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台风的结构
利用组网雷达资料分析台风“黑格比”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摘要
基 于 组 网雷 达 的 组 网产 品 组 合 反 射 率 因子 ( R 与 回波 顶 高 ( T 资 料 分 析 2 0 c ) E ) 0 8年 第 1 4号 台 风 “ 格 比” 黑 登
程度 上也 指 示 着 对 流 的强 弱 ; T定 义 为在 单 位 柱 E 体内, 三维 组 网反射 率 因子大 于等 于 1 . B 8 5d z的最 高 回波高 度 , 产 品 在一 定 程 度 上 描述 了对 流 的垂 该
直 特 征 , 征 对 流 发 展 的 强 弱 程 度 , 此 利 用 C 与 表 因 R
均 E 的 变 化 特 征 , R 与 E 的 特 征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T C T
化特征 , 这对于判 断强 降水 的落 区有 重要意义 。
能反 映 出台风 内部 的结构 特征 。
气 象行 业 专项 “ 带 西 太 平 洋 观 测 试 验 与 我 国 高 影 响 天 气 可 预 报 性 研 究 ” GYHY 0 7 6 2 ) 中 国 气 象 局 气 象 新 技 术 推 广 项 目 热 ( 20000 和 ( MAT 0 0 0 ) 助 C G2 1Z 2 资 作 者 简介 : 勇 , ,9 4年 生 , 士 , 究 方 向 天气 雷 达 资料 应 用 , 张 男 18 硕 研 Ema :ag l0 13 cr i zn y 1@ 6 . o l n 收 稿 日期 :0 0年 1 21 2月 2 1日 ; 稿 日期 :0 1 6月 3 定 21年 0日
华东登陆台风的对流非对称结构分析

华 东登 陆 台风 的对 流 非对 称 结构 分 析
朱佩君 ,郑永光 2 ,郑沛群
(.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 杭州 302 ;2 107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8 00 1 3 浙 江省气 象台 ,浙 江 杭州 30 1) . 107
摘
要:利用 F 一 气象卫星的 T B资料对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进行了对流非对称结构的分析。不同 Y2 B
同的大气环境 以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 ,台风的结构 强度等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陈联寿等指出 ,由于 陆地 山脉地形 的强迫作用 ,使华东登陆 台风中心北 侧雨量增强 ,形成 台风中心南北雨区和雨量的不对
称 分 布n。 】垂直 风 切变 是 引起 台风对 流 不对 称 分 布 的 大气 环 境 因子 ,它 使 台 风 中 的上 升运 动 产 生 不对 称
而在 湿 绝 热 以及 实 际 观测 研 究 中 发现 强 对 流容 易 出 现 在顺 切 变方 向及其 左 侧 [ 】 于 外 围对 流 的非 对 5 。对 1
水汽通量的非均匀分布【】 1以及低层水平风场切变和 5 辐合辐散n 也是影响对流非对称的因子 。数值试验 印 结果表明n ,登陆过程 中台风降水所集 中区域的 ’
变 化 与 水 汽 通量 、垂 直静 力 稳 定度 以及 地 面粗 糙 度
的变 化有 关 。
称研究相对较少,C roi o ob s r等 通过对 台风中垂直 e
风 切 变 和 闪 电分 布 特 点分 析 表 明 ,对 流 集 中分 布 在
垂直切变的下风方及其右侧 。垂直风切变越大 ,越 容易右偏 。 此外 ,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 ,
象限 的对 流分 析显示 ,在 台风登陆 的一 4 2 —6h过程 中 ,其南侧 的对流始终强 于北 侧 ,西侧 的对 流在登陆至 8 h之前强 于东侧 ,之后两者 的对流相对 强弱发生变化 。台风对流 的非对称 分布 ,一部分 是由于环境垂直 风切变和 台风 移动造成 的,还有一部分 是 由于 台风登 陆过程相关象 限对流受 限引起 的。此外 ,华东沿海 的
台风形成的大气边界层过程

台风形成的大气边界层过程引言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对于许多沿海地区来说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了解台风形成的过程对于预测和防范台风具有重要意义。
台风形成的过程包括大气边界层的一系列复杂变化。
本文将探讨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的关键环节。
大气边界层的概述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之间的区域,它对于气候模式和天气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
大气边界层的特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的变化。
在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大气边界层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面层、混合层和准静止层。
1.地面层:指离地表约1.5公里以下的区域,受到地表影响最为显著。
地面层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
2.混合层:位于地面层之上,高度约为1.5公里至4公里。
混合层内的气体混合程度较高,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较小。
3.准静止层:位于混合层之上,高度约为4公里至15公里。
准静止层内的气体流动较为缓慢,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较小。
台风形成的过程台风形成的过程需要满足一系列气象条件和动力过程。
1. 气象条件台风形成的气象条件包括足够高的海水温度、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足够的湿度。
这些条件有助于产生热带扰动,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热带扰动热带扰动是台风形成的前兆。
当气象条件合适时,海洋表面上的热量会导致空气的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域。
这个低压区域会吸引周围空气进一步上升,并逐渐形成一个热带扰动。
3. 热带扰动的增强热带扰动在与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增强。
海水蒸发导致热量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强了热带扰动。
此时,热带扰动会逐渐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也称为热带低压。
4. 台风的形成当热带低压进一步发展并且达到一定标准时,它会被升级为台风。
台风的形成与大气边界层的变化密切相关。
大气边界层的水汽能量提供了台风形成所需的燃料。
4.1 气流的对称性台风形成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内的气流逐渐变得对称。
气流的旋转围绕着台风的中心,并且逐渐向上升高。
台风结构知识点总结

台风结构知识点总结一、台风的形成台风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特定的气象条件。
当海水表面温度高于26度时,空气与空气之间的摩擦减小、容易上升,上升后的气流在高空凝结形成云层。
随着水汽量的增加,云层逐渐变厚,气压下降。
如果地表气压在大海上大于周围,周围的集聚空气会向中心区域涌入,形成低压。
当低压增强时,上升气流形成涡旋,形成风暴;如果温度足够高,就可能形成台风。
二、台风的结构1. 台风眼台风的中心部分是非常平静的,这个区域被称为“台风眼”,通常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圆形。
在台风眼的周围,有明显的螺旋性的对流云系,这种云系是由于海水的蒸发和空气的上升形成的。
这些云系也是台风最猛烈的风暴区域,风速最高。
2. 台风的雨带台风的雨带通常位于台风眼的外部环绕着整个台风。
这个区域通常是台风带来的降水最多的区域,降水强度非常大,这也是台风带来的破坏力最大的地方。
3. 台风的边缘台风和非台风相比,台风的直径要大很多,不过在台风的边缘,风力较弱,天气状态也比较平静,不过笼罩在乌云厚层之下,天色昏暗。
三、台风的特点1. 风力强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风力非常强大,通常能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以上,并且其最大风速能够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甚至更高,这种风力能够对建筑、农田和森林造成很大的破坏。
2. 降水多台风范围内降水持续时间和强度都很大,通常能够带来大量的降雨,加上台风风力大,风向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3. 小心台风眼台风眼是台风的中心,通常是最平静的地方,但是周围正是最猛烈的风暴,所以如果遇到台风眼,千万不要怀有侥幸心理,要小心带孩子们逃离台风。
四、台风的影响1. 破坏力台风的强大风力和大量降雨容易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对于建筑、农田、森林等资源造成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2. 经济损失台风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外,对于农田、渔业、交通、通信以及工业生产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高一地理必考台风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考台风知识点台风是一种猛烈而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了解台风的知识点对于高一地理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地理必考的台风知识点,包括台风的形成,结构,移动和影响等方面。
一、台风的形成1.热带低气压:台风生成的前提是有大范围的低气压形成,通常发生在热带海洋上。
2.大范围的水汽:温暖的海洋表面蒸发形成水汽,为台风提供了能量。
3.热带漩涡:不断上升的水汽形成了一个气旋,称为热带漩涡。
4.符合一定条件:例如,表面温度高于26℃,大范围的相对湿度超过80%,垂直风切变较小等。
二、台风的结构1.中心眼:台风的中心是一个相对干燥、空气下沉的区域,称为中心眼。
2.风眼壁:中心眼周围是高速旋转的气旋风眼壁,风力最强。
3.螺旋雨带:风眼壁外部是螺旋状的雨云带,呈放射状排列。
三、台风的移动1.受风向影响:台风的移动受到周围风向的影响,通常沿着大气环流向西北方向移动。
2.受地球自转影响:科氏力会使得台风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时逐渐转向,最终以北半球为例,进入到西风带或东风带。
四、台风的影响1.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狂风暴雨,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2.风暴潮:台风过程中,中心的低气压使得海水堆积,形成风暴潮,可能引发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等灾害。
3.洪涝灾害:大量降雨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引发洪涝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4.水库溃坝:尤其对于一些存水量较大的水库,台风可能导致溃坝事故。
5.经济影响:台风带来的破坏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需要大量的重建和修复。
结语台风是一种猛烈而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了解台风的形成、结构、移动和影响等知识点对于高一地理的学习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台风知识,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保护自身安全方面有所帮助。
台风“玲玲”登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分析

台风“玲玲”登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台风“玲玲”登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台风形成发展的规律。
在台风“玲玲”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中,我们发现其眼境变性变态,伴有明显的旋转对流和热带漩涡特征。
在变性过程分析中,台风“玲玲”在登陆过程中逐渐减弱,热带气旋受到陆地地形和陆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消失。
综合分析表明,在台风登陆过程中,其空间结构特征逐渐变性,减弱并最终消散。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台风的预测和防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对台风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关键词】台风“玲玲”、空间结构、变性过程、登陆、研究、分析、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台风是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是一种热带气旋,是由热带低气压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强烈风暴。
台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空间结构特征和变性过程对其路径和强度有着重要影响。
台风“玲玲”是2019年台风季中的一个重要台风,其登陆过程受到广泛关注。
了解台风“玲玲”登陆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可以为台风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台风“玲玲”是一场强度较大的台风,其登陆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变性过程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对台风“玲玲”登陆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变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台风的发展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从空间结构特征和变性过程的角度对台风“玲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台风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台风“玲玲”登陆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提高台风预警和防御水平。
通过对“玲玲”台风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变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为今后的台风预测和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深入研究台风的空间结构和变性过程,有助于为气象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台风研究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减少台风带来的灾害和损失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台风形成原理

台风形成原理
台风是一种由强风和大雨组成的气象现象,其形成原理涉及到气压差、水蒸气和地球自转等多个因素。
首先,台风形成的基础是海洋表面的温暖水域。
当海洋表面温度达到26.5摄氏度以上时,海水表面会蒸发大量的水蒸气,
形成潜热能。
这些水蒸气会随着温暖的气流上升,形成云团和对流层。
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云,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得空气进一步上升。
这一过程称为“热带对流层过程”。
在热带对流层过程中,大量的水蒸气和热能储存在云团和对流层中。
随着热带气团的不断上升,云团逐渐旋转形成了强大的螺旋结构。
云团内的空气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的作用,呈现出由内向外的旋转,形成了飓风眼。
飓风眼是台风中气压最低的区域,风力最强。
此外,台风形成还与气压差有关。
在台风形成的海域,周围环境的气压较高,而台风眼附近的气压较低。
气压差使得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强大的风力。
这种气压差所产生的风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能够达到强台风的程度。
总结起来,台风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海洋表面的温暖水域、水蒸气的上升和凝结、地球自转以及气压差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旋转的云团和风暴,并最终演变为台风。
南海台风“尤特”螺旋结构的综合分析

通过高分辨数值 模式成功 模拟 台风螺旋结构 的演变
过 程 ,来 细致 分 析 台风 螺 旋 结 构 的 综 合 特 征 ,为 台 风 动 力学 和 预报 理 论 的 发 展 研 究 提 供 基 础 。
力 中尺 度模式 MM5 对修 正 的初 始轴对 称 的A n d r e w
收稿 日期 : 2 0 0 6 - 0 4 - 0 7 ;修 订 日期 :2 0 0 7 — 0 6 — 1 8
维普资讯
第2 3 卷 第4 期 2 0 0 7 年0 8月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 b1 . 23 .No. 4
J OURNAL OF TROP I CAL M ETEOROLOGY
Au g . , 2 0 0 7
文章编号 :1 0 0 4 - 4 9 6 5 ( 2 0 0 7 ) 0 4 - 0 3 6 5 - 1 1
不 同高度 上螺旋结构 的表现形式有所不 同 ,但 通过 动热 力过程相 互关联 ;( 2 )地 面螺旋 雨带与低空辐合 、上升 运动 、低空高湿高 0 s e 、高空辐散等对应 ,反映 了螺旋结构 的对流特性 ;( 3 )螺旋结构 自下 往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显 向外倾斜 ,
其 中散度场 的倾斜 比垂直运动大 ;( 4 )螺旋带 的强度 和伸展 高度沿径 向渐 次减 弱和降低。
雨带 的数值 模拟研 究, ̄ l l Wa n g p - s i 用一 个 静力原 始
方程 的热 带气旋 模式 对理 想气旋 进行 了数 值模 拟, 分 析 了热 带 气 旋 内 区 的 不 对 称 结 构 ,发 现 对 流层 中 下 层 气 旋 内 区 的 不 对 称 结 构 是 由一 波 和 二 波 的 涡 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了台风的形成之后,我们解剖一个台风,来看看它的结构。
水平方向
台风低空风场的水平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从外到里,是台风外圈,台风中圈和台风内圈。
在台风中围绕云墙的边缘,有一条相当清楚的环状下沉运动带;而在环状下沉运动带的外面是台风的外围对流带
台风外圈风力平均可达15米/秒,相当于7级风,所以这个部分又称为大风区。
在这里,风力向台风中心方向剧增,很多地方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但是,台风最大的风雨区并不是这里,而是台风中圈。
台风中圈有台风中最为强烈的风雨,这里有高耸的云墙,平均宽度可达20公里,风速达到最大值,台风这个巨人的破坏力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巨人之眼--台风内圈,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形。
从卫星云图上看一些结构清晰的台风,它们的内圈是无云区,就像是一个眼睛一样,"台风眼"由此得名。
在台风内圈,风速迅速减小,或者出现静风,雨也停下来,甚至可以看到干净的天空。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区域直径只有10-60公里,台风中圈很快又会移至,强风大雨又开始了。
这就是低空台风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这里是台风的流入层,气流呈气旋性流入(也就是逆时针旋转流入),而在高空,台风水平方向上的结构有所改变,从台风眼到大约200
公里的范围内,气流呈气旋性流出(逆时针旋转流出),在这个范围以外,呈反气旋性流出(顺时针旋转流出)。
垂直方向
在垂直方向上,台风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流入层、中层和流出层。
流入层从地面向高空延伸大约3公里,在这一层,气流由四周向中间辐合。
中层从3公里高度延伸到大约8公里高度,这里的气流主要是旋转的,流入或流出的量很小。
在中层以上到台风顶部,是流出层,气流在这里向外辐散。
在近台风中心处,风速很大,惯性离心力使得流入气流由流向中心变为绕台风中心旋转,并产生螺旋式上升运动,从而产生高耸的云墙。
由于随着高度的升高,台风由外到内的气压变化率(气压梯度,由此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指向台风中心)减低,所以上升气流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也叫科里奥利力,详见"天气工厂"专题的"风")的合力大于气压梯度力,在该高度以上直到台风顶部的气流从台风中心向四周流出,并在距离中心一定远处开始下沉。
由于空气从台风顶部向四周流散,其更高层必然有空气从四周向这里辐合补充,然后在台风中心形成下沉气流。
我们知道,只有上升气流才利于云的形成,所以,台风中心的下沉气流使这里形成了无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