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在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变革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随着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逐渐了解到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工业制造技术,开始学习和吸收这些知识。
这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并且对中国文化的转型和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也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兴起了一系列反对专制政权的运动和革命。
这些运动表达了人们对民主和人权的渴望,对传统封建秩序的质疑,并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文化的概念被引进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被重新审视和挑战。
近代现代的文化中,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且改变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开始兴起,科学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成为重点。
教育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接触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的近代现代文化也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元素,包括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
西方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追捧,同时也激发了中国本土文化创新的动力。
许多中国作曲家、导演和作家通过吸收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近代现代的文化中,城市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城市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创造者。
城市中的剧院、画廊、图书馆和咖啡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近代现代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中国曾经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中国人民始终坚守文化自信,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且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中国,这座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地保留,并在现代社会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和繁荣。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来源。
这种文化特色,为国家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的传统特点中国文化的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人文之道”,注重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教育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和“修身齐家”的思想体系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之中,实现了“知行合一”的修养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雅量、独立和道德准则”,这一观念被沿袭至今。
家庭、亲情、孝道、婚姻等人际关系,追求的是平衡、和谐和互惠互利。
这些基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熔铸珍贵文化的活动从未停止过。
写字、绘画、诗歌、乐曲、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中无论哪个时期出现的所有传统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形成了中国独特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现代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逐渐演变出现了现代文化的特点。
现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现代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需要遵循的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
科技、工业、文化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代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点,除了反映现代价值观和理论体系外,还表现在对世界其他文化的接受和融入上。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198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
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科学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
1997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3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内容: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953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5年计划
1956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0中国第一棵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意义: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南优2号”
优秀作品受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学术研究受到影响。样板戏出现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内容:
民族:强调用革命手段推翻满州贵族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近代现代文化

中国近代现代文化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特点点有:①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发生了矛盾和斗争,最终使封建文化发生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②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③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与科学。
④由于社会变化剧烈,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发展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快速变化也使文化本身在层次上不够深入,在内容上缺乏本质飞跃,在理论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
一、思想演变1、西学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2、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这些文化的变革和演变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进行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史文化的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尤其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
这个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个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的崛起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表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20世纪初,一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期,现代文学开始崭露头角,一些作家如鲁迅、茅盾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电影和音乐的兴起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表现在电影和音乐领域。
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社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中国现代音乐也开始兴起,一些音乐家如聂耳、冼星海等为中国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体育与娱乐文化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表现在体育和娱乐领域。
20世纪初,一些欧洲传统的体育项目被引入中国,如足球、篮球等,使得体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娱乐文化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遣方式,如戏剧、电视节目等。
六、传媒与科技的进步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体现在传媒和科技领域。
20世纪初,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开始兴起,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也逐渐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文化元素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文化元素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阶段,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历经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文化元素:1. 反传统思潮:近现代中国的一大特点是封建传统观念的动摇和挑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包括对封建道德、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的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拒绝。
这种思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2. 民族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运动旨在反对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强调中国民族的独立和自主。
这一运动在晚清时期开始兴起,推动了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实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实践,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转型。
这些实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
4. 文学艺术的变革与创新:中国近现代史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思考,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心声。
从《红楼梦》到鲁迅的小说、现代诗歌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后的文学复兴,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和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化元素。
它们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

发展要求
1.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背景
内容
变化趋势
表 现
19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产生影响。尤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广播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翌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
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婚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日常礼仪
近现代历史文化

近现代文学
• • • • • 新文化运动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 冰心《往事》 闻一多《死水》 林语堂《祝土匪》
近现代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现代民族和文化
• 近现代民族 实行民族主义,以抵抗帝国主义, 实行民族主义,以抵抗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 立为主要内容。 立为主要内容。 • 近现代哲学和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传播。 • 近现代教育与科技 出现大批优秀科技人物,实行近代新式教育。 出现大批优秀科技人物,实行近代新式教育。
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
现代政治
•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 的政局 • 从南昌起义到抗日战 争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与新中国的成立
近现代社会经济
• 农业 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 工业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轮船、火车、电报、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轮船、火车、电报、照相 和电影等相继出现。 和电影等相继出现。 商业 出现近代企业, 出现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社会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管 新中国成立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理相对混乱时期。 理相对混乱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复习目标]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①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认识朦胧,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文教事业,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所认识,但仍然以封建专制制度为“体”,而以西方技术和思想为“用”。
③洋务运动后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要学习其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这同洋务派有了本质的区别。
④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有所发展,表现为严复积极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则把中学和西学揉合起来,宜传维新变法,并且付诸实践。
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的思想,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2)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科学和民主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发展,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4)建国后,马克思主义有了发展。
在新时期出现了邓小平理论。
3.科学技术的发展(1)近代科技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引进,促成了某些传统科技的改造和发展,一些杰出科技人才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少科技成就,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有限。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李善兰、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果代表了近代前期的科技成就;李四光、苏步青、华罗庚、茅以升的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后期中国科学事业的曲折;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则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4.文学艺术的成就(1)近代前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诗篇、戊戌变法时期的“诗界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谴责小说”和翻译小说的出现,它们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艺术:19世纪中叶,京剧形成并逐渐走向全国,美术方面,不少画家冲破了清中叶以来画坛沉寂冷落的局面,出现了新兴的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以鲁迅为主将和旗手、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艺运动,不仅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有鲁迅的杂文;30年代发表的一批优秀长篇小说;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剧作家和优秀剧目、电影、绘画、音乐创作等。
(3)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繁荣。
可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至今,主要成就有小说、诗歌、话剧和影视业等。
5.史学的进步(1)维新派梁启超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史学应当研究人群进化论之现象和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派也重视历史研究。
近代前期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一大成就。
(2)近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发展,涌现出李大钊、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3)建国以后,史学界先后提出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批历史著作涌现,加强对历史古籍和档案资料整理,考古学成就斐然。
6.教育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出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维新派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在20世纪初也进行了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校、设学部、建学制;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设立教育部,实行“共和教育”,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教育。
(2)近代后期,国统区实行“三民主义教育”,日伪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和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三种不同的发展道路。
此间,涌现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
(3)建国后,人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7.其它方面近代后期,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建国后,体育、医药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题例剖析][例1]下列各项符合20世纪初梁启超史主张的是①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喋②提倡用章节体编写史书③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理论④强调探讨社会进化之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99年·全国) 剖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联系教材内容准确回忆有关梁启超的史学主张,①④两项正确,②③两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判断正确答案。
答案:B[例2]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介绍西方文化上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剖析:本题是归纳分析题。
题干中的限制语非常明确,仅限于维新派和革命派。
要分析其特点,必须首先归纳出二者所介绍的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既要分析其各自特点,又要分析二者相同的特点,然后再以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和时代特征等方面分析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从其整个阶级的本质特征方面分析造成相同特点的原因。
对学习西方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
参考答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目的是在中国推行变法,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
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介绍到中国,并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质的原因,他们介绍西学都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此,以西学为指导思想的改革和革命均告失败。
[辨疑解难]1.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特点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
(1)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封建文化发生了动荡,中国的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主要内容是救亡图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危局,不断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时代特点,是古代文化所没有的。
(3)其主流是追求科学民主。
近代前期文化由初期的模仿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
其实是由表及里地追求科学与民主的过程,其核心是暴露黑暗、追求光明,扬弃过去、追求未来。
(4)其演进和发展,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
(5)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形势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不会在本质上出现飞跃。
2.中国近代后期的文化特色首先,近代后期文化不仅仅以救亡图存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求光明,抨击封建传统,宜传独立自主和人民民主,由前期追求量的变化,应付突如其来的危局,升华到质的飞跃而讴歌、疾呼,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其次,近代后期文化没有停留在前期“西学东渐”的简单重复与模仿上,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而消化、发挥,并见诸于各条战线的实际行动。
所谓“西学”,早巳不是启蒙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近代文化的主流。
第三,中国近代后期政局变化极大,文化领域呈现着巨大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以及阶级属性,也同前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最终与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对峙取得了一致的趋向,代表共产党人意愿或受中共主张影响的文化成为进步的核心内容。
第四,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具有了真正的人民性,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也成为近代后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
3.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
近代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总目标而进行。
(2)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近代中外的交流,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面对民族危机,为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民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找真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迫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
向西方学习,就成为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流。
(3)从程度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gS物到制度到伦理,从表层一步步走向核心。
从鸦片战争时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不断由浅入深,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嬗替出现。
(4)从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传人前的近百年间,欧风美雨竞相涌入,但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的近代文化体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阻力很大;一是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