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阿那克瑞翁体阿那克瑞翁的诗主要歌颂生活的乐趣和欢乐的爱情,赞美贵族社会的游宴生活。

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形式完整,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在流传的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

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

《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3、新喜剧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

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

又称世态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家奴等。

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4、《新约》《新约》是《新约全书》的简称,它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全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录”四种文体。

5、奥林波斯神系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有十二位主神,宙斯是众神之主。

6、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广阔的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被视为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7、《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

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1、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

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

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

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

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

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

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

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大学才子派:1.是在莎士比亚之前。

“大学才子”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

2、福斯塔夫式的背景:1.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个最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是个封建没落骑士的典型。

2.作品通过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3、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4、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5.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又不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名称来自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色幽默──当代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又云黑色喜剧、•病态幽默0 。

此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往往通过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态度,通过残酷而荒诞的寓言式艺术形象来鞭挞社会,•把滑稽幽默与崇高严肃、喜剧与悲剧、顺序与错乱交错迭印,组成一体,•从强烈对比中揭露现实。

主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巴思和巴塞尔姆。

2、魔幻现实主义──本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拉美文坛上的一个小说流派。

早在20年代,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欧洲表现派绘画时就使用了这一术语。

此派吸收古印地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比喻手法,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用神秘、•离奇、魔幻色彩表现出了拉美的神奇现实。

主要作家有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卢尔福等。

3、摹仿说──古希腊传统的文艺学说。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强调了文艺与现实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基础。

4、正常的儿童──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5、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

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柏拉图因之将她称之为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艺女神”。

6、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

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

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社会从原始社会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相传为公元前9-8世纪时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是古希腊人以远古的特洛亚战争为依据,用神话的观点长期口头创作的结晶。

史诗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描写特洛亚战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歌颂部落英雄们的智慧和力量以及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风习以及古希腊人的生活和思想意识。

史诗也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较早地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

2.俄林波斯神系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山,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

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

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

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3. 新喜剧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世态喜剧。

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主要角色是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士兵、艺妓和家奴等。

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

4.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文学。

它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作者主要是教会僧侣;创作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上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它脱离现实生活,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真实性,艺术性较差,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严重。

5.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随骑士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贵族文学,是封建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以法国为最盛。

它反映封建骑士阶层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宣扬忠君、护教、行侠、为博得心爱的贵妇人的欢心甘冒一切风险等所谓“骑士精神”。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何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社会问题剧】: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威塞克斯小说】英国杰出小说家哈代吧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

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

这些小说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对宗法制农村的侵蚀,具有悲观主义思想。

主要作品有《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哈代的“人物与环境小说”因这些长篇小说都以英国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而得名。

这些小说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矛盾性,既有对社会无情的揭露性,又有在命运面前不知所措,任其摆布的悲观性。

代表作品有《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黑色幽默】:又叫叫醒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美国文学的一个流派,主要用变形与夸张、滑稽讽喻的手法,取消传统小说的叙事格局,使小说碎片化、集锦化。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引起纠纷的金苹果:不和女神在一次婚宴上丢下一个金苹果,上写给最美的女人。

三个女神争执起来,由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评判,他把苹果给了爱神,因为她答应将最美的人间女子给他。

后来,帕里斯果然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引起希腊的愤怒,集合大军攻打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

2.荷马式比喻:荷马擅长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描写,比喻语言较长,构成富有特色的“荷马式比喻”,这使荷马史诗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3.悲剧(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的声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4.爱(《圣经》中关于“爱”的定义〈哥林多前书〉13章)——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恒不息。

?? 哥林多前书? 13章5.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的封建世俗贵族的生活理想和情趣。

骑士文学以表现“忠君、护教、行侠”、“知书达礼”的骑士精神为目的。

骑士文学在12、13世纪最为繁荣,在法国最为发达。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发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中心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破晓歌》是其中的精华。

骑士传奇发源于法国北方,主要内容是写骑士冒险故事。

骑士文学表现了世俗生活的追求,具有一定程度反教会的内容,其叙述形式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6.箴言文体的一种,用以规戒他人或自己为目的一种文体,大多用韵,也可不用韵。

7.幽默: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

8.莎士比亚化从现实生活出发,用生动和丰富的情节,广阔地描写社会生活,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

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

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

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英雄史诗: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

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神曲》:是但丁流放期间费时14年创作的一部长诗,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原名为《喜剧》题目隐含了作品由悲到喜、由黑暗到光明的意义。

后人因对作品的赞赏,在原名之前冠以形容词“神圣的”故书名意译为《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黑暗年代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曙光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指14世纪至16世纪末,先发生在意大利然后在许多欧洲国家产生广泛影响的一次思想和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学和学术的复兴;二是指艺术的复兴这是一场在复兴希腊文化的名义下反抗希伯来文化的近代文化运动和近代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类型。

这种小说和中古市民文学有相通之处。

它多半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主人公常是无业者,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时代,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

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种小说所采取的题材正与当时的骑士传奇文学相反,它反映的是下层生活,满足的是下层的阅读需求。

大学才子:指16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群特殊的作家。

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很有才华。

虽然他们都对英国的戏剧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倾向并不完全相同。

巴洛克文学:指17世纪人文主义衰落之时继之占据主流的一种文学思潮与创作,它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

巴洛克文学的内容多数带有神秘色彩,偏向于对生的意义、灵与肉的关系、人生的归宿等问题作终极的拷问。

艺术上追求奇特的效果,采用奇特的比喻、夸张的意象、冷僻的典故、强烈的对比、梦幻的手法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

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和德国的格里美豪森等人。

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它的成长时期,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奥比尼亚克、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全欧乃至全世界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三一律:指在戏剧中,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三者必须完整统一。

戏剧中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时限短的3个小时,长的30个小时)故事从头到尾只能在一个地点发生,故事情节只能服从一个主题。

三一律使戏剧作品结构紧凑,但也束缚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行为的基础。

启蒙,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

这一运动不仅在文学艺术中展开,同时也涉及法律、经济、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及社会风俗等方面。

市民剧:亦称正剧或严肃剧。

这种剧首先在内容方面要反映一般市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反对“穿着华丽衣服、打扮得矫揉造作的人物所出现的场面”要把帝王将相和贵妇人赶出舞台。

其次是在表现方面要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幻觉,打动观众的感情,产生促进道德风尚的社会效果。

墓园诗派:18世纪英国作家格雷(1716-1771)的《墓园哀歌》以完美的古典主义诗歌形式表达他对农民的同情。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其他诗人也以死、坟墓为题材写诗,形成所谓墓园诗派。

哥特式小说:这种小说主要描写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

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建筑中,尤其是在阴暗、荒凉的古堡中。

最早的哥特式小说是《奥特朗托堡》作者是贺拉斯·华尔浦尔。

他根据夜间做的噩梦,写了一个古堡闹鬼的故事。

它以中世纪的意大利为背景,反映18世纪人们对于中世纪(又称哥特时期)的看法。

这部小说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

感伤主义: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是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感伤的旅行》写自己在英法战争时期取道法国去意大利旅行的经历以及对一些所见所闻的感受和异想。

作者对别人的心情也极为敏感,要求彻底解放感情,宣扬感情至上。

他的作品追求琐细的感受、幽默的情趣、新奇的表现手法。

感伤主义就是以这部小说命名的。

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数学家达朗贝尓任副主编,法国文化界一些名流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爱尓维修、霍尔巴赫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摩来里和马布利等人都参加了工作。

他们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通力合作。

他们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狂飙突进:18世纪70年代起,在德国兴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主要参加者多是市民阶层的青年作家。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暴突进》文学史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

旧的德国文学史多把这一运动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是德国人民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理性的枷锁。

新的研究则认为它不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对启蒙运动的继续与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倾向在狂暴突进运动中都得到了加强。

《草叶集》:是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诗人惠特曼穷尽一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诗集,反映了美国19世纪的民主精神,反映了普通美国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

“草叶”是普通人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发展中的美国的象征。

《草叶集》风格豪迈、粗犷,语言充满张力。

惠特曼为了表现激越的感情,还常用重叠句、平行句。

他创造了每行字数不定、以短句为基础的无韵自由体诗。

这种热情奔放、无羁无束的自由诗体是文学史上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耶拿派:即德国早期浪漫派,出现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一些美学见解相同的理论家或作家、诗人,以耶拿为活动中心,创办《雅典女神殿》(1798-1800)杂志,人称耶拿派。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

海德堡派:1805年后,一批新的作家聚集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晚期浪漫派,人称海德堡派。

湖畔派: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在英格兰北部湖滨区进行诗歌创作,人称湖畔派。

他们醉心于湖光山色,讴歌自然之美,缅怀中古社会,向往宗法制社会,厌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诅咒城市文明,试图用中世纪宗法制下具有牧歌情调的宁静生活方式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拜伦式英雄:《东方诗篇》中都有一个富于叛逆精神、不惜与命运抗争的主人公,他们是同现实尖锐对立的个人主义英雄,也是远离社会的孤独、高傲、阴郁的叛逆者,还是意志坚强、斗争坚决、英勇不屈的反抗者,更是目的不明确、结局悲惨的失败的英雄。

他们都带有拜伦的某些特点,因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美丑对比的原则: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文学创作的美丑对比的原则。

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应该再现这个对比。

在雨果看来,古典主义者只描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违反了自然法则。

多余人:它是普希金开创的19世纪俄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青年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生活在沙皇专制农奴制下,在上流社会中感到窒息,不愿与腐朽的贵族同流合污,但因远离人民,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

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开创了社会问题剧的新形式,他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罪恶,重在揭露和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婚姻问题。

他把戏剧作为反映社会、讨论社会问题的工具,吧舞台当作讨论社会问题的讲坛。

他重在提出问题,而不直接在剧中回答问题,以此激发观众思考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延长了戏剧效果,并引发了欧洲近代戏剧的改革。

易卜生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伟大的问号”。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九十多部小说的总标题。

《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第一部分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主干部分,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

这一部分又分为六个门类: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包括了他全部重要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