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客观对应物”:1919年艾略特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文章《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理论。

他认为诗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是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就是发现构成那种特殊情感的一组客体、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样,一旦有了源于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情感便立即被唤起。

也就是说,寻找那些与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相关联的“客观对应物”,然后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抒发主观感情。

艾略特认为:诗歌(艺术品)的生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表现这种感情的技巧与形式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

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基本特征是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是它的代表。

此外代表作家还有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梅特林克、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后扩展至欧美各国。

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

用三个剧本写同一题材的不同部分。

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

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

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

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 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9 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赛》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3.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 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4.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

在民主制危机时期,社会矛盾重重,原先进步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了少数野心家的工具。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大学才子派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马洛等。

“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其中,前两部成就最高。

感伤主义18世纪60~8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

它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是18世纪70~80年代德国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的剧本《狂飚与突进》而得名。

“狂飚”作家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中坚。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

他们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这一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哲理小说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而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卢梭的《爱弥儿》等。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等。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列夫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2,“迷茫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迷茫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茫的一代”成了以文学流派的名称。

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

3,长河小说: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是一个新的类型。

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民族或时代的变迁。

这种长河小说优点在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罗兰认为,生活就行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的流动,小说也反应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发展的状态,种种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完整4,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的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不管怎么样,它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5,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所为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他一表面上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恐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6,境遇剧:萨特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出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

恶心和孤独。

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

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神人同形同性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2.阿基琉斯的脚跟:希腊神话英雄阿基琉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3.《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带领下,学者们将其删改完善,《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4.塞壬文化(塞壬妖岛):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三连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6.《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7.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 60 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 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 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具有寓意性。 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魔幻现实主义: 1 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 20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2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法。魔幻是途径,表 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 里。 3 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
社会问题剧 一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 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 二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 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 凑和精炼。2 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 湖畔派: 开创英国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1798 年,华兹 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出版。华兹华斯是成就最高的一位,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 号。 ? 世纪病: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指出生在拿破仑战争年代,感染者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气氛,拿破仑是他们的偶像,在战场上建 功立业是他们的雄心壮志。但他们长大时,面临的却是波旁王朝的统治,青年一代丧失了拿破仑 那个时代那种可以通过个人才智、自由竞选获得一切的机遇,感受到极大的失望,只能从爱情友 谊中寻找寄托。一旦爱情有意落空,便陷入颓废,绝望和忧郁当中。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 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世纪儿的忏悔》(自 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 小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 20— 30 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 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 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都是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

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孤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德拉。

2.湖畔派湖畔派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和骚塞。

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金钱关系。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

骚塞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桂冠诗人。

湖畔派诗人在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是一般而言,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

3.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它是由法国革命开始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它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感伤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重视民间文艺,以此与他们厌恶的城市文明相对立。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喜用夸张、对比等手法。

4.《瓯那尼》决战《欧那尼》是雨果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悲剧,剧中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地点任意转换,不遵守时间的一致律,并把悲剧因素和戏剧因素糅合在一起。

《欧那尼》的上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结果古典主义遭到彻底的失败。

这次事件被称为是《欧那尼》决战。

5.多余人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短歌为基础,在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之间,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写了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木马计。

奥林匹斯神系: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

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

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

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旧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希伯来人的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

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其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等。

柔巴依:又名“鲁拜”,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类似中国的绝句。

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海亚姆被称为“鲁拜”诗圣。

吠陀——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吠陀”原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成为印度人的宗教经典。

俳句: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

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

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练,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物语文学:是中古日本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介于我国古代的传奇和小说之间,出现于公元七、八世纪平安时期。

最初有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种形式,以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物语作品。

其最高成就是紫式部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

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

具有贵族倾向。

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 大学才子” 。

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

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

作者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

它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之先河。

巴洛克(baroque)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过分雕琢和华丽)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
上。

(随着航海业及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规则。

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24小时)之内完成。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它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浮士德精神”:它是指歌德《浮士德》中的浮士德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即,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狂飙突进运动”或“狂飙突进”:德国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产生了“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它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狂飙突进的主要精神:一是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要求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二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三是崇尚感情。

推崇天才,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四是反对宫廷文学,重视民间文学,注重民族风格,歌颂大自然。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其代表。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与命运抗争的孤独、高傲的叛逆者形象。

他们包括哈罗尔德(《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和曼弗雷德(《曼弗雷德》)、该隐(《该隐》)。

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孤独性、浪漫性。

在当时具有积极的革命作用,也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湖畔派诗人”或“湖畔派”和恶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

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他的代表诗作是《丁登寺》。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

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

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耶拿派和海德贝尔堡派: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海德贝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