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练习
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三说明文阅读集训

专题三2018说明文阅读集训第1类热点关注(3篇)一、(2017徐州改编)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3题。
(8分)5G≠4G+1G喻思娈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
5G的商用将推进哪些领域的发展?日前在英特尔(中国)举行的“加速通向5G之路”行业沙龙上,学界和业界专家给出了解答。
英特尔(中国)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说,5G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4G上加1G,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
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当前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延迟,4G没法满足,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 bps(比特每秒)。
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
无人驾驶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虚拟现实将改变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
许志远说,从计算到传感,特别是在通信上,虚拟现实目前还没有做到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准备,5G将大大改进虚拟现实的体验,并让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等都将成为现实。
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为未来5G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统一的标准下,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智能设备都能正常接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
由于以往的2G、3G、4G系统主要服务于通信,所以存在多制式标准并行的情况。
工信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组专家罗振东表示,进入5G时代后,市场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真题面对面

专题二议论文阅读真题面对面第1类修身立德一、(2015长沙)议论文阅读(共8分)谈沉潜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渐渐浮起。
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①。
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
他没有选择借助家庭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
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
若谢安没有当年沉心静修的选择,恐怕谢家也只能与东晋王朝一同腐朽。
又如【甲】他们都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就如上好的茶叶,没有选择在沸点水下急于散出芳香,而选择了在茶罐里潜藏多年,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除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
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吸取剑术实战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
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
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
如【乙】又如企鹅,它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每次将要上岸时,它都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当企鹅到达适当的深度,再迅猛向上跃起,便能如离弦之箭般穿出水面,落于陆地之上。
这种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让企鹅积聚起破水而出的力量。
企鹅如此,人亦如此,②。
(原文有删改)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沉潜需要有智慧的选择、纯净的品性和深度的蓄势。
(表述不全或不明了的,只给1分。
如答“沉潜是一种人生艺术”的,只给1分。
)【解析】首先看题目“谈沉潜”,通读全文,我们可以找到关键词“沉潜”。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语文(人教版)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15岳阳改编)说明文阅读。
(10分)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法。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
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着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
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
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
”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④至于真正使用“正”字来一笔一画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
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注明。
由于时间急促,恐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
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
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单位。
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
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画的长度都大致相等。
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真题面对面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真题面对面第1类传统文化(7年2考)一、(2017长沙)说明文阅读(共8分)民以“食”为天俞水生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
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其中,粤莱、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
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
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
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
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
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
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复习课件

(2)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nǎxiē)后果?(2分) 【答案及评分】 (2分)后果:严重破坏环境
(huánjìng);造成大陆架边沿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
致海啸。(每个要点1分)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七页。
方法指导
第一步:审题,锁定答题区域。明确(míngquè)题干是 要求概括某几段的内容,还是概括某事物的成因或 造成的后果,据此阅读全文,锁定答题区域。
第十八页,共三十七页。
方法指导
第一步:表态(biǎo tài)(能删/不能删)。 第二步:解词。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在程 度、状态、范围、性质等方面加以修饰、限定。
第三步:比较。删去“××”词之前的意思是……,删 去“××”词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 (与事实不符)。
第四步:总结。“××”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严密性。
第三十页,共三十七页。
考点 3 拓展(tuò zhǎn)探究[7年
13考]
考向1:提建议(jiànyì)[7年5考]
3.(1)(原创)请你结合本文知识,为合理开采可燃冰
提两条可行性建议。(2分)
【答案(dá àn)及评分】(2分)开采环境要安全;开采
技术要不断提升;要合理,有节制地开采。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第二十页,共三十七页。
考点2:分析加点(jiā diǎn)词语的表达效果[2016衡阳]
(2)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 果。(2分)
【答案及评分】(2分)“绝不能”语气坚决, 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 只有皇室成员(chéngyuán)才能穿戴。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第1类社会热点一、(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8分)故宫为何不积水单霁翔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
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
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
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
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
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是主要...。
【湖南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2020/7/6
20
方法指导
②赏析词语技法: A.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如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玩”(胡适《我的 母亲》)一句中“野蛮的孩子”毫无贬义,是指孩子们淘 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 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2020/7/6
28
方法指导
【答题格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 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现手法入手。如照应、对比、衬托、联想、想象 等。(见“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 特点或形象。
⑤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句, 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了强烈感情。长句层
2020/7/6
6
【答案及评分】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 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 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每点1分, 共2分)
【其他提问方式】1. 读完全文,说说标题“××” 的含义。 2. 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020/7/6
7
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可从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两方面 入手:
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
【思路归纳】题干要求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 结合语境,解释词义,“蛮横”指粗暴而不讲理,“肆 虐”是指不顾一切地任意残杀或迫害。这里用“蛮横” 和“肆虐”来形容塞外的风雪,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 环境的恶劣。然后看位置,这句话位于第②段,写汪曾
2020/7/6
2020/7/6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语文(人教版)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6分)睡眠与肥胖症①果蝇和小鼠是生物学家们最喜欢使用的两种实验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行为都足够复杂,基因也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了。
相比之下,细菌的基因组虽然也被研究得很透彻,但细菌太简单了,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成果很难推广。
②比如,果蝇也会像人一样暴饮暴食,变成一个“胖苍蝇”。
很早就有科学家利用这一点,用果蝇作为模型动物来研究导致肥胖的遗传因素。
其中,一个名为sNPF的神经多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神经细胞分泌的肽分子,这类分子通常由几十个氨基酸组成,专门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或者向体内的其他细胞发出指令。
不少证据显示,这个sNPF与果蝇的进食行为密切相关。
一位韩国科学家在2012年8月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遗传分册》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证明如果通过遗传手段人为地增加sNPF基因的活性,可以让果蝇食欲大增,体重自然也就上去了。
与此相反,如果降低该基因的活性,果蝇的食欲则会相应地下降。
③既然如此,如果能发明出一种药,特异性地降低sNPF基因的活性,是不是就能帮助减肥呢?答案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体内是否也有这个基因,幸好研究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体内都含有一个和果蝇的sNPF基因功能类似的同源基因,学名叫做NPY。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④第二个问题是,这个NPY基因是否也能够导致人类暴饮暴食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能拿人来做实验,只有去麻烦一下和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小鼠了。
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该基因的活性同样可以让小鼠食欲降低,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⑤要想以此为基因或者其受体为靶点制成减肥药,光有上面两条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该基因是否还有其他副作用。
实验证明还真有,NPY基因编码的神经多肽除了能够调节小鼠的新陈代谢之外,还能影响小鼠的睡眠节律。
⑥这个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睡眠和觅食这两种行为占用了动物的大部分时间,两者互相竞争有限的时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3年真题面对面(2015~2017)第1类热点关注一、(2017衡阳)【见课时讲解2】二、(2017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6分)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
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
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需要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 ℃;第二要有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
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带。
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海底大陆坡上段、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
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
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
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泄露。
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
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1. 文章第②~⑥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形成条件、分布地区(分布情况)、价值和储量、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
(2分)【解析】第②段介绍了可燃冰的组成和特性,即可燃冰的物理性质;第③段讲形成可燃冰需要的四个条件;第④段讲可燃冰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主要在极地与海底);第⑤段将可燃冰与天然气作比较,突出可燃冰的价值,并介绍其储存量;第⑥段主要讲可燃冰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
故第一、二空对应内容分别为③④段,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2. 第⑤段画线句除了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用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与加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可跑5万公里作比较,突出说明可燃冰的开采价值很大。
(指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说明方法的作用1分)3.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 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 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D. 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产业化开采,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但人类有可能解决好它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解析】由文章第②段“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可知,A项表述不准确;由第④段“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由第⑤段“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天然气需求”可知,要想满足人类的天然气需求有前提条件,若脱离此条件,则结果可能不同,因此C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D项。
三、(2017常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3分)动车和高铁到底啥关系?10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0年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高铁已经成为引领和开拓“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
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动车和高铁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两者的前世今生。
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
我们经常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
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
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
所以,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就是一种和普通列车相区别的列车车型。
从字面意义上讲,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
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
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运行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
所谓“砟”,就是指岩石、煤等碎片。
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
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
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有可能导致路砟飞溅,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由此可知,动车和高铁是两个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车”,后者描述的是“路”。
当然,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
高铁是运行时速在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只当作高铁列车,这是个误区,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
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界上任何竞争对手。
我们相信,在中国高铁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必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11月下) 1. 根据上文,说说高速铁路的特征。
(4分)(1)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
(2)路基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中讲“高铁”的内容为四、五段,由第四段“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和第五段“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概括作答。
2. 上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两例。
(4分)示例1:作诠释,如“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
”示例2:分类别,如“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示例3:列数字,如“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
”示例4:作比较,如“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
”(答出两种且有例句给满分)3. 文中加点的“不弱于”能否换成“强于”?(2分)不能换。
“不弱于”的意思是不比其他竞争对手差,可能强于对手,也可能势均力敌;(1分)而“强于”的意思是肯定超过对手,这种说法显然与原意不符。
(1分)4.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因此,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
B. 时速200千米左右,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动车组列车,在我国都以D字头命名。
C. 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当作高铁列车,毫无疑问这是个误区,其实,它们是只在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
D. 中国高铁具有先进、安全、价格低等方面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
【解析】由第五段“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可知A项“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表述不正确;由第七段“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可知C项表述不正确;通读全文可知D项“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在文中并未体现。
故选B项。
四、(2015衡阳)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9分)聚焦“PM2.5”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
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
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
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
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