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总结.

合集下载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颠倒物质意识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2024年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____年,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引言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学科,在____年,人们对于哲学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对____年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哲学原理1. 辩证法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____年,辩证法的研究不仅聚焦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还包括了社会矛盾、思维矛盾等方面。

辩证法原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实现的。

人们在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矛盾的分析和解决,以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2.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哲学的重要思想体系,它认为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____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的深入认识,唯物主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

人们更加重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3. 人类本质原理人类本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____年,人们对人类本质的理解越发深入。

人类本质原理认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

人们在研究人类本质的同时,重视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哲学方法论1. 综合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____年,人们在研究问题时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综合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并找出其中的矛盾和规律。

2.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在____年,人们更加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和观点的正确性。

实证研究方法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以提高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对话交流方法对话交流方法在哲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____年,人们更加重视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对话交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开拓思维、超越偏见,推动哲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一、存在的原则1. 实在的原理实在的原理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世界的实在性和存在性。

实在的原理认为存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在哲学中,真理和实在往往是相关联的,因此实在的问题也是真理的问题。

实在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主客观原理主客观原理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主观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主观世界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客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主客观原理是哲学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包含了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主客观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辩证法原理辩证法原理是指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辩证法原理强调了事物因相互关系而存在的原则。

辩证法原理强调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辩证法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统一组成,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的斗争为动力的。

辩证法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原则1. 经验和理性的原理经验和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

经验是指通过感觉和经验所获取的知识,理性是指通过思维和推理所获取的知识。

人类的认识是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结果,经验和理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 直观和概念的原理直观和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

直观是指通过感觉和直接感知所获取的知识,概念是指通过思维和概括所获取的知识。

直观和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3. 真实和有效的原理真实和有效是人类认识的两个基本标准。

真实是指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有效是指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能够指导行动和创造的程度。

真实和有效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对立体。

真实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是真实的目标。

三、价值的原则1. 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原理绝对价值是指客观存在并独立于个体意志的价值,相对价值是指依赖于个体意志和具体环境所形成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与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与运动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与静止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得物质与时间、空间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得有限性与无限性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得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得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得本质与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得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得东西变成现实得东西。

意识得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得性质:其一,正确得意识促进事物得发展,使人们得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得意识阻碍事物得发展,使人们得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得这一作用就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得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得生理过程。

人得精神就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得共同得本质得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得统一就是无限多样得统一,就是包含着质得差别得统一;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就是运动与发展得充满联系得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就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得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得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得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动力得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与发展。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4.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的派别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世界是不可知的。

三、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全部人类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4.认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前进。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原理: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补充: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二、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1、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哲学原理是研究宇宙、人类和存在本身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探索着关于真理、价值观、知识和自然界等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以下是一些哲学原理的归纳总结:1.存在与实在:哲学认为存在和实在是独立于我们的知觉和意识的。

存在是指物质和非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实在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独立的实体。

2.人的自由: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权。

人的自由包括理性自由(思考和决策的自由)和实践自由(追求人生意义和目标的自由)。

3.真理与知识:哲学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终极目标。

真理是与现实相符合的思维或陈述,而知识是对真理的理性了解。

哲学探讨真理的特性、观念形成的原则和知识的可靠性。

4.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和实在的一般原理。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学说。

这些学科探讨现实的本质和结构,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本质等问题。

6.心灵哲学与意识:心灵哲学研究心灵和意识的本质。

它关注意识的起源、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产生等问题。

哲学思考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基础,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对认识的影响。

7.语言与逻辑:哲学思考语言和逻辑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的主要工具,而逻辑则是评估思维和推理的有效工具。

哲学探讨语言的含义和真假、推理的规则和形式等问题。

8.美学与艺术:美学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创造和欣赏的原则。

美学探讨审美经验和美的标准,探究艺术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哲学思考艺术作为人类体验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10.存在主义与宗教哲学:存在主义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哲学思考宗教的本质、存在和神的存在等问题。

这些学科中,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对存在和宇宙的根本问题的追求。

哲学原理不仅是关于思考和理论的学科,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它提醒人们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本质,并通过对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来寻求真理。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一、哲学原理
1、实在原理:实在理论认为,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会由于任何
原因而消失。

它必须被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2、一致原理:一致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物质与思想在认识上的一致性,即实在及其描述的一致性,一致性(即实在一致性),是认识规律的基础。

3、主观原理:主观原理说明了人的理解形式,人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是经过主观介入的,主观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质的变化,所以主观认识是无
法达到客观实在的。

4、相对原理:相对性原理说明,在认识规律中,一切的认识都是相
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各种相对的真理,它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真
理和其他问题上的真理存在差别。

二、哲学方法论
1、对比法:对比法是以比较和选择的方式,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判断,逐一放在一起,来探究其差异和可能的关系,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2、比喻法:比喻法是以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比拟或类比,把抽象的
客观实在解释成具体易懂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原理总结(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二】: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5、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来看问题①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的属性、趋势,它表现为: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

③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