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在上海召 开中国共产党第二 次代表大会,代表 有陈独秀、张国焘、 李达、杨明斋、罗 章龙、王尽美、许 白昊、蔡和森、谭 平山、李震瀛、施 存统。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军阀黑暗统治,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切中时弊。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而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偏心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偏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偏向于片面的观察问题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 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俄国十月革命的 推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 我以为先要组织 社会哲学的出发点。 党——共产党。因为他 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 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 宣传者,先锋队,作战 蔡林彬给毛泽东(1920年9月) 部。注重“无产阶级专 唯物史观是吾党哲 政”与“国际色彩”两 学的根据。 点。 你这一封信见地极 蔡林彬给毛泽东(1920年8月) 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 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独秀(1880-1942) 安徽怀宁人
胡适(1891-1952) 安徽绩溪人
李大钊(1889-1927) 直隶乐亭人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风 云 人 物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蔡元培(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 中国历史因此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规。 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仅三个月,即转入北洋军阀 的统治时期。 旧的王朝政治解体,新的统一尚未形成,军阀 混战、政治动荡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典型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第4章

《中国近现代史》第4章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
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
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 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6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主义的人物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 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 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蔡和森、翟秋白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 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 章等。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而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1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北洋军阀政府被迫下令免去曹、章、 陆的职务; (3)中国代表被迫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2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 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的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是一次真 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促进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4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后改为《新青年》杂志),提出 “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标志着新文 化运动的开始。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 大钊、鲁迅、胡适等。 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 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蔡 元 培 (
) 浙 江 绍 兴 人
1868—194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启蒙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启蒙运动是源自世 俗生活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个体自我确证之渴望,是一种 大众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有着 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参与意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世俗化 运动,因而是一种正向的自身觉悟式的启蒙和现代性的 诞生路径。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此殊异,社会基础的缺乏 使得启蒙运动不可能生发自强烈的个体意识,也不可能 自下而上地进行启蒙,而是自上而下地由知识精英们对 大众进行灌输式的逆向式启发的文化启蒙,结果启蒙成 为‚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 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 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
视频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 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 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念的分梳: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这两个口号在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批判了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动摇了孔学的 绝对权威地位,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 笼,去进行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冲决了禁锢 人们思想的藩篱,引发了各种新思潮的涌流。
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
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浪花淘尽英雄,公道自在人心(胡适)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因提倡文 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 同为五四运动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 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 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2.1925年,当时已是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第一封写于6月 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 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望你很快地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 苦短,及时行乐吧。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 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媚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一)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科学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陈独秀:1879.10.9-1942.5.27 清末秀才。

参加反清活动,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

191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蔡元培:1858-194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1904年创立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迁到北京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青年亡则国家亡!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痛陈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号召青年们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一次思想上的革命。

胡适:1891-1962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图为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初,任《新青年》编辑,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陈独秀认为,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是由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开始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 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 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 了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 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 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 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 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与“科学” 与中国传统 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 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 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 家” 的目标不相适应。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 表《狂人日记》白话文小说。
辛亥革命后,不同的政党在选择自 己的行动方案,历史在选择不同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 的命运,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并尝试着 回答这道历史留下的课题。
2006年,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锦涛,作出了这样的 回答:
“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 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 性。”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 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 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 知识。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
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浪花淘尽英雄,公道自在人心(胡适)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因提倡文 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 同为五四运动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 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 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2.1925年,当时已是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第一封写于6月 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 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望你很快地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 苦短,及时行乐吧。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 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媚娘。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3.胡适毕生助人,去世后余款只有153美元
4.胡适劝溥仪出国留学,还表示愿意给予帮助。对溥仪说:“中华民国已然成立,
你是中华民国的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先生前途远大啊!”
5.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德先生”(Democracy)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主讲:曾友
2016.12.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导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是什么?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意义与破裂的经 验教训是什么?
目录(contents):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
《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 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 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 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
知识拓展
晚清时期,谭嗣同在其《仁学》一书中便提出了“冲决网罗”思想,以 此抨击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纲常名教的伦理道德,主张妇女解放、人民应该 拥有选举罢免君主等诸多权利。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延续了冲决网 罗的思潮,强调以个人的奋斗冲击封建纲常网罗的束缚。陈独秀认为青年人 应该积极战胜恶的社会,而不应该为社会之恶所屈服,亦不可逃避现实。 1919年11月14日,长沙赵五贞女士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于出嫁当日用 剃刀在花轿内自杀,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毛泽东就此事在湖南《大公报》、 《女界钟》上连续发表十篇文章,认为“一个人的自杀,完全是由环境所决 定”,并指出“假使这三件中(指赵所处之环境—引者注)有一件不是铁网, 或铁网而是开放的,赵女士决不至死”。这种“冲决网罗”的精神——或可
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
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名片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 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 《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 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 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
1919年毛泽东等湖南学生创办《湘江评论》刊物后,以此为阵地宣扬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思想,推动了旨在摆脱湖南军阀统治的“驱张运动”的开展,并在年末轰动 一时的赵女士自杀事件中抨击封建礼教制度。这一切均受到陈独秀的关注,1920 年1月初,陈独秀发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对于湖南青年学生予以高度肯
定,他说“我们奋斗不过的精神,已渐渐在一班可爱的青年身上复活了”。1920
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以此“自觉而奋斗”改造社会。陈独秀等人以 《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 新文化,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促成了民国 初年的一次思想解放大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必要的补课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 思想上充分的准备。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 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 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 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 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 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
陈独秀与《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亲自担任主笔。在发表于 该杂志的第1卷第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开宗明义向当时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宣称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希望青年人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 障碍,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是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有 效思想武器。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离开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的呐喊,是不可 能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的。 第三,运用资产阶级的方法,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 神,产生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 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 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廓清蒙味、启发理 智,使国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这两个口号在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批判了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动摇了孔学的 绝对权威地位,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 笼,去进行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冲决了禁锢 人们思想的藩篱,引发了各种新思潮的涌流。
科学:“赛先生”(Science)。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 科学: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 方法来研究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资产阶 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