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60

合集下载

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学派 形式主义学派 差异点 (转换生成语法)
功能主义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 社会现象 行为方式 说话者做什么、与 什么有关系种种其 他功能
语言观
符号系统 天赋机制
说话者知道些什么 研究重点 普遍规律、类范畴 方法论
追求理想化——规 则化、离境化、标 准化
不追求理想化—— 入境化
自足的、演绎的、 不自足的、归纳的、 具体方法 定性的 近似的
• 语法的理只有一条,语法的用却有多种。 • 许国璋《论语法》中说:‚‘不以执一理而昧 用’,是教学语法的特点。它和‘设一理而明之’ 的语言学语法不必相同,也应该有所不同。‛
这么/那么 这样/那样
• 朱德熙《语法讲义》:
• 都是谓词性代词,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 宾语和修饰语。
• 这么/那么作谓语时,后面应该加‚着‛,这样/ 那样可以不加。 • 这么/那么不能作补语,这样/那样可以作补语。 • 这样/那样可以作宾语,这么/那么不能作宾语。 • 这样/那样加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这么/ 那么修饰名词,中间必须有数量词。
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语法毛病。
1. 需要着重教的汉语语法现象: 汉语有而母语没有、学生又常容易出错的语法 现象; 虚词。
2. 传统语法体系是‚句本位‛:词——词组——句 子 五个层级语法单位:语素——词— —词组——句子——句群。 3. 随着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的深入贯彻,随着功 能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口语语法的内容。 省略 隐含 脱落 重复 追补 停顿 主谓关系松散 拟声词做谓语……
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
的一些问题》
• “我认为:不论通过一种什么讲解的方式或练习的
方式,语法的知识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学习汉语
在语法上必须掌握三点:句子结构的形式,句中

汉语语法课教学大纲

汉语语法课教学大纲

汉语语法课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汉语语法课是针对非汉语母语学习者设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法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地运用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表达准确、流利的汉语语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汉语基本词类的分类和特点;2.熟练掌握汉语基本句型的构成和使用方法;3.理解汉语句子的语序规律和修辞手法;4.学会运用常用的语法助词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培养学生运用正确汉语语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元一:名词1.名词的分类及特点2.名词的性质和功能3.名词的数的表示4.名词的格的表示单元二:代词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4.物主代词5.不定代词单元三:动词1.动词的分类及特点2.动词的时态和语态3.动词的否定和疑问4.动词的趋向性5.动词的补语单元四:形容词和副词1.形容词的基本用法2.形容词的比较3.形容词的修饰4.副词的基本用法5.副词的修饰单元五:量词和数词1.量词及其分类2.量词的使用方法3.数词的表示方法4.数词的使用规则单元六:介词和连词1.介词的基本用法2.介词的常见搭配3.连词的分类及用法4.连词的连接作用单元七:语序和修辞手法1.主谓宾语语序2.宾语前置和后置3.状语位置的灵活运用4.反问句和祈使句的使用单元八:语法助词和句型1.的、地、得的用法2.把字句的使用方法3.是…的句型4.一…就…句型5.有关趋向动作的句型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解决语法问题;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4.定期进行测试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

五、评估与考核1.课堂练习和作业:包括听力、口语和写作练习,用于检验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汉语语法的运用能力;4.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等。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大纲

纲目一、语法概要1.0词1.1语素1.2词的组成方式1.3词类2.0汉语的词组3.0汉语的句子3.1汉语的四种谓语句3.2汉语的四种功能句3.3汉语的复句二、语法大纲条目1.介绍与说明:“是”字句2.疑问句⑴:陈述句+吗?3.否定的表达(1):不+动词+宾/不+形容词4.限制与修饰:定语+中心语5.疑问句⑵:特指问句6.所有关系的表达:“有”字句7.汉语数字的读法8.怎么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点:形容词谓语句9.状语10.疑问句⑶(省略问句):……呢?11.动作行为的进行:(主语+)动词(宾语)……+呢?12.动词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到+处所词+动词13.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点词+动词14.动作行为发生的时刻、过程和状态15.“的”字词组16.陈述、给予与获取的表达:主语+动+宾语1+宾语217.表达数量18.代词19.程度的加深与喜爱感情的表达:形容词的重叠20.疑问句⑷:特指疑问句+呢/吗?21.疑问句⑸:句子+疑问语气22.疑问句⑹:“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

23.疑问句⑺:正反问句24.动作行为的目的:来/去+地方+动词+宾语25.动作行为的方式、目的:主语+状语+动词+宾语26.距离的表达:……离……+距离27.动作作定语:动词+的+名28.年、月、日、星期的表达(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229.年龄的询问和回答(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230.疑问句⑻:疑问副词“多”+形容词(大/高/长/重/宽/远)31.时点的表达32.征得他人同意:能/可以+动+宾语+吗?33.需要、愿望和可能的表达:主语+会/要/能/想+动词+宾语34.尝试、轻微和舒缓的语气35.否定的表达⑵没/没有+动;还没有……呢。

36.疑问句⑼(选择问句)(是)A还是B?37.说明对象(主谓谓语句):主语+谓语(主语+谓语)38.指出不满意的地方:有(一)点儿+形容词;形容词+了+(一)点儿39.比较⑴:形容词+(一)点儿40.比较⑵:A跟B一样/不一样41.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出现:语气助词“了”的用法⑴42.变化的表达:语气助词“了”的用法⑵43.动作的完成:动态助词“了”的用法⑴44.意念上的实现:动态助词“了”的用法⑵45.动作的方向:介词(往、向)+方位词+动词(看/走/跑/拐)46.方位的表达47.存在的表达:有、是、在48.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语+)快要/快/就要/就/要+动词+了49.时段的表达50.一种情况或状态的延续时间51.做某事客观上所需的时间52.时间、地点、方式的表达顺序:时间+地点+方式+行为动作53.动作持续的时间: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的)+宾语54.动作经历的时间:动词+时量补语55.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56.概数57.感叹的表达58.对事物性质程度的描述59.询问经历60.时空的起点到终点61.动作的结果⑴:动词+结果补语(动词/形容词)(+宾语)+(了)62.被动意义的表达⑴:名词1(受事)+名词2(施事)+动词+补语63.一定时间发生的动作行为64.两个动作行为发生的顺序:动词1+完(了)+名+再+动词265.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再+动词”和“又+动词”66.劝告和禁止67.提醒别人不要做某事68.比较⑶:最+形容词(比较的方面)69.比较⑷:更+形容词/动词70.比较⑸:“比”字句71.比较⑹:A不如B(+形容词)72.数量、程度等差别73.比较⑺:A有/没有B(这么/那么)+形容词74.指使意义的表达(兼语句):动词1+名词1+动词2+名词275.动作的持续:主语+动词+着+宾语76.动作进行的方式:动词1+着+动词177.两种动作同时进行:一边+动词1+宾语,一边+动词2+宾语78.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或两种状态同时存在79.询问发生的情况:主语+怎么了?80.对象的描述(主谓谓语句):主语+谓语(主语+谓语)81.对过去经历、经验的叙述和说明:动词+过82.动作行为的实现:动词+过+了83.动作进行次数的表达:动词+下/次/回/遍84.评论或说明:程度补语85.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对象等信息86.表述动作行为的趋向⑴:简单趋向补语87.表述动作行为的趋向⑵:复合趋向补语88.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89.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能否实现:可能补语90.动作行为不能发生或达不到某种结果:动词+/不+了(liǎo)91.使某事物发生位移或改变状态:“把”字句⑴92.表达请求、命令和愿望:“把”字句⑵93.表达动作行为的目的:“把”字句⑶94.询问原因:怎么/为什么+不/没(有)+动词+(宾语)95.说明意愿:主语+得(děi)+动词96.评价与判断:动词+起来+副词+形容词97.被动意义的表达⑵:“被”字句98.强调否定:一+量词+名词+都/也+没有+动词99.决心和命令:必须/一定要+动词;非……不可100.强调肯定:二次否定101.动作结果获得不易:好容易/好不容易+才+动词102.无主句的用法103.动作行为的方式⑶:数量词重叠104.反问句105.变化的表达:越来越……+形;越……越……106.疑问代词的活用107.连续动作发生的顺序:先+动词1,再/又+动词2,然后+动词3最后+动词4108.假设与让步关系的表述109.说明事情的原因与结果:因为……所以……110.“一……就……”的意义与用法111.排除意义的表达:除了A(以)外,也/还B112.转折意义的表达:虽然……但是/却……113.说明条件:“只要……就”和“只有……才……”114.无选择条件的表述:无论……还是,都……115.说明事物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另一方面……116.评述和估价:无论……还是……都117.说明进一层的情况:不但……而且……118.“连……都/也……”的用法119.说明主观判断和推论120.汉语的意合法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杨寄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程度补语(P100)⑴基本句式主语+动词+得+形容词主语+动词+得+不得了/得很/极了主语+形容词+极了⑵基本语义a.主语+宾语+动词+得+形容词:“动词”为已然的动作。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精心整理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 A 还是 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 / 形容词(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来、去去”的情况:+处所词语 +来/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来 / 去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

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适用对象:初级汉语学习者4. 教学时长:20课时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汉语语法概述1.1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1.2 汉语语法的构成要素1.3 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副词2.5 量词和数词2.6 代词2.7 介词和连词3. 第三章:句子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偏正结构3.5 联合结构3.6 句子分类4. 第四章:时态和体态4.1 基本时态4.2 进行时态4.3 完成时态4.4 被动语态4.5 虚拟语态5. 第五章:语气和情态5.1 语气词5.2 疑问语气5.3 否定语气5.4 肯定语气5.5 情态动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法规则,分析实例,进行对比。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增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4. 情景模拟法:创设实际语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法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法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辅助教材:相关语法练习册、案例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视频、音频等。

4. 在线资源:相关语法学习网站、论坛等。

六、第六章: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6.1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6.2 动词短语的类型和用法6.3 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搭配七、第七章:形容词和副词7.1 形容词的性质和用法7.2 副词的性质和用法7.3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7.4 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八、第八章:介词和连词8.1 介词的分类和用法8.2 连词的分类和用法8.3 介词和连词的搭配8.4 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九、第九章:句子分类和句子成分9.1 句子的分类9.2 句子成分的分析9.3 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9.4 定语、状语、补语的作用十、第十章:汉语语法的应用10.1 语序和句子结构10.2 语义场和词汇搭配10.3 语境和语言表达10.4 语法错误分析和纠正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动词/形容词?(1)动词?+?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处所词语?+?来?/?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来?/?去?+?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案(提纲)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概述1.1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概念1.2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重要性1.3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发展历程1.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章:基本语法概念与术语2.1 语法单位与语法项目2.2 词类与词性2.3 句子成分与句子结构2.4 语法规则与语法现象第三章:词与词组的教学3.1 词的分类与教学策略3.2 词组的概念与教学方法3.3 词汇的扩展与教学技巧3.4 词汇的运用与教学实践第四章:句子与句型的教学4.1 句子的分类与教学策略4.2 句型的概念与教学方法4.3 句型的转换与教学技巧4.4 句型的运用与教学实践第五章:语法项目的教学设计与实践5.1 语法项目的选择与安排5.2 语法项目的讲解与演示5.3 语法项目的练习与实践5.4 语法项目的评估与反馈第六章:时态与语态的教学6.1 时态的概念与教学方法6.2 常见时态的用法与教学示例6.3 语态的概念与教学方法6.4 被动语态与其他语态的教学与实践第七章:情态动词与助动词的教学7.1 情态动词的概念与教学方法7.2 常见情态动词的用法与教学示例7.3 助动词的概念与教学方法7.4 助动词的用法与教学实践第八章:疑问句与否定句的教学8.1 疑问句的概念与教学方法8.2 不同类型疑问句的用法与教学示例8.3 否定句的概念与教学方法8.4 否定句的用法与教学实践第九章:复杂句型的教学9.1 复杂句型的概念与教学方法9.2 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的教学9.3 并列句与复合句的教学9.4 复杂句型的运用与教学实践第十章: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评估10.1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分析10.2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评估10.3 教学反馈与学生学习进步的评估10.4 教学改进与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解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对汉语语法结构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阐述,是教师进行语法教学的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程目录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二章语素与词第三章词类第四章短语第五章句法分析第六章句型、句式、句类概说第七章复句第八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第九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一节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一、对汉语的认识(宏观、历史、语言内部)九大语系中之五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

汉藏语系: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音、词汇、语法●汉语普通话的形成汉语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汉民族共同语古已有之:雅言、通语、官话2、古代书面语:主要以文言为主流,中古以后,白话开始发展3、官话的产生与发展:元明清、公用口语、外国人学习北京话4、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5、政府的推动●影响汉语形成、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因素)(参考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P7-1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1、多元性的汉文化民族融合:蛮夷戎狄、百越人口迁徙:西晋永嘉之乱,赣方言、吴方言初步形成唐代安史之乱,赣方言基本形成,吴语和湘语分离南宋移民南迁,客家话最终形成2、汉字对汉语、文化的统一和维系汉字王国、书面语(文言、白话)3、佛教文化的影响(1)四声理论的建立:梵语、反切(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3)对汉语词汇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大量音译词进入汉语:禅、塔、佛、佛陀、菩萨、般若、琉璃、和尚、涅盘4、近代开始的西方文化二、什么是语法?(一)语法:(1)指语法本身,词的构造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说话的规则。

(2)指语法学或语法著作。

●语法和语音例如: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进行了认真的学——韵律影响语法(韵律构词法、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例如:I’ll tell you why this is wrong.* I’ll explain you why this is wrong——词义影响句法(二)狭义语法和广义语法1.狭义的语法:同上“(1)”2.广义的语法: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语法就是我们的语言知识,它代表我们的语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 介绍与说明:“是”字句(1)基本句式:肯定式:A是B。

否定式:A不是B。

疑问式:A是B+吗?( 2)用法:介绍或说明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或介绍国籍与籍贯。

2. 疑问句( 1)( 1)基本句式:陈述句+吗?(2)用法:用“肯定句+吗” ,用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式或否定式回答。

用“否定句+吗”问时,认为对方否定是对的就用“对/对了”回答;如果认为否定是错的就用“不/不对”回答,表示回答是肯定的;疑问时语调要上扬。

3. 否定的表达(1)基本句式:不+动词+宾语/ 不+形容词4. 限制与修饰:定语+中心语汉语的定语是位于名词前边的修饰语。

定语用来表达对中心语的数量、时间、处所、归属、领属、范围的限制和对中心语的性质、状况、特点、用途、质料、职业等的描写。

对中心语限制的定语回答的是“哪一个”的问题,而对中心语描写的定语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中心语”的问题。

所属关系的表达( 1):名词/代词+的+名词所属关系的表达( 2):“的”的省略,“我(们)、你(们)、他(们)”等在表示和人相关的词语(亲属词、人组成的单位)前表示所属关系时,“的”常省略。

5. 疑问句( 2):特指问句(1)基本句式: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来询问。

所用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哪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2)用法说明:当对特定事物不知道时,就用特指问句,语序与陈述句一样。

询问句子的哪个成分就把疑问代词放在哪个位置上。

6. 所有关系的表达:“有”字句疑问式:主语+有+宾语+吗?肯定式:主语+有+宾语。

否定式:主语+没有+宾语7. 汉语数字的读法(1)1〜100数字的读法( 2)询问10 以内的数目:用“几”( 3)询问10 以上的数目:用“多少”(4)“二”和“两”的用法:都表示2,但用法不同。

二/两+量词二十/百第二、二月、二楼(5)100 以上数字的读法(6)分数、百分数、小数的读法(7)人民币的表达法:人民币的计算单位:元(块)、角(毛)、分人民币的读法(8)问价和讨价还价基本句式:问价:A.主语(物品名)+多少钱+ 1+量词?B. 主语(物品名)+数量+多少钱?讨价还价:钱数+行不行?钱数+怎么样?(9)号码的询问和应答:基本句…的号码+是多少?/ 是+几/ 多少号?用法说明:门牌号、电话号码、护照号、汽车牌号、飞机航班号等要按照数量的读法。

8. 怎么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点基本句式:形容词谓语句语义说明:主要描述或评论事物的性质、情况、状态和特点,说明某事物怎么样。

用法说明:疑问式:主语+谓语(形容词)+吗?主语+怎么样?肯定式:主语+副词+谓语(形容词)否定式:主语+不+谓语(形容词)在陈述句中,形容词前面一般要用表示程度的副词“很” 、“非常”、“比较”、“十分”等。

9. 状语状语用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基本功能是限制和修饰中心语。

副词“也”和“都”的用法:“也”表示与前面所说的事物同类、相同,“都”表示概括全部。

10. 疑问句(3)省略问句:……呢?“名词/代词+呢”有两种用法:没有上下文时,询问“……在哪儿?”有上下文时,语义要根据上下文判定。

11. 动作行为的进行基本句式:(主语+)动词(+宾语)+呢基本语义: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用法说明:用在口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

还可以用来打招呼12. 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基本句式:在/ 到+处所词+动词基本语义:句式“主语+在+处所+动”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主语+到+处所+动”表示将要发生动作的目的地。

用法说明:“在/ 到+处所词”放在动词前边13. 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基本句式:时间词+动词疑问式:什么时候/ 几点/几号+动词?肯定回答:时间词语+动词基本语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就”和“才”的比较和使用14. 动作行为进行的时刻、过程和状态基本句式:疑问式:主语+正在+动词+什么?主语+正在+动词+宾语+呢/ 吗?肯定式:主语+正在+动词+宾语。

否定式:主语+没(有)+动词+宾语。

“正+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在+动”表示动作行为的进程。

动作进行的状态:“正在+动词+(呢)”=“正/ 在+动词(呢)”15. “的”字词组“的”字词组是由结构助词“的”附在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后面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人或物。

16. 陈述、给予与获取的表达基本句式:主语+动+宾语1+宾语 2 汉语可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给、借、问、送、教、还、递、告诉等。

基本语义:该句式的谓语动词后边常常有两个宾语,宾语 1 是间接宾语,一般是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单位;宾语2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

语义类型:陈述一件事;表示给予;表示获取。

用法说明:表达陈述一件事或表示给予某人某事物和从某人处得到某事物时用该句式。

17. 表达数量汉语表达人或事物的数目时,常常要用量词。

数词和量词常用来作名词的定语。

一般名词都有自己搭配使用的量词,有时候也用容纳存放这个物品的工具名称作为量词来使用,往往含有“多” 、“满”的意思。

如“我有一柜子衣服呢。

”18.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我们”和“咱们”“们”的用法19. 程度的加深和喜爱感情的表达形容词重叠的形式表示程度加深或加强描写,表达喜爱的感情。

基本句式:A—AA 式AB —AABB式AB —ABAB式基本语义:AA=很/非常+ A AABB=很/非常AB ABAB=很B20. 疑问句(4)用特指疑问句加上疑问语气词“呢/ 吗”发问时,句子的疑问语气变得委婉、亲切。

基本句式:特指疑问句+呢/ 吗?基本语义:询问句中疑问词特指的事物。

21. 疑问句(5)基本句式:句子+疑问语气基本语义:用疑问语气表示询问用法说明:口语中用,语气要上扬。

22. 疑问句(6)基本句式:“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

基本语义:先说一个句子,表示自己的看法、意见、要求等,然后用“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以征求别人的意见。

用法说明:使用该句式要用与人商量的语气,因此说话的语气是亲切、客气、谦恭、委婉。

23. 疑问句(7):正反问句基本句式:(用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提问)动+不+动词?/ 动词+没+动词?/ 形容词+不+形容词?用法说明:使用该句型的心理背景是对所问情况完全不知,希望别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4. 动作行为的目的基本句式:来/ 去+地方+动词+宾语基本语义:句中的“来”和“去”的宾语是表示地方或处所的词,后边的动宾词组,表示“来”或“去”的目的。

25. 动作行为的方式、目的基本句式:主语+状语+动词+宾语疑问式:主语+怎么+动词+宾语肯定式:主语+动词+宾语+动词+宾语基本语义:表达动作方式或动作目的如:她去首都剧场看电影。

我坐飞机去香港。

26. 距离的表达:基本句式:……离/到……+距离疑问:A离B+多远?/有多远?/多少公里?回答:A离B+公里数27. 动词作定语:动词+的+名词动词或动词词组作定语时动词后边要有“的” 。

如:这是我买的书28. 年、月、日、星期的表达基本句式(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 2 名词1为话题,名词 2 为说明29. 年龄的询问和回答基本句式(名词谓语句):名词1+名词 2 名词 1 为询问对象,名词 2 为说明30. 疑问句(8)基本句式:疑问副词“多”+形容词(大/ 高/ 长/ 重/ 宽/ 厚/ 远)基本语义:询问年龄、面积、长度、宽度、厚度、重量、距离等。

31. 时点的表达(1)时点词语:年月日(号)星期时分(2)表达时间的基本顺序:年-月-日(星期)-时-分-秒32. 征得他人同意(1)基本句式:能/ 可以+动+宾语+吗?(2)基本语义:用询问得语气征得别人的同意。

(3)用法说明:表示请求,希望别人帮助,说话时语气要谦恭,有礼貌33. 需要、愿望和可能的表达基本句式:主语+会/ 要/ 能/ 想+动词+宾语“会” V.S. “能”“要” V.S. “想”34. 尝试、轻微和舒缓语气(1)基本句式(动词重叠式):单音动词为AA式;双音节动词为ABAB式尚未发生的动作:VV V 一V V 一下儿如:想想想一想想一下儿已经发生的动作:V了V V 了一下儿女口:问了问问了一下儿(2)基本语义a. 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时,有尝试或轻微的意思;b. 表示已发生的动作行为,表示程度轻、量少、时间短等意义。

(3)用法说明:用在口语里。

在主语为第一人称的句子里,表示请求、要求等,有缓和语气的作用;用在主语是第二人称的句子里,表达规劝、告诫等功能。

35. 否定的表达(2)(1)基本格式:没/没有+动词;还没有……呢。

a. 疑问句:……了吗?……了没有?b. 否定式:没/没有+动词还没有……呢。

(2)基本语义:表达说话之前应该发生而事实上没有发生的动作36. 疑问句(9)基本句式(选择问句):(是)A还是B?37. 说明对象基本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语+谓语(主语+谓语)38. 指出不满意的方面(1)基本格式:a. 有(一)点儿+形容词b. 形容词+了+(一)点儿(2)基本语义:句式a 表示程度不高,有“稍微”的意思。

句式b 表示跟某一标准比较,程度不合适。

(3)用法说明:在使用时,表达主观感觉或认识。

说话人有挑剔、不太满意的意思。

39. 比较(1)(1)基本句式:形容词+(一)点儿(2)基本语义:表示与同类事物比较,程度有差别。

句子描述的是客观情况,不带主观色彩。

比较的对象在句中可以不出现。

(3)用法说明:用“形容词+一点儿”表示比较时,心中已经有一个比较对象。

40. 比较(2)基本句式:疑问式:A跟B 一样吗?/A跟B一样不一样? 肯定式:A 跟B 一样。

(+形容词/ 动词)否定式:A 跟B 不一样。

(+形容词/ 动词)41. 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出现:语气助词“了”的用法(1)(1)基本句式:句子+了(2)基本语义:语义助词“了”用在句尾,用来终结句子语气,有成句作用。

句子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出现。

句中一般有表示时间的词语。

如果没有时间状语则表示说话时刚刚发生的事情或即将发生的事情。

42. 变化的表达:语气助词“了”的用法(2)(1)基本句式a. 主语+谓语+了b. 主语+不+谓语+了c. 名词+了d. 形容词+了e. 主谓词组+了(2)基本语义a. 表示意愿的改变或情况的变化b. 新的情况已经出现,交际中有提示信息,引出下文的作用。

c. 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状态等已经有了变化。

d. 表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不可能到可能等情况的变化。

(3)用法说明:当需要强调事物的程度、性质、状态或主观意愿发生变化时句尾要用“了” 注意:初级阶段“了”的教学应点到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