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群体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3篇

生物学特性)第一篇: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属于膜翅目花蜜蜂科,是人类的重要农业和环境保护生物。
蜜蜂主要分为蜜蜂女王、蜜蜂工蜂和蜜蜂雄蜂三种,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命特性。
首先,蜜蜂的寿命因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
蜜蜂女王寿命较长,可以生存长达3-5年,而蜜蜂雄蜂的寿命只有1-2周左右。
蜜蜂工蜂的寿命通常为1个月左右,但是在生产季节里为了采食花蜜能够向外延长生命,而在非生产季节里为了节省食物会被蜜蜂群体淘汰。
其次,蜜蜂有很强的交流和组织能力。
蜜蜂以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通过向蜂王释放信息素来维持整个蜜蜂群体的稳定。
蜜蜂群体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每个蜜蜂的能力。
蜜蜂女王主要负责生产卵子,蜜蜂工蜂主要负责采集花蜜和花粉,并建造巢穴和维护生物环境,蜜蜂雄蜂主要负责交配。
第三,蜜蜂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蜜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整自身行为。
蜜蜂不仅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自身采食花蜜和带回巢穴进行存储和蜜化,为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服务。
综上所述,蜜蜂是一种高度进化的昆虫,具有很强的交流和组织能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老鼠的生物学特性老鼠是哺乳动物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可以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老鼠主要分为田鼠、家鼠和黑鼠三种,它们在生命特性上的差别也很大。
首先,老鼠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
老鼠体型小,胆子大,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中活动,并且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寻找食物和水源。
老鼠对食物非常敏感,可以通过嗅觉和味觉分辨食物的新鲜度和可口度,因此可以在各种垃圾和残渣中生存,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次,老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
老鼠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后代,并且它们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老鼠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能力,它们可以在人工和自然环境中共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熊蜂生物学常识——认识熊蜂家族

中国蜂业55一、熊蜂家族概况膜翅目昆虫中个体性别由蜂王产卵决定,雄蜂属于单倍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雌性个体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蜂群中的工蜂虽然也属于二倍体,但它不能交配,所以只能产雄蜂卵。
当群体达到竞争点后,蜂群中便会出现工蜂产卵的现象。
所以,竞争点出现后蜂群中的雄蜂很大一部分是工蜂产卵形成的。
Owen 和Plowright 研究表明,B. melanopygus 熊蜂群体中19%的雄蜂都是工蜂的后代,B. norum 熊蜂群体中的雄蜂几乎全是蜂王产卵孵化而成。
不同品种熊蜂群培育的雄蜂和蜂王的数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取决于群势大小,小群很难繁殖后代,中等群势一般只培育雄蜂,只有群势足够大的蜂群才能培育蜂王和雄蜂。
培育的子代蜂王在羽化出房后外出进行采集活动,但返巢时间不固定,可能是晚上也可能是白天的任何时间。
它们并不向原蜂群提供食物,而是将自身采集的花粉和花蜜经消化后转化成自身体内的脂肪储存起来。
子代雄蜂在蜂群中的作用很少,仅仅在维持子脾的恒定温度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当雄蜂性成熟后,它们会离开巢穴并一去不复返,它们往往会笨拙的采集花朵上的花蜜来填饱肚子,然后等待时机与蜂王交配。
雄蜂外出交配的方式与行为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但多数雄蜂都会在清晨时分在许多地方(叶片、石头、篱笆桩或树干上)布置信息素,然后一直往返于各个布置点间巡察等待处女王。
通常情况下,相同地区众多雄蜂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相同的信息素布置点,这就导致在同一个信息素布置点有许多雄蜂。
信息素由雄蜂唇腺分泌,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但主要成分是脂肪酸衍生物、萜烯醇及酯类化合物。
不同熊蜂的信息素具有不同的气味,这些信息素的味道很大,甚至人类的鼻子都能够闻到。
除了气味之外,不同熊蜂巡察飞行的高度也不尽相同,例如B. lapidarius 熊蜂一般在与树顶相同的高度飞行,但长颊熊蜂大约在地面上1m 高的位置飞行。
有研究熊蜂生物学常识——认识熊蜂家族推测,不同蜂种特异的信息素以及特有的雄蜂巡察飞行高度有助于处女王识别同一蜂种的雄蜂并进行交配。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介绍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介绍
蜜蜂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
工蜂形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
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足三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
腹部圆锥状,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节,末端尖锐,有毒腺和螫针;腹上有蜡板四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
蜂王,体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长,生殖器发达。
雄蜂较工蜂稍大,头呈球状,复眼很大,尾端圆形,无毒腺和螯针。
蜂王与雄蜂的口器,均退化,足上无采贮花粉的构造,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
三型蜂的发育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当春夏蜂群兴旺时,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只蜂王,上万只工蜂以及千百只雄蜂。
蜂王与工蜂、雄蜂是容易区别的,它比工蜂大得多,虽无雄蜂那么宽,但比雄蜂长,它的腹部为长圆锥形,它比雄蜂或工蜂更象胡蜂,蜂王弯曲的螯针不象工蜂的那样,仅略为有点倒剌,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
行动虽然显得缓慢,不慌不忙,但必要时,运动得却非常敏捷。
蜂群内的全部卵都是由蜂王产下的,它在空中飞翔时与几只雄蜂成功地交配过,就能获得供其一生之用的精子。
某些高产蜂王,在短时期内可产1500-2000粒卵。
已交配产卵的蜂王,在不受打扰时,可以在蜂箱里含有最幼小的蜂子脾上或附近找到它,通常由幼年工蜂组成
1。
蜜蜂的种类

蜜蜂的种类一、蜜蜂分类地位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蜜蜂总科(Apoidea)、蜜蜂科(Apidae)、蜜蜂亚科(Apinae)、蜜蜂属(Apis)。
蜜蜂属在生物学特性上,都是营社会性生活,能泌蜡筑巢,巢脾由上而下纵向发展,其两面均具六棱柱形巢房,且共用边、共用底;采集、酿制、贮藏蜜粉积极。
二、蜜蜂的种类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Apis)和第一个种(Apis mellifera L.)。
至1980年,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种类的证据不足等原因,所以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东方蜜蜂(Apis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985年,中国的学者对采自云南的6种蜜蜂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
1988年国外的学者又确立了由Buttel-Reepen 1903年描述并定名的Apis indica-koschevnikovi蜜蜂为独立的蜂种——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至此,世界上确立了蜜蜂为7种。
当今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7个明确的现生种(依定名先后)为: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小蜜蜂A.florea Fabricius 1787大蜜蜂A.dorsata Fabricius 1793东方蜜蜂A.cerana Fabricius 1793黑小蜜蜂A.andreniformis Smith 1858黑大蜜蜂boriosa Smith 1871沙巴蜂A.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1906(现生种:指地史上出现的种,已发现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种)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Koeniger and Koeniger)和马来西亚的丁格(Tingek)报道了他们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Koeniger and Koeniger)。
胡峰有哪些生物学特性(一)

胡峰有哪些生物学特性(一)群体组成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
以墨胸胡蜂为例,三型蜂的发生及其作用如下。
蜂王:越冬后的蜂王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和补充营养后,各自寻找相对向阳避风的场所营巢,边筑巢边产下第—代卵,还担负御敌捕猎食物,饲育第一代幼虫和羽化不久的工蜂等内外勤一切工作,它是这时巢内唯一的成年蜂。
从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数个体与雄蜂交尾成功成为当年正常产卵的首批新王,接着越冬蜂王被交替了。
因此从第二代起,胡蜂就出现多王同巢产卵繁殖,最多可达几十只蜂王同巢产卵繁殖。
其蜂王的卵巢管多为12~16条,仅占意大利蜜蜂蜂王卵巢管数的1/25左右。
雄蜂:墨胸胡蜂第三代就出现雄蜂100多只。
它是第二代雌蜂中未经交尾授精的个体产卵繁育而来的,它们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少数雌蜂交尾,亦可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交尾后不久陆续死亡,而最后一代雄蜂数里多占总蜂数1/6~1/5。
可见,墨胸胡蜂一年中雄蜂至少发生两代以上。
工蜂:专司扩大蜂巢的建筑、饲喂、清巢、保温、捕猎食物、采集、御敌和护巢等内外勤活动。
这些工蜂性情暴烈凶狠,螯针明显,排毒量大,有攻击力,第一代的成蜂全为担任内外勤工作的工蜂。
第二代雌蜂中除少数交尾成功成新蜂王和个别个体未经交尾产雄性卵的雌蜂外,余下大部分是工蜂。
营巢黑盾胡蜂或墨胸胡蜂顺利越冬的受精雌蜂,最早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单独觅寻屋檐下或避风向阳的小灌木、灌木枝干上第一次筑巢并开始产下第一代卵,这时蜂巢单脾悬挂,巢房口向下,巢房数仅20~30个。
整个巢脾边缘开始有巢壳,但仍自然可见巢内蜂王逐房饲喂幼虫的情况。
第二代出现第二片巢脾(有的还筑成第3片巢脾),总巢房数100~150个,这时巢脾已被巢壳所包裹,蜂巢呈球状,仅留直径约2厘米的巢口出入。
因此,巢内生物学习性观察困难。
胡蜂一般都选在冬暖夏凉、温湿度适宜的场所营巢,它们在隐蔽的大树洞内营巢,洞内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又有利于御敌、护巢。
但不同种类选择营巢场所颇有差异。
蜜蜂的描述

蜜蜂(Apis mellifera)是一种社会性昆虫,是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的重要成员。
以下是关于蜜蜂的详细描述:
1. 形态特征:成年工蜂体长约10-15毫米,体型呈黄褐色或黑色条纹相间,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具有复眼、一对触角以及用于采集花粉的口器。
胸部有三对足,帮助其在花朵之间灵活移动并携带花粉。
腹部末端有一根毒刺,仅雌蜂(工蜂)拥有,用以自卫。
2. 生活习性:蜜蜂过着高度组织的社会生活,一个蜂群中包含一只蜂王、少量雄蜂以及众多工蜂。
蜂王负责产卵,维持蜂群的繁殖;工蜂承担了觅食(采集花粉和蜜源)、哺育幼虫、建造和维护蜂巢、调节蜂巢内温度和湿度等几乎所有工作;雄蜂主要任务是与新蜂王交配。
3. 生态角色:蜜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采集花粉和花蜜进行授粉,对于植物种群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蜜蜂还能生产蜂蜜、蜂蜡等多种人类所需的产品。
4. 飞行能力:蜜蜂拥有的特殊翅膀结构使其能快速振动翅膀,达到每分钟数百次,从而产生足够的升力进行飞行,并能在飞行中高效地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
5. 通信方式: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如著名的“摇摆舞”可以指示食物来源的方向和距离。
此外,还通过化学物质如信息素来进行交流。
6. 季节活动:蜜蜂的活动会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在春季和夏季,当花期旺盛时,蜜蜂最为活跃;冬季则会在蜂巢内形成蜂团,以集体体温保持蜂巢内部温暖,度过寒冷时期。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分类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分类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属于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科。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下文将分别从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态特征蜜蜂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顶部生有鞘翅目特有的触角,用于感知和辨别环境。
胸部有三对腿和一对翅膀,翅膀的快速震动使蜜蜂得以飞行。
腹部则是储存蜜汁和花粉的主要部位,腹部末端有一对刺,用于防卫。
二、分类系统蜜蜂科下有多个属,最为著名的是Apis属。
Apis属最为常见的蜜蜂有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东方蜜蜂(Apis cerana)。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属如石蜂属(Bombus)、寄生蜂属(Nomada)等。
这些属下的蜜蜂在形态特征、生命周期和行为特性上有所差异。
三、生命周期蜜蜂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蜜蜂女王是唯一能够生殖的个体,她会选择一个蜂巢内的几个卵进行孵化,孵化出的幼虫通过吃蜂王分泌的蜂蜜和花粉来成长。
之后,蜜蜂幼虫会进入蛹期,在蛹期内进行体态的转变和器官的形成。
最后,成熟的蜜蜂会从蛹中孵化出来,参与到蜂巢内的各项工作中。
四、行为习性蜜蜂是群居昆虫,具有分工合作的行为特性。
蜜蜂社会分工包括女王蜂、工蜂和雄蜂三种。
女王蜂只负责繁殖,工蜂则负责采集花粉和蜜汁、建造和维护蜂巢、喂养幼虫等任务,雄蜂的功能是与女王蜂交配。
此外,蜜蜂还有舞蹈语言的特点,通过特定的舞蹈形式来向同伴传递食物位置的信息。
蜜蜂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是昆虫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蜜蜂的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社会性昆虫的生态功能和行为机制。
对于蜜蜂的保护、蜜蜂产品的生产和人类与蜜蜂的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蜜蜂的特点

蜜蜂的特点蜜蜂是一种昆虫,它们属于膜翅目昆虫,主要分布在全球各地。
蜜蜂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蜜蜂具有杂食性。
它们的食物来源非常广泛,包括花蜜、花粉、水果、树液等。
蜜蜂通过搜寻和采集花蜜来为自己提供能量。
同时,它们采集的花粉也为植物传粉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特性使得蜜蜂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蜜蜂还具有高度社会性。
每个蜜蜂群体由一个雌性的蜂后和成千上万只雌性的工蜂组成。
这种社会结构使得蜜蜂群体之间的协作和分工非常明确。
工蜂们会在巢穴中为蜂后和幼蜂提供食物,并承担着巡逻、采集花蜜等任务。
蜜蜂的分工合作使得它们能够高效地生活和繁殖。
蜜蜂还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
它们的翅膀以高速振动,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空中飞行。
蜜蜂的飞行速度可达20公里/小时以上,并且能够在飞行中灵活地转向和调整高度。
这种飞行能力使得蜜蜂能够在广阔的领地范围内搜索和采集花蜜,同时也使得蜜蜂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逃离。
蜜蜂还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和触觉。
它们通过触角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包括花朵的香味、花蜜的质量等。
蜜蜂的嗅觉和触觉敏锐度极高,使得它们能够准确地找到花蜜的位置,并且能够判断花蜜的品质。
另外,蜜蜂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舞蹈语言,被称为“蜜蜂舞蹈”。
蜜蜂舞蹈是蜜蜂用来与同伴分享寻找花蜜位置的一种交流方式。
蜜蜂会根据花蜜的位置和距离,在巢穴内特定的蜂舞地点做出不同的舞蹈。
其他工蜂通过观察蜂舞的方向和频率,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花蜜的位置,并跟随舞蹈指示前往采集花蜜。
最后,蜜蜂还具有一种强烈的防卫本能。
当蜜蜂感到自己或巢穴受到威胁时,它们会迅速集结起来,形成一个防御队列。
蜜蜂会以尖刺刺击入侵者,同时释放出一种叫做蜂毒的液体。
蜜蜂的防御本能使得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和整个蜜蜂群体的安全。
综上所述,蜜蜂具有杂食性、高度社会性、出色的飞行能力、发达的嗅觉和触觉、特殊的舞蹈语言以及强烈的防卫本能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的群体生物学特性
蜂群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群体而独立生存,蜜蜂的社会性生活之所以能得到发展,是由于群体的力量,有利于物竞天择的结果,同时也是生物通过变异和经过自然选择的历史性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蜂巢
蜂巢是蜜蜂栖息、饲料储存和蜜蜂繁殖的场所。
野生蜂巢一般洞口不大,风吹不着,雨林不着,利于保温、保湿及御敌。
人工饲养所用的蜂箱还应做到管理方便,箱壁无缝,气窗严密。
蜂箱内有许多巢脾,两张巢脾之间——双蜂路,10毫米;巢脾与箱壁之间——单蜂路,6~8毫米。
巢脾两面均有蜂蜡筑成的巢房,巢房有四种类型:
1、工蜂房结构:六棱柱形,底由三个菱形面组成,房口略向上。
①优点:牢固,节省蜂蜡,最大限度地贮存蜂蜜、花粉。
②数量:445×235毫米的标准脾约有6600~6800个工蜂房。
2、雄蜂房结构:比工蜂房大,用于培育雄蜂、贮蜜,多在巢脾的边角。
3、台基:王台的基础,形似园钵,口向下,专用于育蜂王。
4、过度房:不规则,起连接、贮蜜、加固等作用。
蜜蜂的行为
筑巢、采集、酿蜜、饲喂、封盖等为本能行为;刺敌、厌恶黑色毛茸茸的物体、闻烟吸蜜等为无条件反射行为;刺激采蜜为条件反射行为。
1、泌蜡与筑巢:春繁季节,大流蜜期泌蜡丰富。
工蜂腹部四队蜡腺分泌液态蜡质于镜膜上——蜡鳞,每公斤蜡鳞大约400万片,1公斤蜂约10000只,10000只蜂大约能生产0.5公斤蜂蜡。
2、蜂巢内生活条件的调节:温度蜂巢子区温度34~35℃,无蜂子时14~32℃,温度降低时,蜜蜂靠密集、吸蜜和运动产热。
温度过高时,蜜蜂通过疏散、扇风和采水来降温。
湿度采水增湿,扇风降湿。
中蜂呈鼓风机式,意蜂则为抽气机式。
3、蜂巢的守卫:蜜蜂对震动、异味、视觉刺激容易引起防御:集体示威以吓跑、两两厮抱咬死或刺死,大天敌侵入蜂巢,蜜蜂群起而攻之。
4、蜂舞:圆舞100米以内,快而短的步伐作范围狭小的源泉跑步,且经常改变方向,忽而左,忽而右,在两边各绘出一两个圆圈。
约经半分钟后,停下来又在巢脾的其他地方开始舞蹈,最后急速的走向巢门飞出。
圆舞只告知蜜源在近处,不表明方向。
摆尾舞或八字舞100米以外,蜜蜂在直线部分跑动时,腹部极力摆动,在摆动中已250赫兹的低频率发出一连串清脆的短音,与蜜源距离呈高度相关;另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一定时间(15秒钟)内经过中轴的次数。
100米——9~10次,600米——7次,1000米——4次,6000米——2次。
摆尾舞还可以太阳为准,指示出蜜源的方向:巢脾重力线表示太阳与蜂巢间的相对方向,舞圈中轴与重力线所形成的交角,则表明以太阳为准所发现食物的相应方向。
阴天,蜜蜂能辨别出偏振光,确定太阳的位置。
5、自然分蜂:蜂王产卵,工蜂育虫培育新蜂,只是使蜂群内蜜蜂数量增加,整个蜂群的繁殖,是以自然分蜂来实的。
当气候温暖,蜜粉充足,群势强大时,蜂群内先产生大量雄蜂,而后出现台基——蜂王在台基内产卵——工蜂培育新王,在新王出房之前,老蜂王同大部分
工蜂涌出巢门,飞离原巢,另建新巢,组成新蜂群;原巢留下即将羽化出房的新王、雄蜂及部分工蜂,这种现象叫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群体活动。
掌握自然分蜂的规律,对于养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促成分蜂的因素自然环境:闷热气候、较充足的蜜粉源。
②巢内环境:巢内拥挤、通风不良、粉蜜充塞、卵圈受压、缺乏造脾余地。
③蜂群的状态:强大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老王群比新王群易分蜂,通常蜂王在产卵高峰期过后,封盖子增多,卵虫减少,同时幼蜂相继出房,巢内相对形成大量过剩的哺育蜂。
④分蜂前的征兆:雄蜂—→台基—→产卵—→培育新王。
蜂王在台基内产卵,是分蜂的一个可靠征兆。
分蜂通常发生在台基被封盖后2~5天之间,早的在封盖前2日,迟的在封盖后7日,蜂王在台基内产卵后,工蜂就少喂或停喂蜂王,蜂王腹部开始收缩,工蜂停止了采集工作,并在巢门口团集,挂上“垂须”,这种现象即说明分蜂期即将来临。
分蜂的过程上午7时至下午4时,工蜂导演。
6、分蜂的次数:蜂王并不是蜂群的君主,蜂王的产生取决于工蜂,工蜂又参与或导演着蜂王交尾和分蜂等活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工蜂是蜂巢中真正的主宰者。
但蜂王也并非是产卵的机器,蜂王通过传递自身分泌的蜂王物质,直接影响着工蜂筑造王台,抑制工蜂产卵等行为。
所以,蜂王是整个蜂群群体机制十分主要的枢纽。
蜜蜂的采集
1、工蜂的飞翔力:时速——20~24公里,最高40千米,风速达24公里/小时,蜜蜂不能持久飞行。
采集半径2~2.5公里——3~4公里,飞行高度1000米。
2、花蜜的采集:10次~24次/日,每次40毫克,最高70~80毫克,一个强壮的蜂群大约6万到七万只蜜蜂,1/3采集,2/3从事巢内工作。
由花蜜——蜂蜜,须经5~7天的酿制。
3、花粉的采集:10次/天,12~29毫克/次,气温低于12℃,高于35℃,风速达20公里/小时,均不采。
4、蜂胶的采集:蜜蜂从树芽,或松、柏科植物的破伤部分,采集树胶或树脂,装入花粉巢带回巢,由内勤蜂帮助卸下。
西蜂有采胶的性能。
5、水的采集和利用:目的——用于稀释蜂蜜,调制幼虫饲料、降温、增湿,每天50~100次,每次25~50毫克。
无王群的表现
蜂王在蜂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蜂王健在,蜜蜂活动秩序井然。
当蜂群失王时,蜜蜂会将有卵或适龄幼虫的巢房改造成王台,喂以大量的蜂王浆,培育新王。
在这一段时期内,无王群的秩序并不混乱,但蜜蜂易激动,喜蜇,巢门上可见守卫蜂数量增多。
如果无王群较长时间无合适日龄的幼虫或卵用以改造,或改造的王台内处女王未成熟交尾或产卵,一部分工蜂的卵巢便发育产卵。
产卵工蜂的活动与正常工蜂一样,除了产卵,也参加巢内所有活动,还外出飞翔。
它的外观也和正常工蜂相差无几,只是腹部稍微伸长和发亮。
产卵时,也有一圈工蜂围绕着它。
它在一个巢房里只产一粒卵,同一巢房里的其他卵是由其他产卵工蜂产的。
试验证明,取走蜂王会使蜜蜂的巢内工作和飞行活动受到严重干扰。
取走蜂王3日后,蜂群的飞行活动减少77%,采粉蜂减少73%,花粉团重量降低50%,蜜囊装载量减少62%,花蜜采集总量降低81%,将巢础筑成巢脾的速度降低73%,而且巢内秩序紊乱,蜜蜂把花蜜和花粉放到幼虫区的下缘,哺育蜂也辨认不出幼虫的性别,把雄蜂幼虫当作雌性幼虫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