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千米的认识教案[推荐五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ed7a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6.png)
千米的认识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千米的认识教案千米的认识[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到甜甜地梦里,跟着孙悟空一起认识了毫米和分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吗?那1厘米、1米呢?2、练习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板书:金箍棒1千米热气球高度1000米飞机高度2千米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认识1千米。
(1)对于千米这个新朋友,你想了解些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千米的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你猜的很对,板书:1千米=1000米(3)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吗?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C:咱班有的同学家离学校大约1千米。
(4)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千米?(公路上、里程表)(5)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生1:1米有这么长。
(学生双手平举状)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 片段二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
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
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 10千米。
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生:(略)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千米的认识》教案3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千米的认识》教案3篇《千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35页例22.能够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3.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让我们来个课前小热身?1、边长是()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平方米 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一些图片(呈现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和杭州西湖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方千米”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1.教学例2(1)谈话:同学们,猜测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2)说明: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引导: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呢?又有多少公顷呢?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2.体会1(1)出示教材第35(2)天安门广场同学们都熟悉,它的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万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3)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想像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教材第354.1.教材“练习六”第5先独立填写,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强调填写的单位要与事实相符2.教材“练习六”第6学生独立练习,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种换3.教材“练习六”第74.教材“练习六”第85.教材第356.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六”第9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千米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教案名称:千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的练习。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1千米等于1000米,以及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学生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熟练运用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米尺、千米模型。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PPT上的图片,图片上有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路旁边的里程碑上写着“50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里程碑上的‘50千米’是什么意思吗?”2. 例题讲解:教师拿出千米模型,向学生解释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米的长度。
然后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1千米等于1000米。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实际问题解决。
例如:“一辆汽车行驶了30千米,请问它行驶了多少米?”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互相解答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千米的认识板书内容:1千米 = 1000米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换算:(1)2千米等于多少米?(2)500米等于多少千米?2. 实际问题解决:小明家到学校距离是8千米,他骑自行车去学校需要20分钟。
请问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掌握较好。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千米的认识教案精选

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26—27页例4、例5, 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六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建构效果的好与坏, 将直截了当阻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构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 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历比拟远, 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 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拟困难, 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历, 这就使得本节课特别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教材通过情境图, 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引出千米, 图中的道路指示牌, 说明了主题。
接着, 展示学生比拟熟悉的运动场25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 明白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截了当经历, 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1.认识千米, 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展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认识和实践才能。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预备】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篇二: 千米的认识及说课课题三、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也叫公里, 明白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 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
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 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推理才能, 同时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爱体育,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适应。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解决,练习以米为单位的路程相加,认识米和千米之间的转化,复习组合问题。
2、在问题解决中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米和千米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有序地设计出所有的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准备:地图练习纸、彩笔、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导入2、播放视频(二)探究新知任务卡1:说出从雷峰塔出发到博物馆,有多少种不同走法?1、出示任务卡1)找出数学信息2)学生绘图3)交流反馈2、探讨方案1)学生讨论2)交流反馈3)方案的比较4)讨论更简便的方法板书:3×2板书:2+2+25)延伸:再添上一条D路线6)小结(三)巩固练习任务卡2:请你搭乘出租车,快速到达博物馆,取得宝箱钥匙。
车费共11元。
1.起步价够不够1)出示出租车2)找出数学信息3)集体讨论4)师示范解答a1(板书)a1:810+700+660+500+790=3460(m)或810+700+660+500+790=3460(m) 3460m=3km460m,3km=3000m3km460m>3km ,3460m〉3000m答:这种方案坐出租车起步价不够。
5)学生分组完成1条路线6)交流反馈7)小结(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五)思维延伸出示任务卡3:1、请你设计一条最佳路线。
2、计算出租车费,越便宜越好。
3、两人合作完成。
祝你好运!1、同桌合作2、集体交流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2、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二、新授(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3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3篇)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生1:1米有这么长。
(学生双手平举状)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 片段二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
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
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千米。
离丹阳还有20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生:(略)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师:你还看到什么?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2、小组讨论。
(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生:我们小组选择100米长的学校。
10个100米长学校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生1:跑完100米我只需要16秒。
生2: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
生3:我走了150多步。
生4:我走了156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
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
(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生1:有点累。
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生1:15分钟多。
生2:大约16分钟。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
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
生2:大约需要1580步。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到公路上溜溜。
从陈第公园到……旧大桥大约是1000米。
(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
生:(闭眼想象)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
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片段四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
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
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生:1千米等于1000米。
1米等于10分米……(师分别板书1000、10)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
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
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紧密联系生活。
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
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
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
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
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 )米,50000米=( )千米等。
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
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
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
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
四即小组协作学习。
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