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俄国文学中的名词解释

俄国文学中的名词解释一、普希金主义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了19世纪初俄国文学的高峰。
它以著名的俄国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代表,强调艺术对人类生活的直接反映,并且提倡诗人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和道德导向。
普希金主义追求自由与个性,并反对虚伪、压抑和专制。
普希金主义的作品通常充满激情、浪漫,富于自由的艺术表达。
二、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以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国文学流派。
托尔斯泰主义强调个体的时间、空间和存在感,倡导道德的理想化,强调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我拯救,并追求真理和精神上的豁达。
这种思想流派的作品通常反映尘世的苦难、人性的矛盾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托尔斯泰主义在俄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是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主张透过对人类内心最真实和最深层次的探索来揭示人性的本质。
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探讨人性的黑暗面、道德的极限和罪恶的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作品的特点是充满了痛苦和纠结,但也透露出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探索和对爱与信仰的渴望。
四、巴别主义巴别主义是以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为代表的流派,特点是文笔生动、叙事技巧独特。
巴别主义作品常常展示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的命运,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喊。
这种流派的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戏剧性的情节而闻名,并且经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提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五、帕斯捷尔纳克主义帕斯捷尔纳克主义代表了著名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其影响力超越了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人性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困境。
帕斯捷尔纳克主义作品的特点是富有哲思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
《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
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
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
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外国文学2名词解释(考试复习资料)

【意识流小说】:是1915-1940年间流行于欧美,后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高度关注外部环境和人物情节的传统模式,主张直接摹写个人内心的意识流动,成为一种“或许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美国的福克纳。
【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生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卡拉马佐夫性格】: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描写的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偶合的地主之家所共有的精神气质,它是腐败堕落的俄国】: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梅塘集团】: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
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
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
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
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
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
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
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
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
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
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
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
俄苏文学的名词解释

俄苏文学的名词解释俄苏文学,简称俄苏文,指的是俄罗斯和苏联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派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涵盖了从19世纪末的俄国帝国崩溃,到1917年发生的十月革命,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俄苏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它们代表了独特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观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名词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俄苏文学的精髓。
1. 俄苏现实主义(Russian/Soviet Realism)俄苏现实主义是俄苏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和准确描写,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文学形式的代表作品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地下室笔记》,高尔基的《母亲》等。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时期的官方文学理论,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贴近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种理论强调描绘正面的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有一些文学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下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如萨哈罗夫的《癌症病房》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3. 离散文学(Dissident Literature)离散文学指的是苏联时期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的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他们的作品经常涉及对当时体制的批评和对人权的呼吁。
离散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布尔加科夫的《国家公敌》和尤利·丹尼尔的《格寓言》。
4. 俄苏超现实主义(Russian/Soviet 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在近代俄苏文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俄苏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试图挖掘潜意识和梦境中的创造力,创造出神秘和亲密的作品。
沃尔夫·马斯尔克和布列洛夫等艺术家是这个潮流的代表。
5. 贝利亚派诗歌(Beria Poetry)贝利亚派诗歌是苏联时期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于背离了官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通常只在地下发表。
这些诗作通常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对社会政治现实进行直接而深刻的批判。
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名词解释

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名词解释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名词解释一、引言在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俄罗斯文学以其深刻的社会剖析和对人性的揭示而闻名,而小人物往往是这一剖析的焦点。
本文将从俄罗斯文学的角度出发,对小人物的概念进行全面解读,力求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小人物的定义小人物,即平凡的、不起眼的人物。
在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往往不是权贵、富人或者英雄,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他们可能是农民、工人、贫困的知识分子或者贫民窟中的居民。
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承受。
小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典型的俄罗斯文学创作对象,他们的生活观念、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阶层。
三、小人物形象的特点1. 无声无息的辛酸命运小人物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他们在社会中卑微地生活着,默默承受着种种不公和压迫。
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往往能够真实地表现出这种辛酸命运,让读者产生共鸣。
2. 对生活的无奈理解小人物往往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无奈。
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十分丰富,但又被外界的压迫所束缚。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往往是扭曲的,充满了悲观和绝望。
俄罗斯文学作家通过小人物的眼睛,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3. 表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俄罗斯文学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注。
通过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小人物形象的经典作品1. 《罪与罚》《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贫穷学生罗季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凭借特殊的思想和行为走向犯罪,并最终接受心灵的救赎。
作品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
2.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全景式地描绘了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历史事件,以及无数普通俄国人在历史巨变中的命运遭遇。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
《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
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
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
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俄罗斯文学

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期和风格,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而珍贵的作品,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古典文学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古典时期大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普希金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尤其是他的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之一。
屠格涅夫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被称为“俄罗斯莎士比亚”。
果戈理则通过其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20世纪初至中叶是俄罗斯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作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试图通过文学揭示社会现实和阐明人类内心的冲突。
高尔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母亲》描写了一个勇敢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展现了俄罗斯工人阶级的艰辛生活。
叶赛宁的小说《一九八四》则通过讽刺和讽刺揭露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
当代文学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时期的结束,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
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成为文学的重要中心,许多年轻而有活力的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风格探讨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
莫斯科作家波洛兹科夫以其小说《悲伤与仆人》赢得了国际文学界的赞誉,小说通过对家族与革命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生存状态。
女作家托马斯克娅则以其小说《一瞬间的世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以幽默和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总结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承载着该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
《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
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
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
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
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
以《解冻》发表为标志,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时期的作品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
不过,苏联文学界一直不承认“解冻文学”这个说法。
西方评论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就我们的理解,“解冻”思潮主要指斯大林逝世后十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斯大林化,要求创作自由,向西方靠拢的趋向。
这里所说的反斯大林化,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爱伦堡又发表了《解冻》第二部,一九五九年出版了一本《诗歌集》。
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间,爱伦堡几乎连年不断地写作和发表了一系列文艺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必要的解释》、《司汤达的教训》、《序》、《拉维亚序》等。
他在这些论文中对文艺和社会某些现象提出了不同看法,这在苏联文学界又一次引起了争论并受到批评。
爱伦堡或者进行反批评,或者置之不理,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一九五九年,《文学与生活》报以《艺术的规律》为题,发表了爱伦堡与该报记者的谈话。
这篇文章的思想与他过去的《谈作家的工作》一文中的论点大体一致,因而又引起了一场争论。
爱伦堡还是不服,再次写文章反驳并再次为《解冻》辩解。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
回归文学,首先是指世纪之初的白银时代的作品,经过若干年月的风风雨雨,终于回到俄罗斯读者中来,其次回归文学也指自20至80年代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发表,被封存或被“搁置”的作品,从被禁止状态回归到自由状态,得以同广大读者见面。
回归文学是对本该属于苏联文学整体创作潮流之中的一个复杂文学现象的总称。
它从时间上分为两个浪潮。
第一人浪潮是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二次浪潮始于80年代末,此时随着苏联实行改革,公开性,民主化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贯彻执行及某些政治性禁忌的打破,文艺政策的放宽,形成称之为“发掘热”的第2次浪潮。
20世纪苏联文坛上热闹一时的“回归文学”(возвращё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一般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占据苏联文坛主流的一些作品。
这些作品创作于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各个时期,其中大部分从来没有发表过,在写成之后只能在地下流传或国外出版,还有一部分由侨居海外的作者创作并在国外发表,一直未能同苏联的读者见面,还有一小部分过去曾经发表过,后来却因种种原因成为禁书,就此在苏联境内绝迹。
这些作品思想倾向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倾向是暴露苏维埃社会的现实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
这些作品艺术手法相距悬殊,包括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有些作品因其艺术形式的怪诞而遭到贬斥。
总之,这些在思想和艺术上形形色色的作品都因为其重新回到文坛、重新进入苏联读者的视野而获得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回归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苏联文坛,回归文学占据了文学刊物的大量版面,成为批评界和读者瞩目的中心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
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
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
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
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
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古典主义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
其特征为1 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 2 思想崇拜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自然派── •俄罗斯现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专制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语言和技巧方面都有所创新。
•别林斯基通过理论上的阐述,论证了自然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
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心理描写不仅表现人物某时的想法而且还表现心灵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原因。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思想。
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列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稍后,以勃洛克为代表的象征主义、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主义、阿赫玛托娃为代表的阿克梅派等各种流派纷纷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