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_游记两篇_游高梁桥记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_游记两篇_游高梁桥记
学校公开课 教育教学样板
讲课人:教育者


课件在线
1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课件在线
2
目标导航
一、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重点)
二、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三、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重点)
课件在线
3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以看得见的。
(4)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我问自己,我也无法解释了。
课件在线
19
品读课文
注意语气 注意语调 注意语速
课件在线
20
品读课文
1、你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哪 些景物?作者笔下高梁桥春天的风 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把京都春天的环 境描写得如此恶劣?这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在线
4
自读课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鳞鬛 窈窕 几 席 缙绅 非甚不暇 微岚 趺 坐 茗 饮 侑 筵 中人 了不相属
课件在线
5
作者简介
❖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 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 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写下《虎丘记》、《晚 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 "。传世的有诗歌1700 记、书札、序跋、碑记、 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课件在线
21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 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 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课件在线
2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游高粱桥记》教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游高粱桥记》教案1

《高粱桥记》教案万源黄钟职业苏明洲一、情境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读书人为了功名而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但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却无心仕途,寄情于山水、醉心于诗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就是这样的一位雅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游高梁桥记》,跟随袁宏道去自然山水中探寻那份心灵的独特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下注释①,根据识记作者的方法标划作者的姓名包括字号、朝代、身份或地位以及作品等并记住这些信息。

〔师板书课题〕*大家认识了作者,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学习他的这篇“记〞,: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的高雅情趣。

〔5分钟左右〕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结合课下注释标注生字,注释上没有的在课文里标划下来,并注意句子的节奏。

读完后请举手示意〔2分钟左右〕师结:还有不会读的字吗?有,请指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没有,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注音字〕。

〔2分钟左右〕2、竞赛朗读课文。

大家都知道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读通课文,接下来老师要找学生来读课文,看看能读的通顺吗?谁读得最好就成为咱班的读书之星。

大家有没有信心争取?有,那谁先来读第一段〔学生评价〕——谁来和他比赛一下读第二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读音上、节奏上等)并适时评价鼓励〔3分钟左右〕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同学们课文都读得字正句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大家通过刚刚的读一定感知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好文言文关键一环就是要准确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会准确地翻译课文,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自由翻译课文,看屏幕:翻译时注意翻译方法及要求,不会翻译的标记下来,3分钟后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翻译的句子,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让其他组或老师帮你们解决。

〔8分钟左右〕*同学们刚刚翻译的很认真,探讨的很热烈,疑难解决了吗?哪个组还有不会翻译的请说出来。

〔疑难解决后〕疑难句子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解决,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释义,采用抢答的方式来答复,大家要勇争第一哦。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游高粱桥记(袁宏道)》学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游高粱桥记(袁宏道)》学案
3、高粱桥: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
(二)【重难点学习】
1、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描绘初春景色的?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最胜”总写了高粱桥的景致||。
然后分写了:“堤||,柳||,水||,鱼||,佛寺||,游人”等景物||。“垂杨十余里”写出了高粱桥景致的壮观浩大||。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作者的高雅情趣?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现作者高雅情趣的句子:“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作者将自己观赏美景时“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的高雅情趣和“喧嚣怒诟的彼筵中人”观赏美景时的低俗情景作对比||,强调自己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案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案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翻译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的地方游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和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游玩经历。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人的游记——《游高梁桥记》,看看作者在游玩高梁桥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让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

4、分析课文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文章主要写了作者游高梁桥的所见所感,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描写了高梁桥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游高梁桥记》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new)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游高梁桥记》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new)

游高粱桥记袁中道1教学目标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2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

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

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

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

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

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

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 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问题和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 批改作业,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 性的辅导。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根据学生的表 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反馈: 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学 习情况和问题,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结构分析:从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游高粱桥记》的独特之处,如段落安排、 叙述方式、描写手法等。
重点词句解析:选取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进行解释和赏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 作者表达的情感。
重点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游”、“观”、“赏”等。 翻译句子: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词汇拓展:拓展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语法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翻译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情况,包括对原文的理解、表达和流畅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写作作业: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游高粱桥时,正值他罢官归里、游览胜地之时。 课文内容 及结构分析
• 课文内容及结构分析
•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高粱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时间为序,先写景物,再写人物活动,结构清晰。
• 重点描写了高粱桥及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明代北京的历史风貌。 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上第三单元拓展训练《游高梁桥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上第三单元拓展训练《游高梁桥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训练《游高梁桥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及“公安派”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粗知课文大意。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及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体会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二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及原因。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但明代作品不同于秦汉作品,语言上不如秦汉作品好理解。

虽然课下注释比较详细,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文是拓展阅读,不必详细串译,学生大体上能读懂文章就可以了,重点要去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这一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该能理解。

3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及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体会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二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及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

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高粱桥记》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认识小说的构造特点和主要人物;3.理解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4.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学常识与阅读技能2.《游高粱桥记》:读写活动3.《游高粱桥记》:思想与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与阅读技能(1课时)1. 自找资料,介绍沈从文先生2. 让学生分别试着从以下几个方便来分析小说构造的特点:开头、结尾、人物、情节等3. 展示几个“环节性”短篇小说,组织学生找出同学们最喜欢的部份,把他们的贴在黑板上,看看这几段有何共同之处,说明作者如何掌握读者的心理。

二、《游高粱桥记》:读写活动(12课时)1.学生分小组阅读,《游高粱桥记》。

2.每一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做笔记。

3.通过小组的笔记,共同对小说进行理解和分析。

4.老师进行课堂点拨,确保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5.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现他们的文学鉴赏,例如绘画、书法、说唱、歌曲等等。

三、《游高粱桥记》:思想与情感(6课时)1.结合学生们的文学鉴赏,教师以“庐山谣”的方式展现学生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潜能。

2.阅读课外,裙子下面和荷花上部的附加材料,展现出作者小说中所涉及的女人形象,激发学生对女性形象的思考。

3.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对故事中宏大情节及小人物之感人因缘的感触。

四、作业1.学生用三言两语概括每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重心和核心思想。

2.请学生根据阅读课外的情节来画出几个人物形象。

3.请学生撰写200-300字的“我看《游高粱桥记》”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教案设计时,应注意把学生经验、实际需求和文学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维度深度的拓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高粱桥记》两篇(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
计)
樊春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
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缘由
是:从“ ”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动的心态。

B、第二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出游突遇的恶劣天气情况。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实心境的句子是:
写江南春天和贵人、游客山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比较赏析,总结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同行的人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写出的文章内容却大不相同?
附: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景美
情雅心乐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被动出游
突遇天变心闷
自我解嘲
樊春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