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运动生物化学第九章PPT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年龄(岁) 4~7 8~13 14~17
需糖量g/d 280~300 350~370 450~470
人体脂肪需求量的年龄变化
年龄
5~6岁 10~11岁 16~18岁
需脂肪量(g ·kg-1 ·d-1) 2.5 1.5 1.0
第九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 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 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 化学组成特点
(一) 体成分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一) 体成分
儿童 少年
成人
1. 体脂
>
体脂
体
成
分
2. 瘦体重 < 瘦体重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儿童 少年
成人
运 动
骨 : 水分、有机成分比例 > 水分25%、有机成分比例30% 骼: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 无机盐比例45%、骨钙化程度
适宜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两个 方面:
①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
②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控制,使机体 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二)休息间歇:
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而评定恢复速 度采用半时反应。
1、磷酸原的恢复(20-30s/12s) 2、肌糖原的恢复(短时间极限强度5h,长时间
2、脂类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 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
3、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蛋白质的合 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
蛋白质需求的年龄变化
年龄
6个月 4~7岁 8~12岁 12~15岁
成人
需蛋白质(g/d)
2.0~4.0 4.0~6.0
3.0 2.25 1.0~1.5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2、运动时肝糖原的释放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肝糖原的分解占90%,但肝
糖原排空很少。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当大强度运动
40分钟后,肝糖原的分解逐步减小,肝糖原接近排空
是不同的。这与专项训练特点、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
的合理性关。
磷酸原系统中,ATP供能的效率为49%,CP再合成
ATP的效率为85%;糖酵解供能的效率为24%;糖的有
氧氧化供能的为29.5%。
作业
1、人体有哪三大供能系统?其主要的供能特点有哪
些?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供能的影响。
2、试述糖、脂肪、蛋白质有氧分解及能量生成的简
第四节、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人体内各系统的供能能力,参与供能的程度以及能
量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而代谢过程又是决定运动完整能版课力件pp的t 主要因素。
17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1)能源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如ATP、CP和肌 糖原在骨骼肌中的数量;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如神经、激素、酶、内环境及各器官之间的协调等; 3)运动后代谢供能能力的迅速恢复。 1、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功率。 磷酸原﹥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 并且,最大输出功率呈50%的递度下降。 2、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数量及维持运 动的时间限度
不同的能源物质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可提供ATP的数 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脂肪的有氧氧化﹥肌糖原 的有氧氧化﹥肌糖原酵解﹥磷酸原系统 二、运动时有氧代放和无完整氧版课代件pp谢t 的能量利用效率 18
运动时能量利用效率是指人体内代谢过程提供的输
出功率转变为实际运动时功率的多少。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物化学特点与评定

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 管健康。
力量训练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身体稳定性。
柔韧性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提高关节灵活性和肌肉伸展性,预防运 动损伤。
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2
保持充足水分
中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应随时补充水分,避免脱 水。
促进骨骼健康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 骨质疏松的风险,有助于维护骨骼 健康。
体育锻炼对代谢能力的影响
提高能量代谢水平
运动能够促进能量代谢, 提高脂肪和糖类的氧化分 解能力,减少体脂含量,善血糖和血脂 水平,降低糖尿病和心血 管疾病的风险。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推广科学化锻炼方法需要加强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运动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运 动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社区化锻炼设施的建设
建设适合中老年人使用的社区化锻炼设施,包括健身器材、户外运动场 地和室内运动场馆等。
设施应考虑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安全需求,提供舒适、便捷和多样化 的运动选择。
社区化锻炼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强资金投 入、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好的运动环境和服务。
运动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 和营养物质吸收,提高身 体对食物的利用率。
体育锻炼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调节内分泌系统
促进睡眠质量
运动能够刺激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如 增加生长激素、睾酮和胰岛素等激素 的分泌,从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运动能够调节睡眠节律,改善睡眠质 量,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改善心理健康
运动能够促进身体释放内啡肽等神经 递质,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有助于 维护心理健康。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1)幻灯片PPT

〔第08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08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那么 与意义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分 析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
第四节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
第08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那么与 意义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分析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1、评评定定原那:催化ADP+CP↔ATP+C 。 ◎ 效应:运动负荷越大,血清CK活性越大。正 常值在100IU/L以下,假设超过300IU/L说明负荷 过大,可能存在过度训练。 ◎ 机制:肌细胞膜损伤,膜透性增大。
尿肌酐〔P206〕
◎ 来源:CP→肌酐+Pi〔测量尿肌酐可间接了解 体内CP含量〕 。 ◎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 酐的毫克数。 运动成绩与尿肌酐含量高度相关。
第08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那么与 意义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分析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
1、意义
第四节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2、化方法综合评定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P214-218〕
意义:使评定更加科学、合理。 方法:〔1〕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P216表8-4-1〕,以 确保测验方案的有效性。〔2〕进展预备测验,并依据测验结果微调 测验方案,以确保测验方案的可靠性与客观性。〔3〕按测验方案的 要求认真组织测验。〔4〕对测验结果作出综合评价〔P217表8-4-2、 表8-4-3、表8-4-4〕。
第08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那么与 意义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分析
第八章生物的运动ppt课件

蛇无足,它依靠身体的肌肉收 缩,牵动骨胳与腹部鳞片的协 调运动,作“之”字形扭动爬 行、或直线前进、或在沙地上 作“蟹步”横行
横着走
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a.地磁场说 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漫 长岁月中,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的倒转使许多生物 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螃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它的内 耳有定向小磁体,对地磁非常敏感。由于地磁场的倒转,使螃蟹体 内的小磁体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场倒转中生 存下来,螃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干脆不前进,也不后退 ,而是横着走。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机质:占1/3(能燃烧) 无机质:占2/3(不能燃烧)
有机质:骨胶原纤维、胶原蛋白等— 弹性、韧性。 无机质:碱性钙盐(磷酸钙、碳酸钙等)—硬性、脆性。
骨的特性: 硬度和弹性
骨的生长 长粗: 骨膜的成骨细胞
长长: 骨端软骨层的成骨细胞
幼儿有机物超1/3与无机物不到2/3 成年人有机物约1/3与无机物约2/3 老年人有机物不到1/3与无机物超2/3 所以:儿童的骨容易变形;老人的骨容易骨折
❖ 水生动物适应水生环境,它们的运动 方式以 游泳为主,游泳的方式也各具 特色,如鱼靠鳍的摆动、海龟靠四肢 的划动等。
请同学们选择正确的远动方式,若 正确的会继续下一题,请回答错误 的同学表演节目。
动物的运动方式
空中飛 跳、走、爬
水中游
动物的运动方式
空中飛 跳、走、爬
水中游
动物的运动方式
空中飛 跳、走、爬
支持、保护枢纽、运动 贮99%钙,还有磷等。
一、概述
(一)骨 成人骨共206块,分为 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运动生物化学第八章

女性<110 g/L,
14岁以下男女<120 g/L,
(3)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
最适宜发挥人体最大有氧代谢能力的Hb值:男
运动160g/L、女运动员140g/L左右
亦有人认为,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60g/L
时,机能状态处于最佳,而140 g/L时处于亚理想
值。
(二)血红蛋白指标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赛前调整期 Hb(g/L) 血尿素 (mmol/L) 162±11 4.82±0.98 151±13 4.26±1.07
四、尿蛋白
(一)概述
尿蛋白:尿液中的蛋白质
1、运动性蛋白尿 概念: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 特点:在运动后能迅速地自行复原。
正常成人尿中蛋白质含量极少,运动 员无疲劳时尿内蛋白质含量也很少, 采用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称为阴性 尿。
乳酸水平下成绩下降,耐力训练效果不佳,运动员
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和耐力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六)以乳酸阈为标准监控耐力训练强度
强化耐力训练:即乳酸阈强度训练,在长跑或超
长距离跑时,影响耐力训练效果。无氧阈强度训 练一般每周安排1-2次即可。 一般性耐力训练:强度低于乳酸阈强度10%-15%, 训练时间每次不应少于30min。 恢复性耐力训练:强度低于乳酸阈强度的20%25%,训练时间每次不应少于30min。
(三)生化评定的综合性和长期性
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
(二)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
监控运动负荷及对负荷的适
应状态
评定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状况
(三)评价运动效果的依据 (四)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 (五)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提高能量代谢效率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中酶的活性 ,提高细胞对氧的利用效率, 促进能量代谢的效率和速度。
改善心肺功能
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 心肺的摄氧能力和排碳能力, 从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促进脂肪氧化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脂肪酸的 利用,促进脂肪氧化供能,减 少体内脂肪堆积。
增强抗疲劳能力
细胞膜
是细胞的边界,负责物质进出细胞。在运动中,细胞膜的通透性增 加,以适应能量需求和物质交换。
线粒体
是细胞的“能源工厂”,负责产生ATP。在运动中,线粒体的数量 和功能会得到增强,以提高能量供应。
溶酶体
是细胞的消化系统,负责分解衰老的细胞器和外来物质。在运动中, 溶酶体的活性可能会增加,以清除运动中产生的废物。
体健康。
02
个性化运动计划制定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标,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提高健
身效果。
03
运动营养与健康
通过提供科学的饮食建议和营养补充方案,帮助大众在健身过程中保持
良好的营养状态。
运动生物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动生物化学将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运动过程中肌 肉疲劳和损伤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提 供理论支持。
促进全民健身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运 动中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为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 开展提供指导。
运动生物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运动生物化学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 们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三组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方案
第一项 速度 力量 耐力
第二项 力量 速度 力量
第三项 耐力 耐力 速度
运动员经过3个月训练后身体机能水平都有一定的 提高,但第1组除了无氧代谢能力增加外,有氧代谢能 力也较其余两组有明显改善。
运动训练的负荷相同时, 训练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同 也会影响训练效果。 从生物化学观点来看,首 先应进行速度练习,最后 进行耐力训练。
2.脂类代谢
构膜的主要物质 对神经系统更为重要
脂肪需求量的年龄变化
年龄
需脂肪量(g · kg-1 · d-1)
5~6岁 10~11岁 16~18岁
摄入不足
2.5 1.5 1.0
影响发育
脂肪过多→肥胖→血脂升高
儿童少年运动时脂类代谢的特点
脂肪动员与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在运 动中,儿童少年更多地依靠脂肪酸氧化来供能,从而 可以补偿运动过程中糖酵解能力的降低,维持适当的 血糖浓度,对维持儿童少年的耐力性运动能力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有氧和无氧代 谢的能力。 但是,其有氧代谢能力的可训性与机体的生长发育 程度有关。 所以,儿童不宜过早的进行大强度的耐力训练,而 要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三、儿童少年代谢调节的特点
激素调节 • 激素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与物质
代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生长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蛋
势
弹性大而硬度小 不易完全骨折 易弯曲变形
2. 肌肉
结 构 特 点
功 能
含水量较多 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类较少 肌原纤维少
收缩能力弱 耐力差 易疲劳 恢复快
二、儿童少年的代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物质代谢的特点
1. 糖代谢
肌糖原含量低
糖酵解酶活性 低(特别是 PFK)
糖酵解能力低于 成人,且年龄越 小差别越明显
超负荷原则 专门性原则
科学训练
全面训练原则 可逆性原则
二、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的生化依据
不宜过多地采用耐力性、力量性练习,特别要避免单 调、静止的力量练习。 有氧代谢的低负荷、多次重复(12-15次)的力量训 练对儿童少年的身体机能有益无害。
三、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
(一)运动负荷和强度 • 1.注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一、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
(一)磷酸原供能能力的间接 测定
• 根据马格丽娅(Margaria) 台阶实验测定运动时最大输 出功率。
• 最大功率输出越大,ATPCP供能能力越强。
(二)用血乳酸来评定无氧代谢能力
采用血乳酸含量来评定运动员糖酵解的能力。 400m全力跑后血乳酸浓度低于10mmol/L,说明糖酵解 能力低,如达14~15 mmol/L,说明糖酵解能力高。
白质合成,脂肪动员和糖异生等 的作用。
运动对GH分泌的影响
运动训练并不能改变儿童 少年安静时GH的分泌水平,但 是急性运动可以促进儿童少年 GH的分泌,从而使血清GH浓度 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机体的 生长发育状况有关。
性激素
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的是雄性激素, 其主要成分是睾酮。 肌肉、骨骼生长明显加快,瘦体重、 肌肉力量明显增加,运动能力增强; 男女之间性激素分泌水平的差异,是 导致男女运动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 一。
但是青少年运动员在全力跑400m的成绩和成人基本相同, 但跑后即刻及其恢复期中的血乳酸值均低于成人,在评定 时必须注意。
二、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
(一)乳酸阈
乳酸阈功率或跑速是评定有氧代 谢能力的方法。 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则 有氧能力越强。 与成人相比,儿童少年的乳酸阈 明显低于成人。
(二)12min运动测试法
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儿童少年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 生长发育。
但是,长期大强度的训练会影响儿童少年性激素的分 泌,从而延缓其生长、发育。
在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 ,增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供给。
第二节 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 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
一、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
最适宜的运动持续时间; • 2.同一时间的运动注意强度
的掌握,使机体出现最明显 的超量恢复。
(二)休息时间
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能源物质 的恢复速度。
儿童少年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和 乳酸的消除速度比成人快。
适当缩短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 增加运动密度来提高运动负荷。 距离或时间应比成人短一些。
四、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的生化分析
第八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 生化特点与评定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2.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 3.掌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
化依据及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常用的评定方法; 4.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育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
据
运动系统
氧运输系统
运动能力
可氧化的肌糖原 含量低
糖的有氧氧化能 力低
血糖的维持
肝糖原的储量低
中枢神经系统摄 取血糖的比例高
儿童少年维持血糖的能力低
在长时间运动时,年龄越小 越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
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宜进行长 时间的耐力运动
儿童青少年糖需要量
年龄(岁)
4~7 8~13 14~17
糖需要量g/d
280~300 350~370 450~470
12min运动测试法是评定机体最大 有氧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 12min跑的距离越长,跑后血乳酸 消除速度越快,这是有氧代谢能 力强、身体机能状态好的表现。 反之,是有氧代谢能力差、训练 水平低的表现。
三、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
(一)血红蛋白
Hb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与 耐力有密切关系。 儿童少年在体育锻炼中,Hb含 量增加,是体育锻炼效果好和 身体机能增强的一种表现。
儿童少年体内水的含量
水占成人体重百分比
40%
水
60%
儿童少年需水量年龄变化(g·kg-1·d1)
年龄(岁)
需水量
6
100~110
14
70~80
18
40~50
在运动后应及时补水,以免造成累积性脱水,影响运动能力
水代谢的神经调节不完善
酸碱平衡
耐酸能力差 因此,儿童少年的耐酸能力是
限制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物质、能量代谢
神经、体液调节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
(一)体成分
与成人相比: 儿童少年体脂比例高,瘦体重
相对较低; 青春期:
男孩体脂减少,瘦体重增加; 女孩相反。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1.骨骼
儿童少年,5:5
有机物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成年人,3:7
培养 正确 的身 体姿
2.0~4.0 4.0~6.0
3.0 2.25 1.0~1.5
摄入不足
发育迟缓
4. 水盐代谢
儿童和成人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出汗量
900 800 700 60பைடு நூலகம் 500 400 300 200 100
0 儿童
成人
系列1
因此,儿童少年在运动时排汗量比成人低,故在高温、 高湿环境下运动,常因散热慢而发生中暑。
儿童少年骨骼肌中LDH和PFK的活性以及肌糖原含量 低→糖酵解能力低。
2. 有氧代谢
儿童少年有氧代谢能力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增强,但女孩的耐力始终低 于男孩。 a、VO2max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但肌糖原储备量少,所以儿童的耐 力相对较差 b、Hb值低于成人,影响了氧的运输 能力。
3.运动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有效防止肥胖的发 生,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主要物质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百分比
45%
55%
蛋白质 其它
蛋白质占细胞干重百分比 20%
80%
其它 蛋白质
正氮平衡: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
蛋白质需求的年龄变化(g/kg)
年龄
需蛋白质
6个月 4~7岁 8~12岁 12~15岁 成人
血液 碱储 备低
(二)能量代谢特点 1. 无氧代谢
儿童少年骨骼肌中能源物质的含量和动用量与成人的对比关系
能源物质 ATP CP 糖原
安静肌中的含量 不随年龄变化
低于成人 低于成人
运动时的动用量 与成人相同
与成人相同或较低 远远低于成人
故儿童少年ATP-CP系统供能能力较成人低。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好运动强度,以保证运动量的 完成。
(二)血脂
动脉粥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血脂水平 密切相关,且从儿童早期就已经开始 。 儿童少年时期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与肥胖有密切关系 。 儿童少年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血脂成 分中TC和TG趋于健康水平,HDL-C 含量升高,而LDL-C含量下降是体育 锻炼效果好的良好表现。
本章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