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医家及其著作总结(考研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相同时期研治痢疾而卓有成就的医家泛称为痢疾学派。
痢疾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就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知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释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闻名于世。
兴学“六气皆蔗茅火”说道,医治借助温热,世人亦称作温热派遣。
刘河间,金知名医家,著存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义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蔗茅火”。
(三)极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擅于运用汗、调侃、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上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于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就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风寒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明朗,在其构成发展过程中,又分成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风寒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深入探讨温疫病著称。
风寒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风寒病(包含湿热病)的出现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知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道为公元541~682年。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个学派学说。
这些学说各有特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一、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阐述。
该学派主张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其中重要的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张仲景医学派张仲景医学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学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
该学派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派核心学说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
三、孙思邈医学派孙思邈医学派以《千金方》为代表,该学派注重治疗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研究。
孙思邈强调养生和预防,提出“上工下农,下工上草”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重要学说包括:方剂学说、药物运用学说、养生学说等。
四、杨氏医学派杨氏医学派以杨继洲为代表,强调“形训”即形态诊断。
该学派注重观察患者的体态特征、脉象、舌象等,通过形态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核心学说包括:形态诊断学说、形态辨证学说等。
五、四气学派四气学派是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其学说结合自然气候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四季气象的变化来辨证施治。
核心学说包括:四时辨证、四气运用等。
六、昆仑派昆仑派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的一支代表派别,以金匮派为代表,强调运用养生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核心学说包括:养生学说、四时调摄等。
七、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以扁鹊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察,重视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学说主张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成中医大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手段。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学说。
其中,成中医大为我国中医学研究机构之一,下面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1. 张仲景学派张仲景被誉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必读的重要经典之一。
张仲景学派重点研究热病和传染病的诊治,强调用寒热、表里、阴阳来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
他提出的“表里分证”和“阴阳调理”理论,成为后世医家研究疾病的基础。
2. 孙思邈学派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深受医者的推崇。
他主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观察疾病:宏观上要关注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微观上要研究脏腑经络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他对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偏向于使用药物,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和毒性的控制。
3. 千金方学派千金方是一部收集了各种名医良方的医学经典,成为了中医临床的宝库。
千金方学派的研究重点在于方剂的应用和调配,追求用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观点。
他们追求将各种药物进行巧妙地配伍,使它们之间的药性能够协同增效。
4. 五行学派五行学派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基础理论,研究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克关系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这个学派强调疾病的防治要根据不同的五行属性进行调节,通过平衡五行,调理脏腑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中药学派中药学派注重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治法,探索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
他们将中药和中医结合起来,认为中药中的活性物质能够对疾病产生特定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派在中药炮制、药材质量鉴定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以上是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整理。
这些学派和学说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推动中医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医家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伤寒贯珠集》
将《伤寒论》的内容以串珠的 形式进行编排和注解,方便读 者学习和理解。
1 2 3
张从正
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病由邪生, 攻邪已病”的观点,强调祛邪的重要性。
学术贡献
张从正在临床上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 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其他代表人物
除了张从正外,攻邪学派还有其他代表人物,他 们在学术上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学派的发展。
代表著作与临床应用
以广泛流传。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学家,其所著《千 金方》对伤寒学派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成无己
宋代伤寒学家,首次全面注解 《伤寒论》,为后世伤寒学派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代表著作与学术价值
《伤寒论》
伤寒学派的经典之作,系统阐 述了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伤寒明理论》
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深 入阐释,为伤寒学派的理论研 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要特点及影响
特点
各个医家学派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各具特色,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攻邪学派、补土学派等,它们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医家学派的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 学术资源和临床经验,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代表性著作简介
代表著作
01
《儒门事亲》是攻邪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系统阐述了攻邪学
派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02
攻邪学派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实证疾
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研究与应用
(完整word)方剂考研总结,推荐文档

《方剂》考研总结(完结版)123、456、7、8、9、101112第二章解表剂考点、易错点归纳:1、麻黄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缓峻以防伤正、②调和诸药2、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①胃气已和、②津液得通、③营卫和谐3、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若“项背强几几”宜加用葛根4、“散中寓收”的方剂是:小青龙汤5、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的药物组合:干姜、细辛6、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7、均为表寒里热的是:①九味羌活汤、②大青龙汤8、吴瑭所称“辛凉平剂”是银翘散,“辛凉轻剂”是桑菊饮9、“辛凉重剂”指麻杏石甘汤(吴瑭:白虎汤)10、银翘散和桑菊饮五位共同药物: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11、败毒散的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12、败毒散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13、败毒散可用于:①虚人感风寒湿邪者、②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逆流挽舟”)14、再造散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15、再造散含有的药物:熟附子、煨生姜16、升麻葛根汤配伍升麻的意义:①散风邪、②透疹、③解毒17、组成含有桔梗、枳壳的方剂:①败毒散、②杏苏散、③血府逐瘀汤第三章泻下剂考点、易错点归纳:1、大承气汤的煎煮法: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小承气汤的煎煮法:厚朴、枳实、大黄同煮调胃承气汤煎煮法:先煮大黄、甘草,后内芒硝2、大陷胸汤的煎煮法:先煮大黄,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3、大黄牡丹汤配伍大黄的意义:泻除湿热瘀结(泻热除湿,通肠逐瘀)4、大黄牡丹汤的功效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5、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的:①温脾汤、②实脾散6、十枣汤适用于:①悬饮、②实水,一身悉肿7、十枣汤服药时间:平旦8、济川煎配伍当归的意义:①补血润燥、②润肠通便9、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攻下的方剂是:黄龙汤10、新加黄龙汤的“三参”:人参、玄参、海参天王补心丹的“三参”:人参、玄参、丹参11、新加黄龙汤冲服参汁(人参)的用意:①振奋胃气新加黄龙汤冲服姜汁的用意:①振奋胃气、②防止拒药12、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①大承气汤、②小承气汤、③麻子仁丸、④橘核丸、⑤枳实消痞丸(失笑丸)第四章和解剂考点、易错点归纳:1、小柴胡汤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2、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共同的药物:黄芩、半夏、生姜3、组成含有人参、半夏、生姜的有:①小柴胡汤、②旋覆代赭汤4、组成含有人参的有:①小柴胡汤、②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5、小柴胡汤可治疗病证: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热入血室、③黄疸、④疟疾6、四逆散配伍柴胡的意义:①透邪升阳以舒脾、②合芍药疏肝理脾、③合枳实升降调气7、【选择】A.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B.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四逆散:二者均不可吴茱萸汤:二者均可8、【多选】A.温脾汤 B.四逆散 C.理中丸 D.健脾丸组成不含干姜的有:B.四逆散、D.健脾丸9、【单选】A.咳者,加杏仁 B.悸者,加桂枝 C.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D.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不属于《伤寒论》原文的:A.咳者,加杏仁(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10、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①苦辛并用、②寒热并用、③补泻并用1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①平调寒热、②散结除痞12、生姜与干姜同用的方剂: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一两13、体现辛开苦降配伍方法的方剂是:①半夏泻心汤、②小陷胸汤、③枳实消痞丸14、痛泻要方配伍防风的用意:①辛散肝郁、②香舒脾气、③燥湿助止泻15、逍遥散配伍薄荷的用意:①疏散郁遏之气、②透达肝经郁热逍遥散配伍烧生姜的用意:①温运和中、②辛散达邪第五章清热剂考点、易错点归纳:1、白虎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护中、②缓峻2、生地、麦冬、玄参同用的方剂是:①清营汤、②新加黄龙汤、③、④百合固金汤3、清营汤配伍银花、连翘的用意:①清热解毒、②透热转气4、银花、连翘同用的方剂是:①清营汤、②新加香薷饮、③56、组成含有竹叶的方剂是:清瘟败毒饮7、黄芩、大黄、连翘、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凉膈散、②8、大黄、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十灰散、②八正散、③凉膈散、④茵陈蒿汤9、患者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便秘导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用:凉膈散(导赤散×)10、凉膈散配伍大黄的用意:以泻代清茵陈蒿汤配伍大黄意在:泻热逐瘀1112、②火郁发之、③引药上行13、普济消毒饮中须用酒炒的药物是:①黄芩、②黄连1415、瓜蒌根在仙方活命饮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清热散结16、【选择】A.滋阴疏肝 B.补脾泻肝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龙胆泻肝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蒿芩清胆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两个都选17、【单选】A.羚角钩藤汤 B.镇肝息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真人养脏汤 E.大定风珠组成不含白芍的方剂是:C.龙胆泻肝汤18、【多选】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八正散 D.小蓟饮子组成含有生地、木通的方剂有:ABD(八正散×,有木通无生地)19、【多选】A.龙胆泻肝汤 B.桃核承气汤以君药和主要功效命名的是:ABC(注意:20、【多选】A.泻心火 B.泻肝火 C.清胃热左金丸中黄连的治疗作用:C.清胃热、21、一小儿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以选用:泻白散(麻杏石甘汤×)2224252627、真人阳脏汤与芍药汤的共同点:①用当归、芍药、木香调气和营、②用芍药、甘草和中缓急而止腹痛29、【单选】A.凉膈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内用槟黄)30(清热燥湿,凉血止痢×)31、【多选】A.3233、导赤散主治心经有热之症,属于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水虚火不实者34、【单选】A.清肺泄热 B.生津止渴 C. E.利湿消痈《中药学》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35、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是:①黄连解毒汤、②当归六黄汤(三黄泻心汤:芩、连、大黄)36、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①当归六黄汤、②百合固金汤(天王补心汤×,二冬不是二地)37、【多选】A.秦艽鳖甲散 D.清瘟败毒饮组成含有丹皮的有:BCD(3839、【单选】A.仙方活命饮 B.四妙勇安汤 C.五味消毒饮 D.凉膈散 E.以水都不是银花、连翘、当归同用的方剂是:E.以水都不是(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40、【选择】A.黄芩、黄连、黄柏 B.黄芩、黄连、栀子 C.黄连、连翘、甘草 D.黄芩、黄柏、栀子 E.黄芩、栀子、连翘清瘟败毒饮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E.黄芩、栀子、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凉膈散: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薄荷、竹叶、炙甘草、白蜜├普济消毒饮:酒黄连、酒黄芩、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甘草、桔梗、陈皮、升麻、柴胡└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知母、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栀子、黄芩、黄连、连翘、竹叶、玄参、桔梗、甘草40、【选择】A.黄连、黄柏 B.黄芩、栀子 C.黄芩、连翘 D.石膏、知母 E.生地、当归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B.黄芩、栀子龙胆泻肝汤与血府逐瘀汤中均含有的药物:E.生地、当归41、【多选】A.凉膈散 B.清胃散 C.泻白散 D.普济消毒饮方药配伍寓“火郁发之”之义的方剂是:BD(2011版答案:凉膈散、清胃散、普济消毒饮)题目存在争议,详见《傲视宝典》P767。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介绍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简介《千金要方》唐朝所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习业》,是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
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书中内容既有、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千金要方》30卷,该书第1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1卷及针灸2卷。
共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
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
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理论基本确立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问世
2、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3、《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医学典籍,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先导,提出君臣佐使
4、《52病方》现存最古老方书,载药242种
5、诗经——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6、《难经》秦越人(扁鹊)——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7、《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张机)——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确立六经辨证纲领,被推崇为“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8、《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提出七情
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首创诸病通用药
10、雷敩,《炮制论》中药炮制专著
1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记载穴位349,《针灸大成》359,《针灸逢源》361)
12、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现代青蒿素研制提供经验。
简、便、廉、效是其显著特点
13、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分24脉象
14、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方书
1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1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7、唐,《新修本草》(《唐本草》)——最早药典,采用图文对照
18、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十类”(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十剂”)
19、宋。
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20、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而成的药典
21、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22、元《饮膳正要》首次记载蒸馏法工艺治酒
23、《本草衍义》按照年龄、体质、疾病等决定药量
24、南宋,催紫虚《崔氏脉诀》分类论述24脉
25、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绘脉图33种
26、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出处)——存最早儿科专著
27、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以君臣佐使来辨析药方;明确提出七方(始于《黄帝内经》)
2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29、元,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第一部专著
30、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十怪脉”
31、明,朱棣《普济方》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
32、吴昆《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33、明,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歌”,提出“新方八略”八阵
34、明,李时珍《频湖脉学》论述27脉;《本草纲目》载药1892,吸收番红花,曼陀罗等外来药
35、明,李中梓,《诊家正眼》28脉象
36、《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最大炮制专著
37、清、叶桂(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38、清,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先例
39、陈修园著作许多学习方剂学的参考用书
40、清,喻嘉言《寓意草》当时最完整病历书写格式
41、现存最早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
42、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洗冤录》
4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淤血理论(补阳还五汤)
44、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45、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46、《本草品汇精要》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47、《白猿经》记载乌头碱结晶
48、《滇南本草》内容最丰富古代地方本草
49、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本草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