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单元练习题(人教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万州响水中学的后操场有大量的庄稼地,庄稼地里生长的农作物和各种杂草,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作物和各种杂草属以下什么关系A.种内互助B.种间竞争C.种内斗争D.种间捕食2 . 谚语“清明麦子窜三节”,不是主要影响小麦“窜三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C.空气D.温度3 . 在实验室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是()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B.配制培养基——接种——恒温培养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高温灭菌——恒温培养4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①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5 . “草盛豆苗稀”,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C.寄生者D.分解者6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竞争C.合作D.捕食7 . 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8 .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当选择尾鳍色素浓的小鱼B.“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部位C.“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需要加碘液染色以看清细胞的各结构D.“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薄荷茎段只保留两个节且上下方切口都是水平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生物因素只有动物和植物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10 . 以下谚语或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B.大雁南飞﹣﹣﹣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C.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其周围的环境D.鱼儿离不开水﹣﹣﹣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11 .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潮湿环境中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的光照可以不同12 . 下列实例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仙人掌叶进化为刺B.小树林空气湿度比裸地大C.蛇进入秋季后冬眠D.竹节虫体色、形态与竹枝相似二、填空题13 .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七年级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成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3.下列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狼和羊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和豆科植物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D.一起搬运食物的蚂蚁4.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A.制约环境B.影响环境C.改变环境D.适应环境5.下列关于极地狐与大耳狐(见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极地狐与大耳狐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B.大耳狐耳朵较大,能及时散失体内大量的热量C.极地狐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大耳狐适应炎热的生活环境D.极地狐耳朵短小,尾巴也短小,有利于防止热量过分散失6.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7.“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这句话直接说明了( )A.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8.下列不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B.竹节虫形似竹节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D.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
他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高温、干燥B.阴暗、潮湿C.空气污浊D.阳光充足10.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两种环境是相通的)。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2022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专项练习试题(含详解)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专项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荒漠中的植物以下列哪种植物为主?()A.草本植物B.耐旱植物C.针叶树D.常绿阔叶树2、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不.包括()A.需要营养B.能够运动C.进行繁殖D.遗传和变异3、2021年入汛以来,锦州市境内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较重洪涝灾害,使一部分农作物减产。
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4、下列关于各种生态系统及其称谓不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B.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C.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D.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肺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指的是()A.地球上的所有生物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6、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大气烟、水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7、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B.钟乳石C.珊瑚虫D.恐龙化石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A.养分B.湿度C.空气D.温度9、为更好地认识校园内的生物,生物兴趣小组将校园内的金鱼、麻雀、鼠妇等生物归为一类,桂花、蒲公英、银杏等生物归为另一类。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知识能力全练资源拓展1.(2020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期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所在的羊群家族生活在青青草原上。
以下能影响青青草原上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①草 ②阳光 ③空气 ④狼 ⑤兔子 ⑥土壤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2.(2020安徽合肥肥东二中期中)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3.(2020广西河池风山期中)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C.实验失败后重新做实验D.得出不同结论4.(2019广东广州中考)菁菁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她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将在各处观察到的鼠妇数量记录下来(如表所示)。
地点鼠妇数量(只)水泥路上0花园的石块下24种花的花盆下18草地里2根据记录表中数据推测,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干燥D.较高气温5.(2018贵州遵义中考)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蛇类在冬季冬眠B.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C.冬小麦不适宜在南方栽种D.柑橘不适宜在北方栽种6.(2018黑龙江鹤岗军川农场学校期中)对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黑龙江漠河(我国最北部)、江西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体长(毫米)耳长(毫米)体毛A地区69565浓密B地区54086正常C地区483103稀疏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测:(1)A地区为 ,B地区为 ,C地区为云南西双版纳。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 ,而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这说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 相适应。
人教版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1. “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这句农谚说的是下列哪种非生物因素会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温度B.水分C.阳光D.土壤2. 有鹰、蛇、鼠三种动物,鹰和蛇均以鼠为食,鹰又以蛇为食,鹰和蛇的关系是()A.竞争和合作B.合作和捕食C.竞争和捕食D.竞争和寄生3. 欲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尽量减少光照强度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C.尽量减少二氧化碳D.适当增加氧气4. 有些植物可以吸收甲醛等有毒气体。
这些现象说明()A.生物依赖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影响环境5. 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能改良土壤B.大树底下好乘凉C.枯叶蝶形似枯叶D.雨露滋润禾苗壮6. 滨海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浅海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造成这种藻类植物在海洋中颜色不同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气体B.温度C.盐度D.阳光7. 近年来,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热潮正在兴起,反季节、大棚蔬菜等多个关键词进入了人们的脑海,农民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的限制因子是()A.水B.温度C.空气D.光照8. 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鲫鱼的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毛为白色D.蜣螂能改良草原环境9. 如图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物种间关系依次是()A.互利共生、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10. 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能自主运动B.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能制造有机物D.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二、填空题11. 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但是南极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而煤的形成需要温湿的环境与茂盛的植物。
这一奇特现象可以支持_____学说。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1章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2课时 生物影响环境)习题

D.人间四月芳菲尽第二十九,页,共四山十三页。寺桃花始盛开
课后练案 2021/12/11
2.对同一地区(dìqū)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 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应
是( )B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 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 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第一 单元 (dìyī)
生命 的 (shēngmìng) 世界
第一页,共四十三页。
2021/12/ 11
2021/12/11
第2节 生物(shēngwù)与环境的相互 影响
1 …学…习……目…标..…
2 …课…前……学…案..…
3 …课…堂……导…案..…
4 …随…堂……训…练..…
第二页,共四十三页。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三页。
课后练案 2021/12/11
4.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
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 D)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
导 (kètáng20)21/12/11 案
探究三:生物能影响(yǐngxiǎng)和改变 【活动】教材P环17境: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
空气(kōngqì)温度和湿度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
计放置的位置不同?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
记录3 个数据的平均值?
第二十页,共四十三页。
导 (kètáng20)21/12/11 案
水源(shuǐyuán)涵养机制:凡有植被的地方,一
是表层枯落物层具有吸持水分和阻延地表
径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雨水的下
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同步知识点测试题附答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A.生物生存的空间B.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素C.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D.以上A、B、C都是2.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说谷雨前后适于播种。
这体现了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温度 B.土壤、水分C.水分、温度D.空气、阳光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出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C.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5.下列现象,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杂草和稻苗争夺养分D.珠穆朗玛峰上温度低,生物稀少6.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A.沙漠中的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旗形树冠7.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①老虎吃野猪②许多蜜蜂一起去采集花蜜③草原上的兔子和羊④田里的水稻和杂草⑤蚂蚁搬家⑥瓢虫吃蚜虫A.①②B.③④C.①⑥D.②⑤8.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甲和乙的关系是()A.竞争和合作B.合作和捕食C.捕食和竞争D.竞争和寄生9.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下列现象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D.莲藕的茎和叶都是中空的10 “海岸卫士”——红树林既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11.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双基训练:
1.“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土壤D.水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A.竞争B.穴居C.捕食D.寄生
3.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实验中的变量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湿度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A.③①②④⑥⑤B.③②④①⑥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水稻田里常有一种杂草“稗”,它与水稻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
水稻与稗之间的这种关系属于()。
A.竞争关系B.穴居关系C.捕食关系D.合作关系
6.连线题:说明下列生命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生命现象非生物因素
①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A.温度
②蛾在夜晚出来活动B.光照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空气
④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D.水
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能力拓展:
7.小明同学想设计一个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他准备了A、B两个相同的纸盒,在A盒内放上一层湿土,在B盒内放上一层干燥的土,再在A、B盒内分别放上10只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活鼠妇,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
实验后,他把鼠妇踩死扔进了垃圾桶。
请你评价他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你的建议。
中考链接:
1.(2006年山东省)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
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
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2.(2006年岳阳市)导致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大多数植物地下根发达,地上部分十分矮小的根本原因是()。
A.阳光不足B.缺少水分C.温度过高D.空气污染3.(2006年宜昌市)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
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
然后在3个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
右图)。
观察一段时间后:
(1)哪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
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甲乙丙
其中,瓶是对照装置。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可以进一步探究对蚯蚓的影响。
信息之窗:
理想的航天食品——小球藻
食物和氧气在宇宙航行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目前宇航员的食物和氧气均靠地面供给,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宇航员在太空遨游的时间。
理想的食品应能一方面解决宇航员的营养问题,另一方面还能解决氧气、废气、废物等问题,还要体积小、重量轻等等。
小球藻是球形的单细胞绿藻,细胞壁很薄,叶绿体呈杯状,占细胞的大部分,小球藻的直径5~10微米,繁殖体有时可达20微米,一般是进行孢子生殖,其繁殖速度很快。
据实验,每亩水田一年内可生产小球藻3吨左右。
小球藻含蛋白质50%左右,也就是每年每亩水田以小球藻的形式可产蛋白质1.5吨。
小球藻不仅含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10%~30%,维生素A、维生素C 等含量也很高,其营养价值超过大豆、鸡蛋等食物。
宇航员在太空航行时,如果把小球藻种植在飞船内,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宇航员的排泄物、排遗物又可为小球藻施肥,形成一个循环。
小球藻的光合效率比一般陆生绿色植物高出10倍。
前苏联的实验证明,小球藻在失去重量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发育。
可见小球藻作为宇航食品,是很有开发潜力的。
————摘自《北师大版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