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成语故事
鹤立鸡群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鹤立鸡群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鹤立鸡群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鹤立鸡群【拼音】:[hèlìjīqún]【解释】: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举例造句】:拥有12亿人口,一个统一的、繁荣的中国将在亚洲各国中鹤立鸡群。
【成语典故】:晋惠帝时侍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
当时皇族争权夺利。
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
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4] 嵇康(公元225年~公元264年),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曹魏正始年间,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纵酒放歌,谈玄论道,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把持朝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而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因遭人陷害,嵇康后被司马昭所杀。
鹤立鸡群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鹤立鸡群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导读:成语鹤立鸡群出处: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嵇绍传》。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嵇绍传》。
晋人嵇绍,是“竹林七贤”之一描康的儿子。
他生得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显得比较突出。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
那时,晋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局势动荡不安,历史上所谓的“八王之乱”,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嵇绍对于晋朝却始终抱着忠诚的态度。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齐王司马冏被杀。
当时,嵇绍见形势十分严重,便奋不顾身,奔进宫去。
守卫宫门的侍卫,拉弓搭箭,想要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那正气凜然的仪表,连忙阻止侍卫,并且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河间王司马颗和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进犯京城。
嵇绍跟随惠帝,出兵迎战于荡阴,不幸战败。
许多官将士卒,死伤的死伤,逃走的逃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似的密集地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播侍中的血啊!”
C晋书·嵇绍传》还说:在嵇绍牺牲之前,有一次,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密集的人群中看见嵇绍,他昂昂然像鹤立鸡群!”《世说新语·容止》也有这样的说法。
用“鹤立鸡群”比喻他的仪表和他的才能、人品在人群里显得特别突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鹤立鸡群成语故事

鹤立鸡群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只高傲的鹤,它总是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自豪,认为自己比其他的动物更加出色。
它常常站在高处,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看不起其他的动物。
有一天,鹤听说了一个关于鸡的消息,说是有一只鸡在农村里成了名,因为它会唱歌,还会跳舞,深受农民们的喜爱。
鹤听了之后不屑地笑了笑,觉得这些都是小儿科的事情,根本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
于是,鹤决定去找这只鸡,想要看看到底有什么地方让它如此受人喜爱。
当鹤来到农村,看到那只鸡正在为农民们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农民们个个笑逐颜开,非常高兴。
鹤看了之后,心中不屑更甚,觉得这些表演也就罢了,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鹤决定向那只鸡挑战,它飞到了鸡的面前,傲慢地说道,“你这只鸡也配叫自己是名人?我看你的歌唱和舞蹈根本不值一提,我来给你表演一下真正的高贵和优雅。
”。
鹤开始展示自己的舞姿,优雅地舞动着长长的脖子,仿佛展示自己的高贵身份。
可是,农民们却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们只是笑笑,然后又回去欣赏那只鸡的表演了。
鹤感到非常气愤,它觉得自己的舞蹈明明比那只鸡要高贵优雅得多,为什么农民们却对它不屑一顾呢?于是,鹤决定飞回自己的领地,不再和这些不懂欣赏高贵的人们呆在一起。
回到自己的领地,鹤仍然以高傲的姿态站在那里,但是它心中却开始感到孤独和寂寞。
它开始怀念起那些农民们的笑容,开始怀念起那只会唱歌跳舞的鸡。
它开始明白,高贵和优雅并不是用舞姿来展示的,而是需要用心和态度来体现的。
于是,鹤决定再次去找那只鸡,向它学习如何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
鹤向那只鸡道歉,说自己之前太过高傲,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不足。
那只鸡笑着接受了鹤的道歉,并且愿意教导鹤如何能够和人们更好地相处。
从此以后,鹤学会了谦逊和包容,它也和那只鸡成了好朋友。
它再也不以自己的高贵自豪,而是用心和态度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最终,鹤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名人,因为它学会了如何真正地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的故事

鹤立鸡群的故事鹤立鸡群的故事(版本5个)鹤立鸡群的故事(一):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稽绍,是晋惠帝的侍从官。
一次,河间王联合成都王侵犯京城。
稽绍随惠帝前去征讨,结果打了败仗,许多将领、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仅有稽绍保护着惠帝,始终不离左右。
许多人看到稽绍奋勇杀敌的情景都很受感动,有人对司徒王戎说:稽绍真像一只野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仪表出众,气度不凡。
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才能或仪表十分突出。
鹤立鸡群的故事(二):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十分突出。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
当时皇族争权夺利。
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十分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
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仅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日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之后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鹤立鸡群的故事(三):晋惠帝时侍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十分突出。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
当时皇族争权夺利。
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十分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
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仅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鹤立鸡群的故事

鹤立鸡群的故事是一篇关于一只鹤在鸡群中脱颖而出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鹤以其优雅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其他鸡的目光,从而成为了鸡群中的佼佼者。
这个故事寓意着在群体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以下是关于鹤立鸡群的故事的内容:从前,有一只孤独的鹤来到了一个养鸡场。
这个养鸡场里有很多只鸡,它们每天都过着忙碌而平凡的生活。
这些鸡都有着相似的外表和生活方式,它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觅食、睡觉和玩耍。
然而,这只鹤却与众不同。
它有着优雅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总是能够吸引其他鸡的目光。
这只鹤很快就成为了养鸡场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他的鸡开始注意到了它,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们纷纷向这只鹤请教如何才能像它一样拥有优雅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
鹤并没有拒绝这些请求,而是耐心地教导它们如何放松身心、挺胸抬头、迈出优雅的步伐等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鸡逐渐学会了鹤所传授的技巧,并开始尝试模仿它的优雅举止。
渐渐地,它们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雅。
最终,这些鸡不仅拥有了与鹤相似的外表和气质,还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群体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为别人眼中的佼佼者。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正如那只鹤一样,它用自己的优雅和独特性感染了周围的鸡群,让它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优雅。
鹤立鸡群成语故事

鹤立鸡群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只鹤,它的身材高大,站在一群鸡的中间显得格外突出。
鹤自诩自己是“鹤立鸡群”,自认为比其他的鸡要优秀。
这只鹤总是高傲地抬头挺胸,以示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其他的鸡则对它敬而远之,因为它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示人,让其他鸡感到有些压抑。
一天,一只老狐狸悄悄地潜入了鸡群,它看到了鹤。
老狐狸对鹤说,“你这么高傲,以为自己比其他鸡都要出色,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鹤听了感到很不屑,它说,“我比它们高大,飞翔的姿态也比它们优美,这些都是它们无法比拟的。
”老狐狸笑了笑,说,“你的确很高大,飞翔的姿态也很美丽,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你并不属于它们的群体。
”。
鹤听了老狐狸的话,陷入了沉思。
它开始观察其他的鸡,发现它们虽然个子矮小,但它们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群体。
而它自己,虽然高大优美,却总是一个人孤傲地站在那里,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和它交往。
鹤开始反思自己的高傲态度,它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意味着与他人隔绝,而是要融入到集体中去,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于是,鹤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它放下了高傲,开始和其他的鸡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一起享受生活。
其他的鸡也渐渐接纳了它,它们发现鹤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高傲,而是一个乐于助人,善良友善的伙伴。
鹤也从其他的鸡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
从此以后,鹤不再以高傲的姿态示人,而是和其他的鸡一起生活,它们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鹤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优秀不在于自己的高贵身份,而在于与他人和谐共处,融入集体,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与他人隔绝,而是要融入到集体中去,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只有和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所以,让我们放下高傲,融入集体,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鹤立鸡群的典故

鹤立鸡群的典故鹤立鸡群的意思是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你们知道鹤立鸡群有什么典故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鹤立鸡群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鹤立鸡群的典故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稽绍,是晋惠帝的侍从官。
一次,河间王联合成都王侵犯京城。
稽绍随惠帝前去征讨,结果打了败仗,许多将领、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保护着惠帝,始终不离左右。
许多人看到稽绍奋勇杀敌的情景都很受感动,有人对司徒王戎说:稽绍真像一只野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仪表出众,气度不凡。
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才能或仪表非常突出。
鹤立鸡群的解析鹤立鸡群hèlìjīqūn[释义]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
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正音] 鹤;不能读作“háo”。
[辨形] 立;不能写作“力”。
[近义] 出类拔萃超群绝伦[反义] 相形见绌滥竽充数[用法] 含褒义。
用来表示不平凡的人。
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用鹤立鸡群造句1) 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
2) 在我们这群人中,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3)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你鹤立鸡群,脱颖而出?4) 丹麦人所受的教育是在人群中不要显得鹤立鸡群。
5) 而且,仅有的一些的确鹤立鸡群的经理也已经被他们不能对付的过量资金所埋没。
6) 对于高端供应商而言,想要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的方法就是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7) 他衣冠楚楚,在俱乐部中如鹤立鸡群。
8) 公爵认为,她在这间屋子里真是鹤立鸡群。
9) 为了利用这些机遇,你需要鹤立鸡群。
10) 他们暗暗努力,想尽办法引起注意、鹤立鸡群、获得提升。
11) 她的新风格使她鹤立鸡群,不过大多数人只是笑话她。
12) 那幢漂亮的二层小白楼,突兀兀地立在村中央,如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典故

鹤立鸡群典故
"鹤立鸡群"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在众人中突出出色、超群出众,独具特长或才能过人。
其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刘邦在招募人才时,有一位名叫周勃的人,身材矮小而相貌平凡。
然而,周勃却具有非凡的勇武和才智。
当时,周勃正与其他人一同参加招募,而刘邦看到了他的出色表现,称赞他"如鹤之于鸡群",意指他的才能在众人中独树一帜。
从此,"鹤立鸡群"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那些在众人中出类拔萃、独特突出的人。
它强调个体的优秀和与众不同,正如鹤和普通的鸡群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典故也常用来鼓励人们追求卓越、独立自主,不随波逐流,展现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立鸡群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鹤立鸡群
【拼音】:
hèlìjīqún
【解释】: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出处】: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
【举例造句】:
拥有12亿人口,一个统一的、繁荣的中国将在亚洲各国中鹤立鸡群。
【成语故事】:
晋惠帝时侍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
当时皇族争权夺利。
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
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
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4] 嵇康(公元225年~公元264年),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曹魏正始年间,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纵酒放歌,谈玄论道,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把持朝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而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因遭人陷害,嵇康后被司马昭所杀。
史书记载,嵇康还是位美男子。
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
嵇康有个儿子,名叫嵇绍,和父亲一样,不仅很有才学,而且仪表堂堂。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在嵇康被害20年后,身居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的山涛找到了穷困潦倒的嵇绍,并将其带到都城,推荐给晋武帝司马炎,让他担任了秘书丞这一官职。
嵇绍来到洛阳,走在大街上,凡是看到他的人无不赞许称羡,许多人还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
有个人多方打听,得知他是嵇康的儿子,
就专程去拜访嵇康的好友王戎,想了解更多的情况,讲道:“我今天在集市上看见嵇康的儿子嵇绍了。
他高俊挺拔,站在众人间,真像一只鹤站立在鸡群当中一样。
”王戎听罢笑了笑,回答说:“您还没见过他的父亲呢!”由此可见,嵇康风度比儿子更胜一筹。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被任命为侍中,经常出入宫廷,深得惠帝信任。
公元291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
其间,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
当时,惠帝的将领和侍卫中有许多人都逃跑了,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不离左右,结果被乱箭射中,重伤死去,他的鲜血溅到了惠帝的皇袍上。
惠帝为嵇绍的忠勇所感动,战斗结束后,他久久不让随从洗去袍服上的血迹,以纪念嵇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