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合集下载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word版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word版

浅述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崔XX XX理工大学XX学院XX学员大队江苏XX 02XXXX内容摘要摘要:本文对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并对结构抗震设计、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进行分析和对比,供初学者参考。

主题词:抗震设计隔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1 引言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罕遇的大地震会给建筑物及构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回顾21世纪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如尼泊尔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智利地震等无一不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而且即使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

地震时不可控的,但工程结构是可控的,因此,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是当前防震抗灾的关键性工作,而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依靠增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增加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来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防御目标,立足于“抗”,是一种消极的设计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传统抗震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需求。

所以抗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应该搭上科技创新的这辆快车,用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层和消能减震装置来减轻地震的破坏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就这一新结构体系做一简要阐述。

2 “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2.1 隔震设计“隔震”即隔离地震,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

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离装置,切断或削弱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提供适当的阻尼,从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耗能能力加强,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目前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方向,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设计思路、主要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概念建筑结构减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震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进而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而消能减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除地震能量的传递和吸收,使建筑结构免受破坏。

二、设计思路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能量耗散机制,将地震能量转化为非结构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力。

常见的设计思路包括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

三、主要方法1.增加耗能装置: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耗能装置,如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阻尼器等,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响应。

2.减小刚度:通过采用灵活的结构系统,如钢结构、框架结构等,减小建筑结构的刚度,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力。

3.提高阻尼: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装置,如粘滞阻尼器、液体阻尼器等,提高结构的阻尼比,减小地震能量的传递效应。

四、应用案例1.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首座采用金属球阻尼器的大楼,通过在楼顶设置800吨的金属球阻尼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球体的动能和热能,有效减小了地震对大楼的影响。

2.八达岭长城高速公路桥:该桥采用了摩擦阻尼器作为剪力连接件,通过摩擦力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力,使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保证桥梁结构的完好性。

3.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该乐园采用了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支撑装置,通过橡胶材料的阻尼特性,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弹性变形,保护了乐园内的建筑结构和设施。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分析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 ,评估隔震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 下的性能目标,如适用性、安全
性和耐久性等。
03
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装置,如阻尼器、隔震支座等,以减小地震作 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这些装置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 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
消能减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 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选择适当的消能减震装置、确定 装置的布置位置、设计装置的参数等。
在进行消能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地震危险性评 估结果,以确保消能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同时 ,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以确定消能减震装置的性能 参数。
基于新结构的研究进展
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通过将建筑结构悬挂于基础之上,以减少地震 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 ,但需要解决悬挂装置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滑动支座
滑动支座是一种将建筑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动层的新 型隔震装置,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 构的影响。然而,滑动支座需要解决滑动面的设计和施 工问题,以保证其在地震时的隔震效果。
,减少了地震引起的结构损伤。
05
新型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进展
基于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要点一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隔震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隔 震支座、隔震沟等隔震措施中。其中,橡胶隔震支座具有 优良的竖向承载能力和隔震性能,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隔震 支座之一。
要点二
复合材料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一.隔震与消能减振原理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能够相互消除荷载力,使建筑结构变成良好的变形吸收形式,并且在建筑建设中通过建筑自身能力来提高主要因素,在建筑结构中,隔震和消能是一套系统。

建筑结构处于小型地震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低于作用,但是在7级以上地震时,这种减灾能力就显得十分脆弱。

二.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使用现代结构控制技术,对建筑的地震结构施行联机观测,在根据实际监控分析来对结构进行调整。

对结构提高控制力,使其实现自动控制。

主动控制在很多结构中和动力形态中,都被设置到实际允许的控制范围,是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中保护整体的问题性。

主动控制是电子机械和工程结构的产物,它在结构尺寸和荷载的控制上来说十分稳定,但是在建设成本和投资上十分巨大,如果以保护单体建筑的角度来说十分适用,并且控制形式有效。

三.油阻尼板主动控制这种控制结果能够兼顾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等优点,并且在控制效果上能够通過电能调节改变结构性能。

非常适合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

通过调控油孔流量可以使几点控制阀门的调节度加大,并且通过流动阻尼达到更换的目的。

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油路设计方案来提高应用设备的控制方法,提出合理的分析设计软件。

根据电液伺服阀发展成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

以此提出了两套油路设计方案,另外这项技术针对隔震房屋的隔震层中,应用广泛,在变阻尼半主动控制非常活跃。

阻尼的减振效果十分有限。

尤其以自由度体系基座受到运动机理中,阻尼越大,结构的相对运动移位会使速度和加速度的不断减少,对绝对运动干扰程度较低,当干扰频率和自振频率相互比较,阻尼的移动会加大位移有研究表明当结构周期地震发生地震情况下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阻尼增加中能够根据荷载进行制动,以此降低地震反应,其中包括对位移和加速度的控制反应。

变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效果没有上限阻尼的控制效果好,这是因为在对中和短周期结构下,抗震设计都是针对短周期,不惜要使用半主动阻尼,但是在长周期的结构中,半主动变阻尼的控制方法与上限阻尼相比时能够可以降低速度的反应,对相对的反应也不会出现不利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我国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大批超高超限建筑的出现以及高烈度地区的建设活动的频繁开展,传统单一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该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

目前,隔震和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抵抗地震措施中的所占的比例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我国近几年来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建筑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措施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中的减震措施进行分析,并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主要阐述。

关键词:抗震;隔震;效能减震;建筑结构引言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而,且对建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当地震来袭时,建筑结构是承受灾难的主要载体,如果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将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如果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就会直接导致人们的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然灾害的出现,这也让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对建筑震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推广有效的抗震技术体系,成为当前抗御地震灾害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1.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分析我国对隔震技术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1996年左右,我国研究者提出了以砂砾层为摩擦材料的滑移隔震思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对隔震技术的研究开始转入橡胶支座隔震领域,针对叠层橡胶支座滞回性能、测试和检测技术、振动台实验验证、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标准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在上世纪末取得了巨大成果,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已经基本形成系统。

与此同时,我国国产橡胶垫的大量生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的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研究推广。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隔震技术规范、规程以及标准图集,我国隔震技术应用也变得更加成熟。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并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作了阐述,指出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抗震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隔震设计指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消能减震引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员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私自修改设计方案,没有真正将抗震措施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们对建筑设计中抗震的基本类型、主要措施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以期和同仁交流学习。

1、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依据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1.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料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破坏。

一、结构隔震设计结构隔震是一种将结构物与土壤或地基隔开的设计方法,通过降低结构物受地震力的传递,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

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隔震系统选择:结构隔震系统通常包括隔震支座、隔震层和支撑系统。

常见的隔震支座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支座等。

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隔震层布置:隔震层一般位于地面以上,可以用于减震和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层的布置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因素,以及地震的频率和能量。

3.支撑系统设计:支撑系统是隔震层与结构之间的连接,要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隔震系统正常工作。

4.结构模型分析:隔震设计需要进行结构模型分析,考虑地震力、地震波特性、结构响应等因素,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隔震设计的参数和指标。

隔震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大幅度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破坏,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隔震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如隔震支座的设计和施工比较复杂,造价较高等问题。

消能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特殊的减震装置,通过消耗、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能减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震器选择:减震器是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装置,根据荷载类型和地震响应要求,可以选择液压减震器、摩擦式减震器、摇摆巨型减震器等减震器。

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减震器。

2.减震器布置:减震器的布置是消能减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减振效果等因素,合理地布置减震器,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3.减震装置与结构连接:减震装置与结构的连接需要具有适当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减震器的正常工作。

连接部位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而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开始研究如何抵御地震的力量,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隔震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震地面之间设置一层隔离体,通过隔离体的减振效果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体通常采用橡胶、弹簧等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隔震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隔离体的弹性特性,使地震力在穿越建筑物时减小,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隔震的优点是可以吸收并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冲击力;缺点是隔震体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

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一种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吸收并转化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力的效果。

消能装置通常采用液体或橡胶等材料,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并通过内部的阻尼机构将其耗散释放出去。

消能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能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不显式的损耗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小地震危害;缺点是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且消能装置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防护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并非万能之策,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地震影响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此外,隔震与消能减震也需要注意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降低了地震危害而牺牲了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结构调整和装置设置,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同地震条件和建筑物类型的需要,提高抗震能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建筑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崔XX XX理工大学XX学院XX学员大队江苏XX 02XXXX
内容摘要
摘要:本文对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并对结构抗震设计、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进行分析和对比,供初学者参考。

主题词:抗震设计隔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罕遇的大地震会给建筑物及构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回顾21世纪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如尼泊尔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智利地震等无一不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而且即使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

地震时不可控的,但工程结构是可控的,因此,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是当前防震抗灾的关键性工作,而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依靠增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增加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来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防御目标,立足于“抗”,是一种消极的设计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传统抗震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需求。

所以抗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应该搭上科技创新的这辆快车,用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层和消能减震装置来减轻地震的破坏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就这一新结构体系做一简要阐述。

2 “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
2.1 隔震设计
“隔震”即隔离地震,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

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离装置,切断或削弱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提供适当的阻尼,从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耗能能力加强,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如叠层橡胶垫支座、高阻尼橡胶垫支座、滑移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装置等。

2.2 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技术是把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
阻尼器,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粘弹性)直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消耗掉输入机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式结构本身需消耗的
能量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受到损伤或破坏。

3 “隔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的区别
3.1 “隔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的比较
对于一般的抗震结构,为保证在遭受不可预见的强烈地震时,结构不致产生严重的破坏和倒塌,其抗震设计原则是允许结构中的部分次要构件产生一定的塑性损伤变形,利用结构的延性和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防止结构倒塌。

这种设计方法根据结构中不同构件的重要程度,人为在结构中设置薄弱环节,控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损伤破坏机制,使结构的破坏模式按照设计人员的意愿出现,从而尽可能避免强震下结构出现预想之外的破坏。

这种抗震理念和设计方法完全依靠结构构件自身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是所谓的“硬抗”地震的方法。

传统抗震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及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严重破坏。

(2)建筑费用成本大大增加
传统方法是在设计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增加构件(结构)刚度,其结果是断面越大,刚度越大,使用面积减少,建筑物自重增大,地震作用随之增大。

(3)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传统抗震方法采用的是延性结构体系,允许结构部件在强震时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这种方法对于某些不容许在地震中出现破坏的结构、或内部有贵重装饰、重要设备仪器的结构是不适用的。

(4)施工难度大
结构构件和节点的钢筋配置过密,9度区甚至无法排布。

(5)建筑的高度受到限制等。

房屋结构的隔震设计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有隔震器和阻尼器等组成的隔离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播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地震时,隔震结构的震动和变形均可只控制在较轻微的水平,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隔震器的作用是支承建筑物重量、调频滤波,阻尼器的作用是消耗地震能量、控制个阵曾变形。

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实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有效减轻或消除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破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下表列出了隔震设计和传统抗震设计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图表1
对于消能减震结构,采用的是减震控制的设计思想,即:通过附加消能减震装置与原系统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原结构和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均为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子结构。

这一
新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消能能力与原结构相比有较大变化,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使原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显著减小,从而达到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减轻结构的损伤程度。

减震技术主要包括消能减震、隔震减震、质量调谐减震和主动控制减震。

下表给出各种控制技术的比较。

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消能减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消能减震结构更为安全。

从消能角度来看,传统抗震结构的消能构件就是主体结构构件本身,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等。

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和结构在设计、计算和施工方面出现的误差,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位置和破坏程度通常难以精确控制。

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下,难以保证承重结构构件的安全。

消能减震结构中专门设置的非承重消能构件或者效能装置能大量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有效保护主体结构的承重构件。

(2)消能减震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经济且性能更优越。

按照传统抗震措施,只能通过加大构件截面来提高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然而增加构件截面导致结构刚度增加,和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力也随之增加,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截面,最终导致结构造价过高。

消能减震结构中承重构件和消能构件的分工明确,通过消能构件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小主体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同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

采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对于新建建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节省5%---10%的造价;对于既有建筑结构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可减少现场湿作业量和对非结构构件的破坏,通常情况下可以节省10%---15%的造价。

(3)消能减震结构由于增设了消能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因而容易实现比普通抗震结构更高的抗震性能。

4 结论
回望历史,每次突发大地震带来的破坏都是触目惊心的,抗震减灾事业不能止步,有更远的路要走。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抗震技术比较,更具有安全有效、适用、机理明确、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为减轻建筑在地震中所受的破坏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鹏.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徐立成,钟心,刘晓群,等.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辽宁建材
[3]李晖霞.浅谈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J]任丘:华北石油设计,2002.
[4]唐家祥.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J]北京:建筑科学
[5]邓云飞.消能减震技术探讨[Z]
[6]工程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