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
国内外生态海岸建设技术综述

国内外生态海岸建设技术综述作者:熊洪峰李达陈汉宝来源:《中国水运》2021年第08期摘要: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汇的地带,是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带”。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生态海岸管理的相应法规,同时总结了生态海岸建设的相关工程技术,希望能够为生态海岸建设工程的有力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海岸带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海岸建设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的生态海岸建设技术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海岸防护技术;(2)人工护滩技术;(3)景观护岸建设技术;(4)生态工程技术。
关键词:海岸带;生态海岸;海岸建设海岸带地区在自然界的位置特殊,是海陆的交界区域,既受到海洋、陆地、大气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又受到人类的频繁、剧烈、持久的开采活动的作用。
人类逐渐对海岸带区域增加了关注和重视,对海岸带地区的整治、保护及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开发早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同责任[1]。
海岸带的明显特点是容易受到海陆环境间的互相作用,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产生改变的生态敏感区域和脆弱性较强的生态系统[2]。
我国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在逐步实施,人们越来越多的利用和发掘海岸带资源,同时也忽视了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维护环境功能的重要性,导致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和衰退、湿地退化、港池淤积、岸线侵蚀等海岸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生态海岸建设技术既是海岸带生态资源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种新型的海岸工程技术类型。
生态海岸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工程建设前后建筑物对周围波浪、潮流等海洋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工程景观及生态产生的影响,因而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此问题。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海岸研究与管理的相关法规,又分别从生态海岸防护技术、人工填沙护滩技术、景观护岸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生态海岸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规程与指南内容

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规程与指南1. 简介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本文档将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相关技术规程与指南。
2. 生态系统评估与监测在进行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修复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监测。
评估包括红树林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土壤质量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监测则是在修复工作进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跟踪和记录,以评估修复效果。
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可以包括野外调查、遥感技术、标志物测定等。
3. 植被修复技术植被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植被修复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一环。
植被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3.1. 种子采集和储存在进行植被修复之前,首先需要采集红树林植物的种子。
种子采集可以在目标修复区域进行,也可以从其他相似的红树林地区采集。
采集的种子应该储存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以确保其萌发和生长的成功率。
3.2. 幼苗培育和移植采集到的种子可以通过幼苗培育技术进行培育。
幼苗培育需要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并合理施加适量的水肥。
培育好的幼苗可以移植到目标修复区域,进行植被修复工作。
3.3. 植物社区恢复植物社区恢复是指在目标修复区域通过适当的植被组合和配置,促进红树植物的自然恢复和生态系统的重建。
在植物社区恢复中,应该优先选择当地的原生红树植物物种,并避免引入外来物种。
4. 土壤修复技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是植被生长和栖息的基础,因此土壤修复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内容之一。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4.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被的生长和代谢作用,修复受损土壤的质量和功能。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养分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
4.2.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土壤改良剂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功能。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红树林湿地,作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交汇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湿地面临着面积减少、生态退化等严重问题。
因此,红树林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成为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对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技术、生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期望能够为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之上。
生态学理论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指导。
环境科学则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地理、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的深入理解,以便为恢复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恢复生态学则直接关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在红树林湿地恢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即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红树林物种进行种植,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生态功能。
同时,生物多样性原则也是关键,通过引入多种物种,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外,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恢复过程中,不仅关注红树林本身,还要关注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理论上,红树林湿地恢复的关键环节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文恢复。
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植被恢复则是通过种植红树林幼苗、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逐步恢复红树林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水文恢复则关注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善,如调整水位、改善水质等,以确保红树林湿地能够正常发挥生态功能。
红树林恢复 实施方案

红树林恢复实施方案
红树林是珍贵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红树林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红树林,制定一套有效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红树林分布、种群数量、生长状况、受威胁因素等方面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红树林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为后续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根据调查评估结果,针对红树林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针对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可以建立保护区、设立禁渔区等措施;针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进行护岸工程、植树造林等措施。
然后,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
在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红树林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这包括引种苗木、人工种植、生态修复等工作,以恢复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
众对红树林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测和管理。
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需要长期进行,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红树林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红树林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施红树林恢复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红树林重新焕发生机,为人类和自然环境共同造福。
红树林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红树林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位于海岸线上,由一种特殊的树木组成,能够在潮起潮落的海水环境中生长。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一珍贵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
通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受到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这将有助于我们确定修复的重点和目标,并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修复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防止进一步的破坏。
这包括禁止滥伐、禁止乱扔垃圾、禁止捕捞和禁止开发等措施,以确保红树林生态系统不再受到人为破坏。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引种、自然恢复和植被保护等措施,逐步恢复红树林的植被覆盖率和多样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行水体治理。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与周围水体的质量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治理周围的水体,保证水质清洁,减少污染物对红树林的影响,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的支持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红树林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植被恢复,进行水体治理,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只有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科技水平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大红树林植被恢复力度,保护候鸟,并且利用生态资源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营造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
但是,就在此前,沿岸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具体表现为红树林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缺失,使得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台风、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生态环境愈发脆弱,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
基于此,经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所谓湿地生态恢复主要就是指通过生态工程或者是生物技术对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者是重建。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引言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环境之一,但又是比较脆弱的生态敏感区。
因此,在修复目标的设置时,从关键生态组分、关键环境因子以及关键生态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构建多目标修复模式,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一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为了追求利润,过度强调单一目标的修复(如植被修复),采用单一品种(秋茄纯林)进行造林,忽视了纯林对生物多样性、对周边物种带来的病虫害灾难,限制了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
1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存在的问题1.1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顶层设计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相关标准涉及内容包括育苗、造林、植物控制、病虫害防治以及监测与评估,其中已经包含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环节。
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现行标准间的内容关联性不强,衔接较差,各标准间相互独立,无法成为指导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由于编制单位不同,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混乱。
部分地方标准会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需进行修订。
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估是评价修复成果的关键指标,但现有的标准中均未进行详细的规定,缺乏相关的规范。
同时,针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已发行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但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国家标准尚缺,标准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得不到保障。
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工程

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工程红树林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为了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I.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价值红树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A. 生态稳定性:红树林具有优秀的防风固沙功能,可以有效减弱风暴和海浪对沿岸地区的侵蚀和冲击。
B. 水质改善:红树林可以吸收和稳定沿岸水质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C. 鱼类和动物栖息地:红树林为鱼类和动物提供了繁殖和栖息的环境,维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D. 经济价值:红树林为沿岸地区的渔业和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II. 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为了修复和恢复受到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A. 人工造林: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植物,提供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和水环境,以恢复破坏的红树林区域。
B. 沉积物的处理:清除沉积物,恢复红树林植物根系所需的适宜土壤,并防止沉积物对红树林的进一步破坏。
C. 海洋湿地规划:通过规划和管理海洋湿地,合理划定红树林的保护区域,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活动。
D. 管理保护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包括禁止乱砍滥伐和非法捕捞等活动,维护生态平衡。
III. 红树林修复工程的案例分析A. 泰国普吉岛的恢复工程:在普吉岛的红树林修复工程中,利用人工植树和清理沉积物的方式,成功恢复了受到破坏的红树林区域。
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B. 中国福建沿海的生态修复:福建沿海地区通过建立红树林保护区和加强生态管理措施,有效保护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C. 印度孟买海岸的绿色恢复:孟买海岸的红树林修复工程注重生态修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通过激活当地的生态旅游产业,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经济支持。
红树林湿地的退化与修复方法研究

红树林湿地的退化与修复方法研究作者:王成林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树林湿地在景观、生态、防灾、经济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说明,对红树林湿地在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面积减小等方面所面临的严峻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体现红树林湿地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广东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及湛江红树林为例,总结和提出一些例如控草还林、部分地区封闭育林、构建人工红树林湿地处理系统、严格管理等修复方法,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一些关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甚至能加入保护和修复的大部队中去。
关键词:红树林濕地;重要价值;退化原因;修复方式0 引言红树林湿地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群落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海洋湿地类型,兼具陆地和海洋生态特征,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生态过渡区。
[1]1 红树林湿地的作用红树林湿地是滨海湿地最宝贵的形态之一,它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和过渡带,也是无数底栖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理想家园。
红树林产生的有机物40%会通过凋落物的形式回馈给滩涂和海洋,为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对生物多样性起到很大的保护和促进作用;而红树林也给周围的渔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他们不必再去深海捕捞,避免了许多悲剧和冒险。
另外,红树林更有“消浪先锋、海岸卫士”的美称,因为当它们成年后,每100米宽范围内的红树林就可以达到80%以上的消浪系数。
这里有两个很好的例子:一是20世纪80年代广西沿海遭遇了特大风暴潮,合浦县的海堤七成以上被冲垮,剩下幸存的外围几乎都有红树林分布。
21世纪初,印度洋海啸袭击了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死亡20多万人,而印度的一个小渔村却因为海岸边一片葱郁的红树林逃过一劫。
再者,红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湿地中特有的一种常绿植物,能营造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景观效果。
红树林湿地也有相当好的净化作用,这一作用不仅对海水很显著,将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在人工湿地中过一遍也能起到深度处理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多名代表参观淇澳岛互花米草控制现场
Eradicating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 with alien Sonneratia apeta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vasion controls. Ecological Engineering(SCI),2014,73:367-372
的解决
适度修枝
木榄种植
形成稳定复 层林结构
加速向顶级 群落发展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成功控制互花米草的无瓣海桑林后续管理
无瓣海桑林下种植的木榄(4年生)
技术性能:红树林恢复时 间至少提早2倍以上!
7年后与乡土树种形成较稳定的 复层林分
2009年7月全国林业 有害植物防控工作研讨会
点1 形成较稳定的复层林结构。
无瓣海桑
光竞争 营养 生态位 化感作用 群落演替 机理研究
互花米草
合理密植快速抑制互花米草
生态影响 综合评价
修枝后乡土种林下更新演替 快速形成较稳定林分结构的红树林
解决了国际性难题,丰富了入侵植物的控制理论,为红树林的
快速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3-4年控制互花米草 6-7年形成较 稳定复层林结构
林
消浪效应及生态功能恢复评价
下降
能 力
增强
最终 为红树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成果内容及创新技术
1、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 林技术
2、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3、主要半红树植物育苗造林技术 4、寒害受损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技术 5、困难滩涂的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模式 6、红树林消浪效应的定量研究及功能评价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三层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三层遮阴
蒸腾速率/mmol·m -2·s-1
根生物量/g
25
20
15
10
5
0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无遮阴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2001年
2.6
2010年
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海岸带失去生态平衡,难于 抵御各种灾害,急需进行红树林的恢复与重建。
1.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008年超级台 风“黑格比” 袭击珠海市
淇澳岛公路被毁
红树林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 保护堤坝安然无恙
总体思路
面临问题
应对措施 研究目标
下降
生
增加
物
互花米草蔓延成灾
三层遮阴 三层遮阴
2层遮阴网时 即 透 光 率 为 32.5% 控制效果最好
遮阴网层数: 无(对照) 1层 透光率(%): 100% 65.8%
2层
3层
32.5% 15.2%
2008年拍摄:珠海市淇澳岛人工恢复的红树林
互花米草
红树林面积从32 hm2恢复至678 hm2 互花米草从260 hm2降至2 hm2 ,留作对照
入侵的互花米草
无瓣海桑苗
3年后
5年后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大面积入侵的互花米草 2002年 (珠海市淇澳岛)
砍割预处理
捆绑预处理
密 度 控 制 试 验
规格为1m×1m
无瓣海桑控制 互花米草效果
规格为2m×1m
规格为2m×2m
3年生
规格为3m×3m
成功抑制互花米草后的无瓣海桑林外貌(淇澳岛)
立地条件恶 劣
苗木生长缓 慢
滩涂难以施 肥
菌剂存活期:由0.5年提高到5年以上 苗木生物量:提高49.3%-74.5% 苗木出圃率:达90%,提高30% 造林保存率:提高10-30%
2.创新技术(1)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原产北美大西洋岸,1979年引进 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速度快、缺乏天敌
全国沿海各地迅速蔓延 严重危害 原生红树林区
大面积入侵的互花米草 2003年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种名单
物理防除 化学防除 生物防治
耕翻、人工碎根、割除
多 样
互花米草控制技术
生态控制
快
立地条件极其恶劣
苗木生长极其缓慢 锐
减
极端天气条件威胁
防护林带过于狭窄
性
红 树 林 面 积
群
受损红树林快速恢复技 群落演替 速 恢
困难滩涂恢复与重建技术 工程技术 复
增 加
半红树育苗造林技术
与 林木培育 重
建
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生物技术 红 树
缺乏林带建设标准
落 防 护
林下天然更新 的乡土红树植 物--老鼠簕
恢复的人 工林
天然林
淇澳岛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成功控制互花米草的无瓣海桑林后续管理
无瓣海桑 生态入侵
评价
海水 <15 种苗扩散
盐度
限制因子
阳性 种子
光照
螃蟹 啃食
天敌 动物
15年未发 现入侵现
象
大量人工 无瓣海桑 纯林问题
4年后
控制前
人工模拟遮阴试验
高度/cm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三层遮阴
处理
16
14
12
10
8
6
4
2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三层遮阴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m -2·s-1
气孔导度/mol·m -2·s-1
地上生物量/g
8 7 6 5 4 3 2 1 0
无遮阴
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2019. 12. 3
汇报内容
1. 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 成果内容及创新技术 3. 取得的知识产权情况 4. 推广应用情况 5. 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1.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5
25
20
面积(万hm2)
15
10
5
5
3.37
2.23
0
化石记录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效率低,成本高,难根除
“米草星”“滩涂米草除控剂SP”
环境污染
食草昆虫叶蝉和玉螺
见效慢,有生态风险
秋茄、木榄、红海榄
生长慢,效果差
生物替代 (本成果)
海桑
√ 无瓣海桑
效果佳
效果佳,易受低温危害
秋茄、红海榄
√ 老鼠簕,木榄、桐花树
创 成功利用速生红树植物快速控制入侵互 新 花米草,实现大面积人工林的恢复,并快速
利 用 生 物 介 质 —— 无 瓣海桑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 技术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科研 成就! ——Edward Proffitt教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
2.创新技术(2)
2.2 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创 新
“红树林湿地细菌类促生菌肥研制及其
点2 施用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乡土红树林 分离 有效促生 菌株优 构建混合 研 微胶囊菌剂及 植物根际 筛选 菌株61株 化组合 菌剂6种 制 相关菌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