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台风分析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特征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特征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摘要】利用1990-2012年影响浙江省的41个台风统计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台风灾害成因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
结果表明,台风导致的灾害程度与其带来的风雨潮密切相关,其中平均降雨量、降雨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96和0.5841。
当台风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30 m/s及以上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加重。
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是防御台风最重要的依据。
倒塌房屋数量与死亡人数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625。
防汛抗台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有效减轻了台风的灾害损失。
2000年以来,浙江省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政府防御指挥水平是减轻灾害的重要保障,其中,转移人口等防灾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In this paper,the featur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the typhoon hazar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41 typhoon samples data from 1990 to 2012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rm surge caused by typho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verage and extreme rainfalls with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re 0.509 6 and 0.584 1 respectively. When the maximum wind speed reaches 30 m/s or more, the degree of the disaster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accurate and timely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ervi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typhoon defens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house collision and death is 0.862 5, therefore, works fac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are important foundations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lso , the governmental command level for defense is an important ensure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to avoid casualties.【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3(036)004【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台风;灾害成因;损失;防御措施【作者】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浙江省气象台,浙江杭州 310017;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 330046;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60 引言台风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在我国大陆地区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
从“抗”到“防” 人与台风这些年

咆哮的海潮、漫顶的海堤、浸水的村庄、颤抖的民居、摧折的大树;12级大台风,四周一片黑暗,急速上涨的海水追赶着慌乱的人群,人们扶老携幼爬到附近山头避难……这不是耗巨资制作的电影大片,这是发生在2003年9月2日晚8时许,惠东县沿海村镇在台风“杜鹃”来袭时的真实场景。
杜鹃,当它指代一种花的时候,几乎是娇嫩无比的同义词;然而,当用它来指代发生在不久前登陆广东境内的那场台风时,其强悍的威力不亚于古代传说中“击水三千里,长空九万里”的大鹏。
现实所见往往比人们想象所及更加惊心动魄。
“杜鹃”于9月2日19时50分登陆惠东县港口镇穿过大亚湾后,于20时50分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二次登陆;又于23时15分在中山市南朗镇第三次登陆。
其间,夹带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以及异常高位的风暴潮,至9月3日凌晨1时才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杜鹃”被誉为24年来登陆珠江口最大的台风,在以迅疾之势从东向西横扫广东5小时之后,它留下了“46人死亡,近百人受伤,5400间房屋倒塌,13.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87亿元”的“礼物”。
然而,对比24年前几乎以同样路径、同样速度、同样强度袭击广东的“7908”号台风,敏感的人们也许早就发现,“杜鹃”造成的人员伤亡极大地降低了。
据资料记载,“7908”即1979年第8号台风,于1979年8月2日登陆惠东和深圳,造成121人死亡、1489人受伤,7人失踪,房屋倒塌6.7万间、损坏76万间……“杜鹃”走了。
事隔半月,粤东沿海决口的海堤已经修复,被海水浸泡过的民居正在散去潮气,死伤者及其亲人的伤口正在慢慢结痂,浅滩上牵牛花依旧顽强地绽放。
也许,当下正是反观广东人抗台防台历史的恰当时机。
“以人为本”防台风观念的胜利“回顾建国以来广东人抵御台风的历史,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渐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广东省气象台专家何夏江9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记者注意政府对待台风的一个细微的提法上的变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说‘抗’台风,现在一般不说‘抗’,而是说‘防’台风”。
2003年02号强热带风暴(鲸鱼)预报分析

维普资讯
3期
张 祥 :20 年 O 03 2号 强热 带 风 暴 ( 鱼 ) 报 分 析 鲸 预
4 1
3 4月份热 带气 旋移动 路径 的基本 规律
4月份 热 带 西 北 太平 洋 形 成 的热 带气 旋 ,部分 西移 未 进 入 南海 之 前 ,受 冷 空 气影 响 减 弱 消 失在 菲律 宾 以东 或 巴士 海 峡 以 东 附近 海 面 上 。从 热 带气 旋 的形 成 至 中 心 位 置 能够 移 到 巴士海 峡或 吕宋 岛 东 北部 一 带洋 面 且 风 力 达 ≥8级 的 热带 气 旋 , 路 径 都 是 西 北 向 , 其 这 类热 带气 旋 的移 动 过程 具 有 移 动 速度 较 慢 ,移 动 中加 强 较 快 ,到 达 巴 士海 峡 附近 以东 洋 面 后 仍未 受 冷 空 气影 响 ,并 在 这 一 带洋 面 减 速 西移 或 略 有 打 转 ,呈准 停 滞 式 西 移 ,大
风 区 范 围缩 小 ,眼 区 逐 步清 晰 等 特 点 。华 南沿 海 盛 行弱 偏 北 气 流 ,江 淮 流域 有 锋 面 气 旋 朝偏 东移 动 ,随着 弱 冷 空 气 扩 散南 下 和 江淮 流 域 锋 面 气 旋 东移 出海 ,停滞 在 巴士 海 峡 以 东 附近 的热 带 气 旋逐 步 增 强 的 同 时 ,其 路径 向 西北 右 折 转 向偏 北 移 ,移速 加 快 并朝 东 海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3期
2 0
报
V o1 25, o. . N 3
A u .2 0 8 g 0
M AR NE F I 0RE CAS TS
20 0 3年 O 2号 强 热 带风 暴 ( 鱼 ) 报 分 析 鲸 预
气旋 资料作 了详细 分析、对 ( 鲸鱼) 移动路 径和转折阶段 的天气 系统变化作 了反复对 比、与
泰顺县台风灾害统计分析

泰顺县台风灾害统计分析泰顺县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下辖,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风景旅游名县。
由于地处海岛沿海地区,泰顺县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给泰顺县带来了灾害,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对泰顺县的台风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泰顺县台风受灾情况统计自1949年建县以来,泰顺县共受台风影响次数为130次,平均每年受到2-3次台风的侵袭。
受灾最为严重的是1999年,2003年和2017年。
1999年的台风“桑美”,带来了严重的水灾和风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003年的台风“香港”也是泰顺县历史上罕见的大型台风,造成了数百人死亡和上千人受伤,损失达数十亿元。
2017年的台风“天鸽”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当地的农作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
台风灾害对泰顺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受灾:台风带来的强风和大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农产品减产甚至绝收。
据统计,每次台风过后,泰顺县的农业损失都在数亿元以上。
2.城乡基础设施受损:台风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电力中断、水利设施损坏等,给城乡基础设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3.环境污染:台风过后,由于农田被淹、城市排水不畅等原因,会导致水质污染和环境恶化,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人员伤亡:每次台风过后,都会有人员伤亡和失踪的情况发生,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影响。
据统计,泰顺县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数十亿元以上,大部分来自农业和基础设施的损失。
由于泰顺县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较为险峻,台风过后的抢修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泰顺县应对台风灾害的措施面对台风灾害频发的现实,泰顺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减轻台风对当地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
1.加强监测预警:泰顺县政府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人民有充分的时间做好防范工作。
台风眼的形成原因

台风眼的形成原因台风眼,(eye of storm)即台风中心,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从外围内中心最初逐步增加,然后迅速增加,但到了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出现了白天可看到阳光夜晚可见到星星的少云天空。
这就是台风等热带气旋中特有的“眼”,气象学中称之为台风眼。
台风眼之发生,系由于台风内之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发生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台风眼从气象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台风中上层大致呈圆形并含螺旋状旋转着的云,在北半球是以反时钟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钟方向旋转,而在中央部位有时可以明显的看出无云的台风眼,云的旋转情形可以代表风的吹向。
在台风内部,由气象侦察飞机从各种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实际飞进台风内部观测的结果,可知台风大致为一半径甚大的云柱,其高度曾观测到有一万八千余公尺之高。
在这围绕庞大的云柱中心部分是无云或云层很薄,而且没有风雨现象,这就是台风眼。
从台风眼向外,刚离开台风眼处,即是云层最浓厚而风雨亦最大之处,渐向外则云层渐高也渐薄,风雨也渐弱。
在地面上,当有一台风逐渐接近,并且台风眼恰巧经过,然后台风渐渐离去时。
(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眼生成的_特征利用UW/CIMSS 的AODT 资料和TRMM 等卫星反演的每日海温资料,对西北太平洋2003-2005年热带气旋出眼规律及出眼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3-2005年西北太平洋这40个TC绝大多数(90%)是在它们的加强阶段开始出眼,只有4个TC是在成熟期才开始成眼;近92.5%的TC发展到台风以上级别才开始出眼,也有一小部分的TC在它们的强热带风暴阶段出眼;TC出眼的时间存在日变化,晚上出眼的TC远少于白天出眼的TC。
有80%的TC出眼时海温在28度以上,62.5%的TC出眼时海温高于28.5度。
建国以来最大台风

建国以来最大台风中国每年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影响,主要是福建沿海,广东广西沿海,浙江沿海,海南沿海。
每年都有大的台风对我们一些地区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譬如2014年影响海南全岛的9号台风威马逊,2016年影响厦门的14号台风莫兰蒂。
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出了中国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年最大台风,看看这些中国历史最大台风排行榜。
截至目前,第二大风王是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强度是18级以上,风速72米/秒,中心气压945百帕。
第一大仍是1979年的风王泰培。
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到底是1979年台风泰培还是1961年台风Nancy,气象历史记录已经很明确,截至2016年,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就是1975年1961年台风泰培,Nancy没有实测记录,无从考究。
1960年飓风Donna 北大西洋 140kts,中心气压930hPa;1961年台风Nanc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85kts,中心气压882hpa;1962年台风Karen,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3年台风Jud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20hPa;1964年台风Sall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70kts,中心气压895hPa;1965年台风Bes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6年台风Ki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70kts,中心气压880hPa;1967年台风Car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8年台风Agne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9 飓风Camille 北大西洋 165kts,中心气压905hPa;1970年台风Hop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71年台风Irm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884hPa;1972年台风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10hPa;1973年台风Nor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77hPa;1974 飓风Carmen 北大西洋 130kts,中心气压928hPa;1975年台风Jun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75hPa;1976年台风Louis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895hPa;1977 飓风Anita 北大西洋 150kts,中心气压926hPa;1978年台风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80hPa;1979年台风Tip,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5kts,中心气压870hPa;1980 飓风Allen 北大西洋 165kts,中心气压899hPa;1981年台风Elsi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95hPa;1982年台风Mac,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895hPa;1983年台风Forres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85hPa;1984年台风Vaness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880hPa;1985年台风Do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1986年台风Pegg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00hPa;1987年台风Nin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30hPa;1988 飓风Gilbert 北大西洋 160kts,中心气压888hPa;1989 热带气旋Orson 南半球 140kts,中心气压905hPa;1990年台风Mik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15hPa;1991年台风Yuri,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95hPa;1992年台风Ga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93年台风Ed,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15hPa;1994 飓风John 东北太平洋 150kts,中心气压929hPa;1995年台风Ange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0hPa;1996年台风Her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25hPa;1997 飓风Linda 东北太平洋 160kts,中心气压902hPa;1998年台风Ze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0hPa;1999 热带气旋05B 北印度洋 140kts,中心气压912hPa;2000年台风达维,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30hPa;2001年台风法茜,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5hPa;2002 热带气旋Zoe 南半球 155kts,中心气压890hPa;2003年台风鸣蝉,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2004年台风暹芭,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0hPa;2005 飓风Wilma 北大西洋 160kts,中心气压882hPa;2006 热带气旋Monica 南半球 155kts,中心气压916hPa;2007 飓风Dean 北大西洋 150kts,中心气压905hPa;2008年台风蔷薇,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05hPa;2009年台风妮妲,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5hPa;2010年台风鮎鱼,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85hPa;2011年台风桑达,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20hPa;2012年台风三巴,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0hPa;2013年台风海燕,西北太平洋,315km/h (170kt) ,895百帕;201409号台风威马逊,17级以上,风速72m/s,每秒72米,中心气压881.2百帕。
不同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对比分析(陈智 胡冬琴 魏亚磊)

项目申报书作品名称:不同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对比分析申报单位:学员旅学员二队申报者姓名:陈智胡冬琴魏亚磊指导教员签名:程小平作品类别:■自然科学论文类□软件制作类□发明制作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训练部不同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对比分析1 必要性和发展现状1.1必要性台风(Tropical Cyclone 简称TC)是全球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对热带气旋(TC)的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准确率是非常重要的。
而热带气旋的定位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预报的初值精度。
由于TC中心的多义性(即可以在TC范围内按正涡度中心、气压低值中心、辐合中心、云区眼中心等不同定义确定TC中心位置)以及在预报业务工作中采用的资料和计算、处理技术不同,会得到各不相同的TC中心位置,也会导致定位的差异。
由于TC中心位置真值的未知性,一般都在日后依据各种观(探)测资料经综合分析判断后,最终确定其位置,因而称为TC中心最佳位置(路径),但因各国所用方法和资料不同,所得最佳位置(路径)有差异。
西北太平洋三个主要资料中心(中国国家气象局上海台风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简称CMA-STI)、日本气象局东京台风中心(Japan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y Center Tokyo简称JMA RSMC TOKYO)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给出的台风的强度资料,发现尽管在总体变化趋势上,三个中心基本一致;但具体到某一确定时刻或时段,三者或多或少存在分歧,甚至存在变化趋势完全相反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比CMA-STI、JMA和JTWC多年的TC路径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TC资料的定位差异有较为细致的认识。
近50年我国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8引言台风灾害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死于台风的人数约2万~3万人,据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线的“全球灾害数据平台(中文版)”平台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球范围内风暴(台风、飓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远超其他各类自然灾害,占比超过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一半。
中国东临西北太平洋,这里不仅是世界上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最多的海域,也是唯一一个一年四季都能观测到热带气旋活动的海域,近十年,每年约10个台风登陆我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4亿元。
20世纪90年代前,台风登陆研究是台风路径研究的分支,但台风往往是在登陆阶段由台风大风、暴雨和风暴潮致灾成害。
因此,独立开展台风登陆问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台风登陆问题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例如,有关台风登陆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北极涛动、ENSO 循环、西北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热带大气的季节内震荡、南极涛动、亚洲—太平洋涛动、全球变暖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台风登陆。
有关台风登陆频次、强度、登陆地点等的研究表明,中国台风登陆数量下降但维持时间上升,强度呈现弱减少、强增多,登陆地点呈现向东以及向北偏移的现象。
已有研究表明台风在我国的登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但是,近几年有关台风登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更鲜有研究分析夏、秋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特征,大部分学者较多关注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登陆后强降水和强风等天气学近50年我国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马运佳 颜小龙 张婧 高子钰 杨雨蒙 李伊娜马运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自然灾害学博士。
长期从事社区减灾、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避难所选址优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试点县及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补充选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主城区为例”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
49方面的研究。
然而,掌握台风登陆的时空规律对于完善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度最强编号台风(0314)分析
从洋面风场与红外增强云图的叠加图像上可以看到台风有明显的暖中 心,结构对称,眼区中心与洋面风场辐合中心基本吻合,表示眼壁附 近有深厚的垂直对流。在右图中,锋面云系已与台风北侧外围云系叠 加,台风眼已被添塞,但云区中心仍与洋面风场中心仍吻合,表示眼 壁附近继续维持垂直深厚的对流。
谢谢!
( 2 ) QUIKSCAT 洋面风速超过 30 米 / 秒误差 将增大,对于强热带气旋,风速估计过低。
偏差产生原因: (1) 洋面风原始轨道分辨率是25公里,而对于强台风来说,眼区小而圆,在 其眼区周围存在很强的风速和风向切变,在25公里范围内可能存在多种风向和 很大风速梯度,而QUIKSCAT反演得到的仅是一个平均后的结果,很难准确反映 眼区的环流形势。 (2) QUIKSCAT洋面风速的测量范围是3-30米/秒,对于强热带气旋来说,其 周围的最大风速大都高于30米/秒,已超过QUIKSCAT所能精确反演的范围。 (3) 由于QUIKSCAT卫星携带的探测器很少,在测量的同时,无法利用本星 探测仪器进行实时辐射订正,这也造成了一定误差。
微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穿透不太厚的高云,探测云下 的信息,这就为弱热带气旋的定位提供了帮助。
小结
2003年西北太平洋的编号热带气旋数量少于 2002年,与多年平均数相比,偏少6.7个。 登陆热带气旋数量与去年相同,但较常年略偏少。 2003年度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中,出现了 多次高低云系分离以及环形路径等情况 QUIKSCAT洋面风资料和AMSU-B微波资料可以 很好的表征热带气旋的强度和位置信息,更为重 要的是,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热带气旋所带 来的影响:大风和降雨区的分布,为防灾减灾提 供帮助。同时,它们所提供的环境流场和温湿场 的信息,对研究热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很大 的参考价值。
在高空气流引导下,0319号热带气旋的高层外围云系不断向东北方向 伸展,热带气旋的高低层云系明显分离,在可见光图像上仍可明显的看 到环流中心(左图A处箭头),而在红外图像(右图)上位于同一位置 的A处已经看不出有环流中心,只能在B处箭头位置分析出气旋中心。
特殊路径分析
0318号热带气旋具有比较特别的 圆形途径此热带气旋生成后先向东北 方向移动,从24日18时(世界时)以后,开始向东南方向转向,到达 170度经度附近时转为向西南方向移动,26日夜间转为向西移动,28日 夜间转为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29日夜间回到23日的位置,既东经149 度附近,形成了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路径。
2003年登陆热带气旋情况
2003年登陆我国大陆的热带气旋有6个,登陆地点分别为广东2个 (0307号、0313号)、海南2个(0308号、0312号)、福建1个(0309 号)、浙江1个(0311号),其中到达台风强度的有三个。
2003年登陆热带气旋情况
登陆后造成灾情最重的是0312号台风,登陆时台风眼仍然清晰,此次台风风力强、范 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广东、广西、海南的沿海地区带来比较严重的灾害,直接经济 损失达数亿元,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和8—10级的大风天气,其中广西钦州的雨量达 271mm。
特殊路径分析
虽然18号热带气旋与17号热带气旋相继生成,但两个热带气旋相距较远,相互 之间是否有影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左图显示了两个热带气旋在时间和 空间上相对关系以及移动方向。从右图可以看出,两台风分处在环境流场的不同 位置,此时又有一个强的水汽干舌由北向南压下来,这对二者的不同路径产生可 能有一定影响。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通过洋面风资料可以反演出海平面的风场和流场分布,进而找到热 带气旋的环流中心,确定热带气旋位置,另外,热带气旋中心一般位于相 对静风区,通过风速的分布也可近似确定台风位置。 特别是利用U、V风 速零度线的交点可以很容易确定热带气旋的中心。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2003年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1、位置特征
在热带气旋减弱阶段,由于高低层风速的不同, 往往会出现高低层环流中心分离的情况。2003年 的第6号和第19号热带气旋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2003年6月18日,当热带气旋与西风槽靠近时,高空槽前的急流造成了 热带气 旋的高层云系与低层中心逐渐脱离,从6月19日20时(世界时)的洋面风场与红 外云图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特征,洋面风场的旋转中心大约在北纬 39.7,东经135.5(左图A处),而在红外云图上高层云系的螺旋结构已基本瓦 解,从40度以北,135度以东可以勉强分析出高层云系的中心(右图B处),相 差约0.3个纬距。
洋面风切变情况 03077.22.09(GT)
4)QuikSCAT洋面风资料应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我们利用洋面风资料对2003所有已编号热带 气旋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洋面风场资 料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 1 )当热带气旋较强时, QUIKSCAT 洋面风 场的风向和风速以及所定中心位置都存在一定 偏差,而对于较弱热带气旋,这种偏差并不明 显。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综述与特征分析
内容提要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情况介绍 2003年度热带气旋的特征分析 多资料热带气旋监测介绍 2003年度台风年集介绍
2003年热带气旋基本情况
2003年共编号热带气旋21个(表略),其中一月份1个; 四月份1个;五月份2个;六月份2个;七月份2个;八 月份3个;九月份3个;十月份3个;十一月份2个。 开始时间为1月18日,结束时间为12月2日。其中,5个 台风(0304号、0305号、0309号、0311号、0315号)生 成在警戒区内,生命史最长达339小时(0302号),生 命史最短的只有18个小时(0311号)。 达到台风强度的有15个(分别是0302号、0303号、0304 号、0306号、0307号、0310号、0312号、0313号、0314 号、0315号、0316号、0317号、0318号、0320号、0321 号)
卫星强度变异的情况
0309号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上空出现了卫星云图强度分析与 雷达实测强度不符的 情况,其原因可能是与当地地形有关。
新资料在2003年热带气旋分析中的 应用
1. QuikSCAT洋面风场资料
热带气旋定位上的应用 热带气旋大风区与强度分析上的应用 热带气旋引导气流分析
尽管存在一定误差,QUIKSCAT洋面风资料在弱热带气旋定位定强以及热带 气旋低层环境流场分析中,还是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信息,这也是目前热带气 旋分析中所急需的。
AMSU-B资料在热带气旋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1)降水特征分析 AMSU-B主要是用于大气湿度以及降水信息的反演, 其中的两个窗区通道(89GHz与150 GHz)对云中的雨 滴粒子非常敏感,通道的亮温值随雨滴的增多而降低。 在降温幅度上150GHz(通道二)要高于89GHz(通道 一),因此通道二与通道一之间的亮温差也可以表征强 降雨区的分布。由于通道2-1的特征与通道2相似,在实 际使用中,我们一般用通道二与静止卫星云图叠加来了 解强降水区的分布。
3)热带气旋未来趋势辅助分析
通过对洋面风资料分析,可以了解热带气旋的低层环境流场, 了解引导气流的方向和强度,对热带气旋的未来移动进行预测。 同时,也可以了解低层的辐合情况,对热带气旋的未来强度发展 进行预测。而利用洋面风场的切变可以进一步预测热带气旋的未 来移动方向。
洋面风切变情况 0307 7.17-20
(a)红外云图
(b)TRMM雨量
(c) MB增强云图
(d) AMSU-B 二通道亮温
2) 水汽特征 AMSU-B的三、四、五通道位于水汽吸收区的中 心,分别表征高、中、低层水汽分布,利用它们可以分 析热带气旋及其周围环境的水汽分布特征,了解水汽输 送情况,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帮助。
3)AMSU-B台风定位辅助分析
QUIKSCAT 资料所提供的风速分布信息,可以帮助确定热带气旋大风区位置和 进行强度分析,特别对弱热带气旋非常有用,如果很好地利用好QUIKSCAT风 场信பைடு நூலகம்,可以及时了解大风区分布,尽早作好预防措施。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FY-1D)监测图像 2003年7月20日 09:34 (北京时间)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FY-1D)监测图像 2003年7月20日 09:34 (北京时间)
2003-07-16洋面风场 风速、风向 经向分量零值线(蓝线) 纬向分量零值线(红线)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2003-07-18洋面风场 风速、风向 经向分量零值线(蓝线) 纬向分量零值线(红线)
1)热带气旋定位辅助分析
2)热带气旋大风区和定强辅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