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江城子》课件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5张PPT)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沉。
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金庸·《神雕侠侣》※猜一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反常合道,最是深情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2.鉴赏细节,体会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失意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高超艺术;3.于反常处细读文本,感受苏轼在本诗中沉痛的情感。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活动一把握诗歌内容和背景诵读全诗,结合书本解释和诗歌文本,还原此诗的写作背景。
诵读体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四川有名的才子苏东坡,新娘是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貌美,天资聪颖。
一对新人郎才女貌,非常般配。
可惜天妒红颜,王弗在公元1065年,26岁时就去世了。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
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赏析诗词之美
记梦
镜头一:梦前——现实景语:十年生死 千里孤坟情语:茫茫 难忘 凄凉(奠定了伤悼的感情基调)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洵、苏轼、苏辙
诗清新豪健
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尤善书画
有“宋四家”之称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生死两隔诉衷情 虚实相生传佳作
Hale Waihona Puke 悼亡诗赏析情感之美
体味语言之美
鉴赏形象之美
悼亡诗
悼亡诗 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明料惟相小夜
月得有顾轩来
夜年泪无窗幽
,年千言,梦
短肠行,正忽
松断。 梳还
冈处
妆乡
。,
。。
尘纵无千不十
满使处里思年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豪放不羁的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旷达自信的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踌躇满志的苏轼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豁达乐观的苏轼
了解不一样的苏轼
江
乙城
卯
子 正
月
苏
二 十
轼日
夜
记
梦
学习目标
1. 用真挚的感情准确诵读作品。 2. 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背景解读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 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 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 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 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 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 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生死,是一种“隔”; 妻子葬千里之外的故乡,是一种“隔”; 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 ; 梦中还乡,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
词人用哪些手法来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情的?
选用典型的意象; 现实与梦境交织,虚实结合;
《江城子》(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新课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最有名的悼亡诗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是最悲情的悼亡诗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最酸楚的悼亡诗
那么,东坡笔下的这首《江城子》又是一首怎样的悼亡诗呢?
学习目标
1.读懂词的含义 2.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悼亡
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
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 “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 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 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 婉哀伤的基调。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惟有泪千行。
5.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 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 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 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可谓用心良苦。
背诵并默写全词
1.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词 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 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 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长短句, 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 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 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高中语文《江城子》课件

小结: 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对落拓的身世之感
→
生死之隔 千里之隔 岁月之隔
原文再现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解析:•两茫茫:双方茫茫不相知
•“不思量”,是因为每时每刻都在思量,因此“自难忘”
•全词奠定哀婉凄凉的基调
生死之隔
原文再现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解析:•王弗葬于四川眉山,苏轼在山东密州任职——千里之远
总结
生死之隔 千里之隔 岁月之隔 无言之隔
“四隔”循环
梦前பைடு நூலகம்实 梦中幻境
虚实结合
梦境的记述 对亡妻的思念 落拓的身世之感
梦后现实
原文再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原文再现
梦前现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九泉有灵也“无处话凄凉”
千里之隔
原文再现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解析:为何“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
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 知密州。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却不无夸张,我 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
岁月之隔
原文再现
梦中幻境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言之隔
小结:梦境的淡淡追述 思念的无穷无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共23张PPT)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 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 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 在妻子离世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 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 州。
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
梦前
十年生死
梦中
相顾无言
梦后
月圆人亡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带给我们感动的诗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蝶恋花》 )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这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 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十年茫茫--------无处相见 不思难忘--------无端而想 千里孤坟--------无告凄凉 纵使相逢-------无法辨认
此情 无计 可消除
梦中(下片):
幽梦忽还--------无望实现 轩窗梳妆--------无不铭记
无声
胜有声
梦后(下片):
肠断松冈----无限思念
此恨绵绵 无绝期
课文结构
上阙
下阙
思念 入梦 梦醒
难忘 泪千行 肠断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
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
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无处”是什么意思? (2)话的是什么“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 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 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 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 寂凄清。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江城子》优秀PPT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解析:D项“词的上片直接破题”错误,词的上片并没有直接破题,是词的下片的 第一句,“夜来幽梦忽还乡”,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2)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 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没有声音比有声音的表达效果好。 不同之处:白居易写的是在乐曲停顿的间隙能够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填 补了乐曲本身的空白,实现了听众的再创造,更好地写出了乐曲的高妙。苏轼是 想象自己和亡妻如果有缘再见,阴阳两隔已经十年,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
词句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 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②乙卯(mǎo):北宋熙宁八年(1075)。 ③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④思量(liáng):想念。 ⑤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 “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 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8.诗歌鉴赏 (1)关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的上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直写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对人世 是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B.“不思量,自难忘”,“不思”与“难忘”看似矛盾,但真实而深刻地揭 示诗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难以消除。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心情极为 沉痛,如今远隔千里,凄凉也无处可话,孤苦难消。 D.词的上片直接破题,抒发诗人对亡妻的深情,诗句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 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寓意却十分深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 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 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 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累积
回忆下我们以前学过的 关于美好爱情的诗词名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察的不是 “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回 答此问题应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 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 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角度谈第谈一你步对这首词的看法。
白描原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即不着 色彩,用墨线勾勒物象,突出其神韵。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 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 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 物的情态面貌。
• 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 了白描手法?
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轼的《江城 子》,这是一首以白描、虚实相生 手法表现作者对亡妻思念之情的悼 亡词。
•除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之 外,你认为文本中还使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品读与探讨:
• 体会作者感情,说说在这首 词中,你觉得哪句更能体现 作者思念亡妻的深情?为什 么?
1、“尘满面,鬓如霜。”
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实不过40岁,如 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 让他早生华发呢?)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
学完这首词,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链接高考
古诗词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
解答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 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 效果。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 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 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 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
•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 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 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思: 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 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江城子》总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 教师寄语
•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 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 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 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 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 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 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
• 这首词运用了以虚写实(反衬)的手法,全诗不 对当第前二处步境作正面描写,而是着意描绘这场繁华 生活的梦境。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 春 梦 表境风 达” 了越的对是繁景故象国华在繁热闹作 华者 的,的 追梦醒生 恋活 ,后中 反的悲已 映第不了哀步三可现越再实浓现处重,境。所的全以悲诗 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冈。
析题
这首词的题记为“记 梦”,那么词的上片 是不是直接写梦?是 否可以删除?
不能,作这首词的时候, 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这十 年来苏轼一直没有停止对妻 子的思念,这思念是感情的 铺垫,正因为“日有所思”, 才有了下片的“夜有所梦” 了。
•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 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 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 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 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 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 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 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 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
2.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
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
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
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
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
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
★学案反馈:这个原因只有三个学生答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忽略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至苦, 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 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看我,我 看看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 不出来。
“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是啊, 便是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这是一种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 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
理清思路,明确手法
梦前
梦中
梦后
十年生死
实
相顾无言
虚
月圆人亡 虚
虚实结合
《江城子》总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是啊, 便是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这是一种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 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理清思路,明确手法
梦前
梦中
梦后
十年生死
实
相顾无言
虚
月圆人亡 虚
虚实结合
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丰富诗歌内容
这十年,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 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先是通判杭州, 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历尽苍桑,备尝 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 “为伊消得人憔悴”)
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 “艰难苦恨烦霜鬓”)
具体、明朗、真切
扩大诗歌意境
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强化诗歌情感
空灵、飘逸、含蓄
时空转移 虚
1.此时异地 2.此地异时 (过去、未来) 3.异时异地
梦境、神鬼世界
• 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 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 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 “实”?何为“虚”?
•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 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 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 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江 城 子
苏轼苏Biblioteka 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 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 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 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写作背景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 城)知州,年已四十。
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 消得人憔悴”);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
“艰难苦恨烦霜鬓”)
合作探究: 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 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 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样的情境,还有哪些诗句与之相似 呢?)
• 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 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 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 “实”?何为“虚”?
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丰富诗歌内容
具体、明朗、真切
扩大诗歌意境
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强化诗歌情感
空灵、飘逸、含蓄
时空转移 虚
1.此时异地 2.此地异时 (过去、未来) 3.异时异地
梦境、神鬼世界
这样的情境,还有哪些诗句与之相似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 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 上无限期的“年年” 。不由我们不想起明 皇杨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感哀无限, 只因情深如此。“明月夜,短松岗”两句, 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 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 。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
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 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 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 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 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 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 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