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受难歌》

合集下载

马太受难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

宗教音乐的顶峰”。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太受难曲》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 示众的场景; 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 剧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 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 “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在马太受难曲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巴赫其实已经超越了宗 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 描绘耶稣受难的背后,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 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 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第五组
《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 》是巴赫创作于 1724——1727 年间,巴赫被称之为 “西方音乐之父”。 这部曲子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这首曲子结构宏大, 共有 78 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 首,描述了耶稣被门 徒出卖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 埋葬等场景。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 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 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 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
门德尔松
在巴赫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音乐 几乎被人遗忘,直到 19 世纪上半叶,才掀起 “复兴巴赫”的运动,而这正是从恢复上演 《马太受难曲》开始的。 1829 年,也就是巴 赫完成这部作品的 100年后,这部宗教音乐的 经典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莱比锡获得 公演,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巴赫的重要转折点。 他也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经典:西方音乐史—受难曲

经典:西方音乐史—受难曲
3
从公元1250年以后, 这种表演已接近早期 的宗教剧,因为它开 始由三位牧师用不同 的音域和节拍速度来 分别表现基督、群众 和叙述者。
4
到了14世纪后半叶,群 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 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 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 做“素歌受难乐”,它 代表了受难乐体裁发展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5
从15世纪开始,复调 手法开始被运,这种 受难乐叫做“应答受 难乐”。
10
谢 谢 观 赏ຫໍສະໝຸດ 11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6
1550年前后,德国作曲家约翰•瓦尔 特用路德翻译成德文的圣经歌词写了 两部受难乐。 法国作曲家安多万•德•朗古瓦尔的受 难乐在德国也很流行。 意大利的斯堪代罗把他的《约翰受难 乐》带到了德语国家。 德国作曲家许茨创造了一种更有戏剧 性的受难乐。
7
1650年以后,受难乐发 展进入了“受难清唱剧” 阶段。
受 难 乐
180115065 缪凯文 1
什么是受难乐?
受难乐(passion)是用 音乐表现《圣经》福音 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 的一种古老的体裁
2
受难曲发展历程:
从公元5世纪起,罗马天主教仪式 中就有在复活节前一周内演唱耶稣 受难故事的传统。例如在复活节前 的星期日要演唱《马太福音》书的 有关内容,在星期三要演唱《路加 福音》书,而在耶稣受难日,即复 活节前的星期五,则要演唱《约翰 福音》书。
8
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 受难曲》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 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 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 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 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9
音乐欣赏:
马太受难曲第4首 马太受难曲第16首 马太受难曲第68首 圣约翰受难曲第254条:

救主受难诗歌

救主受难诗歌

救主受难诗歌(中英文版)Title: The Poem of the Suffering Redeemer标题:救主受难诗歌In the cold embrace of the Crucifixion"s shadow, a poem emerged, weaving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of the suffering Redeemer.The lyrics, a testament to the human condition, resonate with the echoes of divine love and牺牲.在受难十字架的阴霾中,一首诗歌诞生了,它交织着救赎者的痛苦与狂喜。

歌词是对人类状况的见证,与神圣爱和牺牲的回声共鸣。

As the final words of the Psalmist resounded, "It is finished," the haunting melody of the Passion played its final note, encapsulating the sorrow and triumph of the cross in a poignant symphony.The suffering Redeemer, through his pain, revealed the depths of God"s love, a love that knows no bounds and transcends all understanding.正如诗篇作者的最后话语回响:“成了。

”受难的Passion 曲调奏出了最后的音符,将十字架的悲伤与胜利浓缩在一首令人难忘的交响乐中。

受难的救主,通过他的痛苦,揭示了上帝之爱的深渊,这是一种无边界、超越理解的爱。

In the silent vigil of the cross, the world watched as the Suffering Redeemer"s life ebbed away.Amidst the chaos and the cruelty, a silent revolution occurred, transforming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redirecting the human heart towards the divine.在十字架的寂静守夜中,世界目睹了受难救主生命的消逝。

仁德上人 苦难歌

仁德上人 苦难歌

仁德上人苦难歌
人生苦难有多种,唯有着相不见性。

不见佛性第一苦,情爱名利心最苦。

三岁死了爹和娘,不到五更就起床。

人生最苦为自我,私心名利苦难当。

认知见性第一乐,真正快乐空无我。

心空无我不执着,一切烦恼顿然歇。

歇下妄心真心现,了了常知真佛现。

真佛灵知空无我,心空无我无烦乱。

痛苦烦恼皆因我,执着自我心难安。

真脱苦海须见性,唯有见性心自空。

心空无我不执着,事事无住随缘过。

离苦得乐不着乐,有苦有乐即活魔。

魔王着相佛灵知,灵知是佛空无我,一切苦恼皆因我,化空我我真解脱。

2023.4.27选自《仁德法语》。

基督教受难周诗朗诵2篇

基督教受难周诗朗诵2篇

基督教受难周诗朗诵2篇寻见男:寒风在耳畔微微呼啸,凄冷的冬日街道,细碎的脚步踏不出我心里那细腻的落寞。

女:孤单的身影斜斜的映在昏黄的路灯下。

浮萍一样的漂泊,无依。

男:多次的寻找,想寻找一个可以点亮我生命的微光。

女:听,一个弱弱的声音响亮在我的心里,平安,喜乐,真理,生命……男:两千多年前那冰冷的马槽,小小圣婴就在此诞生了。

女:为了我们这些浮萍一样漂泊,无依的人。

男:为了我们这些一直在寻找点亮生命微光的灵魂。

女:那些渴望生命平安的心灵,男:那些盼望生命喜乐的心灵,女:那些寻求人生真理的脚步,男:那些追寻生命归属的灵魂;合:都在这平安之夜找到了答案。

女:耶稣就是生命的平安,生命的喜乐,男:耶稣就是人生的真理,生命归属的彼岸。

女:那些渴望生命平安的心灵,男:那些盼望生命喜乐的心灵,女:那些寻求人生真理的脚步,男:那些追寻生命归属的灵魂;合:都在这平安之夜找到了答案。

男:耶稣就是生命的平安,生命的喜乐,女:耶稣就是人生的真理,生命归属的彼岸。

男:今日我们庆贺的是平安已来到,女:今日我们颂赞的是耶稣曾为你我的降生。

男:今日我们感恩的是我们不再是无依,漂泊的浮萍。

合:愿我们这心灵的赞美,直达神的宝座!因为我们已找到那拯救失丧灵魂的救赎者,已找到怜悯我们的君王,找到顾念我们的恩主!基督教受难周诗朗诵(2):你到底要为自己选择什么难道十字架的爱不能把你从空梦中唤醒吗?难道你还在不停的抱怨自己苦不堪言吗?是啊!活着真的好累但只要你抬头望一下十字架望一下挂在十字架上的他你的倦意会荡然无存你的忧郁会无影无踪因为只有他能明白你的心事了解你的苦衷只有他能背负你的重担使你的苦涩变为甘甜来吧!让我们尝一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来吧!让我们试着相信他一次看他是否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我们以至无处可容亲爱的朋友别再欺骗自己别再怀疑犹豫接受十字架吧把早已属于你的这份爱带回去让耶稣基督做你的救主走进你的生命伴你度过每一个朝朝暮暮每一个春夏秋冬使你的人生从此走向灿烂!走向曙光!。

悠悠遭难岁月赞美诗

悠悠遭难岁月赞美诗

悠悠遭难岁月赞美诗悠悠遭难岁月赞美诗
在悠悠遭难岁月中,
勇敢的心灵放光芒。

磨难的风雨锤炼了我,
让我更坚强,更勇敢。

寒冷的严冬无法压倒,
火热的夏日也不迷乱。

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启航。

在逆境中我学会坚守,
在困苦中我尽情发展。

无论风雨如何打击,
我都会迈步向前。

岁月磨砺铸就了我,
让我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遭难只是我成长的踏脚石,
赞美诗唱响我的信念。

悠悠遭难岁月,感谢你的磨砺,
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

赞美诗唱响,我永远不会停下,
无论岁月如何,我都会继续前行。

巴赫 马太受难曲教学文案

巴赫 马太受难曲教学文案

巴赫马太受难曲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祭奠遇难者的现代诗歌

祭奠遇难者的现代诗歌

祭奠遇难者的现代诗歌
祭奠遇难者的现代诗歌如下:
《雨中的领头燕》
同样的雨天,你如那天上的领头燕,
带领着士卒,潮起潮落哟惊涛拍岸。

海燕高旋哟云舒云卷,浮沉在大海的东山岛。

不堪回首话当年,生灵遭涂炭。

吞噬村落毁良田,狂风怒号啊飞沙走石埋家园!
东山的百姓啊,灶中十日九无烟。

老人饿得眼发黑,妙龄少女无衣穿。

哭天喊地望北斗啊,月冷星稀凄惨惨!
冉冉透过一线天,欣然奉命到东山。

一颗爱民心,一双铁脚板,一腔赤子情哟一副英雄胆!一山一岭探风向,一村一镇查灾源。

他揉揉双眼,他拍拍双肩,继续挥镐在山巅。

干粮断了顿,他勒勒腰带,忍着饥饿战荒原。

吹不灭他心中的火焰,冲不垮他爱民的情感。

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吓不倒这铁骨铮铮英雄汉!
风里雨里不回首,当官做官不像官。

挑起水桶去浇树,拎起钢钎去开山。

挽起袖子去筑坝,卷起裤腿去耕田。

东岛愚公齐上阵,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战荒滩。

他率领乡亲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经典的受难节诗歌——《受难歌》
原创2018-03-27 陈丰盛丰盛“书”房
受难歌
1至圣之首受重创,希世痛苦难当;遍压荆冠皆耻辱、讥评、嫌怨、忧伤;仰瞻慈容何惨淡?想见满怀凄怆!此刻愁云掩圣范,当年基督辉光。

2眼见我主英勇力,战争中间消尽;眼见冷酷的死亡,剥夺主身生命;呜呼痛苦又死亡!因爱万罪身当!恳求施恩的耶稣,转面容我仰望。

3将来与世长别时,恳求迅速来临,赐我自由与安慰,昭示宝架光明;凡百守信而死者,因爱虽死犹生;愿我微心起大信,与主永远相亲。

受难歌
来自丰盛“书”房
00:2202:56
这首诗由中世纪欧洲著名的修道院改革家、神秘主义者和神学大师伯尔纳(St.Bernard of Clairvaux,1091-1153)所作。

伯尔纳在21岁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士在一个山谷里修筑了他们的修道院,起名叫Wormwood(苦炼)——王神荫主教介绍为“痛苦谷”。

因着伯尔纳的领袖才能和他属灵的生命,不久后,有120位教士入谷,并将这改为“Clairvaux”(灵光谷或明光谷Valley of Light)。

伯尔纳也因此被称为“灵光谷的圣人”。

他主张修道士以敬虔与服务、灵修与工作相结合的苦修方式,给当时制度化了的修院制度以质的改革。

他的名声远扬,以致当时欧洲各地的君王、侯爵、贵族、主教、甚至教皇都到灵光谷向他请教,来聆听他的教导。

他死后,罗马教廷于1174年册封他为圣人,即我们常称的“明谷的伯尔纳”(St.Bernard of Clairvaux)。

一天,伯尔纳独坐在一个狭窄的小屋里,默想基督的十字架和救主受苦的形像,心受灵感,写出一首长三百五十行的诗歌,依次描述耶稣的脚、膝、手、腰、胸、心、首七部分,每部分五十行。

《受难歌》即是原诗的最后一段。

诗歌分为三节,第一节生动描写戴着荆棘冠冕的圣首;第二节表现出主的无边大爱;第三节说出因着耶稣的死,信者的心如何坚定。

“至圣之首受重创,希世痛苦难当;遍压荆冠皆耻辱、讥评、嫌怨、忧伤;仰瞻慈容何惨淡?想见满怀凄怆!此刻愁云掩圣范,当年基督辉光。

”这节是对主耶稣受审之时所受的痛苦而言的,经文说:“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太27:29-30)。

前两个乐句中,作者形容基督的“圣首”为“至圣之首”,就是从主耶稣神性的角度来宣告其“至圣”的本质属性。

“希世痛苦难当”,指出主耶稣所受的痛苦是我们不能言喻的。

接着诗者告诉我们荆棘冠冕中所蕴含的是“耻辱、讥评、嫌怨、忧伤”,就是对兵丁
的戏弄的概括和总结。

后两个乐句从今日歌者的角度来看“圣首”,“慈容惨淡”与“基督辉光”作对比,而歌者心中则充满着“凄怆”和“愁云”。

“眼见我主英勇力,战争中间消尽;眼见冷酷的死亡,剥夺主身生命;呜呼痛苦又死亡!因爱万罪身当!恳求施恩的耶稣,转面容我仰望。

”前三乐句是对主耶稣的大爱的描述。

第一乐句主要描述主耶稣的能力,能尽除世人的罪孽;第二乐句用自己的身体、生命来换取我们必死的生命;第三乐句讲述主耶稣因爱的缘故,为我们受尽痛苦,迎接死亡。

第四乐句是歌者的祈求,求施恩的主将他慈容转向我们。

“将来与世长别时,恳求迅速来临,赐我自由与安慰,昭示宝架光明;凡百守信而死者,因爱虽死犹生;愿我微心起大信,与主永远相亲。

”第三节为信者对主耶稣的回应。

第一乐句指出当歌者临世之时,祈求主耶稣在身旁守护。

第二乐句“赐我自由与安慰,昭示宝架光明”就是要求主耶稣在身旁的时候,将主耶稣自己荣光昭显出来,并赐下自由和安慰。

相信歌者所指的自由是指基督同在的自由,安慰可能是指因与生者的分离,求主耶稣安慰生者。

第三乐句指出因信称义者的信心永远稳固不偏移。

“因爱虽死犹生”是指愿意为基督而死,甚至至死坚定不移。

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概括性的总结,“愿我微心起大信,与主永远相亲”。

似乎是译者刘廷芳意译而添加的概括,不失原意。

就是盼望我们也能像那些信心坚固的人一样,得着大信心,最终能享永远与主同在的福乐。

本诗的曲调为“受难众赞歌(Passion Choral)”是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哈斯勒(Hans.L.Hassler,1564-1612)于1601写的作品。

这首乐曲被德国大音乐家巴赫引用在其不朽名作《马太受难曲》中。

巴赫曾五次使用此曲调配以不同的和声。

“乐曲和声丰富,效果强烈,各部进行流畅,充分表现出对受伤之主的悲伤心情。

”(王神荫)
对于这首诗,伯尔纳曾有这样的要求:“要紧用刚勇的男声歌唱,不可让尖锐而做作的女音,或是淫荡而轻佻的伶人玩弄。

”可以想见,当男声用神恩赐的浑厚的声音唱出这首不朽之作时,我们犹如身临基督受难之境,感怀基督无比大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