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摘要: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相当精炼地概括出了李白、杜甫二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气魄非凡,豪迈激昂,是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诗圣”杜甫跨越中、晚唐,其诗沉郁顿挫、萧静自然,是诗歌史上另一面辉煌的旗帜,他们虽同处唐王朝,但诗风却截然不同,本文从情感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二人诗风的特点。

关键词:李杜情感诗风比较浪漫与写实

李杜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为,李白的诗歌中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基于想象而把众多并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无边无际,意境奇特无比,变幻缥缈莫测,形象辉煌壮丽,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诗的开头四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以虚衬实,富有神韵,引人入胜。天姥山虽然奇绝,事实却不及其他名山,但后文李白称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见想象夸张之大。紧接着诗人进入梦幻中,“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将他送至谢灵运曾经的居所,他穿上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攀爬过的青云梯,眼前出现一幅壮丽景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景象光怪陆离,有声有色。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接下来的场景更是壮阔非凡,金银做的宫阙现于眼前,多如密麻的仙人们个个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作为车马,老虎弹琴,鸾凤拉车。通过浪漫主义的联想,渗透出诗人长期漫游生活的痕迹,也可看出古代传说、屈原楚辞的影子,以及长安生活的写照。但同时,他却不是纯粹的夸诞和设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反而回归实际。“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作者内心的失意直接抒发了出来,然后是对徜徉山水的向往,诗歌到此并没有结束,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之叹。整首诗想象丰富,内容多变。

杜甫则注重对现实生活作典型艺术概括,寓主观于客观,以细节描写取胜。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描述开篇,完全写实,面对大自然的威力,自己无可奈何,“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的动词构成一幅幅生动地画面,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叙述虽然直白,但还是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平静的表现更是

让读者感到细微的焦虑、愤懑之情。不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吾”“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归来倚仗自叹息”,孩童的趁风打劫使他大为恼火,诗句如实地描述了自己的失态,率真之至。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秋雨时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艰苦处境的真实记录,最后,作者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全诗进入结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理想、意志代替了痛苦、叹息,饱受民间疾苦、忧国忧民之感溢于言表。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其次表现在语言方面。李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简洁,流畅自然,《静夜思》、《独坐敬亭山》即是典型代表。另外,也有大气磅礴、雄奇壮美之风,如《古风》、《行路难》。而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重视俗语的运用,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主要源于家世教育、人生经历、思想性格。李白出生于富裕之家,从小所受教育并没有对儒学过多注重,因此,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儒仙侠”三者合一。一方面,希望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渴求出世,飘然世外,做一“谪仙人”;除此之外,他还崇尚自由和正义,充溢着对人的关心。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一心追求官位却历经艰辛,由此诗歌罩上了一层苦难的阴影。

大唐帝国表面的强盛,鼓舞着李白向往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强烈愿望,但却屡遭当权的官宦外戚的暗中诋毁打击,导致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他惟有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时而高歌自己的理想,时而悲叹个人的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而杜甫的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一直秉承着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信念。因而他的诗作中流露出的多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

在诗歌风貌上,"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白主观色彩浓厚,其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个人尊严的坚持无

人能及,诗歌重点抒发自我内心的豪迈气概与激昂情怀,忽略对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将进酒》整篇完全是在自信满满地肯定个人才能、舒畅欢快地歌咏享乐生活,而不没有细致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虽然杜甫同样执着于自我,但这种感情明显不及李白强烈,他更多地关心着天下苍生,记挂黎民百姓。这种关心和记挂在安史之乱到其入蜀之前的诗歌中体现。以《丽人行》为例,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在各种体裁中,两者都善于写作古体。李白的古诗代表作有《古风》(其十五)、《子夜吴歌》、《月下独酌》、《将进酒》、《行路难》等。杜甫的古诗,《北征》纵横变化,姿态万千,《醉时歌》流利自然,《饮中八仙歌》潇洒淋漓,《哀江头》沉痛哀绝,俱是佳作。另外,李白擅长乐府诗、歌行体诗,意境高远色彩秀雅,音韵和美。其中以《蜀道难》、《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为杰作。杜甫长于律诗,用事工巧,气象宏大,字工辞对,声律和谐,于气象雄伟之中,饶富韵外之致,五言以《月夜》、《春望》、《登岳阳楼》等为代表,七言以《蜀相》、《登高》为代表。

李白将乐府诗创作推向高峰,歌行体打破歌诗创作的原有模式,其人格魅力与诗歌影响举足轻重。杜甫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与重视,对诗歌形式方面的追求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李杜在诗歌创作上各具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各自不同,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李鸽 51103010045

文教系汉语言文学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望庐山瀑布》“飞流”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春来” 借代: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设问: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两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不肯”杜甫《登高》“艰难;潦倒” 借景抒情:杜甫《蜀相》“映阶;隔叶”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触景生情:王昌龄《闺怨》“闺中;春日。忽见;悔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李商隐《巴山夜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动静结合:杜甫《绝句》“两个。窗含”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鸟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陌上桑》王维《山居秋暝》“正面景-侧面人” 细节描写:叶绍翁《游园不值》赵师秀《约客》苏轼《江城子·十年》 白描:《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田家》 衬托:正衬:见烘托;反衬:“乐景哀情”杜甫《蜀相》李白《越中览古》 渲染、烘托:贺铸《青玉案》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 对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美人帐下” 象征:多为托物言志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用典:李商隐《锦瑟》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忽复乘舟”“长风;直挂” 以小见大:金昌绪《春怨》杜牧《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元稹《行宫》 卒章显志:末句直接表明思想:李白《行路难》“长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杜《茅屋》 以景结情:末句写景抒发情思:王昌龄《从军行》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 托物言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欲扬先抑:叶绍翁《游园不值》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古讽今: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江南春绝句》张养浩《山坡羊》 怀古伤己:杜甫《蜀相》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陆游《书愤》李清照《夏日绝句》 修 辞 手 法 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描写技巧 表 现 手 法 表 达 方 式 立 意 技 巧 表 达 技 巧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大都把他划在现实主义诗歌主流之外。对其作品,艺术评价较高,而对其思想内容,批评和非难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戴望舒的后期诗歌,在接近人民性上虽有一些亮色,但仍没有摆脱现代派抒写个人情绪的藩篱。这一论断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态的眼光去观照和把握诗人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能囿于时代的偏见,以静止的观点,狭隘甚至片面地下结论。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因哮喘病逝世于北平。大致说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是以现代派诗歌风貌为主要标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那么到他创作的后期,大部分诗歌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的不幸和苦难,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诗人生前共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4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前三部诗集均在抗战前期出版。 给诗人带来盛誉的前期诗作《雨巷》,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白色恐怖弥漫中,诗人被迫隐居于上海松江乡下。在黑暗的重压下,诗人寻找不到正确方向,“哀怨又徬徨”,于是写下这首诗。对《雨巷》这首名作,过去不少人仅从诗艺的角度加以欣赏,而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是颇可商榷的。象征派诗注重含蓄和暗示,《雨巷》在朦胧的意境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的“希望”流贯全诗,形成诗眼。诗一开头就点出“希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渐渐地,那位“丁香姑娘”开始显现,她有丁香般的芬芳;她的眼神凄婉又迷茫,她像梦一样地一飘而过,消失在雨巷深处。梦幻中的姑娘消失了,但诗人最后仍执著地对她怀着期待: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心情沮丧而孤寂,精神无所皈依,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热情,他把这种感情凝聚成诗行,塑造了与诗人结着同样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人考证,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笔者认为这里既有爱情的影子,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憧憬,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中文081班张俏玲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

浅析戴望舒诗歌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全面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与效果。 第一节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就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 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就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就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瞧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此类诗瞧似句句写景,却就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就是写景,也全就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以哀景写哀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从《唐诗三百首》再看李白 双流区金桥小学王雨晴阅读唐诗,我们“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而一说到唐诗,李白的诗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以仙风道骨的风格被人尊为“诗仙”,这位大诗人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无疑是颗最耀眼的明星。 李白在作诗上有很高的成就,有对于现实的不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李白的诗作以乐府诗、歌行体、七绝为主。这些类的体裁相对自由,一般不要求对仗,流转自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不受约束。他被称为“天才”,让人钦慕。 李白生活在盛唐年代,关于这个年代,作为“诗圣”的杜甫是只有羡慕的,写下《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个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气象,文学方面,开始摆脱了六朝的轻靡之风,呈现出健康明朗的特色,但是繁华的之后,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李白一生的后期,处于唐由极盛趋向衰落的时期,他的大部分诗歌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蜀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隐居生活与道教教徒交往,培养了李白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性格。逐渐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期间创作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等诗歌,都以绝句为主。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期,李白创作了很多极具浪漫色彩的优秀诗

歌,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在长安时期,李白希望来到皇帝身边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但是却经受了无数挫折,无数白眼,无数讪笑,但是远大的抱负理想使他坚信“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终会实现。开元盛世以后,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在玄宗面前极力展露自己的才华“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可见,李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再是励精图治的开明圣主了。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他个性突出,直接且深刻的揭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摘要: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是一位富有自觉艺术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体现着作者自身的现代审美原则与艺术追求。而他的这些原则、追求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呈现的。音乐美、散文美、象征手法和诗歌意向的完美结合,是其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正是这些别具美丽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使戴望舒成为我过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二、三、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一、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二、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1】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王维,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xx,xx,xx诗歌风格比较 xx,xx,xx诗歌风格比较 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00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 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xxxx, 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毕空尽, 唯见xx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 xx朝雨浥轻尘, 客舍xx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却另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嫩绿的杨柳,碧瓦客舍,被晨雨清洗得一尘不染,在此圣洁之地,诗人为友把盏,尽离别之情。心意,情意,景意都在酒中,都在画中。既在凡世,又超越凡世,诗人的高贵气质溢于诗中。 杜甫也有送别友人的诗作,风格与王,李完全不同,他的《奉济驛重送严公四韵》是这样写的: 远送从此别,xx空复情。 几时盏重把,昨夜月同行。 xx讴歌xx,三xx出入xx。 xx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与友人的离别是满目伤情,别,空,惜,独,寂寞,残生,表现的都是悲伤,别后的空虚,残生的无奈。这也是杜甫一生的缩影,心境如此,诗亦如此。 我们再比较三人写景诗作。长江冲出三峡,洒向荆楚大地,接三湘,衔洞庭,烟波浩渺,诗人无不有感而发。杜甫有《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xx。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一生有三个女人,施绛年、穆丽娟、杨静。但是在这三段感情经历当中,戴望舒都失败了,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情感失败就有多深。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望舒的感情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没有学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这让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看见曙光又急剧陨落。诗人卞之琳曾经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戴望舒的感情经历不也是这个样子么,时机到了人未到,人到了,时机已过。 一场本来就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执念就是爱情,爱情是双方相互的,性格不合适就不要强求,他用自杀换来的爱情不是真的,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是戴望舒的诗人心是无比脆弱的,初恋的感情经历让戴望舒如坠深渊,他遇到穆丽娟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抱着用新的感情忘记旧的感情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的,戴望舒和穆丽娟之间的年纪差异是导致感情失败的很大因素,但是戴望舒没有吸取教训,仍然选择了和杨静在一起。于是戴望舒和施绛年结束了,和穆丽娟结束了,和杨静结束了。 戴望舒是一个性格柔软,多愁善感的人,他对感情的要求是完美,常常沉浸在意淫出来的世界,从他的诗文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让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也许正是

因为他对爱执着,才会让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无比坎坷。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 李诗想象独到、恣意汪洋,难以模仿和学习,可说是内容溢出形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痛快淋漓,天才之极,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又美妙奇异,不可思议。 杜诗有雄豪壮伟的气势,但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形式上更为工整规矩。因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规整,杜诗可成为效行的范本。我们可以在他建立的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浅谈戴望舒

浅谈戴望舒 虽然对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组的课题是“诗歌”,便开始阅读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在无形之中就被戴望舒吸引,爱上他的诗。 一象征主义 结合所学,在戴望舒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依据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转变,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创作阶段中,诗人经历了两次的变化:一是《雨巷》之后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二是后期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虽然有变化,但我认为唯一不变的是戴望舒始终坚持对象征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正如上课时所了解到的,象征主义对戴望舒的影响始终是深刻而明显的,象征主义作为一道基本色,始终显著地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如果从纯文本角度,我认为象征主义是戴望舒诗歌的本质特征。就这一点,我对戴望舒的三个时期进行了文本分析。 雨巷时期——《雨巷》——对象征主义的迷恋。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这首诗韵律优美,意象朦胧、含蓄,重暗示、重象征,在创作手法、文本形式、书写内容和艺术效果这四个方面,都洋溢着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雨巷里,没有阳光,没有生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细细读来,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孤寂中怀着对美好

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象征。在我看来,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雨巷中的一切既是朦胧的,又是含蓄的,戴望舒表面上写希望自己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希冀。 成熟期——《我的记忆》——勇敢的反叛。这一时期,戴望舒首先反叛的是格律,即自己诗中对音乐的讲究。《我的记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承接了前一时期里已露端倪的通过意象以暗示个人哀愁的艺术手段,虽已不再使用格律,但代替格律的近乎于口语的形式,依然使诗读来很美。这也正符合象征主义诗歌虽然十分强调音乐效果,但他们主张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在于诗歌表达的流畅这一点。因此,戴望舒这一时期的反叛应该是使他更好的表达出象征主义的表现。 涅槃期——《萧红墓畔口占》——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前往凭吊萧红时所作:“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六小时”表现出时间之长、路途之远,“寂寞”一词则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一句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怀念与深沉的感慨:友人消逝,留下孤独的自己依旧要寂寞等待,漫漫长夜依旧,而消逝的,可以自在地“卧听着海涛闲话”。短短四句诗,诗人依然将情绪藏在客观对应物里,“红山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摘要: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相当精炼地概括出了李白、杜甫二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气魄非凡,豪迈激昂,是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诗圣”杜甫跨越中、晚唐,其诗沉郁顿挫、萧静自然,是诗歌史上另一面辉煌的旗帜,他们虽同处唐王朝,但诗风却截然不同,本文从情感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二人诗风的特点。 关键词:李杜情感诗风比较浪漫与写实 李杜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为,李白的诗歌中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基于想象而把众多并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无边无际,意境奇特无比,变幻缥缈莫测,形象辉煌壮丽,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诗的开头四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以虚衬实,富有神韵,引人入胜。天姥山虽然奇绝,事实却不及其他名山,但后文李白称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见想象夸张之大。紧接着诗人进入梦幻中,“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将他送至谢灵运曾经的居所,他穿上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攀爬过的青云梯,眼前出现一幅壮丽景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景象光怪陆离,有声有色。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接下来的场景更是壮阔非凡,金银做的宫阙现于眼前,多如密麻的仙人们个个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作为车马,老虎弹琴,鸾凤拉车。通过浪漫主义的联想,渗透出诗人长期漫游生活的痕迹,也可看出古代传说、屈原楚辞的影子,以及长安生活的写照。但同时,他却不是纯粹的夸诞和设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反而回归实际。“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作者内心的失意直接抒发了出来,然后是对徜徉山水的向往,诗歌到此并没有结束,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之叹。整首诗想象丰富,内容多变。 杜甫则注重对现实生活作典型艺术概括,寓主观于客观,以细节描写取胜。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描述开篇,完全写实,面对大自然的威力,自己无可奈何,“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的动词构成一幅幅生动地画面,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叙述虽然直白,但还是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平静的表现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