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普通动物学: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原表皮:外表皮、内表皮 3、成分 几丁质: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
蛋白质 4、功能:起保护内脏、防止化学和机械损伤和防
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
5、外骨骼对动物体产生新的矛盾及适应 ①限制动物体的活动,通过形成关节解决 ②限制动物体的生长,通过蜕皮解决
三、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 有关节,且本身也分节,这种附肢称为节肢,其各节 称为肢节。身体的不同部位附肢形态多样化,机能多 样性;而且不同的动物,同部位的附肢,形态也不相 同,机能多样
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 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 分枝延伸,并布满全身,细小的分枝一直伸入组织 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 鳃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 内部提供O2和排放CO2都要通过血流的输送)。节 肢动物的气管可直接供应O2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 织排放CO2,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肌肉的发达是动物增强运动的关键。节肢动物的 肌纤维是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肌肉与体 壁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皮肌囊),而是肌纤维集 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表皮内突上,使节肢动物 运动快速又灵活
五、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1、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 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 所有生境。节肢动物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种类繁多,已知 种类多达110-120万种,约是动物界总数的85%,是动物界最 大的一个门。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 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 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 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

动物生物学节肢动物门课件

动物生物学节肢动物门课件
• 胚胎发育早期,肠腔法形成中胚层,随后出现按 节排列的体腔囊—— 随后,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 断裂开,并与组织间残存的囊胚腔相互沟通,使最 终形成的体腔(体壁与消化道间的空腔)既来自 囊胚腔又来自体腔囊体腔,称混合体腔。混合体 腔内含有血液,又称为血腔。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真体腔的一部分+囊胚腔=混合体腔(血腔)
– 化学感受器:嗅觉,味觉。嗅觉器、味觉器 – 视觉器 (光学感受器):感光、成像。单眼、复眼
(十)生殖和个体发育
• 多数为雌雄异体,并且是雌雄异形 • 生殖系统除生殖腺、生殖导管、附属腺体外,高级
种类有体外交配和产卵的结构,称为“外生殖器” , 它是由一些附肢特化形成的 • 陆生种类为体内受精,水生种类多体外受精 • 生殖形式多样:有性生殖(多卵生,还有卵胎生); 单性生殖(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等形 式。
-内表皮(endocuticle): 相对较厚;具柔软、延展性,主要成分为 蛋白质、几丁质复合体
• 外骨骼分片:在骨片间的节间部分不含外表皮或 外表皮不发达,因此较柔软,不防碍身体活动.
• 蜕皮现象 (ecdysis)
(四) 发达的横纹肌
• 节肢动物的肌肉不象环节动物等形成皮肌囊,而 是肌纤维集合成肌肉束,且往往按节排列;肌肉 束收缩更加强大有力;且两端附着在骨骼上,通 过骨骼的杠杆作用,运动可调整和放大,以增强 效能。总之,运动能力得以增强。
3、马氏管 (malpighan tubules)
• 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中肠与后肠间发出 的多数细盲管, 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在血 腔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尿酸),进入后肠回收水分、 排出残渣。(昆虫、蜘蛛)
节肢动物-排泄器官
(九)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食用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

二、可做饵料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

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如蚕。

五、传粉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七、供观赏八、危害农、林业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

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

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

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

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这种分节为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分头、胸、腹。

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

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

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

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二、具有分节的附肢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

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

高中生物课件-节肢动物门

高中生物课件-节肢动物门
足目:体背腹扁平,无明显的头部。 胸部第一对附肢为颚足,后7对为 步足且相似。鼠妇(陆生)、栉水
虱(淡水)、海蟑螂(海岸水虱)。 如:十足目:头胸部愈合,8对附 肢,前3对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 鳃发达。对虾、沼虾、河蟹等。
三、肢口纲
• 1.身体背腹扁平,分为头 胸部和腹部。
• 头胸部:背面被1块向上 弓起而半圆形的宽大厚甲, 特称盾甲
囊体腔(囊壁中胚层不形成体腔膜)混合而成,也称混合 体腔.内充满血液,又叫血腔。 • 2.开管式循环:血压低,所以在折断附肢时不会引起大量 失血,遇到敌害折断附肢是节肢动物的本能。是节肢动物 的一个适应性。
• 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开管式循环血压较小,所以在折断附肢时不会引起大量失血, 遇到敌害折断附肢是节肢动物的本能。是节肢动物的一个 适应性。
7.昆虫纲:分头,胸,腹,三对足,二对翅,一对触角。如:蝗虫,蜚蠊.
二、甲壳纲
(一)生活习性: (二)外形特征
• 分头胸部和腹部。共 20体节,头部6个体节, 胸部8体节愈合成头胸 部。具头胸甲,除尾节 外,各节均具有一对附 肢(共19对).头胸甲 具额剑(分类依据)
• 部位 • 头部 • • • • • 胸部 • • • • • 腹部 • •
• 有些种类胃内角质膜 增厚,形成骨板和
硬齿,碾碎食物, 特称为胃磨。
3.呼吸系统
• 叶鳃和丝鳃两种,由鳃 轴和鳃丝组成.
• 从第二颚足→第五步 足,每足的基部都有一 对鳃.共7对。
• 水→鳃腔后面→鳃腔 前面
• 水流的动力:第二小 颚呼吸板的拨动。
4.体腔和循环系统
•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 • A. 围心腔三角形,位于头胸部后背.心孔三对,有活
•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 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 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 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分类-1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分类-1

二.节肢动物分类
H、生殖:大部分卵生,蝎目为卵胎生。
除蜱螨目可能有变态外,一般是直接发育。
交配: 雄性性成熟较早,先织小网(精网),再排出精液于精网 上,然后用脚须器吸入网上的精液 暂时储存。接着开始接近 雌蛛,有的用足弹丝,试 探雌蛛,雌蛛同意,也弹丝,否则
雄蛛继续;有的雄蛛在雌蛛周围跳舞,炫耀体色,有的则捕
异尾类:通称寄居蟹,腹部柔软,向右扭转而不对称, 尾肢不形成尾扇,而用来固着于空螺壳内。
短尾类:蟹类,腹部扁平呈片状,向前弯折,贴附于 头胸部之下,无尾肢。
二.节肢动物分类
二.节肢动物分类
磷 虾 类
枝角类和桡足类
虾类
斑马虾
蟹类

I期幼体
II期幼体
III期幼体
IV期幼体
V期幼体
大眼幼体
I期幼蟹
成蟹
侧有直肠囊,也称粪袋,用来储存排遗物。
二.节肢动物分类
E、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 基节腺:是一种体腔管,一端开口于步足基部,一 端为体腔残留的端囊 一般蜘蛛未成熟时有1对基节腺,开口于第1步足基 部,而成熟后不用,只以马氏管司排泄功能。 F、循环:恙螨等完全没有循环系统,蜱有1个具有1对 心孔的囊状心;蝎、蜘蛛等有心脏、动脉和静脉,但 为开管式,有围心窦、围脏窦和腹窦。 G、神经:以蝎目的神经系统分节现象最为明显,蜘蛛 目和蜱螨目的神经系统集中,已完全愈合为一个神经 团。
白蜈蚣
黑蜈蚣
赤蜈蚣
褐蜈蚣
蜈蚣护卵
蜈 蚣 护 幼

马 陆
二.节肢动物分类
二.节肢动物分类
(4)甲壳纲: 节肢动物门第三大纲,分类系统复杂,分为8亚纲33 目。 鳃足亚纲:头小,胸肢扁平似叶,主要生活在淡水的 湖泊池沼。如:卤虫、蚤状溞(枝角类 )等。 桡足亚纲:无头胸甲。体明显分为肥大的前体部和瘦 小的后体部。如:剑水蚤、哲水蚤等。

11节肢动物门

11节肢动物门
2020/4/5
• 发育过程中有变态(metamorphosis)现象 ,变态有三种基本类型:
• (1)无变态(ametabola) 表现在原始的无翅类群,幼虫和成虫
相比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没 有更多的差别,且发育为成虫后仍蜕皮 生长,如衣鱼等。
2020/4/5
• (2)不完全变态(heterometabola) )
以分成前脑、中脑及后脑。前脑是视觉和行为 的神经中心;中脑是触觉的神经中心(没有触 角的蜘蛛等则没有中脑的分化);后脑发出的 神经分布到下唇和消化道。
2020/4/5
节肢动物感觉器官有视觉、触觉、化 学感受器三种。
视觉感受器:单眼、复眼。 单眼仅有几个光感受细胞,只能感受
光线强弱。复眼则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 ,可以感觉物体的形状、颜色、距离、运 动以及光的强度等。还有平衡、触觉、味 觉、嗅觉、听器等。
2020/4/5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身体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2、附肢具关节。附肢分为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种(附图) 3、具非细胞结构的外骨骼;(附图) 4、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 5、链状神经系;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多样化;消化系统独特。 6、雌雄异体,中黄卵,表面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
的时间很短,体腔囊的体壁断裂,体腔上皮形成生殖腺及其管腔 ,排泄管等。体腔囊断裂解体并与组织间隙残存的囊胚腔相勾通 ,最终形成的体腔具有双重来源即混合体腔。混合体腔内充满血 液,又称血体腔。 • 开放式循环: 体腔囊一部分细胞由前到后,在胚胎的背侧联合成管,构成心脏 • 血液由心脏 动脉 血腔 呼吸器官 围心腔 心孔 心脏
2020/4/5
节肢动物的视觉器官
2020/4/5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肌肉束多成对排列,起相互拮抗作用
其两端着生在外骨骼上。通过外骨骼的杠

杆作用,还调整和放大了肌肉运动,以增
强效能。
(五)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组成:心脏、动脉、血窦、血体腔
心脏:消化道背面,围心窦内,背血管演化而
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常伸入到头部或头胸部。
血窦:节肢动物的体腔,被背、腹隔膜分成背、 腹、围脏窦3个血窦
4.五口亚纲




约100种,全部寄生于脊椎动物(90%在爬 行类)的肺和鼻腔中。 体长1-14cm,仅分头部和躯干。 头部有5个突起,最前端呈吻状,着生有口。 舌形虫
五、螯肢亚门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有附肢,但无触角。 第1对附肢:端部为钳状,用以取食,称螯 肢。 第2对附肢:称须肢。 4对步足 腹部有或无附肢。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真体 腔断裂,这样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实 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 因此称为混合体腔。腔内充满血液,因此 又称血体腔。
循环途径

心脏→动脉→血体腔→心孔→心脏
循 环 系 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由于血液在血窦和血腔中运行,血压 较低,当附肢受伤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是对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


螯肢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海蛛纲 多足亚门:唇足纲、倍足纲、蛛 纲、综合纲 六足亚门:内颚纲、昆虫纲
三、三叶虫亚门——三叶虫纲




是节肢动物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生活于海洋中,仅有化石留存。 身体卵圆形,背壳几丁质,有些部分因沉 积CaCO3而变硬。 背面隆起,有2条纵沟把背壳分为3部分, 即中央的轴叶和两侧很宽的肋叶。 头部半圆形,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4对附 肢。 三叶虫遗留的化石主要为背壳。

动物学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

动物学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3、掌握昆虫纲分类的鉴别特征及常见目的特点。

重点:节肢动物对陆生的高度适应性。

难点:昆虫的口器类型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异律分节、身体分部异律分节: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节肢动物的身体出现分部,附肢也出现分节。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中枢)胸部:着生有运动的器官,成为运动和支持的中心(中枢)腹部:集中许多重要的内部器官,营养与生殖中心(代谢中枢)二、附肢分节(节肢动物)附肢具有运动、捕食、呼吸、交尾、感觉、咀嚼和生殖等功能。

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化而来的。

双肢型包括原肢节及内、外肢节。

内肢分为基节、底节、坐、长、胫、跗、趾节。

三.具有横纹肌:每个体节都有躯干肌和附肢肌(不同的节肢动物肌肉分布不同)四.外骨骼1、表皮层(角质膜、外骨骼)(1)上表皮:薄,蜡质,又称蜡质层(防止水分蒸发)。

(2)外表皮:厚,也称色素层。

(3)内表皮:最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保护)。

2、上皮细胞层:活细胞层,向内分泌基膜,向外分泌表皮。

3、基膜:无定形的颗粒层,很薄。

蜕皮(外骨骼):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蜕皮时上表皮与外表皮脱去。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

五.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真体腔包括生殖腔、排泄系统的体腔管、心脏及围心腔。

围心腔壁消失与初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血腔)。

其循环系统成为开管式,血液→ 心脏→ 背血管→ 头部→血腔→ 心孔→ 心脏。

六、呼吸和排泄系统1、呼吸系统①水生种类:鳃,是由体表向外面突出而成。

②陆生种类:气管系统,由外骨骼内陷而成的。

③水生向陆生过渡:具有书肺及书鳃。

2、排泄系统①体制简单种类无排泄器,由体表排出。

②甲壳纲种类为绿腺(触角腺)或颚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 小触角 大触角 大颚 第一小颚 第二小颚 第一颚足 第二颚足 第三颚足 螯肢 步足 交接器(♂) 腹足 尾肢1对
功 能 触觉 触觉,平衡 咀嚼食物 抱握食物 扇动鳃腔内水流 摄食 摄食,具鳃 摄食,具鳃 捕食,攻击,具鳃 爬行,具鳃 ♀第十四对附肢退化 游泳 强大,逃避
(二)内部结构
• 1.体壁和肌肉 • 外骨骼 : 几丁质 , 蛋白质 , 钙盐 , 可以提取甲壳 素. • 在虾的色素细胞中存在有虾青素,虾红素(类 葫萝卜素),当虾蟹经高温时→蛋白质变性沉 淀 → 析出虾青素 , 虾红素 → 虾青素氧化脱氢 →形成虾红素(熔点高,不易被破坏,虾壳转为 红色) • 腹部肌肉发达.
• • • • • • • • • •
(一)有鳃亚门:绝大多数水生,鳃呼吸,触角1对或2对。 1.三叶虫纲:触角一对,背面隆起,两侧倾斜,三叶状,如三叶虫 2.甲壳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具头胸甲,触角2对。如虾 (二)有螯亚门:多陆生,少水生。陆生种类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 种类书鳃呼吸。无触角,6对附肢,第1对为螯肢,第2对为触肢(脚 须),后4对为步足。 3.肢口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附肢的基部在口的两旁.如:鲎 4.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以书鳃和书肺呼吸.如:蜘蛛 (三)气管亚门:多陆生,少水生,气管呼吸,触角1对。 5.有爪纲(原气管纲): 体分头和躯干两部,蠕虫形,附肢不分节.如:栉 蚕 6.多足纲:体分头部和躯干部,气管呼吸。如:蜈蚣,马陆 7.昆虫纲:分头,胸,腹,三对足,二对翅,一对触角。如:蝗虫,蜚蠊.
三、附肢分节:
1.附肢分节的意义:附肢分节,躯体运动的 灵活性增加,上下左右摆动,折弯,完成不 同的生理机能(如感觉、运动、捕食、防 卫、咀嚼、呼吸和生殖等). 2.附肢的类型:双肢型附肢,单肢型附肢. 3.双肢型附肢的结构:
双肢型附肢的结构:
• 附肢 双肢型:原肢及 其顶端的内肢和外肢 •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 • 基节或基节发出的外叶有 时十分发达,形成肢鳃 (上肢) • 除第一触角外其余附肢均 为双肢型附肢或由双肢型 附肢演化而来。
十、生殖和发育
• 一般为雌雄异体,雌雄异形。 • 陆生种类为体内受精,水生种类有体内或体外受精。 • 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 和多胚生殖等方式。 • 胚后发育差异很大,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 种类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和蛹期。
第二节 节肢动物的分类
• 有些种类胃内角质膜 增厚,形成骨板和 硬齿,碾碎食物, 特称为胃磨。
3.呼吸系统
• 叶鳃和丝鳃两种 , 由鳃 轴和鳃丝组成. • 从第二颚足→第五步 足 , 每足的基部都有一 对鳃.共7对。 • 水→鳃腔后面→鳃腔 前面 • 水流的动力:第二小 颚呼吸板的拨动。
4.体腔和循环系统
•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 • A. 围心腔三角形,位于头胸部后背.心孔三对,有活 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液呈蓝色,血清蛋白。 • B.动脉7条,前大动脉(1),触角动脉(2)、肝 动脉(2)。1条后大动脉,向下1条下行动脉。 • C. 血流方向由心脏—动脉—血腔—血窦—入鳃血 管—鳃—心孔—心脏。 • D.小型种类无循环系统,或只有心脏。
七、消化系统
• 1.多数节肢动物有6个直肠垫,回收水分。 • 2.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 管,直接浸浴在血液中,吸收尿酸和蛋白 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 一起由肛门排出。
八、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
• 多对心孔管状的心脏+心脏前端的动脉 • 1.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含血液,由囊胚腔和体腔 囊体腔(囊壁中胚层不形成体腔膜)混合而成 , 也称混合 体腔.内充满血液,又叫血腔。 • 2.开管式循环 : 血压低,所以在折断附肢时不会引起大量 失血,遇到敌害折断附肢是节肢动物的本能。是节肢动物 的一个适应性。 • 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六、排泄系统
• 1.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 由后肾管演变而来,如甲 壳纲的触角腺、绿腺,蜘 形纲的基节腺等.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由腺 体部和膀胱部组成。 ——肾口封闭含氮废物经 渗透进入腺体部,再由膀 胱部排出体外。
• 2.马氏管 昆虫、蜘蛛等以马氏管为 排泄器官。 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肠 (蛛形纲)或后肠(昆虫 纲)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 细盲管状结构,开口于中 后肠交界处,直接浸浴在 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 送入后肠,经肛门排出体 外。 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
5.排泄系统
• 1 对触角腺(位于第二 触角的基部) +1 对小 颚腺(壳腺)。 • 排泄物:绿色鸟氨酸 • 触角腺 = 腺体部 + 囊状 部(膀胱)+输尿管,开口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链状神经系统 : 脑 N 节 → 食道下 N 节 → 胸 N 节 (5个)→腹N节(6个) 。
• 感觉器官 : 复眼 , 平衡 囊,触毛等 • 平衡囊位于第一对触 角基节内 , 内有刚毛, 平 衡石.
• • • •
三叶虫亚: 甲壳亚门:螯肢亚门 多足亚门 六足亚门
一、有爪纲
• 1.体蠕虫形,1.5~15cm,不分节,分头、躯干两部分。 • 2.附肢不分节,只是中空的体壁突起。步足末短有爪。 • 3.体壁角质膜薄,与上皮、肌肉层构成皮肌囊。肌肉为平 滑肌。 • 4.有单眼,无复眼。 • 5.具2条神经干,无明显神经节。 • 6.消化管为1直管 • 7.后肾管开口于步足基部内侧。 • 8.有气孔约1500个,但不能关闭。 • 9.雌雄异体,多胎生,直接发育。
• • • • • • • • • 分类依据;呼吸器官,身体分区,附肢分为2亚门,6个纲 (一) 原节肢动物亚门 1.有爪纲: 体分头和躯干两部,蠕虫形,附肢不分节.如:栉蚕 (二) 真节肢动物亚门 2.三叶虫纲:触角一对,背面隆起,两侧倾斜,三叶状,如三叶虫。 3.肢口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附肢的基部在口的两旁.如:鲎 4.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以书鳃和书肺呼吸.如:蜘蛛 5.甲壳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具头胸甲,触角2对。如虾 6.多足纲:体分头部和躯干部,气管呼吸。如:蜈蚣,马陆 7.昆虫纲:分头,胸,腹,三对足,二对翅,一对触角。如:蝗虫,蜚蠊.
•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 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 4.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 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 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 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 节肢动物昆虫、马 陆、蜈 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 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 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 鳃、书鳃、书肺和气管都 是体壁的衍生物(图示)。
2.消化系统
• 组成: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 • 特点: • (1)食道短, • (2)胃大而复杂(贲门胃,幽门胃),贲门胃内 有角质突起,上面有齿,碾碎食物。幽门胃 内有刚毛,过滤作用。 • (3)有些种类胃内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 硬齿,碾碎食物,特称为胃磨。 • (4)消化腺为肝脏,消化和储存肠内已消化 的食物。
开管式循环血压较小,所以在折断附肢时不会引起大量失血, 遇到敌害折断附肢是节肢动物的本能。是节肢动物的一个 适应性。
• 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 血液经心脏——→动脉——组织间隙————→血腔—— →心孔——→心脏
九、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 • • • • 1.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脑分为 : 前脑:是视觉和行为的神经中心。 中脑:是触觉的神经中心。 后脑:发出神经至上唇和前脑肠。 2.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平衡和视觉 等。 • 复眼:辨别近处物体,由数以前计的小眼组成,辨色 • 单眼:辨别光线强弱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的一类动物。约100多万种,约占动物界的 85%左右。个体数量非常繁多,如蜜蜂的 种群。广泛分布于水、陆、空,绝大多数 分布于陆地。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发达坚硬的外骨骼: 1.角质膜: (1)上角质膜:蜡质,不透水。 (2)外角质膜:蛋白质和几丁质中沉积有钙盐,最坚硬。 (3)内角质膜:最厚,由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构成,无色 柔软,富有弹性。 2.作用: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
• 6.呼吸系统:小型的橈足类无呼吸系统。完全路生的用体 壁下陷形成的伪气管呼吸。高等的用鳃呼吸(足鳃、关节 鳃、胸鳃)。 • 7. 排泄系统:低等的种类为颚腺。高等的种类为触角腺 (绿腺),它包括端囊部、排泄管部(鸟氨酸)和膀胱部。 •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低等的种类为梯式神经系统 ,高等 的种类为集中式的链式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有嗅毛、 触毛、复眼平衡囊等,部分种类有单眼。 • 9.生殖和发育:除蔓足类和少数的寄生等足类外,均为雌 雄异体,需交配、受精,间接发育,经过幼体同沼虾。
7.生殖系统
• • • • 雄性:精巢位于围心腔的前下方 输精管开口于第五步足内侧 雌性:卵巢1个,• 输卵管开口第三步足内侧 发育:幼体类型较多,包括无节幼体、蚤 状幼体、大眼幼体等
(三)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 1.体外具坚硬的外壳 • 2.原始的种类体节较多 ,分节明显.高等的种类替节趋向愈 合,如: • 3.附肢的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从发生上看除第一触角为单 肢型附肢外,其余均为双肢型附肢(叶状或杆状),附肢特 化为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附肢具有不同的功能,如:19对 附肢的功能。 • 4.消化系统:小型种类的简单,大型种类的复杂. • 5.循环系统:小型种类无循环系统或有而不完整 ,有的只有 心脏而无血管.大型种类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浆中有血 红蛋白质和血兰蛋白两种呼吸色素 . 外骨骼中有血青素迂 热变成血红素,使虾体变红.
二、甲壳纲
(一)生活习性: (二)外形特征 • 分头胸部和腹部。共 20体节,头部6个体节, 胸部8体节愈合成头胸 部。具头胸甲,除尾节 外,各节均具有一对附 肢(共19对).头胸甲 具额剑(分类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