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是谁

合集下载

16位国宝级烹饪大师名单

16位国宝级烹饪大师名单

16位国宝级烹饪大师名单1. 史正良史正良于1946年出生于四川绵阳,首批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四川省特一级厨师,精通中式川菜,多次受到国外的邀请进行厨艺演示。

此外还撰写了80余篇有关烹饪的文章和论文,被授予中国首批十大“中华名厨”的荣誉称号,是中国国宝级厨师排名之一。

2. 高炳义高炳义于1947年出生于山东青岛,高级烹饪技师,是中国鲁菜烹饪特技大师,他研究的菜肴有500余款,主编《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上百部,多年来担任世界和全国烹饪大赛的评委。

3. 杨贯一杨贯一193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中华国际名厨,是中国的烹饪一代宗师,曾获得C.C.C.金章,法国厨艺大师最高荣誉白金奖等众多荣誉,精通鲍鱼的烹饪,代表菜“阿一鲍鱼”享誉国际,素有“鲍鱼之王”的称赞。

4. 董振祥董振祥1961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烹饪大师之一,是进程餐饮界的奇才,他旗下的烤鸭店门庭若市,是国内餐饮界唯一一位获得MBA学位的厨师及餐饮管理者,在烹饪行业有着极其高的地位。

5. 孙立新孙立新出生于名厨世家,祖孙三代都是国宝级大厨,他也是中国当代著名国宴大师,擅长川,粤,鲁等菜系的烹饪,是很多星级酒店的厨师长,他所烹饪的菜肴均受到中国好评。

6. 林壤明林壤明1951年出生于广州,多次参与国际烹饪大赛,并获得奖项,在1997年获得广东十大名厨点师的称号,在200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的称号,在她的厨师生涯,拿下了很多全国烹饪大赛的金牌,被同行称为“奖牌专业户”。

7. 卢永良卢永良195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是全国十名最佳厨师之一,也是中国十大最顶级的厨师,烹饪原汁原味的湖北菜,在1996年被人民政府授予“鄂菜大师”,他扩大了鄂菜在国际的影响。

8. 周晓燕周晓燕出生于扬州,是淮扬州才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之一,多次担任全国烹饪大赛评委,曾参加《时间上的中国2》,展现了完美的刀工和精湛的厨艺。

9. 谭添三谭添三与1940年出生于湖南,是湘菜界的一颗耀眼的星星,是最年长的湘菜大师,湘菜界的四大天之一,在德国,是湘菜界的开拓者。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传记之易牙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传记之易牙

上一篇为大家介绍了华夏“厨祖”伊尹,这一篇将向大家介绍忠君、弑君的正义名厨易牙。

鲁菜始祖,大义厨师易牙这个故事的要从遥远的春秋时期说起,那时候诸侯割据,烽烟四起,争霸天下。

你就别想安心学厨师、学电脑(当然也没有电脑)、学汽修(更没有汽修了)。

更别提像我在陕西新东方烹饪学校看到的还能参加什么比赛了,那时候也有比赛拿命去比,比打仗!赢了你就暂时活着,输了你就去找马克思报到去。

这些个诸侯中有个齐桓公,想必很多读者都知道吧,也算得上个励精图治,雄韬武略的君王了。

精典鲁菜齐桓公有个很大的爱好,就是美食,就像今天的美食家一样,哪里有厨师比赛他就去当个评委,其实就是想去蹭点美味,人家齐桓公可不一样,举国海选厨师,为的就是专门给自个做菜。

这时候,易牙就出场了,易牙善于烹饪,厨艺很高,(就像我看到的陕西新东方的那些教师一样,全是顶级厨师)而且,易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有自己私人饭馆的厨师。

易牙就很轻松的当选为齐桓公的私人厨师了,小饭馆也不干了,关门咱跟着大王享福去。

易牙的厨艺也得到了齐桓公的认可,什么胶东小炒、整鱼两吃、香酥鸡了不带重样的,直吃的齐桓公赞不绝口。

这些菜,是今天鲁菜的前身,易牙的烹饪风格逐渐被齐国其他的厨师效仿,经过多年的钻研和调和就形成了今天的鲁菜菜系,载誉海内外。

精典鲁菜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厌倦,易牙给齐桓公做遍了天下的名菜,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爱卿呀,寡人现在什么都吃遍了,就是没有吃过婴儿的肉,你能不能给寡人烹制一道来呢?”易牙一听这话,立马双腿发软。

天呐,虽说天天杀鱼宰鸡的,但杀人这事咱可没干过呀,这主公是把我往绝路上逼啊!心里不愿意,嘴上又不能顶撞君威,只好硬着头皮说:“那我就试试吧。

”齐桓公君颜大悦:“好,寡人等着你的菜。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晚年的齐桓公这种行为真是令人发指!还是现代社会好,健康学厨师,文明去烹饪。

接下来,易牙会怎么做呢?真的去残害无辜的幼小生命?请看下期。

这可愁坏了易牙,找谁家孩子呢?谁能舍得把自己家孩子让别人去做菜?这也有悖伦理呀,但是王命又不能违背。

中国十大粤菜名厨及名菜解析

中国十大粤菜名厨及名菜解析

中国十大粤菜名厨及名菜解析厨师是分白案和红案的但是能排的上名字的,有大半已经不在人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十大粤菜名厨,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十大粤菜名厨伊尹: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

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而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

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

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

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朝乾隆时期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许多方面得益于王小余的见解。

1998年中国十大名厨姚楚豪中国烹饪大师,海派川菜代表、当代上海“厨神”。

沈钰文中国烹饪大师,上海面点女中豪杰。

卢兆祺中国烹饪大师,上海粤菜第一锅、世界杯中国菜国际大赛评委。

东林发中国烹饪大师,御厨,毛泽东主席家宴制作者。

胡丽妹中国烹饪大师,“京帮菜”巾帼状元技惊神州。

叶威光中国烹饪大师,博采众长树旗帜、四海飘香巴蜀宴李伯荣中国烹饪大师、上海菜泰斗。

王致福中国烹饪大师,梅府家宴掌门人,总理亲自授牌者“淮杨菜”精英代表。

姜介福中国烹饪大师,奥林匹克金牌得主、粤菜大师。

罗来耀中国烹饪大师,素食仿荤魔术大师。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十一 陈麻婆篇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十一 陈麻婆篇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增加,中国的饮食文化市场日渐繁荣、兴盛,专业化饮食业异彩纷呈,综合性饮食店种类繁多,档次齐备。

烹调技术也突飞猛进,对中国烹饪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到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和各民族风味的交流、融合,使烹饪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同时,饮食市场空前的繁荣,出现并发展了许多专业化的饮食行业。

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描写明末扬州时:“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

朱橘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

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

”而到了清代时期,满汉文化交融,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著名的“满汉全席”闻名世界。

特别是康、乾二帝还亲自射猎,并将猎获的动物在野外烹制,与大臣们共同分享。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人们十分喜爱的著名菜肴,象笋烧香菇、香糟瓜茄、油煎嫩鸡、风板鸭、菊花火锅、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等。

其中麻婆豆腐原料简单,却调味精绝,脍炙人口,至今仍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品,而烹制这道菜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麻婆。

在明清时期,烹饪界出现了不少名厨师,如明代的董小宛,清代的萧美人、王小余、陈麻婆等。

如果说董小宛、萧美人、王小余都出身于或服务于官僚世家,陈麻婆倒是地地道道的一位草根厨师。

陈麻婆,清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边一家饭铺的女主人,年轻时就心灵手巧,善于烹调,只是相貌平平,脸上还生了一些麻斑,被人戏称为麻姑。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逐渐改口称之为麻婆。

陈氏擅长烹制四川家常风味菜肴,尤其对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

她制作的菜肴,色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因此,她烹制的麻辣豆腐,由于麻辣鲜香烫,远近闻名,品尝的人络绎不绝,熟客们亲切地叫她陈麻婆,所以就将她烹制的麻辣豆腐称为“麻婆豆腐”。

清末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从此陈氏在万福桥边的饭铺就更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麻婆豆腐价廉物美,深受人们喜爱,百余年来各家菜谱中,均难少其味。

历史解密堪称厨师始祖的中国史上三位“厨神”是谁?

历史解密堪称厨师始祖的中国史上三位“厨神”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堪称厨师始祖的中国史上三位“厨神”是谁?导语:近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广受吃货们的厚爱。

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又讲究因地取材。

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同风味的饮食,由此也拉开近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广受吃货们的厚爱。

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又讲究因地取材。

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同风味的饮食,由此也拉开了吃货们的饮食寻踪之旅。

要说中国的烹饪技艺变迁,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也产生了诸多为后世敬仰的厨神。

如在网络上也有评选中国十大名厨的说法,列举了许多“美食达人”,这说明在不同的时代,名厨们的作为也是各有特色,在繁荣中华饮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为显著的。

不过,在“厨神”界,被公认的,又有历史记载的则是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

他们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艺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厨师的始祖。

烹饪鼻祖彭祖关于彭祖的介绍,既有养生也有长寿之说,但除此之外,他在烹饪领域也有独到的技术,这才是他被称为烹饪鼻祖的来历。

彭祖,姓钱名铿,是黄帝的第八代孙。

彭祖为长寿之神,相传他曾隐居武夷山幔亭峰下,茹芝饮瀑,遁迹养生,寿至百年。

其有二子,一名彭武,二名彭夷,来此山定居,故此山便命名为武夷山。

他们给武夷山留下许多宝贵的保健餐饮与美食养生的财富。

彭祖因善调制味道鲜美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受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

好和滋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十大名厨都有谁?他们是如何成名的?

古代十大名厨都有谁?他们是如何成名的?

古代十大名厨都有谁?他们是如何成名的?本文导读: 1.伊尹: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

在我国内地的不少地方和港、澳、台地区,赴宴开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汤菜,可能就是沿于此。

2.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3.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而闻名天下。

4.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

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5.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6.刘娘子: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7.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

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8.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

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9.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10.王小余:清朝乾隆时期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许多方面得益于王小余的见解。

十大名厨的成名经历伊尹擅长政治的名厨-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

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

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

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

历史上的十大名厨 竟包括秦淮名妓董小宛

历史上的十大名厨 竟包括秦淮名妓董小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十大名厨竟包括秦淮名妓董小宛
导语:中国十大历史名厨中,居然有6位是女性,实在出人意料。

而这6为女性中有一是秦淮八艳之一,明朝时代的董小宛,不仅人美的让人心碎,厨艺也好
中国十大历史名厨中,居然有6位是女性,实在出人意料。

而这6为女性中有一是秦淮八艳之一,明朝时代的董小宛,不仅人美的让人心碎,厨艺也好的令人惊叹,实在不可思议。

果真是能进厨房,能出厅堂,呵呵,董小宛好女人啊,也是个精明的女人,懂得留住男人的心的同时留住男人的胃。

想必这6位古代美女厨神都另有一番别的女人无法有的魅力哦,看看她们是怎样留住男人的胃的。

董小宛:董小宛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她在美食上也是很有造诣,做的桃糕、西瓜糕、菊花糕等都堪称绝美,引得无数文人愈加仰慕。

膳祖:膳祖是唐代宰相段文昌的家厨,对美食的选料、加工、制作等非常精通。

在此基础上,成就了段文昌传世的《食经》50章。

段文昌儿子段成式以一本《酉阳杂俎》堪称奇书,书中很大一部分家菜也膳祖所创。

梵正:梵正是尼姑。

据陶谷的《清异录》记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这道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画图做的拼盘,可谓色、形、意具备。

刘娘子:刘娘子是宋高宗赵构的家厨。

宋高宗登基后,成为御厨。

按照规定,女人是不能做御厨的。

但宋高宗就是喜欢吃她做的菜,也没有办法,只好破例。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八_董小宛篇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八_董小宛篇

董小宛,明末名妓,才貌厨艺一样出众,特别是她制作的各种糖食糕点及腐乳、腌咸菜、桃膏、瓜膏等颇有造诣,闻名遐迩。

尤其她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和敢于同权贵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被人称颂,为纪念她,把她制作的糖称为“董糖”。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字小宛,号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

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李白,号青莲居士)。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董小宛不但厨艺出众,棋琴书画样样精通,其代表诗作《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一直流传至今。

董小宛与丈夫冒辟疆的各种经历,在许多书刊上已有详尽的说明。

小宛娇媚动人,才艺双绝,并醉心于山水,柔情涌动。

冒辟疆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仪,矫激抗俗,并胸有报国之志,二人一见钟情,演绎了一场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宛虽温柔似水,与婆家人及其和谐的相处,但个性光彩率真,向往自由,寻觅真情,不畏权贵。

她的书画才艺更非同一般,经常挥毫泼墨,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早期曾醉心于钟繇的字画,着意临摹,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偏瘦,特别是看到他的《戎铭表》中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愤而弃钟贴改学他体,其性格可见一斑。

小宛天性淡泊,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上都处处清净淡如,特别是她制作的各种饮料、点心、腌菜、肉食、鱼鲜,样样精美绝伦,小巧玲珑,富于情致,脍炙人口。

解酒饮料,本是小宛针对丈夫冒辟疆而制的。

她采渍各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制出几十种不同的花露汁饮品,入口透全身,奇香四溢,消渴解酲。

尤其她用本无香味的海棠制作的秋海棠露,是露凝香发,鲜洁可口,为中国古代饮料中的极品。

腌腊制品,是小宛的拿手好戏。

小宛擅长腌制各种菜品,她制作的咸菜如黄蜡般的油亮,翡翠般的鲜绿;各种野菜大凡一经她手,便有一种异香绝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是谁?一.伊尹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

在我国内地的不少地方和港、澳、台地区,赴宴开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汤菜,可能就是沿于此。

擅长政治的名厨-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

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

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

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

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

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

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

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

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

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

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

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

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二.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舍弃儿子的名厨-易牙的名字非常复杂,他还有两个名字叫狄牙和雍巫。

先说易牙。

易牙名牙,但并不姓易,姓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因为出身有易氏部落,才称为易牙。

再说狄牙。

一种说法是“狄”、“易”古音相通,因此易牙又称狄牙。

另一种说法是易牙出身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故称狄牙。

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

齐桓公国事劳神,患上了失眠症,夜里睡不着觉,想起烦心事就翻来覆去,唉声叹气。

易牙就问齐桓公:“国君您反正也睡不着觉,要不我给您做点东西吃?俗话说心情不好的时候胃口就会大开。

”齐桓公一想也行,就说:“那你就炒两个菜下酒吧。

”易牙穿衣起床,抖擞起全部精神,煎、熬、燔、炙,调和五味,做了一桌子菜,色香味俱全。

齐桓公立马来了精神,大啖一顿。

第一口下去,滋味鲜得差点连舌头都吞下肚去,结果连酒都忘了喝。

吃饱之后,齐桓公一觉睡到天亮,失眠症不治而愈。

从此,齐桓公再也离不开易牙了。

易牙知恩图报,趁机替长卫姬说话,齐桓公于是答应立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太子。

可是此前已经立了郑姬生的孝公为太子,如此一来埋下了齐国日后的危机。

再高明的厨师也不能永远都不重复菜肴的花式品种,况且易牙只是鲁菜大师,没有机会出国深造,所以吃来吃去,齐桓公终于还是吃腻了易牙的菜。

有一天,齐桓公闲极无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听说人肉很好吃,我还没有吃过呢。

”易牙回家就把大儿子蒸了,开饭的时候端到了餐桌上。

齐桓公伸筷子一尝,噫!何其美味!怎么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风卷残云,不知不觉将一大蒸盘吃得干干净净。

吃完后,意犹未尽地舔舔嘴唇,问道:“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啊?”易牙回答道:“这道菜叫清蒸易牙的长子。

”齐桓公大吃一惊:“天啦!你真的给我做了盘人肉?”易牙回答道:“为了您的味蕾着想,我连儿子都豁出来了。

”齐桓公非常感动,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半晌说道:“亲爱的,你对我真好啊!”三.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而闻名天下。

烹鱼大王-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而闻名天下。

长期生活在太湖之滨,擅烹水产为原料的菜肴。

他烹制的炙鱼,名噪天下,曾得到天王僚的赞赏。

吴公子光为了谋夺王位,设计刺僚,就派专诸到太湖向太和公学烹炙鱼手艺,学成后,吴公子设宴请僚,并令专诸在献炙鱼时刺杀吴王僚。

僚是死,专诸也被吴王卫士杀死,成了王公贵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太和公的超凡手艺,竟被用于宫廷之乱,是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四.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

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唐代名厨-膳祖为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

段曾自编《食经》50章,主持段府厨房的女厨师膳祖,烹调技艺原本精湛,又得段的调教,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

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

她烹制的名食,后来太多记载在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中。

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厨,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

段文昌对饮食很讲究,曾自编《食经》50章。

因他曾被封过邹平郡公,当世人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

段文昌府中厨房题额叫“炼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馆驿,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厨房叫“行珍馆”。

主持“炼珍堂”和“行珍馆”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

段府40年间,这女厨师长从100名女婢只选中9名传艺。

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编《酉阳杂俎》,里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们家那位女厨师所做的饮食。

五.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尼姑名厨-梵正,五代时的著名尼姑厨师,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

辋川小样是用脍、肉脯、肉酱、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

拼摆时,她以王维所画辋川别墅20个风景图为蓝本,制成别墅风景,使菜上有风景,盘中溢诗情。

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备加夸赞:“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 脍脯,醢酱瓜,黄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六.刘娘子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南宋版大长今-刘娘子是南宋高宗宫中女厨,主管皇帝御食。

刘娘子手艺高超,虽宫中规定作为“五品”官的“尚食”,应由男厨师担任,但她以烧得一手皇帝喜爱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

人们尊称她为“尚食刘娘子”。

刘娘子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

据《春渚纪闻》载:宋高宗宫中,有位女厨师刘娘子,高宗继位之前,她就在赵构的藩府做菜了,宋高宗想吃什么菜,她就在案板上切配好,烹制成熟后献食,高宗总是十分满意的。

按照宫廷规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负责官员叫尚食,只能由男人担任,而且是个五品官,刘娘子身为女流,不能担当此官,然而皇宫里的人多称她是“尚食刘娘子”。

七.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

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逃难成就烹饪高手-宋五嫂,是南宋年间从河南开封逃难至杭州的一位女厨师,因丈夫姓宋排行老五,人们就称她为宋五嫂。

在杭州钱塘门有一片小食店,当时从北方逃难来杭州的中原人很多,有官有民,大家思乡难归,很想尝点乡味以解乡思。

宋五嫂家卖的鱼羹,正是传统汴京风味,颇能招徕异乡之客。

有一日高宗赵构也闻名品尝,特派太监来,叫宋五嫂做了鱼羹送进宫,连皇帝都爱吃。

此后,宋嫂鱼羹身价百倍,于是名声大振。

方恒泰《西湖》诗云:“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网得鲜鱼也,味酸最爱银刀脍,河鲤洛舫总不和。

”他赞的五柳居醋鱼,有人说即是当年的宋嫂鱼羹。

八.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

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美女厨师-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董小宛,名白,字宛君,一字青莲,艺名小宛,别号青莲女史。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艳”)之一、时饮“东南第一美女”之誉。

1639 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

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

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

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

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

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

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董小宛与董糖董糖已有350多年历史了,它原名为“秦淮董糖”。

制作创始人是明末清初“金陵八艳”之一的董小宛。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1611年——1693年),名襄,自号巢民,途径苏州,慕名亲访小宛数次,都因小宛外出未归不遇。

待小宛归来时,辟疆已离苏还乡,小宛深为遗憾。

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终日思念辟疆,特亲自下厨,以精细白糖、褪壳芝麻、纯净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种酥糖,从秦淮托人转带给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

两人经历企慕、相识、热恋,小宛终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委身辟疆为妾。

归隐辟疆私家宅院——如皋城东北角水绘庵(后改名水绘园)。

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飨客,馈赠亲友,天长日久,商贾仿作供市,称作“董糖”。

《崇川咫闻录》记载:“‘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

未归巢民时,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号‘秦邮董糖’。

”抗日战争前,坐落在如皋西大街、如皋最大的茶食店——“大麒麟阁”生产的董糖,就是使用“秦淮董糖”牌号。

现在如皋生产的“水明楼”(董小宛当年居住的楼台、现辟作供游人游赏)牌号董糖,仍沿用当年小宛原有的配方。

畅销上海、北京、南京各城市。

如皋籍台胞回乡探亲返台时,总要买上几盒带回台湾和家人共食或款待客人。

九.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首位点心女大师-萧美人,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其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这是清代诗人吴煊写的诗句,诗中提到的萧美人,即清乾隆年间杭州一位名叫萧娘的女点心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