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浙江杭州命题比赛高三文综历史试题14 有答案

2014年高考浙江杭州命题比赛高三文综历史试题14  有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13.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①西周的分封制②古代罗马法④英国君主制④美国的宪政体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4.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15.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此战”指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16.某校校本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

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17.某中学生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他在论述大批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时,总结归纳了以下四点,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大量爱国人士迫于战争需要呼吁东部工厂内迁③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18.下列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四件大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宁波、温州被批准成为沿海开放城市②震元堂由国有独资转制为股份制企业③马云创办淘宝电子商务网站④宗庆后负责的校办(集体)企业娃哈哈成立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19.思想领域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完整word版)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推荐文档

试卷类型:新课标n 卷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使用范围:青 藏陇贵内蒙新黑吉辽滇琼等省区第I 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 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6.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

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28.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29.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30.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2014年高考文综浙江卷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浙江卷及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1页(共28页)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2页(共28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 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 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 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4题。

第3,4题图3. 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 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 自威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 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 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 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不断上升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命题比赛 历史(9)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命题比赛 历史(9) Word版含答案

2014年高考模拟试卷文综历史卷考试说明:本卷为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部分。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文综为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原创)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唾骂,称其卖国贼。

然而某同学认为袁世凯也是被逼无奈,他找到《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对签完“二十一条”后袁世凯的反应的材料:“只望大家记住此次承认是屈于最后通牒,认为奇耻大辱,从此各尽各职,力图自强,此后或可有为,如朱使所言。

若事过辄忘,不事振作,朝鲜殷鉴不远,我固责无旁贷,诸君亦与有责也。

”这则材料①是孤证,孤证不立,没有史料价值②曹汝霖也是卖国贼,他的话不足信,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袁世凯的史料使用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12. 【答案】:D 【试题立意及考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史学方法的运用。

考点:史学方法难度:0.713.(根据2009年天津文综高考卷改编)据《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而周公“恐,泣涕其手”,表示不能接受。

下列史实与周公的做法相一致的的是A.武则天代替儿子当上皇帝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13. 【答案】:C【试题立意及考点】:材料的阅读,迁移和分析。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难度:0.6 14.(原创)“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集权”思想14. 【答案】:C【试题立意及考点】:名人名著名言的理解、解读和运用。

201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浙江卷(解析版)

201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浙江卷(解析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第1~2题。

第1~2题图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1.D2.A 【解析】本组题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考查资源跨区域调动带来的影响。

第1题,①项注意关键词“解决”,只能是“缓解”。

因为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是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调入的水量有限。

②项大运河调水可以使运河水量增多,河水变深,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项丙至丁段地势北高南低,不可能自流引水。

④从长江调入的水可以缓解戊地(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

第2题,考查水资源调出区带来的影响。

抓住调出区的水量会减少。

即可解答,A项,因为要保证调入水质的清洁、安全,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项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会减少。

C项枯水期长江水位会降低,可增加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项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4题。

第3~4题图3.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总成本低;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3.C4.B 【解析】本组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命题比赛(3)及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命题比赛(3)及答案

2014年高考模拟试卷文综历史卷(文综历史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一本杂志描述了这样一个片断:“媒体记者乘坐飞机前往美国采访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详细介绍了他发明“相对论”的经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结束后,记者把采访过程拍摄下来,并马上制成了电影发布在网路上”。

此片断说明A.爱因斯坦是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B.该小说的描述属历史的真实再现C.小说反映的是第一手材料D.小说作者不了解历史2. 《周礼》中对天子和诸侯的都城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其中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 (改编自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三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5题)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1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2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3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4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不安A○1○2○3○4 B○3○4 C○1○3○4 D○2○3○44. (改编自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4届高三2月月考第10题)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①中国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内地早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5. (改编自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学分认定考试第21题)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2014年高考浙江杭州命题比赛高三文综历史试题13 有答案

2014年高考浙江杭州命题比赛高三文综历史试题13  有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明末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写道:“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

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材料中不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的是:A、反对废除丞相制度B、主张权力继承以个人的才能为标准C、丞相可以补救君主能力的缺失D、废除丞相后不再有贤明的君主原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尤其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析的是相劝与君权的互补关系,由此提出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AC选项正确。

B选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D表达的意思与材料不符。

所以选择D.2、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

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

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A、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B、明代农民生活富足C、明代工商业者被统治阶级笼络D、“工商皆本”思想被社会接受原创,本题中的两个政策学生都比较陌生,但是材料已经做了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联系古代人民承担的赋税徭役以及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可以回答但难度较大。

古代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农民也处于被统治阶级承受剥削压迫,所以BC选项错误,D选项时间和表述都有问题。

A选项需要做转化即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分析上述政策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

3、王先谦编著的《东华录》康熙十五年(1711年)有一段康熙亲自给以为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2014年高考真题精校精析纯word可编辑·2014高考真题解析 历史浙江自选

2014年高考真题精校精析纯word可编辑·2014高考真题解析 历史浙江自选

科目: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5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5分)9.[答案] (1)法家思想。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中“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可知是法家思想;作用应根据教材必修三的相关知识从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的作用归纳。

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从变法对旧贵族利益的侵犯、改革措施中的严刑峻法、轻视教化、对人民利益的侵害等角度分析。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图(b)(1)联系教材,判断图(a)中雕塑的名称及其作者。

(3分)(2)图(b)是梵蒂冈城示意图。

请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简要介绍其中两处景点。

(7分)10.[答案] (1)《哀悼基督》,米开朗琪罗。

(2)西斯廷小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很多作品陈列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第17题图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 .出版业的发展
B .广告业的进步
C .婚姻礼俗之变迁
D .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
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
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英汉辞典》在解释“bus ”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第23题图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 .签署“戴维营协议”
B .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 .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
织是
A .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 .1946年的联合国
C .1949年的北约
D .1967年的欧共体
38.(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
慧,融会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
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
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分)
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

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