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合集下载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介绍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杜甫与李白的创作风格比较杜甫的创作风格杜甫以描述社会现实、人民苦难为主要写作内容,他善于借助平易近人、真实感情流露及自然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给人以深思。

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呈现出悲壮、沉郁的氛围。

李白的创作风格相比之下,李白则更加擅长于豪放奔放、旷达高远的抒情诗。

他多以山水自然为背景,融入了浪漫主义色彩,并表达了对自由、不拘束生活态度的向往。

他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豪情壮志和唯美主义的风格。

杜甫与李白诗歌主题比较杜甫的诗歌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而深刻,包括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战乱流离以及人民生活困境等。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挚深厚的情感,直抒胸臆,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群众面临的苦难和正义。

李白的诗歌主题相比之下,李白在诗歌主题上更加追求个体自由、快乐幸福。

他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奇观和草原狂欢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力量和宇宙万物之美的狂热赞美。

杜甫与李白艺术手法比较杜甫的艺术手法杜甫擅长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并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复杂情感。

他也常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使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感。

李白的艺术手法相比之下,李白更注重音韵和节奏上的自由感。

他以豪放激昂的词藻和富有旋律感的韵律表达内心激情与情感。

同时,他还借用典故、神话等元素来扩展诗歌意境,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异同背后的原因分析这些差异源于杜甫和李白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特点。

杜甫在动荡不安、社会困苦的时代生活过,深受政治腐败和社会冲突的影响。

因此,他对社会现实更有关注,写作风格也更为沉郁厚重。

而李白则出生于文化繁荣、国家强盛时期,享受自由奔放的个人生活,并追求超凡脱俗之美。

这些背景形成了他欢乐豪放、不羁浪漫的创作风格。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流传千年,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二者都是唐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差异所在。

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与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自由奔放和豪放不羁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常用夸张的手法,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通过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人与世界的融合另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特点是诗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经常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传说的描绘。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索。

杜甫的诗歌风格现实主义与悲剧意识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元素,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猿啸、渚清、落木和长江滚滚来描绘景象,突出了他的悲壮情怀。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杜甫不仅承袭了唐代文学的传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他既受到了先贤诗人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详细描写来展示诗人对人物的洞察力和情感表达。

他还注意用诗歌表达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以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呼吁社会的改革。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李白与杜甫作为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成就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虽然各有特色,但是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白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具有飘逸、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特点。

李白的诗歌作品多以无拘无束、浪漫自由的情感为主题,充满着大自然的生机和诗人自身的激情与豪情。

李白的诗歌成就主要以下三方面。

首先,李白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诗人奔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诸如《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无不展现了李白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和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刻领悟。

其中,《将进酒》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曲,堪称李白创作的代表之作。

其次,李白的诗歌属于大气磅礴、宏大的凭证。

李白的诗作多以雄浑的气势、宏大的场面为特征,像《将进酒》、《北风行》、《行路难》等,正是典型的代表。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李白的磅礴气势和强烈的个性特征,还表现了选题广博、思想深刻的远见卓识,堪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巨璞之作。

再次,李白的诗歌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不仅反映了他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李白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寄予追想、感悟和理解,并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歌风格则更具有深度、稳健和传统美。

杜甫的诗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伦理、人性的思考,二是自然、人文的描绘与赞叹。

杜甫的诗歌成就主要以下三方面。

首先,杜甫的诗歌是历史的见证。

杜甫在其诗歌中表现出了对时代沿革的关注,尤其是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感悟,如《赠友人》、《新婚别》等作品,将历代的战争、政治斗争等多种事件、情景之中,展示出其信仰和人格的熠熠闪烁之光。

其次,杜甫的诗歌描绘方式独具匠心,传神逼真。

他在自然、物象的描写上显得十分细腻入微,如《望岳》、《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文文化的致敬。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比较的体会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比较的体会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比较的体会李白、杜甫有如双子星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

他们面对同一社会,却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诗作,李诗豪气薄发、感情昂扬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杜诗则感情沉郁,语言峻峭惊人,浸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

他们的诗歌艺术对后人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他们在诗歌艺术上的对比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李白、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可称之为中国古你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创作特色。

从他们的创作风格、抒情方式、审美语言、写作体裁来比较:李白的诗歌创作体裁上长于七绝,追求的是浪漫主义,语言夸张大胆,直率自然,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天然浑成;杜甫的诗歌创作体裁尤善七律,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善选典型的人和事运用毫发无遗憾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李诗的“浪漫主义”与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

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这是形成他自由豪放、浪漫诗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李白还仗剑任侠,对游侠的豪纵、复仇、重然诺、轻生死,十分倾慕并身体力行。

他“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

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

他喜欢豪放,曾豪爽地唱道:“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百年三方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他的这种任侠思想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了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的特点,再加上他广有游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1、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

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

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

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

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

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

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

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

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

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

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

”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类句子在李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

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

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

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

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

相形之下,杜甫的诗歌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

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

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

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

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6、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

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

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

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和散文。

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

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一.通假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非)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畔)岁亦莫止(暮)维常之华(花)玁狁孔棘(急)偭规矩而改错(措)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芳菲菲其弥章(彰)延伫乎吾将反(返)终老不复取(娶)箱帘六七十(奁)虽与府吏要(邀)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山川相缪(缭)杯盘狼籍(藉)长乐王回深父。

(甫)二.多义词《离骚》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孔雀东南飞》为 1. 为仲卿母所遣 (被,介词。

)2.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

)3.为诗云尔 (作,写,动词。

)4.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

或作“因为”,“由于”,介词。

)5.阿母为汝求 (替,给,介词。

)6.始尔未为久, (算,算作.动词。

)7.慎勿为妇死 (为了;连词。

)相 1.相见常日稀 (互相)3.儿已薄禄相 (相貌,名词)4.誓不相隔卿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5.及时相遣归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6.好自相扶将 (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7.还必相迎取 (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8.会不相从许 (指代仲卿,可译作“你”)9.蹑履相逢迎 (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10.登即相许和 (指代媒人,可译作“她”)11.不得便相许 (指代媒人,可译作“你”)遣 1.为仲卿母所遣 (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动词。

〉2.县令遣媒来 (派,动词。

)施 1. 徒留无所施 (用,动词)2. 留待作遣施 (施舍,赠送,动词)取 1. 终老不复取 (通“娶”,娶妻,动词)2. 还必相迎取 (与“迎,”同义,迎接,动词)复 1. 幸复得此妇 (又,再,副词。

)2. 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3. 便复在旦夕 (回答,答复,,动词)会 1. 会不相从许 (当,决,,副词)2. 于今无会因 (相会,聚会,动词。

)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 隐隐何甸甸 (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3. 汝今何罪过 (什么,疑问代词)4. 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疑问副词)便 1.便可白公姥 (就,副词。

)2.便言多令才 (很会讲,形容词)登 1. 登即相许和 (立即,立刻,副词)2. 郁郁登郡门 (来到,或聚集,动词)应 1.汝可去应之 (答应,动词)2. 六合正相应 (合适,动词).3. 零泪应声落 (应和,随着,动词)4.以我应他人 (许配,动词)举 1. 举动自专由 (行动,名词)2. 莫令事不举 (办成功,·动词)3. 举言谓新妇 (拿,动词。

)4. 举手长劳劳(举起。

抬起。

动词词)言 1.举言谓新妇 (话,名词。

)2.谓言无罪过 (以为,动词。

)3.何言复来还 (说,动词。

)故 1.大人故嫌迟 (故意,副词。

)2.知是故人来 (旧,形容词)3.故遣来贵门 (所以,连词)止 1.进止敢自专 (停止,动词)2.母听去不止 (挽留,阻止,动词)意 1.何意致不厚 (料,意料,动词)2.吾意久怀念(心,心意,名词。

)3.处分适兄意 (主意,名词)断 1.三日断五匹 (截下来,动词)2.自可断来信 (回绝,动词)适 1.始适还家门 (出嫁,动词)2.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动词)3.适得府君书 (刚才,刚刚,副词)尔 1.为诗云尔 (不译,语气助词。

)2.君尔妾亦然、 (这样,指示代词)始 1.小姑始扶床 (才,刚刚,副词。

)2.始尔未为久 (开始,动词)若 1.今若遣此妇 (如果,连词)2.君既若见录 (此,,这样,指示代词)书 1.十六诵诗书 (尚书,名词)2. 适得府君书 (信,书信,名词)令 1.县令遣媒来 (官名,即县长,名词)2.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