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第一节概述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制剂学和调剂学以往也总称为药剂学。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和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剂生产成为主导,因此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药物(drugs)是指原料药,即用以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可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三大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系指我国经典著作收载的、为中医师传统使用的药材和饮片。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 drugs)系指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基因药物等。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简称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为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剂型为集体名词。中药剂型也往往包括著名传统中药剂型如丸、丹、膏、散等,和现代中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等,制剂也是剂型中的品种,亦即通常所谓的药品,例如罗红霉素片、注射用抑肽酶、细胞色素C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甲硝唑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临时处方剂(prescriptions)是指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制剂,例如人工肾透析液、腹腔透析液、化疗药、肠胃营养液等。

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近年提出的,它是新剂型、新制剂的总称,但同时包含有新技术的概念。

二、药剂学的任务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以优质(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制剂应用于临床,发挥防病、治病和诊断的作用[1]。制成的剂型应符合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方便使用的原则。由于病有急有缓,病情各异,所以对剂型的要求亦有不同,如对急症患者需药效迅速,宜采用注射剂、气雾剂和舌下片等。由于药物性质不同,也可能要求制成不同的剂型,如胰酶遇胃酸易失效,红霉素在胃酸中5 min后只剩下%的效价,因此不能采用普通口服剂型,可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片服用,使其在肠内发挥药效;对刺激性药物,宜制成缓释片,使其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既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也能防止过强的刺激;某些药物制成液体剂型不稳定时,可以制成固体剂型,如片剂、散剂、注射用药(俗称粉针剂)等;一些有机药物可因颗粒大小或晶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作用和疗效,必须在其制剂中保持其有效的晶型,才能发挥预期的药效。为了服用、生产、携带、运输和贮存等的方便,往往也需要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如将中药浸出的有效成分制成药酒、片剂、注射剂等剂型。又如常将儿童用药制成色、香、味俱佳的制剂或栓剂等,或将难于吞服的片剂制成速溶片等剂型,提高儿童或老年人服用的顺应性。

药物和剂型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药物本身对疗效虽然起主要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支配的作用;有的药物的剂型不同,则作用完全不同。如硫酸镁制成溶液口服时,有致泻作用,而将其制成静脉注射剂,作用就完全不同,可用于抗惊厥、子痫等症;灰黄霉素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如将其高度分散在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6000中制成丸剂,口服后在血液中的含量比微粉片(即灰黄霉素粉碎后含5 m m以下应不少于85%的微粉)还高出一倍以上,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且副作用更小。又如螺内酯经微粉化后,含10 m m以下的粉末不得低于90%,其片剂的剂量仅需未微粉化片剂的1/5;环孢菌素是广泛用于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近年制成微乳浓液软胶囊,比原来用的乳剂软胶囊生物利用度提高一倍、平均剂量减少16%、排斥反应由54%下降到40%。

因此,在设计药物的剂型时,除了要满足医疗需要外,还必须从药物剂型的特点出发,综合药物性质、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以及生产、使用、携带、运输和贮存等各方面全面考虑。

具体讲,药剂学的任务可分述如下。

(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与生产技术

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药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制成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制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利用药物释放动力学知识对制剂进行设计与质量控制,利用生物技术药物进行制剂开发,利用增溶与助溶理论进行制剂制备,利用药物微粉化、固体分散法及微囊化等促进和控制药物的溶解、释放和吸收,利用片剂成型理论及全粉直接压片技术生产新型片剂,利用流变学的基本理论对混悬液、乳状液和软膏剂等剂型进行质量控制,利用生物药剂学的有关知识,为正确评价制剂质量和合理制药、用药提供重要依据,等等。可见,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完善和丰富剂型设计的原理,改进制剂的生产技术,开发新剂型、新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及提高产品质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开发新剂型和新制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剂型和制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普通的片剂、注射剂、丸剂和溶液剂等,已很难满足高效、长效、低毒、缓释、控释、定位和靶向释放等要求。因此积极开发新剂型是当前药剂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外药物制剂的研究重点,已从20世纪60年代偏重制剂工艺及表观质量转向剂型因素与体内关系的研究。80年代末,为了适应医疗要求,开始转向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如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新型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减低或基本消除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适当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增加药物作用的持久性和对靶部位的选择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目前,我国药剂学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新剂型种类和新制剂品种较少,能出口的制剂品种更少,因此,积极开发新剂型和新制剂在药剂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开发药用新辅料

药物制剂中除主药外,还有各种辅料,剂型不同所需辅料也不相同,如片剂所用辅料与软膏剂、栓剂等就大不相同。药物剂型的改进和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工艺设备的更

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剂型的研究等工作,都要求有各种各样的药用辅料。尽管目前药用辅料的种类很多,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的新辅料就有倍他环糊精、羧甲淀粉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纤维素、纤维醋法酯、聚乙二醇(400、600、1000、1500、4000、6000)、卡泊姆、硬脂酸聚羟氧(40)酯、聚丙烯酸树脂(II、III、IV)聚山梨酯80、聚维酮K30等,但仍然满足不了制剂工业发展中新剂型、新制剂对新辅料的需要。如药物微囊化常用的聚乳酸类辅料,国外已用于上市的微球产品,而我国至今无可供药用的产品。制剂工业发达的国家仅几种主要剂型所用的辅料就达300余种。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药用新辅料的开发,新开发的片剂新辅料如可压性淀粉,就具有可压性好、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因此,辅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药物制剂领域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没有优质的辅料就无法实现药剂学发展的艰巨任务。

(四)整理与开发中药现代制剂

中医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我国的伟大文化宝库之一。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除继承、整理、发展和提高中药传统剂型丸、散、膏、丹、胶、露、酒等而外,现已开发了20多种中药新剂型,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扩大了临床的应用范围。但进一步大力丰富和发展中药新剂型和新品种,仍是今后药剂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研究和开发新型制药机械和设备

制药机械和设备是制剂生产的重要工具,研究和开发新型制药机械和设备,对发展新剂型、新制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制剂技术的发展特点是向纳米级、高度电子程控化和密闭式生产过渡,而设备则向一机多用、多机联动和高度自动控制方向发展。因此,研制适合新剂型和新制剂的新型制药机械和设备,对缩短同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提高制剂的质量,使更多制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应用,可将剂型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一).按形态分类

可分为液体剂型(例如洗剂、滴剂、溶液剂、注射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

片剂、胶囊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体吸入剂)。剂型的形态相同时,制备特点比较类似。例如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固体制剂多需粉碎、混合、成型,半固体制剂大多需熔化和研匀。不同形态的制剂对机体起效的速率和作用时间往往不同,一般以液体制剂较快,固体制剂则较慢。

这种分类法比较简单,对制备、贮藏、运输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没有考虑制剂的内在特性和给药途径。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此法将所有的剂型看作分散系统,为了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原理说明各种类型制剂的特点,按剂型内在的分散特性分类如下:

1.溶液型

溶液型剂型是指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其中药物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直径小于1 nm,如糖浆剂、溶液剂、甘油剂、滴剂及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剂型是指固体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的(高分子溶液)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直径在1~100 nm之间,如胶浆剂、溶胶剂、涂膜剂等。

3.乳状液型

乳状液型剂型是指液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组成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直径通常在~50 m m之间,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滴剂、微乳、亚微乳等。

4.混悬液型

混悬液型剂型是指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组成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直径通常在~50 m m之间,如洗剂、混悬剂、混悬注射剂、混悬软膏剂、混悬滴剂等。

5.气体分散型

气体分散型剂型是指液体或固体药物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不均匀分散系统的制剂,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6.固体分散型

固体分散型剂型是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呈固态的制剂,如散剂、丸剂、片剂等。

7.微粒型

微粒型剂型是指药物与辅料经微囊化后,形成微米级的微囊、微球、脂质体,或形成纳米级的纳米囊、纳米球、纳米脂质体等。

这种分类法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制剂的均匀性、稳定性以及制法的要求,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还会出现一种剂型由于辅料与制法的不同而必须分到几个分散系统的分类中去的情况,如注射剂中有溶液型、混悬型、乳状液型及注射用药等。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人体共有10多个给药途径,如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其它腔道、血管、组织、皮下、肌肉等,可将用于同一给药途径的剂型归为一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此类剂型的制剂多系口服给药,进入胃肠道吸收发挥疗效。如溶液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口服给药方法最简单,易受胃酸破坏的药物(如红霉素)可经肠溶包衣后口服。某些药物直肠给药较口服吸收好,且剂量小、少受或不受肝脏代谢的破坏。如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直肠用胶囊栓等。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又可细分为:

(1)注射给药如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穴位注射等)。(2)呼吸道给药如吸入剂、喷雾剂、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3)皮肤给药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栓剂、膜剂、贴剂等。

这种分类法与临床使用关系比较密切,并能反映给药途径对于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缺点是一种制剂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可能多次出现,如生理氯化钠溶液,可以在注射剂、滴眼剂、含漱剂、灌肠剂等许多剂型中出现,贴剂可以有口腔用贴剂、皮肤用贴剂等。

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教材根据医疗、生产实践、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长期沿用的习惯,在总结各种分类方法的特点后,以临床给药途径与剂型形态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它既可与临床用药密切配合,又可体现出剂型特点,是一种综合分类法。

四、剂型和制剂的命名

(一)剂型的命名

剂型可根据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命名:

以形状命名:

如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散剂(粉剂)、软膏剂、硬膏剂、栓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乳剂、混悬剂、溶液剂、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脂质体等。

以临床给药途径命名:

如输液剂、注射剂、植入剂、滴眼剂、滴鼻剂、滴耳剂、漱口剂、口含剂、贴剂、滴剂、洗剂、搽剂、灌肠剂等。

以形状与临床给药途径结合命名:

如注射用粉末、眼用软膏剂、鼻用栓、阴道用胶囊栓、注射用脂质体、眼用脂质体、注射用微球、注射用纳米囊、混悬型滴剂、混悬型滴眼剂、乳剂型洗剂等。

以形状与特有功能结合命名

如缓释胶囊、控释片、渗透泵片、分散片、泡腾颗粒、结肠定位胶囊等。

(二)制剂的命名

制剂的命名就是药品的命名,应科学、明确、简短,可以根据以下几种不同情况命名[2]:

1. 常规命名

原料药名称列前,剂型名称列后,如吲哚美辛胶囊(Indometacin capsules)、丙酸睾酮注射液(Testosterone propionate injection)、红霉素肠溶胶囊(Erythromycin enteric capsules)、沙丁胺醇气雾剂(Salbutamol aerosol)、硝苯地平渗透泵片(Nifedipine osmotic- pump tablets)等。

2.以用途或特点命名

制剂名称中说明用途或特点的形容词宜列于药名之前,如吸收用明胶海绵(Absorbable gelatin sponge)、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injection)、吸附破伤风疫苗(Adsorbed tetanus vaccine)、浓氯化钠注射液(Concentrate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注射用放线菌素D(Dactionomycin for injection)等。

3.单方制剂命名

单方制剂的命名应与常规命名或以用途或特点命名一致,如布美他尼片(Bumetanide tablets)、罗红霉素颗粒(Roxithromycin granules)、茶碱缓释片(Theophyllin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利巴韦林滴眼液(Ribavirin eye drops)、奥美拉唑肠溶胶囊(Omerprazole enteric capsules)、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 for injection)等。

4.复方制剂命名

复方制剂根据处方组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命名:①两个组分的原料药,原则上将两个药品名称并列,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lucos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头孢他定舒巴坦钠注射液(Ceftazidime and Sulbactam sodium injection)、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片(Paracetamol and Codeine tablets);若两个组分的词干相同,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的片剂可称为卡托依那双普利片(Catopril and Enalapril tablets)等。o 三个组分的原料药,如使用词干构成的通用名称太长,原则上将每个组分选取一个或两个字构成通用名称(不可使用词干),如阿司匹林、咖啡因、乙酰氨基酚的散剂,可称阿咖酚散(Aspirine,Caffeine and Paracetamol powders);若组分相同而处方量不同,使用罗马数字I、II、III等加以区别。? 四个组分原料药,原则上每个组分选取一个字构成通用名称(不使用词干),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咖啡因、安苯那敏的颗粒剂,可称氨非咖敏颗粒(Paracetamol,Phenacetin,Caffeine and Chlorpheniramine granules)。? 多余四个组分的,可加复方二字,由两到三个组分分别选取1~2个字构成通用名称,如含有丙谷胺、甘草、白芍、冰片四个组分以上(甘草等中药视为多组分)的咀嚼片,可称复方丙谷胺咀嚼片(Compound Proglumide chewable tablets)。? 对于光学异构体的命名,左旋或右旋以左或右冠于通用名称前,英文冠以Levo-或Dex-;对于特指的消旋体的命名,以消旋冠于通用名前,英文冠以Race-;对于几何异构体的命名,顺式或反式以顺或反冠于通用名前,英文冠以Cis-或Trans-。

五、药剂学分支学科

随着药剂学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几门药剂学的分支学科[3],现简介如下。(一)工业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industrial 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和方便使用的优质药品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吸收和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粉体工程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为新剂型、新制剂提供新工艺和新方法,创造新的机械与设备,并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二)物理药剂学

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y)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吸收流体力学、结构化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剂型、新制剂在制造和贮存过程中的现象及内在规律,并为指导新剂型、新制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polymer science in pharmaceutics) 研究各种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它吸收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聚合物工艺学的有关内容,为新剂型设计和新剂型处方提供新型高分子材料和新方法,在聚合物原理和特性、各种合成的和天然的功能性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对创造新剂型、新制剂和提高制剂质量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

(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的关系。因此,该学科联系药剂学、药理学和药效学以及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对药物新剂型、新制剂的设计和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且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因此,成为结合药剂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可简称为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剂型和剂量设计等提供量化指标。药动学与生物药剂学相似,其研究内容已越过剂型和制剂本身的研究范畴,而与数学、药理学和药效学、临床治疗学等具有更密切的关系。

此外,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是一门与临床治疗学紧密联系的新学科,其内容

主要阐述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相互作用及指导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时涉及药物剂型与制剂,与药剂学有一定的联系但比较间接,而与病理、药理和药效关系更密切,故通常不称其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药剂学的沿革

一、药剂学的历史

我国是有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药剂学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和了解药剂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学习、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促进药剂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药剂学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国很早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述。药材最初的使用方法大多是将新鲜的动植物捣碎使用,以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和便于服用,乃逐渐出现药材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演变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长期的医疗实践,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也不断改进,剂型的种类也逐渐增加。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中药剂型,至迟在商代(公元前1766年)已在使用。夏商周时期医书《五十二病方》、《甲乙经》、《山海经》已记载将药材加工制成汤剂、酒剂、洗浴剂、饼剂、曲剂、丸剂、膏剂等剂型使用。东汉张仲景(公元142~ 219)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著作中共收载有栓剂、糖浆剂、洗剂等10余种剂型。两晋、南北朝时期,史藉记载的药学专著已达110种,这时中药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晋代葛洪、唐代孙思邈对中药的理论、加工、剂型、标准等都有专门论述。唐《新修草本》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 1593年)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医药实践的经验,收载药物1892种,剂型近61种,附方11098则,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极大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与中国古代药剂学进程相呼应的欧洲古代药剂学在此时也得到迅速发展。希腊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创立的医药学,希腊医药学家格林(Galen,公元129~ 199年)奠定的欧洲医药学基础,和由他制备的各种植物药浸出制剂(称为格林制剂,Galenicals),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终于走出了医生的小诊所和个体生产者的小作坊,

进入机械化生产的大工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橡胶硬膏剂等近代剂型的相继出现,标志了药剂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又为药剂学这一门学科的出现建立了理论基础。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Mohr)总结了以往和当时的药剂成果,出版第一本药剂学教科书《药剂工艺学》。这时可以认为药剂学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药剂学的发展

药物都应制成一定的剂型,以制剂的形式应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所以,药剂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剂型和制剂的发展和进步。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和精密性等,则反映了医药的水平,决定了用药的效果。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认为,对人们危害最大的多发病、常见病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癌症、心脑血管病、传染性疾病和老龄化疾病。要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对药物制剂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物的新剂型和新技术也正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和药物载体的修饰、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等,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20 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以认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理论发展和工艺研究已趋于成熟,药物给药系统在临床较广泛的应用即将或已经开始。

药物剂型的第一代是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酒、灸、条、膏、丹、丸、散;随着临床用药的需要、给药途径的扩大和工业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产生了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第二代剂型;以后发展到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第三代的缓释、控释剂型,它们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称为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包括在胃内粘附或漂浮或肠道释药的迟释制剂,和反映时辰生物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根据所接受的反馈信息自动调节释放药量的自调式给药,即在发病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的给药系统;欲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提高疗效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又发展为第四代的靶向给药系统。

可以预计,今后除开发特效的药物,包括治疗遗传疾病及肿瘤的基因工程药物,且更多地应用肽类和蛋白类和天然产物作药物或疫苗而外,药物新剂型的应用将使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进一步代替有血药峰、谷浓度的普通剂型,靶向性、脉冲式、自调式给药系统也将逐步

增多。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及药物性质的多样性,适合于某种疾病和某种药物的给药系统不一定适合于另一种疾病和药物,因此必须发展多种多样的给药系统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最好制成缓释、控释给药系统,抗癌药宜于制成靶向给药系统,胰岛素更宜于制成自调式或脉冲式给药系统等。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二代剂型仍将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剂型,但是第二代剂型会不断与第三、第四代等新剂型、新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新内容的给药系统[3]。

具体说来,药剂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4]。

(一)药物普通剂型及制剂

目前临床用药中,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等剂型仍占主导地位,在将来很长时期,这些剂型仍将发挥极其重要作用。这些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不仅各种速效和短效的药物制剂,即使目前迅速发展的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最终多数仍然需要使用这些剂型。从片剂的发展而论,不仅在片形、色泽、大小等外观指标上更趋于完美,如薄膜衣片、多层片、肠溶片、分散片、咀嚼片、速溶片、微型片、泡腾片以及异形片等大大提高病人的顺应性,而且在内在质量上,如溶出度、含量均匀度和生物利用度也有了明确的标准并不断提高,它们既包含了新颖的设计和方法(如药物晶型及粒子特性的控制、固态分散技术、包合物技术的应用),又包含了各种新型压片机、高速压片机、高效包衣机和大量新辅料的应用,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胶囊剂的发展也十分显著,空心胶囊、肠溶空心胶囊(包括结肠用肠溶空心胶囊)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对胶囊剂内容物种类(小丸、小粒、小片以及它们的包衣产品等)、内容物流动性和均匀性的设计趋于规范化,肠溶胶囊、直肠用胶囊栓和阴道用胶囊栓等品种增加。软膏剂、栓剂的基质品种增加,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注射剂的发展从增溶技术及非均相系统稳定性理论使注射剂的处方设计更趋合理,如难溶于水的嵩甲醚过去只能制成油注射液,现经包合后即可制成注射用嵩甲醚,克服了油为溶剂的缺点;又如紫杉醇注射液,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处方中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虽可起助溶作用,但它可促进组胺释放而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国内有人制成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降低了过敏反应,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层流空气洁净技术的应用和灭菌参数的控制,曲颈安瓿、无毒聚氯乙烯输液袋、全自动洗瓶灭菌机、自动光电安瓿检查机和微粒分析仪等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药物给药系统

药物给药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无论口服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注射或植入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等都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技术基础。在近二十年间这些给药系统在理论研究、剂型设计及制备方法等多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在临床治疗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并不能取代“普通”制剂的作用,必须同时重视两者的发展和提高。

1.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releas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是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亦称缓释、控释制剂,一般采用片剂和胶囊剂口服或口腔给药,包括在胃内粘附或漂浮或肠道释药的迟释制剂。除了对药物的释放速率进行有效控制外,也出现了控制释药部位和控制释药时间的缓释、控释系统,例如靶向制剂和脉冲给药系统等。在这些给药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物理化学原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如水凝胶骨架片、水不溶性膜控包衣片,包衣小粒、包衣小丸以及包衣小粒胶囊和包衣小丸胶囊,利用渗透压原理及激光技术的渗透泵片或胶囊,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制备的液体控释制剂以及利用高分子粘附特性的胃滞留片、粘附微球胶囊及口腔粘贴片等。这类系统也用于其它途径的给药,如长达1年或3年的体内植入系统,眼内或鼻腔用药的控释膜片或微囊、微球等。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在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设计成这类给药系统,其中包括抗生素如头孢氨苄、庆大霉素;包括一些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如非洛地平(t l/2=23 h)和卡马西平(t1/2=36 h)等,包括一些门肝系统首过效应很强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复方缓释及控释给药系统也有增加的趋势,如苯丙醇胺与扑尔敏、非洛地平与美托洛尔、茶碱与美沙酚等。另一明显的发展特征是控释及缓释的有效时间从每天2次用药延长至每天1次用药,即达24 h缓释或控释效果,这类缓释及控释制剂上市品种已有硝苯地平、双氯灭痛、单硝酸异山梨酯、茶碱等。所有这些发展表明,对口服缓释和控释设计的原则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观念性改变。而且,其上市品种已经通过了日趋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释放度、生物利用度、稳态血药浓度波动性的检验等。又如双氯灭痛小肠迟释微囊、醋酸那法瑞林或醋酸亮丙瑞林的缓释微球植入剂等均已上市,微囊、微球在固体制剂中用于缓释、控释,提高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又如上市的第二代造影剂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气泡冻干粉,于临用时加5 ml灭菌注射用水振摇,即得含六氟化硫微气泡的乳状混悬液。由于其中六氟化硫是气体,PEG 4000作为脂质的支架剂,从而促使微气泡形成冻干粉,加水后二硬脂磷脂酰胆碱(DSPC)在微小气泡间形成单分子膜(亲水基团插入水中,而亲油基团插入气相)使微气泡稳定,在血流中持续时间长达12 min以上,使造影的多普勒信号大大增强。六氟化硫近年基因治疗中将基因作为“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于体内控制释放基因。作为基因载体的腺病毒,有一种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它转染率高,又可以不扰乱机体原基因组序列,故安全性高,但表达时间短,制成微囊、微球的缓释系统,可以提高基因治疗单次给药的疗效。

2.粘膜给药系统

随着近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分子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类药物,由于其药理活性高和毒副作用小,在疾病治疗中显出愈来愈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它们在胃肠道中易受酸和酶的破坏,对粘膜的透过性低,使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往往不到1%),在临床上目前仅用于注射给药,使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当前,这类药物的粘膜给药研究非常活跃。粘膜给药系统(mucosal drug delivery systems)亦称粘膜用制剂,是通过口腔、结肠、直肠、鼻腔、眼部、肺部等粘膜给药的新型给药系统,它们几乎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上市的粘膜给药的产品不多,有鼻腔用的催产素、那法瑞林胰岛素粉末吸入给药系统等,和批准临床使用的反义核苷酸(Vitravene)用于治疗爱滋病人的亚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3.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亦称经皮制剂,是通过皮肤敷贴给药达到体内维持稳定和长时间有效血药浓度和治疗作用的缓释或控释给药系统。因此,经皮给药系统是不同于外用皮肤制剂的特殊给药系统,虽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透过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但外用皮肤制剂的作用主要限于局部,而经皮给药制剂则更主要起全身作用。所以不仅在剂型和制剂的设计上与口服途径给药有显著差别,也不同于外用皮肤的制剂。目前已经有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芬太尼等9种药物的不同规格和不同控释材料或技术的品种上市,控释时间从每天给药1次到每7天给药1次。其中以膜控释技术和粘胶骨架控释技术为主。控释材料和粘贴材料的研究和发现,生产涂布和复合设备的革新等,进一步促

进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生产出优质的制剂。为了克服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对于药物的选择及促进透皮速率的新促透剂的开发,仍是发展经皮给药的重点。其它有效方法如离子导入技术、电致孔技术、超声波以及激光技术、脂质体或纳米脂质体,通过磷脂质双分子层的特殊生物膜功能,达到与角质细胞有效融合进而释放药物,也都可能促进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

4.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亦称靶向制剂,一般是指经由血管注射给药,用微粒载体将药物有目的地传输至某特定组织或部位的系统。为了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除了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以及采用抗体或人工合成半糖配基或乳糖配基对脂质体进行修饰外,近年来研究了长循环脂质体(或隐形脂质体,stealth liposomes),将脂质体粒径大小降低至几纳米、几十纳米,并采用亲水性材料或阳离子电解质材料对脂质体表面修饰,大大延长脂质体存在于血液循环的时间,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浓集于肝),有利于脂质体在肝以外的靶向作用。

微球(微囊)也是靶向给药系统中常用的载体,将抗癌药物包封入微球,经血管注入栓塞于动脉末梢,对某些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磁性微囊、磁性微球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扩大其应用前景。

发展中的淋巴靶向给药系统还有微乳、亚微乳、乳剂等胃肠道给药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它们在肠道内形成乳糜微粒直接进入淋巴系统,不仅可以防止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而且可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如胰腺癌患者口服氟尿嘧啶乳后,胰周淋巴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用以防治胰腺癌的淋巴转移,弥补手术与放疗的不足。该剂型是成功达到初级靶向和最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系统之一。

(三)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系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各国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之一。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通过基因杂交技术、重组DNA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发酵技术或酶工程技术等获得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物质。传统的经典制药工业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渗入,使医药产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 - - 人胰岛素上市以来,基因重组药品国内外上市的产品已有40多种。中国药

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有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冻干重组人干扰素a -2a等。利用基因工程受体实验代替传统的动物实验的新药筛选方法,将促进更多的生物技术药物出现。生物技术药物多属肽类与蛋白质类药物,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肽类与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工业中一个新兴的重要领域。但它们的性能很不稳定,极易变质,如何制成稳定、有效的制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虽然早已开发,但由于很不稳定,至今未成为产品。另一方面,这类药物对酶敏感、易在消化道内破坏,又不易穿透胃肠粘膜,通常只能注射给药,很不方便。因此,运用制剂手段将其制成口服或其他途径给药,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如研究了以生物相容性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其特点既具有聚合物纳米粒的稳定性高、药物泄漏低、可缓释的特点,又综合了脂质体和乳剂毒性低、便于大生产的优点,是当前极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的载体。其它的载体包括壳聚糖纳米粒等,均有研究。这类研究的一个特点是,不仅要关心载体中药物的含量,而且要保证药物的生物活性,工艺条件应当温和,使生物技术药物的生物活性尽量减少损失,并且在载体中有较高的稳定性。

(四)中药新型给药系统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加上合成药带来的药害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在全世界开展后取得的明显成效,作用缓和、具有多样适应性的中药制剂,将是对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最理想的药品。但传统的中药制剂急需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中药的新型给药系统。日本开发的210个汉方制剂,其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古代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药材75%由我国提供,但日本汉方制剂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80%。我国拥有4000种中药制剂,但能进入国际市场的极少。要开发中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从观念上和技术上,进行改革。首先,要认清中药只有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才能发扬光大,为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其次,中药的功效必须采用科学观察的方法(如双盲、对照、多点观察等)来评价。第三,对中药的适应症、主治、用途等,要提供国际规范化的实验数据和研究资料,使国际社会确信其达到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第四,中药制剂必须具备符合商品的要求,药材质量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剂生产过程应达到GMP要求。

最后,中药制剂要进行商品生产必须强调共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当然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作为商品生产,只可能更多地强调共性,才可能占领广大市场。从中医的发展来看,早期张仲景时代的中药经典方,主药突出,方味简单,带有较大的普遍适用性,但发展到后期,尤其是进入宫廷供少数皇宫贵族使用后,用药求多,方味求全,难于推广,失去了普遍性。所以我们要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制剂进入国际市场,不能不开发其普遍适用性的一面。

总之。开发中药的新型给药系统,我国药物制剂工作者的任重而道远。

由于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使用的是缓释、控释制剂这一名称,故本书给药系统有时也称为制剂。

三、新药制剂的申报

我国卫生部于1985年7月1日发布施行《新药审批办法》,经实践、总结、修改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5月1日施行《新药审批办法》,根据此办法,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2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根据试行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要求,于2005年2月28日颁布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从200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法共15章,211条和5个附件。其中规定,国家鼓励研究创制新药,对创制的新药、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和突发事件应急所需的药品实行快速审批。药品注册申请包括新药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进口药品申请和补充申请。新药申请,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按照新药申请管理。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是指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的注册申请。进口药品申请,是指境外生产的药品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注册申请。补充申请,是指新药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或者进口药品申请经批准后,改变、增加或取消原批准事项或者内容的注册申请。

(一)注册药品的分类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注册的药品分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3大类。

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共有9类: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其中1~8的品种为新药,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更多内容见精弘药学苑-药事法规网站化学药品的注册分类共有6类: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新的复方制剂;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增加国内外均未批准的新适应症。2)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3)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及其原料药,和/或改变该制剂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复方制剂,和/或改变该制剂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增加已在国外批准的新适应症。4)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5)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6)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其中1~5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6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更多内容见精弘药学苑-药事法规网站生物制品第一部分为治疗用,注册分类为15类: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2、单克隆抗体。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4、变态反应原制品。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6、由已上市销售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 7、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8、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9、与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包括氨基酸位点突变、缺失,因表达系统不同而产生、消除或者改变翻译后

修饰,对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等)。10、与已上市销售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例如采用不同表达体系、宿主细胞等)。11、首次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12、国内外尚未上市销售的由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给药,或者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品。13、改变已上市销售制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14、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不包括上述12项)。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其中1~12类的制品应当按新药要求进行临床试验,13~15类的制品一般仅需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例数不少于200例。更多内容见精弘药学苑-药事法规网站

第二部分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分15类: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疫苗。2、DNA疫苗。

3、已上市销售疫苗变更新的佐剂,偶合疫苗变更新的载体。

4、由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者组份疫苗。

5、采用未经国内批准的菌毒种生产的疫苗(流感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等除外)。

6、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疫苗。

7、采用国内已上市销售的疫苗制备的结合疫苗或者联合疫苗。

8、与已上市销售疫苗保护性抗原谱不同的重组疫苗。

9、更换其他已批准表达体系或者已批准细胞基质生产的疫苗;采用新工艺制备并且实验室研究资料证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的疫苗。10、改变灭活剂(方法)或者脱毒剂(方法)的疫苗。11、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12、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疫苗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13、改变免疫剂量或者免疫程序的疫苗。14、扩大使用人群(增加年龄组)的疫苗。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疫苗。其中分1~9类和14类的疫苗按新药要求进行临床试验。10类的疫苗,提供证明其灭活或者脱毒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发生变化的研究资料,可免做临床试验。11类的疫苗,一般应按新药要求进行临床试验,但由注射途径给药改为非注射途径的疫苗可免做Ⅰ期临床试验。12类和15类的疫苗,一般仅需进行Ⅲ期临床试验。13类中改变免疫程序的疫苗,可免做Ⅰ期临床试验。更多内容见精弘药学苑-药事法规网站

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及纯度、剂型选择、处方筛选、制备工艺、检验方法、质量指标、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等。中药制剂还包括原药材的来源、加工及炮制等的研究;生物制品还包括菌

毒种、细胞株、生物组织等起始原材料的来源、质量标准、保存条件、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学的研究等。

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临床试验分为I、II、III、IV期。新药在批准上市前,应当进行I、II、III期临床试验。经批准后,有些情况下可仅进行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或者仅进行III期临床试验。I 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注册,一般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化学药品一般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需要用工艺和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药品,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在补充申请中,已上市药品生产工艺等有重大变化或者中药增加新的功能主治的,应当进行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二)申报新药制剂的有关主要内容

原料药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并制成制剂处方设计合理、工艺达到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方便使用的制剂,才能用于临床。因此,在申报新药制剂时的主要内容是第5项资料(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研究),现简介如下:

剂型的筛选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适宜的剂型是保证药效的前提。选择适宜的剂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六章 注射剂)

第六章注射剂 第一节概述 一.注射剂的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注射剂(injections)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二)特点 注射剂是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主要因为它具备下列优点: (1)药效迅速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组织吸收快,而静脉注射,由于是直接进入血管而没有吸收阶段,所有剂型中起效最快,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2)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注射剂属于非胃肠道给药途径,不受胃肠道诸因素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3)适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对有吞咽困难及处于昏迷的病人,均可注射给药 (4)适于不能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如胰岛素可被消化液破坏,异丙肾上腺素在肠系膜被生物转化,而链霉素与胃内溶物形成不能吸收的复合物。因此,这些药物都可制成注射剂而发挥疗效。 (5)可产生定位、靶向及长效作用局部麻醉药注射剂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脂质体、微球等微粒系统静脉注射具有靶向作用,而混悬型注射剂,特别是油性混悬剂,及皮下注射微球等均具有长效作用。 虽然注射剂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缺点: (1)使用不便除少数的注射剂,如胰岛素注射剂由于需长期注射,病人经过培训可自行注射外,注射剂一般不能自己使用,需由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注射,以保证安全。 (2)注射疼痛注射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由于药物的性质等导致疼痛感,影响病人使用的顺从性,在婴幼儿中尤其显著。 一种新型的无针型喷射式注射器(jet injector)正在国外逐步推广应用。这种设备是使用压力代替针头进行注射。它的特点是消除患者对针头的恐惧感,同时也减少针头注射时的疼痛及注射部位的损伤。Bennett等将1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针头注射器及喷射式注射器皮下给以抗焦虑药速眠安(Midazolam)。结果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更舒服,针头注射器具有持续性疼痛。血药浓度的数据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比针头注射器更快达到峰值,但两者之间的峰值没有显著差异[1]。Munshi等使用喷射式注射器对100名3~13岁的儿童进行牙科局部麻醉的临床评价,结果表明儿童明显喜欢该注射器,不象对针头注射器那样产生生理及心理的排斥[2]。 (3)生产过程复杂、对生产的环境及设备要求高为保证注射剂的安全与有效,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生产过程;同时注射剂是所有剂型中对生产环境要求最高的剂型,并且要求一定生产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 二、注射剂的分类及给药途径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 对于易溶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则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 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 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 5110t t 85155(C)h 73 =+ =+=?

1-1.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 铝=237W/(m·K),λ 黄铜 =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 铜>λ 铝 >λ 黄铜 >λ 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药剂学》第1、2阶段作业答案

药剂学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药剂学:指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 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指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 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 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4、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及已生产的药品中:(1)增加新的适应症(2)改变给药 途径(3)改变剂型。 5、GMP: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临界胶束浓度:指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7、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8、昙点:指因加热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而发生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此时的温 度称为昙点或浊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9、絮凝度:指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 参数。 10、热原:指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由磷酯、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具有强热原活性。 二、填空题(每个3分,共30分) 1、溶解法制备糖浆剂可分为热溶法法和冷溶法。 2、制备高分子溶液要经过的两个过程是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3、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粒子大小的测定、絮凝度的测定、流变学测定和 重新分散试验。4、乳剂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表现有分层、絮凝、转相、和合并与破坏、酸败。 5、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蒸汽的性质、液体制剂的介质性质和 灭菌温度时间。 6、注射剂常用的附加剂包括抗氧剂、抑菌剂、局麻剂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七章 散剂)

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 第一节固体制剂概述 本章与下一章介绍的是常用的固体剂型。在这里,我们首先以片剂为例,介绍一些有关固体剂型的共性问题:显然,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出规定量的药物(称为溶出度不合格),该片剂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片剂口服后,必须经过崩解、溶出、吸收等几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影响药物的实际疗效。上述几个过程可以图解如下: 片剂──→崩解(裂碎成小颗粒)──→药物从小颗粒中溶出──→胃肠液中的药物溶液──→药物从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发挥治疗作用 未崩解的片剂,其表面积十分有限,溶出量很小,溶出速度也很慢;崩解后,形成了众多的小颗粒,所以总表面积急剧增加,药物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一般也会大大加快。 对于片剂和多数固体剂型(如散剂、胶囊剂等)来说,下述Noyes-Whitney方程可说明剂型中药物溶出的规律。Noyes-Whitney方程的形式是: dC/dt = k S Cs 式中:dC/dt──溶出速度;k──溶出速度常数;S──溶出质点暴露于介质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 上式表明,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成正比。故而可采取以下一些的方法来加以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 ①可采用药物微粉化的方法来增加表面积S,从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②制备研磨混合物:疏水性药物单独粉碎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粒子易发生重新聚集的现象,粉碎的实际效率不高,与此同时,这种疏水性的药物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会使片剂的疏水性增强,不利于片剂的崩解和溶出。如果将这种疏水性的药物与大量的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粉碎制成混合物,则药物与辅料的粒径都可以降低到很小,又由于辅料的量多,所以在细小的药物粒子周围吸附着大量水溶性辅料的粒子,这样就可以防止细小药物粒子的相互聚集,使其稳定地存在于混合物中;当水溶性辅料溶解时,细小的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1.冰雹落地后,即慢慢融化,试分析一下,它融化所需的热量是由哪些途径得到的? 答:冰雹融化所需热量主要由三种途径得到: a 、地面向冰雹导热所得热量; b 、冰雹与周围的空气对流换热所得到的热量; c 、冰雹周围的物体对冰雹辐射所得的热量。 2.秋天地上草叶在夜间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叶面有露珠生成,请分析这部分热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放出的?放到哪里去了?到了白天,叶面的露水又会慢慢蒸发掉,试分析蒸发所需的热量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 答:通过对流换热,草叶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通过辐射,草叶把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物体上。白天,通过辐射,太阳和草叶周围的物体把热量传给露水;通过对流换热,空气把热量传给露水。 4.现在冬季室内供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就你所知试分析每一种供暖方法为人们提供热量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什么?填写在各箭头上。 答:暖气片内的蒸汽或热水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暖气片外壁 辐射 墙壁辐射 人体 电热暖气片:电加热后的油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红外电热器: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人体;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墙壁 辐射 人体 电热暖机:电加热器 对流换热和辐射加热风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冷暖两用空调机(供热时):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太阳照射:阳光 辐射 人体 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传热现象,如加热、冷却、冷凝、沸

腾、升华、凝固、融熔等,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现象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答:加热:用炭火对锅进行加热——辐射换热 冷却:烙铁在水中冷却——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凝固:冬天湖水结冰——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沸腾:水在容器中沸腾——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升华:结冰的衣物变干——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冷凝: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对流换热和导热 融熔:冰在空气中熔化——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5.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在保持同样温度的室内却必须穿绒衣,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冬季挂上窗帘布后顿觉暖和,原因又何在? 答: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物体向室内辐射热量,故在20℃的环境中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室内向室外辐射散热,所以需要穿绒衣。挂上窗帘布后,辐射减弱,所以感觉暖和。 6.“热对流”和“对流换热”是否同一现象?试以实例说明。对流换热是否为基本传热方式? 答:热对流和对流换热不是同一现象。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的换热过程为对流换热,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相混合的换热过程为热对流,对流换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因为其中既有热对流,亦有导热过程。 9.一般保温瓶胆为真空玻璃夹层,夹层内两侧镀银,为什么它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并分析热水的热量是如何通过胆壁传到外界

中药药剂学A卷(带答案)

《中药药剂学》模拟卷(A) 一、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剂。 3.浸出制剂: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动植物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经适当精制与浓缩 得到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4.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尸体,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 5.胶剂:是指用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浓缩成干胶状的内服制剂。 二、单项选择题: 1. 制备含有毒性药材的散剂,剂量为0.05g,一般应配成多少比例的散剂?A A、1:10 B、1:100 C、1:5 D、1:1000 2. 二相气雾剂为:A A、溶液型气雾剂 B、O/W乳剂型气雾剂 C、W/O乳剂型气雾剂 D、混悬型气雾剂 E、吸入粉雾剂 3. 不宜制成软胶囊的药物是B A、维生素E油液 B、维生素AD乳状液 C、牡荆油 D、复合维生素油混悬液 E、维生素A油液 4. 制备胶剂时,加入明矾的目的是:B A、沉淀胶液中的胶原蛋白 B、沉淀胶液中的泥沙等杂质 C、便于凝结 D、 增加黏度E、调节口味 5.红丹的主要成分为( A )。 A.Pb3O4 B. PbO C.KNO3 D.HgSO4 E. HgO 6. 单冲压片机增加片重的方法为:A A、调节下冲下降的位置 B、调节下冲上升的高度 C、调节上冲下降的位置 D、调节上冲上升的高度 E、调节饲粉器的位置 7. 下列关于栓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栓剂是由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半固体制剂 B、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纳入人体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迅速软化、熔融 或溶解于分泌液中 C、栓剂既可用于局部治疗,也可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D、栓剂基质有油脂性和水溶性基质两种 E、肛门栓一般为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型,阴道栓一般为球形、卵形、鸭嘴 形。

传热学答案+第五版+章熙民(完整版)

绪论 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 Q λ——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与空 气的对流换热热量 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 总失热量减少。(T T? 外内 ) 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 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T T? 外内 )。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 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

能变得很差。 10.t R R A λλ = ? 1t R R A λ λ = = 221 8.331012 m --=? 11.q t λσ =? const λ=→直线 const λ≠ 而为λλ=(t ) 时→曲线 12. i R α 1 R λ 3 R λ 0 R α 1 f t ??→ q 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a α的大小。) 13.已知:360mm σ=、0.61()W m K λ=? 1 18f t =℃ 2187() W h m K =? 2 10f t =-℃ 22124() W h m K =? 墙高2.8m ,宽3m 求:q 、1 w t 、2 w t 、φ 解:12 11t q h h σλ?= ++= 18(10) 45.9210.361 870.61124 --=++2W m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第一节概述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制剂学和调剂学以往也总称为药剂学。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和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剂生产成为主导,因此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药物(drugs)是指原料药,即用以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可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三大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系指我国经典著作收载的、为中医师传统使用的药材和饮片。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 drugs)系指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基因药物等。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简称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为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剂型为集体名词。中药剂型也往往包括著名传统中药剂型如丸、丹、膏、散等,和现代中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等,制剂也是剂型中的品种,亦即通常所谓的药品,例如罗红霉素片、注射用抑肽酶、细胞色素C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甲硝唑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临时处方剂(prescriptions)是指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制剂,例如人工肾透析液、腹腔透析液、化疗药、肠胃营养液等。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 复习题 1、试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热边界层的概念。 答:在壁面附近的一个薄层内,流体温度在壁面的法线方向上发生剧烈变化,而在此薄层之外,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固体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这一薄层称为温度边界层或热边界层。 2、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边界层能量方程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它忽略了主流方向温度的次变化率,因此仅适用于边界层内,不适用整个流体。 3、式(5—4)与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式(2—17)有什么区别 答:(5—4)(2—11) 式(5—4)中的h是未知量,而式(2—17)中的h是作为已知的边界条件给出,此外(2—17)中的为固体导热系数而此式为流体导热系数,式(5—4)将用来导出一个包括h的无量纲数,只是局部表面传热系数,而整个换热表面的表面系数应该把牛顿冷却公式应用到整个表面而得出。 4、式(5—4)表面,在边界上垂直壁面的热量传递完全依靠导热,那么在对流换热中,流体的流动起什么作用 答:固体表面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厚度除了与流体的粘性有关外还与主流区的速度有关,流动速度越大,边界层越薄,因此导热的热阻也就越小,因此起到影响传热大小 5、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什么内容既然对大多数实际对流传热问题尚无法求得其精确解,那么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有什么意义 答: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定解条件包括,(1)初始条件(2)边界条件(速度、压力及温度)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对流换热中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满足动量,能量和质量守恒关系,避免在研究遗漏某种物理因素。 基本概念与定性分析 5-1 、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试用数量级分析的方法,从动量方程引出边界层厚度的如下变化关系式: 解: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其动量方程为: 根据数量级的关系,主流方的数量级为1,y方线的数量级为 则有 从上式可以看出等式左侧的数量级为1级,那么,等式右侧也是数量级为1级,为使等式是数量级为1,则必须是量级。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0lg 303 .2lg C t k C +-=176.21355.0lg +-=t C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 200 mg ,测得血药初浓度为 20 mg/ml ,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 12 mg/ml ,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 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 如下,试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5%,需要多少时间? 解: 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 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 为 ,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 30 L ,求该药的t 1/2,k e ,CL r 以及 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 6211.00299.0lg c u +-=??t t X

例7 某患者体重 50 kg ,以每分钟 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 经历 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 t 1/2 = 3.5 h ,V = 2 L/kg )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 t 1/2 = 1.9 h ,V = 100 L ,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 , 应取 k 0 值为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9 某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3.0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10 L ,今以每小时 30 mg 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 8 h 即停止滴注,问停药后 2 h 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C=C 0 + e -kt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10 给患者静脉注射某药 20 mg ,同时以 20 mg/h 速度静脉滴注该药,问经过 4 h 体内血 药浓度多少?(已知V = 50 L ,t 1/2 = 40 h ) 解: kV k C ss 0=)1(0 kt e kV k C --=1/2 00.693 L 100250h /mg 12006020t k V k = =?==?=)()(kV k C ss 0 =kV C k ss 0=1/20.693 t k = 1/2 0.693t k =) 1(0kt e kV k C --=

药学英语第五版原文翻译

IntroductiontoPhysiology Introduction Physiologyisthestudyofthefunctionsoflivingmatter.Itisconcernedwithhowanorganismperformsitsv ariedactivities:howitfeeds,howitmoves,howitadaptstochangingcircumstances,howitspawnsnewgenerati ons.Thesubjectisvastandembracesthewholeoflife.Thesuccessofphysiologyinexplaininghoworganismsp erformtheirdailytasksisbasedonthenotionthattheyareintricateandexquisitemachineswhoseoperationisgo vernedbythelawsofphysicsandchemistry. Althoughsomeprocessesaresimilaracrossthewholespectrumofbiology—thereplicationofthegenetic codefororexample—manyarespecifictoparticulargroupsoforganisms.Forthisreasonitisnecessarytodivid ethesubjectintovariouspartssuchasbacterialphysiology,plantphysiology,andanimalphysiology. Tostudyhowananimalworksitisfirstnecessarytoknowhowitisbuilt.Afullappreciationofthephysiolog yofanorganismmustthereforebebasedonasoundknowledgeofitsanatomy.Experimentscanthenbecarriedo uttoestablishhowparticularpartsperformtheirfunctions.Althoughtherehavebeenmanyimportantphysiolo gicalinvestigationsonhumanvolunteers,theneedforprecisecontrolovertheexperimentalconditionshasmea ntthatmuchofourpresentphysiologicalknowledgehasbeenderivedfromstudiesonotheranimalssuchasfrog s,rabbits,cats,anddogs.Whenitisclearthataspecificphysiologicalprocesshasacommonbasisinawidevariet yofanimalspecies,itisreasonabletoassumethatthesameprincipleswillapplytohumans.Theknowledgegain edfromthisapproachhasgivenusagreatinsightintohumanphysiologyandendoweduswithasolidfoundation fortheeffectivetreatmentofmanydiseases. Thebuildingblocksofthebodyarethecells,whicharegroupedtogethertoformtissues.Theprincipaltype softissueareepithelial,connective,nervous,andmuscular,eachwithitsowncharacteristics.Manyconnective tissueshaverelativelyfewcellsbuthaveanextensiveextracellularmatrix.Incontrast,smoothmuscleconsist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52163.html,anssuchasthebrain,theh eart,thelungs,theintestines,andtheliverareformedbytheaggregationofdifferentkindsoftissues.Theorgans arethemselvespartsofdistinctphysiologicalsystems.Theheartandbloodvesselsformthecardiovascularsyst em;thelungs,trachea,andbronchitogetherwiththechestwallanddiaphragmformtherespiratorysystem;thes keletonandskeletalmusclesformthemusculoskeletalsystem;thebrain,spinalcord,autonomicnervesandgan glia,andperipheralsomaticnervesformthenervoussystem,andsoon. Cellsdifferwidelyinformandfunctionbuttheyallhavecertaincommoncharacteristics.Firstly,theyareb oundedbyalimitingmembrane,theplasmamembrane.Secondly,theyhavetheabilitytobreakdownlargemol eculestosmalleronestoliberateenergyfortheiractivities.Thirdly,atsomepointintheirlifehistory,theyposses sanucleuswhichcontainsgeneticinformationintheformofdeoxyribonucleicacid(DNA). Livingcellscontinuallytransformmaterials.Theybreakdownglucoseandfatstoprovideenergyforother activitiessuchasmotilityandthesynthesisofproteinsforgrowthandrepair.Thesechemicalchangesarecollect ivelycalledmetabolism.Thebreakdownoflargemoleculestosmalleronesiscalledcatabolismandthesynthes isoflargemoleculesfromsmalleronesanabolism. Inthecourseofevolution,cellsbegantodifferentiatetoservedifferentfunctions.Somedevelopedtheabil itytocontract(musclecells),otherstoconductelectricalsignals(nervecells).Afurthergroupdevelopedtheabi litytosecretedifferentsubstancessuchashormonesorenzymes.Duringembryologicaldevelopment,thispro cessofdifferentiationisre-enactedasmanydifferenttypesofcellareformedfromthefertilizedegg. Mosttissuescontainamixtureofcelltypes.Forexample,bloodconsistsofredcells,whitecells,andplatele ts.Redcellstransportoxygenaroundthebody.Thewhitecellsplayanimportantroleindefenseagainstinfection 生理学简介 介绍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如何进行各种活动,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如何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如何繁殖后代。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涵盖了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生理学成功地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导热系数为45W/,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 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 2.k),热流密度q=5110w/ m 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5110 t t85155(C) h73 =+=+=? 1-1.按20℃时,铜、碳钢(%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 W/(m·K) =+×20= W/(m·K); 矿渣棉: λ=+ W/(m·K) =+×20= W/(m·K);

药剂学实验内容

药剂学实验内容

学习称量操作和查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地称量实验操作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通过《中国药典》快速获取有关信息的技能。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 1. 药品纯化水、甘油、氯化钠、乙醇、凡士林。 2.器材《中国药典》、架盘天平(载重1009)、电子天平、量筒、量杯、滴管、表面皿(或蜡纸)、滴定管。 三、实验内容 (一)、称重操作 熟悉下列药物性质,选择下列药物进行称取操作。 表1-1 称重操作练习项目表 药所选用天选择依

物称重量平及称量纸据 碳酸氢钠 碘化钾 凡士林 碘 0. 3 g 1. 4 g 5 g 0. 7 g (二)、量取操作 指出下列药物性质,选择下列药物进行量取操作。 表1-2 药物量取操作练习项目表 药品名称量取容 积 选用量器选择依据

纯化水 乙 醇 液状石蜡 8 ml 0.3 ml 5ml (三)、查阅操作 根据《中国药典》,完成下表中规定的查阅内容。 表1-3 《中国药典》查阅项目表 序号 查 阅 内 容 查 阅 结 果(部 页至 页) 1 人参性状 2 微溶的含义 3 阴凉处贮存的条件 4 药品检验要求室温进行的温度控制范围 5 80目筛网的孔径范围 6 细粉 7 中药丸剂的制剂通则 8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9 化学药品片剂重量差异限度标准 10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 1 甘油的相对密度

1 1 2 盐酸吗啡类别 1 3 热原检查法 1 4 注射用水的概念 1 5 湿热灭菌法的概念 溶液型液体制剂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项基本操作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 1.药品精制滑石粉、碘、碘化钾、蔗糖、樟脑、乙醇、硼砂、甘油、碳酸氢钠、液化苯酚、蒸馏水等。

人卫第七版药剂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 理使用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 制剂: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得具体品种,称为 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就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得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得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得需要、 药物剂型得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得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得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得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得概念 药物制剂得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得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得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得速度与程度、 药用溶剂得种类(一)水溶剂就是最常用得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得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得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得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溶剂得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得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得极 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得内聚能,也就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得 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就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与时得浓度,就是反映药物溶解性得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

传热学总复习试题及答案【第五版】【精】【_必备】(DOC)

总复习题 基本概念 : ?薄材 : 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 , 若物体内温度分布均匀 , 在任意时刻都可用一个温度来代表整个物体的温度 , 则该物体称为 ----. ?传热 :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 , 凡是有温差的地方 , 就有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 , 这种由于温差引起的热量转移过程统称为 ------. ?导热 : 是指物体内不同温度的各部分之间或不同温度的物体相接触时 , 发生的热量传输的现象 . 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依靠物体内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成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对流 : 指物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输现象 . 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渗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换热 : 指流体流过与其温度不同的物体表面时 ,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过程称为 ------. ?强制对流 : 由于外力作用或其它压差作用而引起的流动 . ?自然对流 : 由于流体各部分温度不同 , 致使各部分密度不同引起的流动 . ?流动边界层 : 当具有粘性的流体流过壁面时 , 由于粘滞力的作用 , 壁面附近形成一流体薄层 , 在这一层中流体的速度迅速下降为零 , 而在这一流层外 , 流体的速度基本达到主流速度 . 这一流体层即为 -----. ?温度边界层 : 当具有粘性的流体流过壁面时 , 会在壁面附近形成一流体薄层 , 在这一层中流体的温度迅速变化 , 而在这一流层外 , 流体的温度基本达到主流温度 . 这一流体层即为 -----. ?热辐射 : 物体由于本身温度而依靠表面发射电磁波而传递热量的过程称为 ------. 物体由于本身温度而依靠表面发射电磁波而传递热量的过程成为热辐射 ?辐射力 :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 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的总量 . ?单色辐射力 :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 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波长在λ -- λ +d λ 范围内的辐射能量 . ?立体角 : 是一个空间角度 , 它是以立体角的角端为中心 , 作一半径为 r 的半球 , 将半球表面上被立体角切割的面积与半径平方 r 2 的比值作为 ------ 的大小 . ?定向辐射强度 : 单位时间内 , 在单位可见面积 , 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称为 ----. ?传质 : 在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的流体内部 , 如果有浓度梯度存在 , 则每一种组分都有向低浓度方向转移 , 以减弱这种浓度不均匀的趋势 .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转移过程称为 ----.

药剂学(崔福德主编第七版)

药剂学常考试题集锦 一、名词解释 1.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A卷考题)P37 2.Krafft point:即克拉夫特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很小,但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把该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A卷考题)P41 3. cloud poing: 即昙点,也称为浊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后又可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这个转变温度称为昙点。(B卷考题)P42 4.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过程。(A卷和B卷考题) 5、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B卷考题)6.碘值:脂肪不饱和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100g脂肪所摄取碘的克数。检测时,以淀粉液作指示剂,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液进行滴定。碘值大说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其不饱和程度高。

7. 酸值:酸值又称酸价。是指中和1g天然脂肪中的游离酸所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值的大小反映了脂肪中游离酸含量的多少。P194 8.Pyrogen: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热原=内毒素=脂多糖。9.增溶 10. 置换价 11. F0值 12. Prodrug:前体药物,也称前药、药物前体、前驅藥物等,是指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前体药物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或活性很低,经过体内代谢后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强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目前前体药物分为两大类:载体前体药物(carrier-prodrug)和生物前体(bioprecursor)。 二、写出下列英文对应的中文名称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p32(也简写为 SLS, 但简写为SDS 更常用)emulsions:乳剂p157 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主动靶向制剂p445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被动靶向制剂p445 Tween 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p35 Span 8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p34 β-CD:β-环糊精p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