析二
科学家的浩然之气。杰出科学家如何以追求真理、献身科 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开课课 件
2024/2/3
1
目 录
2024/2/3
• 课程引言 • 浩然之气概述 • 浩然之气的培养方法 • 浩然之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 课程总结与展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解“浩然之气”2.1 气的概念2.2 浩然之气的含义2.3 浩然之气的价值2.4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养气的方法3.1 养气的基本原则3.2 养气的具体方法3.3 养气的实践案例3.4 思考与讨论第四章:浩然之气的表现4.1 浩然之气的内在表现4.2 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4.3 浩然之气的应用4.4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培养浩然之气的意义5.1 个体层面的意义5.2 社会层面的意义5.3 国家层面的意义5.4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生活中的养气实践6.1 日常生活中的养气6.2 情绪管理与养气6.3 身体健康与养气6.4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家庭中的浩然之气7.1 家庭氛围与浩然之气7.2 家庭教育与浩然之气7.3 家庭关系与浩然之气7.4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职场中的浩然之气8.1 职业道德与浩然之气8.2 职场沟通与浩然之气8.3 职场压力与浩然之气8.4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社会中的浩然之气9.1 社会责任与浩然之气9.2 社会公正与浩然之气9.3 社会和谐与浩然之气9.4 思考与讨论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感悟10.3 教学反思10.4 思考与讨论至此,整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完成。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的概念补充和说明: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基本要素。
气无形而有质,无象而有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可以表现为气息、气机、气态等多种形式,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中介。
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气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浩然之气的含义补充和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的正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
它具有正义、刚直、豪迈等特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第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4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通过学习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思想的解读。
2. 文中重点词汇的解释。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跟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做标记。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实践方法。
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第二课时六、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已学知识。
七、深入讲解(15分钟)1. 教师深入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八、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九、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融入古代文化中。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讨论。
十、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古代文化的联系。
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公开课(2024)

名人案例分析与讨
04
论
2024/1/30
15
选取名人案例及标准
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 响力的名人案例
兼顾不同领域、不同 背景的名人,以展现 浩然之气的普遍性
2024/1/30
着重考虑名人在培养 浩然之气方面的经历 和成就
16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01
02
03
04
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 追求目标
2024/1/30
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背景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 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024/1/30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孟子提 出“养气”之说,旨在通过修养内 在品质来应对外在挑战。
篇章地位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 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对于理解孟子 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能得以彰显。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 方法,如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 性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现代人的人 格修养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3
经典篇章对现代启示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注重内心修养。在快节奏的生活 中,人们容易忽视内心的世界,而培养浩然之气正是 要求人们关注内心、修炼内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 与坚韧。
培养浩然之气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培养浩然之气可 以帮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2024/1/30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积极的社会实践。只有将个人的 修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彰显出浩然之气的 力量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践行社会责任等都是培养浩然之气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目标定向: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三、授课时间:2013-10-29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
(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第三人称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之二又何如指示代词,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不译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1 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2 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3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2)何为“道义”?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
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新浪博客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
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明·杨继盛)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
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习第五三则《孟子·告子下》(1)生齐读(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当代作家路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
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境界。
7,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怎样做?生答:做好当下,努力学习;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