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药技术操作规程与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中药制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中药制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附录5:中药制剂一、概述中药制剂处方组成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确定的有效成分种类偏小,所以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相对化学药品过程控制更为复杂。

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和中药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贮存、发放和运输等进行了规定。

第二条民族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二、检查要点(一)原则第三条中药制剂的质量与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中药材前处理和中药提取工艺密切相关。

应当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工艺严格控制。

在中药材前处理以及中药提取、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微生物污染,防止变质。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是中药制剂质量的物质基础;中药饮片的炮制、中药提取工艺关系到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应重点关注;—指标性成分不代表有效成分,所以不能以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判定药品质量的标准,应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及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

·检查时需注意:—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是否符合其质量标准要求;是否接照前处理、提取工艺要求来进行加工处理;委托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正文委托生产相关要求。

—检查企业是否按照质量标准中的处方投料生产,投料量是否符合药典要求;制剂处方中的药味均指饮片,制剂处方中规定的药量系指正文〔制法〕项规定的切碎、破碎或粉碎后的药量。

—是否对中间产品如浸膏、浸膏粉等进行稳定性考察,确定其包装形式、储存条件、有效期。

—抽查净药材与原药材是否分库存放,是否建立药材、饮片养护管理规程,并遵照执行。

第四条中药材来源应当相对稳定。

注射剂生产所用中药材的产地应当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

·检查时需注意:—药材或饮片来源应符合法规要求。

如中药饮片应采购自具有相应炮制范围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或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如冰片、人工牛黄、青黛等的管理与化学原料药相当;中药材来源应保持相对稳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中药饮片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中药饮片

附件1中药饮片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中药饮片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第二条产地趁鲜加工中药饮片的,按照本附录执行。

第三条民族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第二章原则第四条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交叉污染、混淆、差错;生产直接口服中药饮片的,应对生产环境及产品微生物进行控制。

第五条中药材的来源应符合标准,产地应相对稳定。

第六条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或审批的标准炮制。

第七条中药饮片应按照品种工艺规程生产。

中药饮片生产条件应与生产许可范围相适应,不得外购中药饮片的中间产品或成品进行分包装或改换包装标签。

第三章人员第八条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三年以上从事中药饮片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或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八年以上从事中药饮片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九条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应当具备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并有中药饮片生产或质量管理五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年的质量管理经验。

第十条企业的关键人员以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人员均应为企业的全职在岗人员。

第十一条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人员应具备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实际能力,具备鉴别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

第十二条从事中药材炮制操作人员应具有中药炮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事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生产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知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

第十三条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的人员应具备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

第十四条从事养护、仓储保管人员应掌握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养护知识与技能。

第十五条企业应由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中药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药品GMP相关法规知识等。

中医科操作规程

中医科操作规程

中医科操作规程一、引言中医科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科的临床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中医科的诊疗效果而制定的。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中医科的各类临床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中医诊断、治疗、针灸、推拿等。

二、中医诊断操作规程1. 病历记录中医诊断的第一步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医生应准确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询和观察。

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摘要、辨证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等内容。

2. 望诊医生应子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应在充足的自然光下进行,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注意观察细节,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3. 闻诊医生应通过闻诊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获取病情信息。

闻诊应在肃静的环境下进行,医生应倾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并判断其是否异常。

4. 问诊医生应子细问询患者的症状、疼痛感、排泄情况、饮食习惯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应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医生应倾听患者的描述,并进行进一步追问。

5. 切诊医生应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判断患者的脉搏状况和身体状况。

切诊应在肃静、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医生应使用正确的手法和力度,准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三、中医治疗操作规程1. 中药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按照方剂的配伍、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要求进行。

医生应在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保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灸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应遵循中医针灸学理论,按照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深浅和力度等要求进行。

医生应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推拿治疗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应遵循中医推拿学理论,按照手法的选用、力度的掌握和时间的控制等要求进行。

2010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5:中药制剂

2010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5:中药制剂

附录5:中药制剂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和中药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贮存、发放和运输。

第二条民族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中药制剂的质量与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中药材前处理和中药提取工艺密切相关。

应当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工艺严格控制。

在中药材前处理以及中药提取、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微生物污染,防止变质。

第四条中药材来源应当相对稳定。

注射剂生产所用中药材的产地应当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有专人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

第六条专职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人员应当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中药学、生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至少有三年从事中药生产、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专职从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鉴别工作八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二)具备鉴别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三)具备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实际能力;(四)根据所生产品种的需要,熟悉相关毒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与处理要求。

第七条专职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人员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一)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取样;(二)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鉴别、质量评价与放行;(三)负责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毒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专业知识的培训;(四)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本的收集、制作和管理。

第四章厂房设施第八条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取样、筛选、称重、粉碎、混合等操作易产生粉尘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粉尘扩散,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如安装捕尘设备、排风设施或设置专用厂房(操作间)等。

第九条中药材前处理的厂房内应当设拣选工作台,工作台表面应当平整、易清洁,不产生脱落物。

第十条中药提取、浓缩等厂房应当与其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有良好的排风、水蒸汽控制及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等设施。

第十一条中药提取、浓缩、收膏工序宜采用密闭系统进行操作,并在线进行清洁,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永胜县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品种我县种植的主要中药材品种有:木香、秦归、黄苓、秦艽、续断、桔梗、白术、天门冬、天麻等。

二、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

三、规范性引用标准(一)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中药材法定质量标准主要有:1、国家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以来,已连续7版收载中药材,并且遵循“质量可控,准确灵敏,简便实用”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于1991年12月10日颁布。

2、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使用的中药材,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部颁标准已收载的品种外,另行颁布的标准。

(二)农药残留标准应遵循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4869-94 GB14870-94 GB16319-1996。

2001年发布的外经贸行业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的农药残留量:BHC≤0.1μg/g,DDT≤0.1μg/g,PCNB ≤0.1μg/g,艾氏剂(Aidrin)≤0.2μg/g。

(三)重金属含量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重金属的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5.0mg/kg,镉≤0.3mg/kg,汞≤0.2mg/kg,铜≤20.0mg/kg,砷≤2.0mg/kg。

四、产地生态环境产地标准符合NY/I391-2000标准清洁等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产地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土壤质量、水源质量、气象条件等。

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目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操作范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中医医师进行诊疗操作,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煎煮等操作。

三、操作条件1. 中医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进行操作前,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整洁,操作器材的清洁消毒。

3. 患者应接受相应的治疗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和不适宜的情况。

四、操作流程1. 在进行操作前,中医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3. 在进行操作时,应准确、细致地操作,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4. 治疗结束后,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指导。

五、操作注意事项1.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特别慎重,在诊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2. 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3. 对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医医师应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六、操作后处理1. 治疗结束后,应对操作器材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2. 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定期进行随访和复诊。

七、操作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中医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规范操作,可以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中药养护管理操作规程

中药养护管理操作规程

药业有限公司目的:规范中药材养护管理。

范围:所有中药材(含中药饮片)的在库养护管理。

职责:供应部负责人、仓库保管员负责规程的执行,质量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内容:1.仓库要求:1.1仓库须备有防虫、防鼠、通风、防火设施,在仓库内侧放置挡鼠板、库内放置粘鼠板、鼠夹等,库房门口安装灭蝇灯以防昆虫进入。

1.2建筑材料能抵抗昆虫、鼠的侵蚀。

1.3避直射阳光的照射。

1.4设有中药材库、饮片库(净药材库)、阴凉库。

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分类储存:其目的是把性质相似、变化相同的中药品种归为一类,选择合适的贮存处所,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保管措施,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2.1植物类药材重点养护的品种:指最容易虫蛀、霉变、泛油、变色的品种,应贮存在干燥、阴凉、四周整洁、温湿度管理严格的库房内。

2.2花类品种:应储存在干燥防潮、湿度严格控制的库房内,还应具有必要的固定吸潮器进行吸潮。

2.3全草及地上部分品种: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防潮的库房内。

2.4动物类药材:应储存在干燥、密封、四周整洁、无虫无鼠具有药剂熏蒸条件的和设备的库房内。

2.5贵细药材:应专柜存放、严格管理。

2.6中药材、中药饮片入库后根据气候情况和特殊品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损失和防止蔓延。

3.养护3.1温湿度管理仓库保管员根据物料的性质特点,对库存物料进行保管与养护。

上午9-10点,下午15:00-16:00监测温湿度,如实记录显示值,接近或已超出规定范围时采取调控措施。

监控库房、取样室(区)内温度相对湿度。

库房环境控制根据储存要求,设置不同温、湿度条件的仓库。

按药品储存条件设置阴凉库和常温库,其中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常温库温度为0~30℃;各库房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之间。

当温湿度超规定范围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3.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养护技术3.2.1清洁养护法库区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经常对仓库周围环境进行清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技术操作规程与管理规范
1、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前要使用“您好”“请稍等”一类的文明礼貌用语。

2、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后先要问清患者姓名,与电脑进行核对是否一致。

一致后,按照顺序进行中药调配,如果不一致,应及时与开方医生及患者进行沟通。

3、调剂人员接到处方时,要仔细阅读并逐项审查。

对处方所列药品,药师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

坚持“四查十对”,对有配伍禁忌或剂量不对、用法不妥的处方,应当与处方医师联系,促使其更改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4、调剂处方时,准确称量(±5%),严禁估计取药。

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药物,需单包并说明。

饮片调剂完毕复核、装袋,调剂人员在处方上签字;在药袋口标明口服或外用药,并标明患者姓名。

5、处方调配结束后要要进行二次核对,准确无误后交给患者,交待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注意事项或者送到煎药室煎煮。

6、调配人员工作时要专心致志,认真负责。

7、调配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得进行接打电话或与人交谈等影响工作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