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_密州出猎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件(共18张)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结合诗歌,分析苏轼的“狂”。
3.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 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1)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 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 说话的语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 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 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中,苏轼 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 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 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 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 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结合诗歌,分析苏轼的“狂”。
3.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 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1)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 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 说话的语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 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 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中,苏轼 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 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 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 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 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件(共32张PPT)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古代民间传说
983年前,公元 1037年1月。
四川眉山境内的彭 老山百花不放,草木枯 萎,禽鸟高飞,野兽远 走。一座秀丽之山忽然 变成荒瘠之地。
古代民间传说
多年以后,眉山的 乡亲们恍然大悟。
原来这一年,一位 不世出的伟大天才在当 地诞生了。彭老山的灵 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 身上,才出现了这种怪 异的现象。
词中哪些。
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出豪放之情?
(4)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 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 更见其“狂”。
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出豪放之情?
(5)两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 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 ,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温 庭筠、李清照、柳永。
这一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祖国、关怀国 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围绕“狂”字,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上阕记叙:密州出猎的盛况为下阕抒情做了铺 垫。
下阕抒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第三章
文章拓展总结
这首词的文章中心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 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 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古代民间传说
983年前,公元 1037年1月。
四川眉山境内的彭 老山百花不放,草木枯 萎,禽鸟高飞,野兽远 走。一座秀丽之山忽然 变成荒瘠之地。
古代民间传说
多年以后,眉山的 乡亲们恍然大悟。
原来这一年,一位 不世出的伟大天才在当 地诞生了。彭老山的灵 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 身上,才出现了这种怪 异的现象。
词中哪些。
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出豪放之情?
(4)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 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 更见其“狂”。
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出豪放之情?
(5)两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 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 ,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温 庭筠、李清照、柳永。
这一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祖国、关怀国 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围绕“狂”字,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上阕记叙:密州出猎的盛况为下阕抒情做了铺 垫。
下阕抒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第三章
文章拓展总结
这首词的文章中心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 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 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四首PPT优质课件

12
“射天狼”,“天狼”即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 记载,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 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 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3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出猎盛况——场面宏大,雄姿勃发(描写) 下阕:言志抒情——运用典故,委婉含蓄(抒情)
渴望重用,建功立业
昔日的孙郎。
6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7
赏析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 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词人
词的风格
(1)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苏轼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竖起了词体革新的
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派。
课文全篇探究
词人
词的风格
(2)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 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 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 苏轼 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对后 世影响深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 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 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射天狼”,“天狼”即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 记载,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 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 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3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出猎盛况——场面宏大,雄姿勃发(描写) 下阕:言志抒情——运用典故,委婉含蓄(抒情)
渴望重用,建功立业
昔日的孙郎。
6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7
赏析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 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词人
词的风格
(1)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苏轼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竖起了词体革新的
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派。
课文全篇探究
词人
词的风格
(2)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 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 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 苏轼 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对后 世影响深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 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 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最初是民间作品,文人仿作由中唐开始。词到晚唐、五代进人 全盛,出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不少大家。这时期的词都 是短的小令,题材大多是宴乐闺情,语句浅明婉丽。到宋朝,词有了大 发展和大变化:篇幅渐渐长了,中调、长调越来越多;文人气渐渐重了, 语句由浅明趋向藻饰委曲;而且在婉约派之外,出现了以苏轼、辛弃疾 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
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 ——黄庭坚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 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
——迦陵先生(叶嘉莹)
20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 敬佩的微笑。
——林语堂
21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是他"狂"之所在。
4.理解词人,领悟精神
虽遭贬谪, 依旧威风凛凛、雄心勃勃、英武豪迈 依旧初心不改、老当益壮、以身许国
品析结构,体会词作特点 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写词的惯常体例,本首 词景和情的关系怎样呢?
本词打破惯例,开头便表达了"狂"情,然后 用狩猎场景来展现作者的"狂"情,属于直抒胸 臆,以情带景。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担任密州太守时,在熙宁七年(1074)冬和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作完之后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 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 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 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 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 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苏轼树起了词体革新的大旗,与婉 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词派。
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 ——黄庭坚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 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
——迦陵先生(叶嘉莹)
20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 敬佩的微笑。
——林语堂
21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是他"狂"之所在。
4.理解词人,领悟精神
虽遭贬谪, 依旧威风凛凛、雄心勃勃、英武豪迈 依旧初心不改、老当益壮、以身许国
品析结构,体会词作特点 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写词的惯常体例,本首 词景和情的关系怎样呢?
本词打破惯例,开头便表达了"狂"情,然后 用狩猎场景来展现作者的"狂"情,属于直抒胸 臆,以情带景。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担任密州太守时,在熙宁七年(1074)冬和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作完之后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 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 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 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 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 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苏轼树起了词体革新的大旗,与婉 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词派。
第12课《词四首 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用典,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委婉含 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4.请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挽”“射”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词人挽弓劲射,杀敌报 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 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以“天狼” 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报 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装备齐全,穿着华贵,仪态威武。
狂
②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场面宏大,随从众多,气势雄壮。
③亲射虎,看孙郎—— 英雄气概,信心十足,豪气满怀。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
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 抒情作了铺垫。
1.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开阔雄伟(豪壮)
2.词人的这种豪壮表现在哪些词句上?该如何理解?
鬓微霜,又何妨!—— 老当益壮,不服老,人老志坚。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借助典故,表达渴望被朝廷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比喻、典故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品析下片
3.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 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 术巨匠”。
作者简介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4.请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挽”“射”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词人挽弓劲射,杀敌报 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 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以“天狼” 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报 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装备齐全,穿着华贵,仪态威武。
狂
②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场面宏大,随从众多,气势雄壮。
③亲射虎,看孙郎—— 英雄气概,信心十足,豪气满怀。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
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 抒情作了铺垫。
1.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开阔雄伟(豪壮)
2.词人的这种豪壮表现在哪些词句上?该如何理解?
鬓微霜,又何妨!—— 老当益壮,不服老,人老志坚。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借助典故,表达渴望被朝廷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比喻、典故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品析下片
3.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 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 术巨匠”。
作者简介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第12课《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6.在上阙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用一个 字来概括。
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
“狂” 气风发,精神抖擞。可用一
字概括。
思考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
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此次出猎人数之多,军容之武,速度之快, 士气之高,威武雄壮的壮观场面。
5、全城的百姓倾城而出,来看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如何?
“为报”句写出太守与人民的亲切关系和 颇为自豪的豪情。
“亲射虎,看孙郎”
用典。词人化用“孙权 射虎”的典故,自喻孙权, 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但仍 壮志满怀的英雄气概。
“老夫”的自称与“聊发”的情态; “牵黄”“擎苍”的行为 “锦帽貂裘”的装束; “千骑”狂奔的场面;
自比孙权、要弯弓射虎的豪兴。
2.概括词的上阙从哪几个方面可看出太守之 狂?
外表狂
狂 动作狂
归纳:
“狂”
上阙:描写了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
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同 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1.苏轼为什么要参与这次射猎呢?
他想像少年一样发一次狂,但是苏轼的发狂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而是为了展示自己并未老去还能报效国家,抒发胸中不被重用的一腔 磊落之气。
2.苏轼时年接近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 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这是 为甚么呢?
此时的他两鬓斑白,身体每况愈下,长期得不到重用,感觉 自己经老去,这里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 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课件

❖ 宋代的杭州: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画栋雕梁,湖光山 色。
❖ 宋代的密州:经济萧条,荒山连绵,连连蝗旱,生活困 苦。
❖ 苏轼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离京, 一心想报效祖国却无法施展才能。
❖ 资料二: ❖ 写作背景: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
的西夏和辽不断扰袭边境。作为一个忧国忧 民的词人,苏轼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 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 燕然勒功:亦称“勒石燕然”。东汉将军窦宪率 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
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用典)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 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 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西北望,射天狼
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 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 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 望。
《渔家傲·秋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他在陕西守卫边 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 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 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 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
燕然未勒∕归无计。 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征夫白发长,热泪泣。
人不寐,
(互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典故 诗人情感之“悲” 壮志难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家忧国 ❖ 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

六 个 首 级 而 获 罪
守 , 上 报 战 功 时
汉 文 帝 时 魏 尚 为
张 释 之 冯 唐 列 传
.
日 遣 冯 唐
》
再一从小抓
读点哪组住 文的些合重 本?方作点 。揣面探字
摩来究、
品 读 情 感
情表,词
感现全、
,这词句
,
江
西会何持鬓酒 亲为千锦左老 城
苏 轼
//
/ // //
//
/ / //
北挽日节微酣 射报骑帽牵夫 子
//
/ // //
//
/ / //
苏 轼
望 , 射 天 狼 。
雕 弓 如 满 月 ,
遣 冯 唐 ?
云 中 ,
霜 , 又 何 妨 !
胸 胆 尚 开 张 。
虎 , 看 孙 郎 。
倾 城 随 太 守 ,
卷 平 冈 。
貂 裘 ,
黄 , 右 擎 苍 ,
聊 发 少 年 狂 ,
密 州 出 猎
苏轼一生频遭贬谪, 历典八州,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如处天堂,他说:“此 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 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推 荐 阅 读 :
踏花归来马蹄香
为以了余 题“解秋 ,苏“雨
“ ”
《 壮笛掌阙所数亦虽
豪 放
与 鲜 于 子 骏 三 首 》
观 也 。
击 鼓 以 为 节 , 颇
顿 足 而 歌 之 , 吹
, 令 东 州 壮 士 抵
获 颇 多 , 作 得 一
日 前 , 猎 于 郊 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