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教案

合集下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边塞诗教案(全国)2021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自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控边塞诗歌品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独立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居多,充份显现出来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照。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悍,不断开拓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存有若干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作求得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截然不同,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代莱生活经验与相同的视野,提振了写诗的启发。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用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就是浓烈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存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战的军队称作汉兵,将领称作汉将,边塞称作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作汉月。

不仅如此,通常的边塞诗在提到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用汉代的称呼,把激战对方称作匈奴,把其首领称作单于、左贤。

在称许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及的也就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重回。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承继,又就是对历史的打破。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宁德五中崔锦华【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边塞诗的概念屏显王维的《汉江临眺》和《使至塞上》,问:这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分别为山水诗和边塞诗。

我们知道山水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实边塞诗在唐朝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屏显边塞诗简介: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的意象边塞诗抒写的地点大多在塞外,与战争有关,具体的如:萧关、大漠、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等。

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将军、征人、匈奴、单于、胡儿等。

将士们日常弹奏的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弹奏的曲目主要有《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这些也就构成了边塞诗固有的意象。

(屏显)总结意象。

那么同学们所知道的边塞诗都有哪些呢?这些边塞诗所写的思想内容一样吗?三、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依次屏显《从军行》、《雁门太守行》、《送元二使安西》、《夜上受降城闻笛》、《行营即事》,引导学生分析各自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屏显:边塞诗主要的思想内容1、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2、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3、与朋友、亲人的离情别绪,思乡思亲的情感。

4、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这些边塞诗的语言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但不管怎样这些诗句都渗透着诗人的一腔爱国深情,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边塞诗的主旋律。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盛衰。

屏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创作练习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3.能够欣赏和朗诵边塞诗;4.能够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指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在边塞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

由于当时边塞地区战乱频繁,生活艰苦,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边塞诗的主题多为战争、边疆、马背、牧歌等,形式上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2. 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边塞诗的基本韵律有平水韵、杨花韵、西峰韵、定韵等。

其中,平水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韵律,其韵脚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边塞诗的基本格律有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其中律诗的格律最为严谨,要求每句都符合规定的字数和韵律。

3. 欣赏和朗诵边塞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4. 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在学生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基本韵律和格律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1.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教师可以讲解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学会欣赏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独特魅力。

1.2介绍边塞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复习2.1《登鹳雀楼》2.1.1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主题。

2.1.3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歌内涵。

2.2《塞下曲》2.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2体会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2.2.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情,感受诗歌魅力。

2.3《使至塞上》2.3.1学生自主解读,理解诗歌主题。

2.3.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光,感受诗歌意境。

2.4《出塞》2.4.1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歌主题。

2.4.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4.3感受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坚定信念。

3.诗歌鉴赏3.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

3.2各组分享鉴赏成果,全班讨论。

4.课堂小结4.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5.课后作业5.1熟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

5.2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首边塞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月诗》两首
页码
教学目标
1、朗读两首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3、比较、探究这两首月诗与本单元其他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比较、探究其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2.《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学,能感受处这两者的不同,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能够结合诗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明确:
《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叩问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两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王维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学生反复诵读,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情预测〕以“月”这个意象为切入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也较容易深入理解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虽与“庭下如积水空明”都写月光之明亮,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乡之情。
2.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想像,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勾勒出两幅望月怀人的图景。
学生细心揣摩,大胆想像,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学情预测〕设计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文学作品,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但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应要求他们能符合诗歌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其创设的意境。
〔学情预测〕学生背诵这首五言绝句可谓轻而易举,但让他们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妙之处则实属不易,在学生讨论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每个字词中体会其深层的意思。
教师明确:
“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学情预测〕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两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三、学生朗读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降涧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学情预测〕两首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月诗两首。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1.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2.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教师引导:
在学生大胆想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思路,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以供参考。如:电影导演拍摄一组镜头;画家勾画出月、人;用不同的音乐来诠释这两首诗;用小剧本的方式表现……
二、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
1.《鸟鸣涧》中的“静”境在诗中如何表现的?
学生体会,感受,表达。
2.《鸟鸣涧》: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既让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喜欢大自然就读王维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
1.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中的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