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与酶工程(2.6)--第二章4

合集下载

酶与酶工程绪论

酶与酶工程绪论

微生物是地球上重要的可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源,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1 关于酶Enzyme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 /蛋白质。
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对 于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酶的水平去探讨生命活动的关系,探讨酶与 代谢调节、疾病、生长发育等的关系,具有重 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天然酶在工业上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 原因有:
①大多数酶脱离其生理环境后极不稳定, 而酶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条件往往与 其生理环境相去甚远;
②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复杂;
③酶制剂成本较高。
根据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不同把酶 工程分为化学酶工程和生物酶工程。
化学酶工程: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 化酶及化学人工酶的研究和应用;
水 相 )
非蛋白酶
印记酶(imprinting enzyme)
核酶(ribozyme, RNAzyme)
脱氧核酶(detoxribozyme, DNAzyme)
1.4 酶与酶工程的研究趋势
从发展方向分析,今后十年酶与酶工程 领域的研究热门有以下几方面:
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生物催化过程的研究 改造酶的催化特性及新酶设计 应用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 生物催化过程的开发流程
生物催化过程又是典型的高度不均一过 程,理论上
需要特殊设计的硬件部分, 需要有高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 需要实施计算机控制的软件, 需要能降低成本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
这是生物催化过程,尤其是工业生物催 化的四个“必需”。
3、改造酶的催化特性及新酶设计
③极端环境条件下新酶的研究。
已发现的极端微生物:
能够在250~350C条件下生长的嗜热微生物, 能够在-10~0C条件下生长的嗜冷微生物, 能够在pH2.5条件下生长的嗜酸微生物, 能够在pH11条件下生长的嗜碱微生物, 能够在101.325MPa下生长的嗜压微生物, 以及在高温(105C)和高压(40.53MPa)

《酶工程》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酶工程》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酶工程》课后知识题目解析第一章酶工程基础1.名词解释:酶工程、比活力、酶活力、酶活国际单位、酶反应动力学①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是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所需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地一门应用技术。

②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蛋白质或RNA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③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其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

④酶活国际单位: 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内能转化1μmol底物或催化1μmol产物形成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即为国际单位(IU)。

⑤酶反应动力学:指主要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2.说说酶的研究简史酶的研究简史如下:(1)不清楚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等。

(2)酶学的产生: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

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1878年,德国科学家K?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3)酶学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192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独臂学者”萨姆纳博士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30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Northrop分离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晶,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

3.说说酶工程的发展概况I.酶工程发展如下:①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制备淀粉酶,酶技术走向商业化:②1908年,德国的Rohm用动物胰脏制得胰蛋白酶,皮革软化及洗涤;③1911年,Wallerstein从木瓜中获得木瓜蛋白酶,用于啤酒的澄清;④1949年,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⑤1960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 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通过酶的诱导和解除阻遏,可显著提高酶的产量;⑥1971年各国科学家开始使用“酶工程”这一名词。

《酶学与酶工程》PPT课件

《酶学与酶工程》PPT课件
德国科学家。师从凯库勒。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 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 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 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 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 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一样。
2、诱导契合模型(induced-fit model) 1958年由Koshland 提出。
第三个数字表示电子受体:NAD+
第四个数字表示此酶底物:乙醇。 前面三个编号表明这个酶的特性:反应性质、底物性
质(键的类型)及电子或基团的受体,第四个编号用
于区分不同的底物。
二、酶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一)酶的化学本质
酶除了少数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外,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具 有蛋白质的典型性质。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性。
亲水基团在外表,而疏水基团向内。
三、酶的作用机制
(一)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为结合部位。
(二)催化部位 catalytic site
酶分子中 促使底物发生化 学变化的部位称 为催化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的概念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总 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精品医学102中国国家级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国家级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accc1980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cicc1979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cmcc1979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兽医药品检定所cvcc1979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cfcc1985中国抗菌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cacc1979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cgmc1979精品医学103国外菌种中心国外菌种中心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http

酶工程课后题答案.doc

酶工程课后题答案.doc

第一章1.简述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以及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共同点:只能催化热力学所允许的的化学反应,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而不改变平衡点: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质和量的改变:很少量就能发挥较大的催化作用:其作用机理都在于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1.极高的催化率;2.高度专一性;3.酶活的可调节性;酶的不稳定性。

5.酶失活的因素和机理。

酶失活的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物理因素1热失活:热失活是由于热伸展作用使酶的反应基团和疏水区域暴露,促使蛋白质聚合。

2冷冻和脱水:很多变构酶在温度降低是会产生构象变化。

在冷冻过程中,溶质(酶和盐)随着水分子的结晶而被浓缩,引起酶微环境中的pH和离子强度的剧烈改变,很容易引起蛋白质的酸变性。

3.辐射作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都会导致多肽链的断裂和酶活性丧失。

4.机械力作用:化学因素1.极端pH:极端pH远离蛋白质的等电点,酶蛋白相同电荷间的静电斥力会导致蛋白肽链伸展,埋藏在酶蛋白内部非电离残基发生电离,启动改变。

交联或破坏氨基酸的化学反应,结果引起不可逆失活。

极端pH也容易导致蛋白质水解。

2.氧化作用:酶分子中所含的带芳香族侧链的氨基酸以及Met, Cys等,与活性氧有极高的反应性,极易受到氧化攻击。

3.聚合作用:加热或高浓度电介质课破坏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促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分子间聚合并沉淀。

4.表面活性剂和变性剂:表面活性剂主要改变酶分子正常的折叠,暴露酶分子疏水内核的疏水基团,使之变性;变性剂与酶分子结合,改变其稳定性,使之发生变性。

生物因素微生物或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使酶分子被水解。

6.简述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原理直接测定法:有些酶促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酶底物或产物的变量可直接检测。

间接测定法:有些酶促反应的底物或产物不易直接检测,一次必须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反应,形成稳定的可检测物。

酶偶联测定法:与间接测定法相类似,只是使用一指示酶,使第一酶的产物在指示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可测定的新产物。

酶学与酶工程重点总结

酶学与酶工程重点总结

酶学与酶⼯程重点总结第⼆章酶学基础⼀、酶的活性中⼼(active center,active site)(⼀)活性中⼼和必需基团1、与酶活性显⽰有关的,具有结合和催化底物形成产物的空间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叫活性部位。

2、活性中⼼可分为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3、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性,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4、酶结构概述(1)活性中⼼是⼀个三维实体。

(2)是有⼀些⼀级结构上可能相距较远的氨基酸侧链基团组成,有的还包含辅酶或辅基的某⼀部分基团。

(3)在酶分⼦表⾯呈裂缝状。

(4)酶活性中⼼的催化位点和结合位点可以不⽌⼀个。

(5)酶活性中⼼的基团都是必需基团,但必需基团还包括活性中⼼以外的基团。

5、酶分⼦中的氨基酸残基或其侧链基团可以分为四类1.接触残基2.辅助残基3.结构残基4.⾮贡献残基(⼆)酶活性中⼼中的化学基团的鉴别1.⾮特异性共价修饰:某些化学试剂能使蛋⽩质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反应引起共价结合、氧化或还原修饰反应,使基团结构和性质发⽣变化。

如果某基团修饰后不引起酶活⼒的变化,就可初步认为此基团可能是⾮必需基团;反之,如修饰后引起酶活⼒的降低或丧失,则此基团可能是酶的必需基团。

2.亲和标记共价修饰剂是底物的类似物,可专⼀性地引⼊酶的活性中⼼,并具有活泼的化学基团(如卤素),可与活性中⼼的基团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因其作⽤机制是利⽤酶对底物类似物的亲和性⽽将酶共价标记的,故称为亲和标记。

3.差别标记在过量底物或可逆抑制剂遮蔽活性中⼼的情况下,加⼊共价修饰剂,使后者只修饰活性中⼼以外的有关基团;然后去除底物或可逆抑制剂,暴露活性中⼼,再⽤同位素标记的向⼀修饰剂作⽤于活性中⼼的同类基团;将酶⽔解后分离带有同位素的氯基酸,即可确定该氨基酸参与活性中⼼。

4.蛋⽩质⼯程这是研究酶必需基闭和活性中⼼的最先进⽅法,即将酶蛋⽩相应的互补DNA(cDNA)定点突变,此突变的cDNA表达出只有⼀个或⼏个氨基酸被置换的酶蛋⽩,再测定其活性,可以知道被置换的氨基酸是否为活⼒所必需。

酶学与酶工程 (2)优秀课件

酶学与酶工程 (2)优秀课件
退出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原则是以酶的整体反应为基 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底物 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如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起 反应,应在它们系统名称中包括两个底物的名 称,并以“:”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 时,可将水略去不写。
ATP+D-葡萄糖 ADP+D-葡萄糖-6-磷酸 国际系统命名为: ATP:D-葡萄糖磷酸转移酶
退出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a. 锁和钥匙模型 b .诱导锲合模型
退出
a. 锁和钥匙模型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 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 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退出
b .诱导锲合模型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 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 了互补形状.
专一性
活性部位
必需基团
催化基团 催化性质
维持酶的空间结构
退出
三.酶的作用机制
1. 酶的作用过程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3 .酶的催化作用
退出
1. 酶的作用过程
酶的活性部位:
是它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 酶分子相当小的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中可能相隔很 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退出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酶的编号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各种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 把酶分为6大类,即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 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连接酶类。分别用1、2、 3、4、5、6来表示。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 键的特点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个亚类,每一个亚类又 按顺序编成1、2、3、4……等数字。每一个亚类可 再分为亚亚类,仍用1、2、3、4……编号。每一个 酶的分类编号由4个数字组成,数字间由“·”隔开,编 号之前冠以EC(Enzyme Commision)。

酶工程考试重点

酶工程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酶: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按照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的不同,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酶可以分为蛋白类酶(protein enzyme)和核酸类酶◆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锁与钥匙学说:底物结构必须与酶活性部位的结构非常互补,就像锁与钥匙一样,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这个学说可以解释酶的绝对专一性,但是不能解释酶的相对专一性。

◆诱导契合理论: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并不与底物分子的结构互补,但活性中心有一定的柔性,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遇时可以诱导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活性中心的各个结合基团与催化基团达到对底物结构正确的空间排布与定向,从而使酶与底物互补结合,产生酶-底物复合物,并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中间产物学说:酶首先与底物结合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转变成酶-过渡态中间物复合物,然后,生成酶-产物复合物,最后从酶分子上释放产物,从而大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分子由基态转变为过渡态即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Km 值是当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竞争性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

随着底物浓度增加,酶的抑制作用减弱。

Vm 不变,Km 增大◆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可以同时与酶结合,抑制剂结合于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两者没有竞争作用,但影响产物的释放,Vm 降低,Km 不变◆反竞争性抑制Vm 降低,Km 减小◆酶活力: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测定酶活力,实际上就是测定酶促反应进行的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酶活力就越大;反之,速度越慢,酶活力就越小。

◆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酶制剂)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称为酶的比活力,用U/mg 蛋白表示。

酶的比活力是酶制剂的一个纯度指标。

对同一种酶来说,比活力愈高,表明酶纯度愈高。

◆酶的生产方法:.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结构基因、操纵基因与启动基因一起组成操纵子,分为诱导型与阻遏型。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二节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二节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图2-9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最适pH并不是一个常数,它往往因酶的纯度、底物种 类和浓度以及环境介质的成分不同而不同。因此,酶的最适pH 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8之间, 动物酶多在6.5~8.0之间,植物和微生物酶多在4.5~6.5之间。 也有少数例外,如胃蛋白酶为1.5,肝脏中的精氨酸酶则为9.7。 几种常见酶的最适pH见表2-1。
pH对酶活性产生影响的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可能:
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会影响到酶蛋白构象的变化, 甚至能够导致酶变性而失活。
2.pH能够影响到酶分子中某些基团的解离,这些基团的离 子化状态与酶分子的活性中心构象有关。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pH会影响到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同时也会影响酶分子 的解离状态,从而对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产生影响。
所示。
[s]
图2-6 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的关系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低的底物浓度时,底物浓度增加,反 应速度随之急剧增加,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此时米氏 方程可简化为
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虽随之增 加,但增加的程度不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达到一定浓 度后,若再增加其浓度,则反应速度将趋于恒定(v= Vmax), 并不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此时的底物浓度巳达到饱和程度。 所有的酶都有这种饱和现象,但各自达到饱和时所需要的底 物浓度各不相同,甚至差异极大。
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竞争性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的浓度来加以解除。这
种 米抑氏制常作数用Km的增特大点(是如酶图催2-化10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不变,而
图2-10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假定一种酶只有当某一特定的组氨酸残基侧链未被质子化时,酶分子才具有活性,降低pH对于该酶会发生哪一种抑制?( )
A 反竞争性 B 非竞争性 C 竞争性 D 混合型
答案B
2、用0.5-2.0 nm长的双功能交联剂固定酶分子上的两个基团,能交联上说明距离在此范围内反之不能判断。

 ( )
答案∨
3、载体带负电荷,底物也带负电荷,固定化后下述正确的是()
A最适pH向酸性方向移动,Km’>Km
B最适pH向酸性方向移动,Km’<Km
C最适pH向碱性方向移动,Km’>Km
D 最适pH向碱性方向移动,Km’<Km
答案C
4、下列关于固定化后酶Km变化论述正确的是()
A[Si]<[S],ρ>1,km’<km B[Si]<[S],ρ>1,km’>km
C[Si]<[S],ρ<1,km’>km D[Si] >[S],ρ>1,km’>km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