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1.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甲乙

(1)甲中为英国每年专利数的变化,分析其重要原因是?(1分)在此时生产变革中发挥重

大作用的机器是(1分)根据材料乙,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分)

答: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评判的能力。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丙丁

(2)说出材料丙的核心内容(1分)材料丁中,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梦想成为现实,与中国哪

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有关(1分)后又通过哪一文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1分)1978年中国农村再次变革的措施(1分)两段史料,丙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废除农奴制(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丙为一手史料,具有客观、真实性(1分)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

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

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3)概括材料戊的主要观点(1分)说出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西欧日本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1分)原因:美国经济援助;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科教兴国;国家干预经济;(任两点2分)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史实,提供了哪些启示?(2分)

答:利用史料理解史实;利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注意多角度分析史实等(任两点,给2分)

?2.有位伟人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完成问题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

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材料甲中经济改革对人民有哪些影响(1分)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1分)这期间中国人民创造属于自己模式有哪些有利的国际因素?(2分)

答: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分)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1分)

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经济全球化;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任两点,给2分)

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维新派)带来

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大批文化人士及中央级文化团体、报刊移至重庆,重庆成为抗战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战火中成长,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的趋势

十分明显,这是文化为抗战服务的必然。——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乙丙

(2)材料乙的评价与哪一史实有关(1分)作者认为这一事件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什么?(1分)指出材料丙抗战时期,我国文化具有什么特点?(1分)

答:史实:维新变法(百日维新)(1分)财富: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1分)

推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1分)

1863年1月1日起,凡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

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3)这段史料与哪一史实有重大关系(1分)概括材料丁的主要内容(1分)此文件包含哪些美国精神(1分)

答:史实: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分);内容:1863年1月1日,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

奴隶一律成为自由人。或废除黑人奴隶制度(1分)精神:自由、平等、民主(1分)(4)上述材料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有过杰出的历史人物出现,思考他们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分)

答:作用:杰出人物促进了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历史进步有决定作用(1分)

?3.历史学习包括史实的确认解释,规律的解释和价值认同等基本环节。根据要求,完成探

究(12分)

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初思想端倪。——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一

(1)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武器是什么?(1分)此时,已经将马克思主义

思想变成现实的人物是?(1分)写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分)

答:武器(旗帜):民主、科学(1分)人物:列宁十月革命(1分)成果:毛泽东思想(1分)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反方:它使该国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改革措施引起的后果是改革设计者没有想到的,戈尔巴乔夫作为改

革领导者显然低估了改变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的复杂程度,认为只

要按照过去的做法,下一道命令,事业就可以展开了。——李永全《苏联改革历史回顾——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

材料二材料三

(2)材料二是基于哪一问题的讨论?(1分)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正方的观点(1分)材料三改革措施引起的后果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问题(模式):斯大林模式(1分)史实: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或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1分)后果: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2分)(3)历史学习要发现和揭示规律的内在联系,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领域揭示

了世界的客观规律,推动历史的进步。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3分)

答: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

爱因斯坦:相对论。(3分)

(4)历史学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述探究活动告诉我们,应该具备哪些人文素养(1分)

答:自由、平等意识;崇尚科学、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任两点,给2分)

?4.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回答问题。(12分)

[弱国被欺]

参加对中国出兵的有英、俄、法、美、意、日、德、奥等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

共同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战争,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一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一

(1)据材料回答,美国直接参与了哪一次侵华战争:写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0—29年)华盛会议上美国伙同其他与会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名称。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4分)

答: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条约:《九国公约》。(1分)政策(利益):中国对外门户开放,各国在华机会均等(2分)

[并肩作战]

1941年12月7日,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

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指出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

大作用是什么?1937—45年,美国赞赏中国的理由是什么?(3分)

答: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分)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分)理由(原因):抗战是二战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1分)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doc

2017年中考专题复习专题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有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组织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重点详解】 国际格局的演变 仁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岀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 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美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消极影响一一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积极作用一一两大集团,力量均衡, 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趋势: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2018四川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word版)

成都市2017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语文试题 A卷(共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12 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收敛.(liǎn)重荷.(hè)豁.然贯通(huò) B.琐屑.(xuè)媲.美(pì)锲.而不舍(qiè) C.簇.新(cù)倔强.(jiàng)长吁.短叹(xū) D.绮.丽(qǐ)卓.越(zhuó)心会神凝.(ní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B.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又被蜘蛛网沾住了。 C. 父亲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D. 你这罕见的地下森林,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沉入这黑暗的深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 ....,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 C.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 ....,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 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 题。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018年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历史综合探究题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民主与法制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我国也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探究中外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九年级三班组织了一次主题:感受“中外民主与法制”的活动。请你参与: ★步骤一:回顾国外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1)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神权到人权、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的渐进过程。请你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法律文件加以说明。(任意两个) (2)法制建设对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难关,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一典型事例说明? ★步骤二:反思我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3)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化? (4)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总结我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1949~1977年期间)的经验教训。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请举出这一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加以说明。 ★步骤三:感悟中外民主法制的真谛 (6)民主法制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探索创新——拨正国家发展的航向。中国、苏俄(苏联)两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各对此进行学习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步骤一活动探究 活动Ⅰ:对两国革命道路的探究 (1)要求:模仿小军对俄国革命道路的解说,帮小芳将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解说词补充完。 活动Ⅱ:以两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研究对象,结合以下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2)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他实施了什么政策?(1分)“苏联的模式”有何特点? (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成功仿效了苏联的很多做法,但也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也出现过严重失误。请就“成功仿效”、“创新”和“失误”各举一例。 步骤二感悟提高 (4)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得到的最大启迪是什么?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央外宣办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上的今天》开栏的话探究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请以西安事变为例说明。 (2)党成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例子。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探究二: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3)1956年7月1日当生日这天,《长沙晚报》创刊。同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请问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请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3)综观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你认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第1页(共3页)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2111520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选择题 1.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理解?以下关联不正确的是() A.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美洲和西亚统治的新秩序 B.华盛顿会议一一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D.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 2.巴黎和会后,德国的军用飞机被肢解(如下图),其依据的是《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 A.向波兰割让“波兰走 廊” B.不得拥有空 军 C.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一一洛 林 D..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3.美国《政治周刊》评论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罗斯福 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A.改变了美国外交策 略 B. 削弱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程度 C.根除了美国经济危 机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 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一十月革命一一社会主义思潮

8. 威廉?本内特在《美国通史》中写道:“数千年轻的男人临时居住在窝棚里, 虽然挣得不多,但他们的健康能够得到保证,重要的是有一种成就感。”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 A. 恢复工业 B.整顿金融 业 C. 调整农 业 D. 兴办公共工程 9.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相似之处有( ) 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 ②重新确立战后亚欧政治版图 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 ④都有损害 中国主权的做法 C.罗斯福新政一一《全国工业复兴法》 《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一德国突袭波兰一一德国投降 5. 在华盛顿会议上居主导地位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 C.日 D.法国 6.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是( ① 列强操纵,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 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 侵犯中国的主权 ④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④ 7.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D. ①④ C. ①③ 从事修建长途铁路的工程,

最新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9分) 1.(3.00分)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者D.八国联军 2.(3.00分)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顾固派反对变法 3.(3.00分)如图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红军的战略转移 4.(3.00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准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次导

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A.人心的向背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D.外部势力的介入 5.(3.00分)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张毕业证影印件。图中框定的四处信息中,不具有这一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3.00分)哥伦布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大量的金子可以使国王在三年之内准备和实现收复圣地的事业。这样,我就向国王陛下表示,我希望看到能把我这次航行的收入,用于收复耶路撒冷。”可见,哥伦布此次航行的直接目的是() A.寻求大量黄金B.“发现”美洲新大陆 C.完成环球航行D.收复耶路撒冷 7.(3.00分)下列国际会议中,由美国完全主导的是() A.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会议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会议 C.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会议 8.(3.00分)如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1870~1998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示意图(百万1990年国际元)其中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最有可能是()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抗日战争(有答案)

抗日战争 1.某同学想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事件,应向他推荐下列哪一部作品? A. B. C.D. 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西安事变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 A.发生时间 B.发动者 C.解决过程 D.历史影响 3.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4.卢沟桥在古代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清代乾隆帝亲笔御书“卢沟晓月”四字立碑于桥头而闻名;卢沟

桥在近代又因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而震惊世界。该事变标志着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6.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联手,共御外侮。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八路军、新四军改编的完成 C.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D.淞沪会战的爆发 7.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8.蒋介石在台儿庄战役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由此可见,台儿庄大捷的主要原因是 A.前方将士不怕牺牲 B.后方同胞大力支援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蒋介石的正确领导 9.1945年8月15日晚,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有关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外国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D.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相关知识点。所给图片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自然环境、打制石器没办法还原原始人的相貌,生活想象图是还原之后的想象。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青铜铭文的部分被称作“金文”。四选项从远到近依次为“A-B-C-D”,故选A。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点。题干限定的朝代为周,解题关键句为“封周王室贵族于燕”。“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只有B项可选。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秦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左图反映货币的统一、右图反映文字的统一,可知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AB不选,通过齐楚燕韩赵魏秦排除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可知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所给战役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选B。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为官渡之战,故错误;C,“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时间为222年,故错误;D,“结束三国鼎立”为280年司马炎讨吴国获胜,故错误。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根据表中信息“南朝北朝、隋朝”之后, “五代十国”之前,“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可知该选唐朝。AB分别属于北朝、南朝,C属于隋朝。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建国、灭国、和议显示了民族政权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博弈,故选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第一幅图片中,主要经济区在北部的黄河流域,第二幅图里,宋代主要经济区转移到了长江流域。D项,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正确。

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共十七个专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 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高祖纪》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能力训练】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 “广东十三行” (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 (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

河南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版)

河南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将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 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 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 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 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 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5.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 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 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推荐学习]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篇章专题提升专题四中共探索复兴之路中国梦国共关系试题

专题四:中共探索(复兴之路、中国梦、、国共关系) 革命道路的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一)党的诞生: 1、1921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1、创建黄埔军校。 2、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1、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井冈山地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长征(1934-1936) (1)原因: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 (2)遵义会议(1935)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1、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2、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3、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1945,延安)召开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 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2018年初中学业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 A .种植水稻 B .种植粟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使用青铜器 2.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3.下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的指 (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4.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5.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6.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 ) A .遣唐使 B .玄奘西行 C .鉴真东渡 D .唐招提寺 7.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 ) A .耶律阿保机 B .完颜阿骨打 C .铁木真 D .忽必烈 8.如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郑和下西洋 B .戚继光抗倭 C .郑成功收复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9.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设置了 ( ) A .宣政院 B .台湾府 C .驻藏大臣 D .伊犁将军 10.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 ( ) A .领导虎门销烟 B .拟定《海国图志》 C .抗击沙俄入侵 D .指挥黄海海战 11.“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 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 ( ) A .政治 B .经济 C .思想 D .外交 12.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如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 )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31年 D .1932年 14.《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 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 A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 .不怕艰难险阻 C .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 .革命英雄主义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word版 )

机密★启用前 2018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说明:1. 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姗;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八股取士 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6.题6图所示情景应选自 A.《伤寒杂病论》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题6图 7.题7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 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 的《岳阳楼记》。(1分) 2.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2分) 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 ① 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 ② ”。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摹(m ú) B .摹(m ú) C .摹(m ó) D .摹(m ó)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①叠 ②世外桃源 B .①迭 ②洞天胜境 C .①迭 ②世外桃源 D .①叠 ②洞天胜境 3.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共4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

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 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分号【乙】冒号 B.【甲】分号【乙】破折号 C.【甲】逗号【乙】冒号 D.【甲】逗号【乙】破折号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2分)修改: 4.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①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②》。(2分)(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 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5.当活动进行到“缅怀先烈”的环节时,校团委书记拿出了一枚珍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①,与同学们共同缅怀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下面对小全张中的题词和碑文的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吉林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pdf

吉林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一条款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与“1948年”“解放长春”等信息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3.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4.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5.歌瑶“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6.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公元元年的确定有关的宗教创始人是 A.汉谟拉比 B.穆罕默德 C.耶稣 D.乔达摩?悉达多 7.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作品中热情歌颂资产阶级革命适动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战争与和平》 C.《向日葵》 D.《英雄交响曲》 8.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马歇尔计划 9.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是合作化公私合营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A.莫斯科保卫战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0.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一超多强” C.信息化 D..和平与发展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列举四例中国人民进行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事件。(4分) 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4分) (1)“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 (2)译著《天演论》,启蒙思想家—— (3)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 (4)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 1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3分) (1)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2)俄国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1921年苏俄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改革—— 1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国际组织名称。(4分) (1)—战前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2)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建立的合作组织—— (3)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 (4)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写出材料一中“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在“虎门”领导禁烟斗争的是哪位民族英雄?(2分) (2)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共两党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写出两场 ..抗日战争时期“血肉筑长城”的战役。(3分) (3)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1分)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生物学业考试(含答案解析)

成都市2018年初中毕业会考 生物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会考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正确地填涂会考考号。 2.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1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 A.杠杆、支点、动力 B.杠杆、动力、支点 C.动力、杠杆、支点 D.支点、杠杆、动力2.人的长骨中,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结构是 A.骨松质 B.骨密质 C.红骨髓 D.黄骨髓 3.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A.蜜蜂筑巢 B.老马识途 C.孔雀开屏 D.蜘蛛结网 4.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繁殖行为不属于鸟类的是 A.筑巢 B.求偶 C.育雏 D.哺乳 5.下列动物行为的研究案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的是 A.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形 B.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C.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D.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6.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B.食物链结构的组成成分 C.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D.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下图中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该动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A.神龙架自然保护区 B.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D.卧龙自然保护区 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的生殖方式都是孢子生殖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细菌都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D.细菌既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9.微生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事例对人类不利的是 A.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B.甲烷细菌产生沼气 C.痢疾杆菌生活在人的肠道中 D.醋酸菌用于酿醋10.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生物个体死亡并不会导致物种灭绝,是因为生物在生存期间进行了A.进化 B.生殖 C.遗传 D.变异 11.下列生物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马铃薯块茎繁殖 B.苹果的嫁接繁殖 C.豌豆的种子繁殖 D.草莓的组织培养 12.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6条 B.6对 C.12条 D.12对

2018年度北京地区中考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姓名准考证 号考场 号座位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東,将本试卷、答题卡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1.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的《岳阳楼记》。(1分)2.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共2分) 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 摹(mú)“巨”字的笔顺是: B.摹(mú)“巨”字的笔顺是: C.摹(mò)“巨”字的笔顺是: D.摹(mò)“巨”字的笔顺是: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确的一项是()(1分) A.叠世外桃源B.迭洞天胜境 C.迭世外桃源D.叠洞天胜境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8届中考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八股取士 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6.题6图所示情景应选自 A.《伤寒杂病论》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题6图 7.题7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 记述 题7 表 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