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部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球上发生着多种运动,包括旋转运动、公转运动、真实运动和几何运动等,它们是影响地球上生命发展和地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对这些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进行总结,以便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它们。
一、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指地球自轴向沿同一方向转动的运动,此运动引起了日夜的变换和四季的更替。
每24小时地球就进行一次旋转运动,它向我们自然界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也是人们称呼一日24小时的依据。
地球旋转运动又是地球气候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了陆地太阳日射量的分布,而且也影响着空气温度、湿度、风等气象因素的变化。
二、公转运动公转运动又称太阳系运动,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它使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和其他天体以不同的轨道运行,影响着太阳系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也是保证太阳系物体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
公转运动也是决定地球气候发展和影响生物繁衍的重要因素,它与地球旋转运动共同影响着太阳的光热辐射,从而决定了四季的变换和海洋的温度变化。
三、真实运动真实运动是指地球在其旋转轴(斜轴)方向运动的运动,它使地球因为斜轴倾斜而引起的每日升起和落下现象,即俗称的日出和日落。
真实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很大,它使热带地区气温高,温带地区气温低,也是使各种植物、动物形成地域性分布的重要因素。
四、几何运动几何运动是指火星和木星等太阳系内的天体相互运动的运动,它使太阳系的内部物质产生时空变化,也是太阳系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
几何运动也影响着地球环境,它可能引起洪水、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从而影响到地球上的生物发展和地理活动。
总之,地球运动是影响地球及其上的生命及地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其中的旋转运动、公转运动、真正的运动和几何运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对地球气候和太阳能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是决定生物的地域分布的关键因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传和地极移动。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4)地球的形状形成椭球体;(5)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6)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球自转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及其意义地球绕地轴进行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1日,但对于不同的参照物,1日的时长略有差别。
若以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360度。
若以太阳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4时,称太阳日,也是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变化。
一个太阳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略大于360度(即360°59′)。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太阳日)。
地球的自转将造成昼夜更替,形成“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形成地方时和时差。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纬度位置较东的地区能较早看到太阳的升起。
而各地的时刻又要参照太阳的位置,因此同一时刻经度不同的地区时刻不同,而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为了解决地方时不同带来的不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将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同时,人们还设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大致重合,但并非完全重合),用来作为日期的分界线。
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和西侧的东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上东十二区要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东十二区是世界上时间最早的地方。
二、地球公转及其意义地球按其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共365天6时9分10秒。
而我们常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北回归线的间隔),共365天5时48分46秒。
由于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间存在23°26′的黄赤交角,因此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发生变化,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主要概念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以地轴为旋转轴中心旋转。
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分为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其真正周期是一恒星日;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进行绕转。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会发生变化,地球于每年 1 月初经过近日点,7 月初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参考点不同分为恒星年和回归年,其真正周期是恒星年;太阳公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与线速度,日地距离变化造成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变化,地球离太阳近时,受太阳的引力大,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快,远离太阳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变慢。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与时差、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个自然带的划分等。
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本条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用“说明”,表明对本条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
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进行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的自转和绕日的公转,并且对运动做了简化处理,如地球的公转就是围绕太阳的运转,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详细讲述。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真运动和视运动的不同,要加以区别。
一般在讲运动规律的时候参照真运动,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讲人们看到的一些运动现象的时候参照视运动,如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以下几点:1.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是导致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时,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情况就不同,从而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当地球上的一半是白天时,另一半则是黑夜。
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形成地球的自转力:地球自转也产生了一个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力,这个力会影响到大气、水流、岩浆运动等地球上的物理过程。
科里奥利力会使得气候系统趋于稳定,影响风向和水流方向。
它还与飓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展密切相关。
3.形成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自转引起了赤道膨胀的现象。
地球赤道的周长要比两极的周长长,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地球的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
这种膨胀使得赤道地区的气候较热,植被生长繁茂,而极地地区则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4.形成地球的地球仪:地球自转的概念也是地球仪的基础,地球仪是一种用来研究和表示地球自转、公转及地球其他运动的仪器。
通过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以及地球上的经纬度、地理位置等概念。
5.为航海和导航提供参考:地球自转对航海和导航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了经度的变化,所以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差,可以获得准确的经度信息,从而在航海和导航中能够确定位置和方向。
总之,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科里奥利力、地球赤道膨胀、地球仪的构建以及航海和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多样化,气候差异明显,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活动。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转偏向 3、地方时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形成条件: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 的球体
2、昼夜交替意义:制约人类生活起居; 维持地表温度稳定
3、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的判读 昏线
晨昏圈
夜半球
昼半球
N
晨线
晨线
自转方向
昏线
晨线
S
同一纬度 昼夜长短相同 昏线
南温带
南寒带 (长冬无夏)
有极昼极夜
23°26′N 无极昼极夜
23°26′S
有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太阳高度、正午、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12:00)
正午太 阳高度
西
太阳高度
南
北
东
[问题]
1.在图中指出正午太阳的位置。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图中哪几个点位于晨昏线上?在这几个点上的太阳高度各是多少?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日期
3月21日至6月22日 6月22日至9月23日 9月23日至12月22日 12月22日至3月21日
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南半球各 地昼夜变 化情况
赤道上的 昼夜情况
昼渐长 夜渐短
[知识结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
阳
黄赤交角
直
射
点
地轴倾向不变
的 回
归
运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照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上产生了日夜
交替的现象。
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时长的差异,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气候、植被和动物适应的方式。
同时,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偏斜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对人类和生物有重要的影响。
2.经度和时区的划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经度存在差
异,这导致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
经度和时区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统一时间,方便交流和协调活动。
时区的存在对于航海、航空、国际贸易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地理位置与导航: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理位置的概念变得重
要。
通过经纬度和地球运动的知识,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行导航和定位。
这对于航海、航空、旅行、地图制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气候和气象: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气象有重要的影响。
地
球公转轨道的偏斜导致了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因此拥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了解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季节变化对于气象预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防控等都非常重要。
5.地球与宇宙的联系:地球的公转是地球与其他星球和宇宙
的联系之一。
地球绕太阳运动,处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这使得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①地球的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的逆时针方向和南极上空的顺时针方向。
关键是要找出地球自转方向与地球上经线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根据自转方向来推断经线的经度。
②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晨昏线的变化和应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昼西夜为晨线,东夜西昼为昏线”来判断。
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6时和18时,是晨昏线知识的重要应用。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的关系也是判断日期的重要依据。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与经度的变化相关,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随时区的变化而改变,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都是“东早西晚”,因此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④“北京时间”。
关键是要区别开“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这两个概述。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目前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2、地球公转的规律和黄赤交角。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从文字上表述为自西向东,但要与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起来,因为从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转会有不同的表述,关键是要掌握地轴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关系。
而地球上的四季又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②黄赤交角与五带。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
地球上的五带范围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部分1、常见图形(重点)
2、常见变式图
3、其他类型图
①
②
③
B ④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北极星
a b
c
1、读下面的图回答:
(l )当AB 为晨线时,此日是 12月22日 前后,判断理由是 BAC 内为黑夜,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 。
(2)当DF 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位置是 北纬23度26分
(3)当AC 为晨线时,此日是 夏至节气;
当DE 为昏线时,此日是 冬至 节气;当AD 为晨线时,此日是 春分或秋分 节气。
(4)若DE 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20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 是 晨线 线。
(5)当H 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 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 D 、 F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回答2~3题。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甲地时间为
A .8时
B .9时
C .15时
D .16时
3.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北京时间为 A .6 日 8时 B .7日8时 C .6日20时 D .7日20时
下图为某日1500E 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4~7题。
4.太阳直射点位于 A .00 B .200N C .200S D .23026'N 5.甲地的昼长时间为
A_8h B .10h C .14h D .16h 6.当甲地迎来日出时,北京时间为
A .5:00
B .9:00
C .17:00
D .19:00 7.乙地的夜长时间比甲地略短,且甲、乙
两地同时迎来日出,乙地位于甲地的
A .东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 8.下图为“北京时间16点、太阳直射A 点时的光照图”,A 点的是纬度20°N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图和晨昏线(二分二至图)--太阳直射点-方向判断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等太阳高度线图)
昼夜长短 时间的计算--日期变化(日期分界线)
⑴ C点位于B 点的正南方向,其地理坐标是北纬70度,西经120度,
此日昼长是24 小时。
⑵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③。
⑶弧线AE两点之间的实际最短距离大约是 5550 千米。
(20与45的平方和再开方乘111)
⑷若此时F点地方时为6时,在右图中画出DAGBC线此日的昼长变化折线图。
图4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约是3330KM,回答9—11题。
9.图中③点的经度是
A.160°E B.130°E
C.180°E D.170°W
10.此时北京时间是
A.15点20分B.2点40分
C.14点20分D.3点20分
11.图中④点的昼长约为
A.8小时B.16小时C.6小时D.12小时
12.能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状况的是C
读图,①②③是某地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的位
置,回答15-16题
13.若③位置时太阳高度为26034’,北京时间为12:16,
①
④
②
③
该地位置是
A. 1160E 26034’N
B. 1190E 46052’S C.1210E 400N D.116 0E 400N
14.太阳位于①位置时,该地昼长是:
A. 12时B.15时C.14时28分D.9时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