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传承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庄福龄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在新世纪的理论深化》的丰题报告,提出: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独树一帜。
它继承了人类深厚的文化遗产,在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和形而上学单面发展观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在人类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破解了发展难题、获得了光辉的历史验证。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历史的脚步似乎到此中止了。
历史究竟将如何发展,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世纪难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生,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暂阶段。
通过科学论证,他们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应该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未能看到难题的成功破解,但20世纪的历史事实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并未像资产阶级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已经终结,恰恰相反,它正以顽强的主命力茁壮成长。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从各自的时代特征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提高。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再次成功破解了历史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宝库。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一脉相承,既立足于世界观的高度,又着眼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过程;既放眼世界,关注世界的一切变化发展,解决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历史责任感,解决了社会发展问题。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深远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一五”时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时期,落实的基本点应包括:一是把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立足扩大内需,持久发展的对策;立足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立足节能环保,坚持可持续、节约、清洁的发展方向;立足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宏观调控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需要。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浅议

Vo . 4 u No 4 11 m . 8 S
新 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XI I NJANG RT VU
21 第 2 0 0年 期
N O. 201 2. 0
科 学 发 展 观 与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关 系浅 议
收稿 日期 :2 1- 5 1 00 0-2
作者简介 :安丰岷 ,男 ( 汉族 ),新疆 大学政 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2O 级研究生。 O9
37 ・
・
第 l 总 4 期 4卷 8
Vo .4S m . 8 11 u No4
新 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XI I NJANG R TVU
们 的资本主义外壳 不能 相容的地步 ”。⑥ 资本 主义
社 会 的基本 矛盾在 于生产资料 的私人 占有 制度和无 限扩大 的社会 化大生产之 间 的矛盾 ,它将 导致资本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③ 2 世纪 8年代 ,可持续 发展理论诞生 。 “ 0 O 从一
般意义上 ,可持续 发展主要包 括 自然资源 与生态环
这 样的思想 者很 多 。然 而 ,早在 1 世纪 ,马克思就 9
义 人 道主 义 的另 一基本 方 面” 。② 从 这里 可 以看
在 自己的著作 中深 刻地提 出 了关于人 和 自然 关系 的 问题 ,明确 地表述 了 自然 、社会 和人 的关 系协调发
出 ,马克思 的思想 含有基本 的可持续 发展取 向,解
一
。
关键 词 :科 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人本
1 .9 9 .n6 一 I 9( 4)2 1 .2O I 03 6  ̄ e .5 I 8 g 0 00 . l 放 自然 即是 自然 不再作 为被人剥 夺和 利用 的对 象 ,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自马克思主义被带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完善有序。
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社会趋于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科学理论的诞生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要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相符: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辩证法涵盖了矛盾观、整体观、发展、适度和扬弃,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领。
唯物论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自然性客观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科学发展观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以自我意识来改造自然,如果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首先对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后反过来遭受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又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积极长远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马克思的追随者们已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庞大而又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百多年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或是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百多年里,不论时代是怎样的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时代的旗帜;在这一百多年里,不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过怎样的曲折,马克思主义依然指导着人们向社会先进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在批判的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
它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由此,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更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关键就是能否有一个正确的党的指导思想和新的科学理论。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曾提到:“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
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唐 都 学 刊
T n d o r a a g u Ju n l
Ma .2 1 r 01 Vo . 7 N . 12 o 2
第2 7卷第 2期
论科 学 发展 观 的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品质
刘 太鹏 , 秀玲 刘
( 黑龙 江 科 技 学 院 人 文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哈 尔 滨 黑 10 2 ) 50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T e rt a ai f a xs o h ce t cOulo n D v lp n h o ei l c Qu lyo ri t M m fT eS ini t ko e eo me t i f o
L U i I Ta —p n L U u—ln e g, I Xi ig ( o eeo u a ie a dS c l c ne, C lg H m nts n oi i cs l f i a Se
旨、 原则和精神 , 具有完整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品质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 不断增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 自觉 性 和 坚 定 性 , 好 我 国 的现 代 化 建 设 。 搞
关键 词 : 学 发 展 观 ; 克 思 主 义 理论 ; 质 科 马 品
中 图分 类 号 :2 B7 文 章编 号 :0 1 0 0 (0 1 O o 7 0 10 — 30 2 1 )2一 o0— 4
—
Le n s ,MAO e—do g T o g t niim Z n h u h ,DENG a Xio—p n h o n h mp ra tt o h fT r e Re i g T e r a d t e i o tn h ug to h e - y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CA IX U N财讯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喆/文本文介绍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m,WAW m,W a¥^t W£m,W¥§M W m W m M M语潘專m_J L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 基本国情,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吸取 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 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思想。
它的提出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探析’对我 们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其 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和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 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涉 及到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同时也 涉及到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更为 深入的阐释,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 第一要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 题,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刻回答了 “为谁发展”的问题,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作为基本要求,系统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 本方法’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中存在的重大关系进行正确认识与处 理’不仅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规 划,同时也要对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及 突出问题进行着力推进。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一,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
它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建构原则、特征和意义的界定。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源起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处理人的目的、活动、存在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性良性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识到人们在…感官方面‟是与自然界镶嵌在一起的,人的实践总是在人的创造目的与非人的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的。
马克思以强调外化总是发生在物质的自然界当中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
因此解放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另一基本方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含有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取向,解放自然即是自然不再作为被人剥夺和利用的对象,自然不再作为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得到了和人一样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和沿存。
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以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问题,它至多只是关于人自身持续的生产问题。
自13—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之后,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工业扩张趋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推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前沿。
人类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多和这样严重的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灾害、居住条件恶化、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等,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由人违背自然规律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灾难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于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
因此,一种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都发展了起来,比如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面,就表述了她对工业废液和农药广泛污染生物环境,导致生物灭迹和人类疾病的事实的愤慨;这样的思想者很多。
然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在自己的着作中深刻地提出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明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
“从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它首先是体现人自身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最后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涵盖整体的历史性持续性发展和个体的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行进的正确理论轨道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工业污染、植被破坏、过渡采掘、居住条件恶化等问题。
党中央在总结现实状况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提出了指导国家建设良性展开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正确的路径上结出的硕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以及建设长期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结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
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最初形成的现实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质和社会现实。
马克思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和无限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最终无限恶化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其社会关系是一种不合理的、变异的关系。
通过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之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精神。
一方面,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科学发展观是在这个基本的轨道上建立并运行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在所有权和分配权等等社会基本权利整体的构成和过程中,它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社会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这一方面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辩证结合,另一方面它也符合“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公有制的基本特性,它将尽可能地克服因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带来的局部矛盾。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竖起新路标。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吸收全人类历史发展的知识结晶,用全人类的知识武装自己。
因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全世界瞩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内涵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人本内涵,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本质就是人自身。
人通过改造客观现实,创造了自身及世界。
…人是他自己命运的自主的锻造者,是他的世界和他自身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战斗的人道主义‟,人…必须着手解放自身‟,人的解放必须是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人道主义。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关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方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一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这是我国建设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体现了全体人民利益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进人本世纪,科学发展观关于人本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从这个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人本实践中正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内涵高度统一。
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个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构建人本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优先地、深人地、全面地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而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关于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它包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本来就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历史的认识,也包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民的历史主体性的辩证、唯物、历史认识.因此,“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它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内涵推到了一个新的实践高度。
四、科学发展观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向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新政权新社会的思想在前进,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也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本的内在要求,指出了人本实现的路径。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延续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制度,而是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对立,从阶级关系的束缚中将人解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路径。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说,如果“个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被迫在市场上出售他自身,那么,这种自由的消失将是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
人类的生存结构本身就会改变;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
”这是对人的解放的一种期待,从另一面也是对去除了人的异化,而人所处的不断解放的社会——比如社会主义社会——状态的期许。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努力勾画这种前景。
现代化“发展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是否具有建立和维持大规模的、复杂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形式的能力‟”。
塞缪尔·亨廷顿正确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向现代化中国家提供的恰恰是这种能够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创造合法公共秩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