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程结构消能减震设计简介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概述
(2)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 指有外加能源的控制,其工作原理为:
外荷载 结 构 (风、地震等) 控制力 控制器 检测元件 图1-2 主动控制的工作原理 反应
6.1概述
常见的类型有: 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Active Tuned Mass Damper, 简称AMD); 主动支撑系统(Active Brace); 主动拉索控制器(Active Tendon); 主动空气挡风板控制器(Active Aerodynamic Appendayes)等。
6.2结构隔震设计
结构隔震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6.2.1基底隔震原理 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 顶面之间设置隔震消 能装置,使之与固结 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 分开,限制地震动向 结构物传递。
6.2.1基底隔震原理
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 种特性: (1)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 构的重量; (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 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 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 隔震结构体系; (3)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 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6.2.2 基础隔震装置
下图分别是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建 筑(The William Clayton Building, New Zealand)和世界 上使用铅芯橡胶支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日本)。
6.2.2 基础隔震装置
• 日本1997年度评定的隔震建筑中,采用铅芯橡胶支座 隔震房屋占总数的40%; • 美国在1985年以后兴建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 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7%; • 我国在已建成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 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
6.2.3 悬挂隔震实例
在香港拥挤的高楼大厦中,Norman Foster 设计的悬挂式的汇丰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既获 得了底部大空间又不采用鸡腿结构的高楼,更可 贵的是它的底部大空间真的还给了城市和市民, 而没有做成商场或气派的大堂。不管是Foster本 人的理想使然,还是业主或市政府要求这样,总 之香港汇丰银行大楼通过炫耀技术的悬挂结构, 代替了鸡腿建筑,实现了柯布的早期理想。
6.1概述
结构消能减震建筑的特点: 1. 消能减震装置可同时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作 用,适用范围较广,结构类型和高度均不受限制; 2. 消能减震装置应使结构具有足够的附加阻尼,以满足 罕遇地震下预期的结构位移要求; 3. 由于消能减震结构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型式,除消能部 件和相关部件外,结构设计仍可按照《规范》对相应 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
6.1概述
(3)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
被动控制器 被动控制力 外荷载 反应 结构 (风、地震等) 主动控制力 主动控制器 检测元件
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同时施加在同一结构 上的结构振动控制形式。 从其元素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来看,有两种组合方式: 一种是主从组合方式,即以某一控制为主控制部件, 其他部件通过主要部件实现对结构的控制。
6.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6.1概述 抗震设计:依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 立足于“抗”,是一种消极设计方法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由 于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损程度及倒塌的可能性 难以控制,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会严 重破坏。
图 1-3 混合控制的工作原理
6.1概述
另一种是并列组合方式,即两种控制各自独立工作, 对结构实施校正作用。 目前,较为典型的几种混合控制装置有: AMD与TMD相组合, AMD与TLD相组合, 主动控制与基础隔震相组合, 主动控制与耗能减振相组合,

HMS(液压-质量振动控制系统)与AMD相组合等。
6.1概述
消能减震技术的优越性: 1、安全性: 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在强震中能率先消耗的地震能量, 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保护主体结构和构件免遭 破坏,确保结构的安全。 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比传统结构降低40%—60%。 2、 经济性: 消能减震结构可以减少剪力墙的设置,减少结构断面 和配筋,可节约造价5%—10%。若用于旧建筑物的抗 震加固,则可节约造价10%—60%。 3、技术合理性:结构越高、越柔,消能减震效果越显著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6.2.2 基础隔震装置
•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是橡胶支座隔震
系统。地下一层,地上7层,建筑 面积:33000平方米;最高高度: 36.0m;铅芯多层橡胶隔震器68个, 多层橡胶隔震器81个。 • 地震时,这栋八层医院基础加速度 为0.49g,而顶层加速度只有0.21g, 加速度折减系数为1.8。
• 在这次地震及其其后的余震中,建筑物内的各种机器均 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防灾中心,起到十分 重要的作用。
6.2.2 基础隔震装置
• 橄榄景医院为抗震结构,其 底层加速度为 0.82g,而顶层加 速度为2.31g, 加速度放大系数 为2.8。 • 在此次地震中,剪力墙产生剪 切裂缝,设备机器、医疗机械及 家具等翻倒,病历等资料掉下、 散乱。而且水管破裂,各层浸水, 建筑物不能使用,完全丧失了医院的功能。 • 10年后重建,并增加了抗震强度。
6.2.1基底隔震原理
(4)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 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 量。 基底隔震的适用范围: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 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多层和中高层结构
6.2.2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器和复位装置组成 隔震器的作用:支承上部结构全部质量,延长结构自振 周期,同时具有经历较大变形的能力 阻尼器的作用:消耗地震能量,抑制结构可能发生的过 大位移 复位装置的作用:提高隔震系统早期刚度使结构在微震 或风载作用下,能够具有和普通结构相同的安全性 目前应用最多的隔震装置为隔震橡胶支座
6.3结构消能减震


6.3.1结构消能减振体系的分类 结构消能减振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消能部件(消能装置 和连接件)组成,可以按照消能部件的不同“构件型 式”分为以下类型: (1)消能支撑:可以代替一般的结构支撑,在抗震和 抗风中发挥支撑的水平刚度和消能减振作用。 消能装置可以做成方框支撑、圆框支撑、交叉支撑、 斜杆支撑、K型支撑等
ຫໍສະໝຸດ Baidu
6.1概述
(4)施工难度大 结构构件和节点的钢筋配置过密,9度区甚至无法排布。 (5)建筑物的高度受到限制等。 为克服传统抗震方法的缺陷,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简 称“结构控制”)逐渐发展起来。 结构控制的概念:通过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 机构与结构共同承受振动作用,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 振动反应,使它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被控 制在允许范围内。

6.1概述
(1)被动控制(Passive Control)
外荷载 结 构 (风、地震等) 被动控制装置 图1-1 被动控制的工作原理 ① 隔震: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震装置,切断或削弱 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提供适当的阻尼,从 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耗能能力加强。 如叠层橡胶垫支座、高阻尼橡胶垫支座、滑移隔震支 座和混合隔震装置等。 反应
6.2.3 悬挂隔震实例
“鸡腿建筑” 最初的希望将地面空间还给城市,还给市民的
理想也随之被扭曲。即使建筑师自己不去否定鸡腿建筑,它 们也注定要被结构师否定,尤其是在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 香港人自以为占了块风水宝地,永远不会地震,确实那也真 的没被怎么震过,于是肆无忌惮的在山坡和港湾建造了大量 的鸡腿建筑,而且还相当骨感,真让人替他们担心。建筑的 形式不是由单单由建筑师决定的,也不是单单由结构师决定 的,还有追求经济利益的业主。底部沿街楼层对开敞的大空 间有挥之不去的商业热情,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工作就是尽量 满足这种商业需求。
6.2.2 基础隔震装置
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 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 天然夹层隔震橡胶支座 天然夹层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 向刚度,承受建筑物的重量时竖向 变形小,而水平刚度较小,且线性 性能好。 由于天然夹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很 小,不具备足够的耗能能力,所以 在结构使用中一般同其它阻尼器或 耗能设备联合使用。
6.1概述
② 结构自控:通过在结构中优选耗能材料和耗能杆件,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达到耗能减振的目的。 常见的有: 竖向通缝SW(剪力墙)、周边缝SW、 双功能连梁、带抗震连梁的SW、 顶层为刚性连梁的SW、偏交支撑、 梁端设塑性铰的框架、悬挂式结构、 底层设消能缝的砖混结构。
6.1概述
③ 结构附加装置控制: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放耗能减振 装置,以达到耗能减振的目的。 主要有: 各种耗能支撑、预应力摩擦墙、 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 调频质量阻尼器(TMD)、 调频液体阻尼器(TLD)、 粘滞流体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等。
6.2.3 悬挂隔震实例
和田先生则以自己敏锐的抗震思维,通过将隔 震和悬挂合二为一,为底部开敞的悬挂结构赋予了 更充分的结构抗震的合理性,建筑理想的实现多么 依赖于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 在清水建设的支持下,在清水建设技术研究所 的门口按照和田先生的想法建造起来一座四层的钢 筋混凝土悬挂隔震示范建筑,如下页的小图所示。
6.1概述
(2)建筑费用和成本大幅度增加 传统方法是在设计时提高材料强度、加大构件(结构) 刚度,其结果是断面越大,刚度越大,使用面积减少, 建筑物自重增大,地震作用亦随之增大。 (3)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传统抗震方法采用的是延性结构体系,允许结构部件 在强震时发生比较大的塑性变形,以消耗地震能量, 减轻地震反应,这种方法对于某些不容许在地震中出 现破坏的结构、或内部有贵重装饰、重要设备仪器的 结构是不适用的。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了7.3级地震,震源距离汕头市约200 公里,汕头市烈度为6度,各类房屋摇晃厉害,居民惊惶失措, 水桶里的水溅出了1/3左右…… 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并没有感到晃动,听到毗邻楼房和邻街喧闹声后 下楼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6.2.2 基础隔震装置
1994年1月17日,美国圣菲尔南多发生洛杉矶地震,震级 M=6.7,死亡56人,伤7300人,损失很大。 震中附近有两座医院,一座为隔震结构,另一座为抗震结构。
6.2.2 基础隔震装置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由新西兰的 ROBINSON及其公司最早研制开发, 以后在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 等国家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应用。
因为铅芯橡胶支座不但具有较理想的竖向刚度,而且本身 具有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故铅芯橡胶支座在结构使用中受到 广泛欢迎。
6.2.2 基础隔震装置
6.2.3 悬挂隔震实例
6.2.3 悬挂隔震实例
底层只有一个核心筒,三层的使用空间通过高 强钢索悬挂在核心筒上。四周不再需要一根立柱, 而核心筒顶上的隔震构造成为它的一大亮点。它的 结构体系非常明确。 另外在核心筒和楼板之间留 有变形缝,缝里面还设置有阻尼器,将二者在地震 中出现相对变形时,阻尼器将发挥其耗能能力,降 低结构的地震响应。这样的结构体系与和田先生的 抗震思想一脉相承,有专门用来耗能的可更换部 件,有控制结构变形模式的整体型关键构件,以柔 克刚,以不变应万变。
6.1概述

结构控制的概念: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 置(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消能 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如 调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 整结构的动力特性,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 用下,其结构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 到合理的控制,从而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 器设备、装修等的安全或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 结构控制技术按控制措施实施的方式不同,一般分为 被动控制(Passive Control)、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半主动控制(Semi—Active Control) 和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四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