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损伤

合集下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是重症患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因此,
预防和护理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措施:
1. 降低呼吸机潮气量:限制呼吸机潮气量可以减少气压伤害和
肺泡萎陷等情况。

因此,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潮气量至最
低有效限度。

2. 缩短呼气时间:缩短呼气时间可以有效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
损伤。

当呼气时间缩短时,气道内的气体不容易积聚并造成肺泡的
破裂。

3. 给予呼吸机休息:呼吸机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当患者的呼吸
状况稳定时,可以适当停止使用呼吸机,并给予患者自主呼吸的机会。

4. 及时拔除呼吸机: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拔除呼吸机。

拔除呼吸
机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状况、观察并记录拔管后的情况。

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护理措施:
1. 改变体位:调整患者的体位有助于防止肺部积液和肺不张的
发生。

检查患者的身体压力点,避免压迫患者的肺部。

2. 注意营养: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营养支持。

3.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洁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有助
于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通过实施上述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呼吸机
相关性肺损伤的风险。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1 V I 相关炎症机 制 R nei air等将 4 4例 急性 呼吸 窘迫综合征 ( R S A D )患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组 接 受 传 统 机 械 通 气 模 式 f 均 潮 气 量 l. 一 平 11 m /g Lk ,平 均 气 道 平 台峰 压 3 m 1c H O,平 均 呼 气 末 正 压 通 气
统计 , II的发生 率在 机械 通气 患者 中高达 1 %,而且在 临 VL 5
给机 体 大潮 气量通 气时 , 可产 生一个过度 牵拉 的作 用 , 其
主要 作用 于肺 泡上皮细胞周 围基质 . 基质再把作 用力传给 所黏 附的细胞 , 其发生 变形 , 生剪切 力。细胞受外力作用后 , 使 产 首 先作用 于细胞 骨架和 细胞膜 。实验证 明 , 当对 细胞进行 3 %幅
致 C 的 大 量 内流 .细 胞 内 C 浓 度 升 高致 使 血 管 通 透 性 升
的浓度 明显低 于常规组 患者 .血浆 中的 I- 平在低潮 气量 L6水
高 PE E P组 患者 中亦明显较 低【5 Te b ̄ 等 r用 高潮 气量 ] rm l I 6 ] (0mlk ) P E 4 _ g 无 E P为 大 鼠 通 气 2h后发 现 , 鼠 肺 泡 灌 洗 液 d 大 中的 T F仪、L1 N 一 I B和 I- 广 L6明显增加 ,降低潮 气量 至 1 5mUk g
(E P . e 2 , P E )65 mH0] 另一 组接 受低 潮气 量高 P E E P机械 通 气 ( 平均 潮气量 76m g 平均气道 平 台峰 压 2 . c H O, . Uk , 46 m 平均 P E 48e 2 ,并且 连续 3 E P 1 . mH0) 6h检测 两组病人血 浆和肺 泡 灌洗液 中的 细胞 因子 , 结果发 现 . 低潮 气量 高 P E E P组 患者肺 泡灌 洗液 中的 中性粒 细胞 ,N 一 、L 1 、L6和 I 一 因子 T F仅 I一B I- L8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物理疗法
04
如电刺激、超声波治疗等物理疗法,促进肺部 炎症吸收和肺组织修复。
患者教育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呼吸 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 机制、治疗和护理要点
等知识。
自我管理教育
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 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
等自我管理技能。
饮食与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增强体质和免
疫力。
02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病理 生理
炎症反应
1 3
炎症反应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会导致炎症反应,引发肺部炎症细胞浸 润和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肺组织损伤。
炎症细胞激活
2
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中激活,释放炎症因子,引起肺部炎症。
炎症介质作用
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 发挥重要作用,可导致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法,但治疗效果有限,仍需进一步 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热点与挑战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措施
目前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措施研究较少,如何通过改善机械通气参数、使用保 护性通气策略等方法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定义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是指机械通 气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 部损伤。
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和性质,可分为轻 度、中度和重度呼吸机相关性肺 损伤。
发病机制
气压伤
由于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或患者 自身条件限制,导致肺泡内压力 过高,引起肺泡破裂或萎陷。
炎症反应
机械通气过程中,肺部受到刺激 ,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肺部组织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Vo . 8 No. 12 1 Fe . 0 6 b2 0
呼 吸 机相 关 性肺 损伤 与 肺 表面 活 性 物质
武 荣 。 红飞 潘 ( 江民族 医学院附属 医院儿科 , 右 广西 百色 53 0 ) 3 00
关键词 :呼吸, 人工 ; 呼吸窘 迫综合征 ; 表面活性 物质相关蛋 白类 肺 中图分 类号 :R 6 . 5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 1 (0 6 0 —0 2 —0 0 1 8 7 2 0 )1 1 7 2 呼吸机相关 性肺损 伤 (eta r n ue n jr , 称 vni t —i cdl gi uy 简 lo d u n VI1, L)亦称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 损伤 , 是指应 用呼 吸机过程 中 由于机械通气 因素 和肺部 原 发病变 共 同作用 导致 的肺 组织 损 伤。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呼 吸窘 迫综合 征 ( R ̄ ) 者必不 可 At 患 少的治疗手段 , 然而 呼 吸机 参数 设 置 不合 理 时如 呼气 末 正 压 ( E P 或吸气 峰压 ( I ) PE) P P 过高 及潮 气量 过 大 , 可导致 肺损 伤 , 发现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
2 VI l L 的发 生机 理
2 13 细胞 膜的破坏 细胞 结构 的破 坏会诱 发炎症反 应 , ._ 维 持细胞膜 的完整性对于细胞 内外的信息传递起重要作用 。Hn i . ma t认 为机 械通气 时 , n5 ] 过大 的潮气 量可 以造 成肺泡 Ⅱ型上皮 细胞胞 膜的破坏 , 导致 细胞 内游离 ( 2 二 大量外流 , a 细胞外 C 2 a 浓 度升 高 , 通过细胞问的单层裂 隙可 以流 人未受 损的 Ⅱ型上皮 细胞 , 导致其 内 c 2 a 浓度增 高 , 进而激 活 P C, 终激 活 do。 K 最 s 通过 d s o 途径引 发肺 内炎症 反 应 , 引起 肺 损伤 。另外 。 膜损 胞 伤性 的断裂能介 导核 因子 N B活化。NF. v B是一种重 要的转 录因子 , 对许多炎性细胞因子 的表达起重 要调控 作用[I 6。一旦 被激 活就可 以从胞浆转移 到细胞核 内 , 结合 到 I 一6 I I 、L一8 I 、L 1 和 T F—a p N 等细胞 因子基 因的启动子 序列上 , 导致基 因表 达 和合成 , 引起肺内炎症反应。 2 2 机械 力对 细胞 内信 号转 导系统的激活 细胞感受外 部异 . 常的机械性的刺激后 , 细胞 内信 号转导 系统 激 活 , 包括 第 二信 使 的产生 、 白磷酸化 程度 的改 变 、 白酶级 联 系统 的放 大 以 蛋 蛋 及信号分子形成的复杂网络 中相互作 用 的加 强。其 中, 裂原 丝 活化蛋 白激酶( P 通路 是参 与 VI I MA K) L 发病 的一条 最为重 要 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细胞感受 机械力 刺激并传 人 细胞 内, 引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新方法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新方法
中 国 现 代 医 生2 0 1 4 年 2 月 第 5 2 卷 第4 期
・ 综
述 ・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新方法
刘 龙 李新 华 李 强 0 3 0 0 0 1 山西 医科 大学 第 二 临床 医学 院 心胸 外科 , 山西太 原
[ 摘 要】 尽 管 了 解 AR DS的发 病 机制 及 其各 种 影 响 患者 预 后 的演 变 因 素 ,机 械通 气 支 持仍 然 是 治疗 AR D S的基 础, 但 是 机 械 通气 本 身 可 以通 过 多 种机 制 共 同加 重 或 引起 肺 部 损 伤 , 统 称 为呼 吸 机 相关 性 肺损 伤 ( VI L I ) 。随着 对A RD S更 深 入 的 了解 , V I L I 在 设 计肺 保 护 性通 气 策 略过程 中 已经 受 到重 视 , 目的是减 轻 V I L I 和 改善 预后 。本 文 旨在 阐 述 V I L I的病 理 生 理 机 制 , 讨 论 NA V A、 体外生命支持 、 抗 细 胞 因 子疗 法 等新 的减 轻 和 治 疗 V I L I的方 法, 并 通 过一 些 实验 研 究来 证 实 这些 观 念 。 【 关 键 词】 机械通气; 呼 吸机 相 关性 肺 损 伤 ; 神 经调 节 辅助 通 气
p r o t e c t i v e v e n t i l a t o y r s t r a t e g i e s a i me d a t a t t e n u a t i n g VI L 1 a n d i mp r o v i n g o u t c o me s .C o n s i d e r a b l e e f f o r t h a s b e e n ma d e t o e n h a n c e o u r me c h a n i s t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VI L I a n d t o d e v e l o p n e w v e n t i l a t o y s r t r a t e g i e s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i n t e ve r n t i o n s t o p r e v e n t a n d a me l i o r a t e VI L 1 wi t h t h e g o a l o f i mp r o v i n g o u t c o m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RDS .I n t h i s r e v i e w, we wi l l r e v i e w 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 VI L I , d i s c u s s a n u mb e r o f n o v e l p h y s i o l o g i c l a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 mi n i mi z i n g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associated lung injury,简称VALI)是指由于呼吸机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肺部损伤。

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降低VALI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和护理措施以降低VALI的风险。

1. 优化呼吸机设置- 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呼气末正压等,以减少肺泡过度膨胀和塌陷循环的发生。

- 采用低潮气量通气策略,避免过度膨胀肺泡引起的损伤。

对于成人患者,通常每分钟潮气量设置在6-8毫升/千克。

- 使用正压通气模式时,合理限制吸气压力和呼气压力,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和塌陷所引起的損伤。

2. 定期评估和调整呼吸机设置- 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机设置,包括潮气量、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呼气末正压、吸气时间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参数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 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整呼吸机通气参数。

3. 定期体位翻身- 呼吸机患者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容易导致肺部阻塞和压力不平衡。

定期进行体位翻身,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和循环。

- 建议每2小时进行一次体位翻身,并定期进行皮肤护理以避免压疮的发生。

4. 密切监测呼吸机患者的病情变化- 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音、胸部X线等,及时发现肺部病变的变化。

- 注意监测患者的气道压力和肺泡压力,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治疗方案。

5. 加强患者的康复护理- 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正能量平衡。

-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肺功能和全身机能的恢复。

- 定期评估并处理患者的疼痛、焦虑和其他不适症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上是预防和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医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需求进行个体化护理,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质量。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影响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影响
维普资讯
福建医药杂志 20 0 8年 6月第 3 第 3期 0卷
F ] nMe ,u e2 0 , l 0 No 3 ui dJJ n 0 8 Vo 3 , . a
59
发 症 的机 会 也 大 大 减 少 。
全部除去无名静脉周 围的软组织 ,以免异位胸 腺组织 残 留,
3 苏 应 衡 ,郭 兰 敏 . 实 用 胸 部 外 科 手 术 学 . 济 南 : 山东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1 9 . 6 — 6 . 9 6 5 45 7
因 ,本 组 有 1例 因 肺 部 感 染 诱 发 肌 无 力 危 象 ,经 抢 救 无 效 死 亡 。 因此 ,术 后 应 加 强 抗 生 素 应 用 ,加 强 围 手 术 期 营 养 , 帮
2 黄 孝 迈 . 手 术 学 全 集 ( 外 科 卷 ) 北 京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 胸 .
1 9 . 8 —9 . 9 5 3 6 3 2
时 清 理 呼 吸 道 分 泌 物 ,一 旦 有 呼 吸 困 难 ,应 尽 早 行 气 管 切
开 、 辅 助 呼 吸 。 术 后 肺 部 感 染 是 诱 发 肌 无 力 危 象 的 重 要 原
胸 腺 瘤 合 并 MG 围手 术期 病情 多 不 稳 定 ,MG 危 象 是 术 后 常见 并 发 症 ,也 是 术 后 早 期 死 亡 的主 要 原 因 之 ~ , 因 此 , 合 理 的 围 手术 期 治 疗 是 提 高 胸 腺 瘤 合 并 MG 患 者 手 术 效 果 、 降低 术后 肌 无 力危 象 发 病 率 的 关 键 。实 践 证 实 : () 充 分 的 1 术 前 准备 是 必 要 的 ,术前 进 行 全 身 各 系 统 常 规 检 查 ,若 有 感 染灶 应 抗 炎治 疗 ,反 复 试 验 抗 胆 碱 脂 酶 药 物 及 术 后 糖 皮 质 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概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呼吸机成为抢救患者呼吸道功能的关键设备。

但是,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增加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本文旨在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病因、预防和治疗等指南,帮助医务工作者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期间,因呼吸机导致肺部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其发生机理主要与呼吸机导管的插入损伤、过度通气和吸气末期肺泡坍塌等因素有关。

病因1.呼吸机导管插管损伤:在插管过程中,可能造成口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受到损伤,使得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2.呼吸机过度通气:因为高通气使得肺内气压增高,容易破坏肺泡结构,增加肺血管的渗透性,导致上皮细胞受损,肺脏免疫功能下降。

3.吸气末期肺泡坍塌:长期使用呼吸机会造成受抑制的吸气末期肺泡坍塌,从而导致细菌沉积和繁殖,发生肺部感染。

预防尽可能减少呼吸机支持时间,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预防措施:1.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严格控制感染源,避免细菌繁殖和传播。

2.鼓励及时拔管:减少呼吸机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妥善保护呼吸道:尽可能采用预防损伤的呼吸机导管,使用抗菌肺泡灌洗、管路口腔护理等,保护呼吸道。

4.采用定期轮换:采用呼吸机导管轮换、痰液排出轮换、血床、空气净化器等,保持环境清洁衛生。

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应基于以下原则:1.选用广谱抗生素:应该考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

2.非药物治疗:使用吸氧、营养支持、支持性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损伤。

3.监测肺炎病情:通过气道分泌物、血培养等方法监测肺炎病情和细菌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及时拔管:对于呼吸机不必要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拔管治疗,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2011-04-20 13:52阅读:3261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iam
[导读]机械通气是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但机械通气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53]。

合理应用机械通气将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因此,了解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机械通气是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但机械通气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53]。

合理应用机械通气将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因此,了解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插入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气道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

1.1 导管易位
插管过深或固定不佳,均可使导管进入支气管。

因右主支气管与气管所成角度较小,插管过深进入右主支气管,可造成左侧肺不张及同侧气胸。

插管后应立即听诊双肺,如一侧肺呼吸减弱并叩浊提示肺不张,呼吸音减低伴叩诊呈鼓音提示气胸。

发现气胸应立刻处理,同时摄X光片确认导管位置。

1.2 气道损伤
困难插管和急诊插管容易损伤声门和声带,长期气管插管可以导致声带功能异常,气道松弛。

注意插管时动作轻柔,准确,留管时间尽可能缩短可减少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气囊充气过多、压力太高,压迫气管,气管粘膜缺血坏死,形成溃疡,可造成出血。

应使用低压高容量气囊,避免充气压力过高,有条件监测气囊压力,低于25cmH2O能减低这类并发症[54]。

1.3 人工气道梗阻
人工气道梗阻是人工气道最为严重的临床急症,常威胁患者生命。

导致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导管扭曲、气囊疝出而嵌顿导管远端开口、痰栓或异物阻塞管道、管道坍陷、管道远端开口嵌顿于隆突、气管侧壁或支气管。

采取措施防止气道梗阻可能更为重要,认真的护理、密切的观察、及时的更换管道及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对气道梗阻起着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一旦发生气道梗阻,应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人工气道位置、气囊气体抽出、试验性插入吸痰管。

如气道梗阻仍不缓解,则应立即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然后重新建立人工气道。

1.4 气道出血
人工气道的患者出现气道出血,特别是大量鲜红色血液从气道涌出时,往往威胁患者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气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气道抽吸、气道腐蚀等。

一旦出现气道出血,应针对原因,及时处理。

1.5 气管切开的常见并发症
气管切开是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手段之一。

由于气管切开使气流不经过上呼吸道,因此,与气管插管相比,气管切开具有许多优点:易于固定及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附加阻力低,而且易于实施呼吸治疗;能够
经口进食,可作口腔护理;患者耐受性好。

尽管具有上述优点,但气管切开也可引起许多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早期、后期并发症。

1.5.1 早期并发症
指气管切开一般24h内出现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
(1)出血:是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更高。

出血部位可能来自切口、气管壁。

气管切开部位过低,如损伤无名动脉,则可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

切口的动脉性出血需打开切口,手术止血。

非动脉性出血可通过油纱条等压迫止血,一般24h内可改善。

(2)气胸:是胸腔顶部胸膜受损的表现,胸膜腔顶部胸膜位置较高者易出现,多见于儿童、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

(3)空气栓塞: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切开时损伤胸膜静脉有关。

由于胸膜静脉血管压力低于大气压,损伤时,空气可被吸入血管,导致空气栓塞。

患者采用平卧位实施气管切开,有助于防止空气栓塞。

(4)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是气管切开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颈部皮下气肿与气体进入颈部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有关。

由于颈部筋膜向纵隔延伸,气体也可进入纵隔,导致纵隔气肿。

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本身并不会危及生命,但有可能伴发张力性气胸,需密切观察。

1.5.2 后期并发症
指气管切开24~48h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

主要包括:
(1)切口感染:很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感染切口的细菌可能是肺部感染的来源,加强局部护理很重要。

(2)气管切开后期出血:主要与感染组织腐蚀切口周围血管有关。

当切口偏低或无名动脉位置较高时,感染组织腐蚀及管道摩擦易导致无名动脉破裂出血,为致死性的并发症。

(3)气道梗阻:是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气管切开管被粘稠分泌物附着或形成结痂、气囊偏心疝入管道远端、气管切开管远端开口顶住气管壁、肉芽增生等原因均可导致气道梗阻。

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

(4)吞咽困难: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与气囊压迫食道或管道对软组织牵拉影响吞咽反射有关。

气囊放气后或拔除气管切开管后可缓解。

(5)气管食道瘘:偶见,主要与气囊压迫及低血压引起局部低灌注有关。

(6)气管软化:偶见,见于气管壁长期压迫,气管软骨退行性变、软骨萎缩而失去弹性。

2. 正压通气相关的并发症
2.1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指机械通气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或使已损伤的肺组织损伤加重。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包括气压伤、容积伤、萎陷伤和生物伤[55]。

气压伤是由于气道压力过高导致肺泡破
裂。

临床表现因程度不同表现为肺间质气肿、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心包积气、气胸等,一旦发生张力性气胸,可危及患者生命,必须立即处理。

容积伤是指过大的吸气末容积对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气压伤和高通透性肺水肿。

萎陷伤是指肺泡周期性开放和塌陷产生的剪切力引起的肺损伤。

生物伤即以上机械及生物因素使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损伤,激活炎症反应导致的肺损伤,其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避免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机械通气应避免高潮气量和高平台压,吸气末平台压不超过30-35cmH2O,以避免气压伤、容积伤,同时设定合适呼气末正压,以预防萎陷伤[56]。

2.2 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文献报道大约28%的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57]。

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声门的关闭功能丧失,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容物反流误吸是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一旦发生,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显著增加病死率。

明确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一般认为高龄、高APACHE II
评分、急慢性肺部疾病、Glasgow评分<9分、长时间机械通气、误吸、过度镇静、平卧位等均为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高危因素。

因此,机械通气患者没有体位改变的禁忌症,应予半卧位,避免镇静时间过长和程度过深,避免误吸,尽早脱机,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2.3 氧中毒
氧中毒即长时间的吸入高浓度氧导致的肺损伤。

FiO2越高,肺损伤越重。

但目前尚无FiO250%引起肺损伤的证据,即FiO250%是安全的。

当患者病情严重必须吸高浓度氧时,应避免长时间吸入,尽量不超过60%[53]。

2.4 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
大约1-5%的机械通气患者存在脱机困难。

脱机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呼吸肌的无力和疲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特指在长时间机械通气过程中膈肌收缩能力下降。

动物实验证明机械通气可以导致膈肌功能不全,而临床上由于存在多种因素(休克、全身性感染、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疾病、药物等)可以导致膈肌功能不全,因缺乏机械通气对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的直接证据,因此,临床诊断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很困难[58]。

保留自主呼吸可以保护膈肌功能。

研究表明,实施控制通气时,膈肌肌电图显示肌肉活动减少,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着时间延长,损伤明显加重,而保留自主呼吸部分可以减轻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