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指以工艺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历史起源:中国工艺美术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工艺作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纺织品等也逐渐成为工艺品。

2. 宫廷工艺美术:在封建社会,宫廷中的工艺美术非常发达。

唐朝的宫廷工艺品以金银器、玉器、漆器等为主,宋朝则以瓷器、织锦等出名。

3. 土木工程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4. 陶瓷艺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不仅被视为工艺品,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5. 刺绣艺术:中国的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发展至今有多个流派。

刺绣作品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工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6. 家具制作:中国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精湛,独具个性。

明清时期的明式家具以其形式简洁、线条流畅、用料考究而闻名一时。

7. 纸艺:中国的纸艺以造纸技术和剪纸技艺为主要特色。

古代中国是纸的发明者,纸张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纸艺的发展。

8. 蚕丝和丝绸: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蚕丝和丝绸制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9. 雕刻艺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悠久,包括木雕、玉雕等各种材料的雕刻。

10. 玉石工艺:中国的玉石工艺历史悠久,玉石制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

以上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门学科广阔而丰富,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深入了解。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二、黑陶工艺: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三、玉器: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6、温酒器:斝、7、盉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

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

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1)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社会繁荣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和红黑二色的陶器。

就世界原始彩陶而言,中国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最为丰富多彩,几何图形及鱼、鹿、人面形纹、植物变形纹外,还有排列成组的人形纹样,在彩陶中属罕见。

小型器可以直接捏塑而成型;大型器则需要用泥条盘筑成型。

陶器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之间,很确切的说,红陶只要900度就可烧得完善了。

彩陶在原始社会是用作贮藏物品的日用器和用以蒸煮食物的炊具(器内不加彩绘)。

彩陶以分布黄河上下游,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为典范(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时间在7000——5000年之间,历时2000多年。

按器型和装饰纹样分类,可分(典型):半坡型和庙底沟型。

(一)半坡型:7000——6000年,典型的分布是西安半坡村。

典型器型:圆底钵、盆,卷唇盆,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型器等。

装饰特点:以写实和抽象两种做装饰。

写实为彩陶典型。

主要纹样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和鸟纹。

另有抽象的线条以及几何纹。

(二)庙底沟型:6000——5000年,典型的分布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典型器型:小底鼓腹钵(折唇和敛口),另有瓶与罐。

装饰特点:由半坡形发展为流畅的曲线,在器腹形成一条连贯的横向装饰带,无程序,随意点画,天真自然。

另有写实的鸟蛙火焰纹以及动物纹的头部演化成人面的,这种人面蛇身图形应该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3)马家窑型文化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前5000——40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形。

(一)马家窑型:马家窑型、已向西发展到甘肃、青海一带。

螺旋纹和内彩颇具特色,旋转的曲线富于韵律美,点的应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器物典型以旋涡蚊,尖底瓶为代表。

(二)马厂型:马厂型,除装饰四大圈外,人形纹很有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一、前言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早期文化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工艺品,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2. 发展: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各个时期,中国工艺美术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工艺美术达到了巅峰,体现在陶瓷、漆器、丝织等诸多领域。

三、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1. 陶瓷: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中国的陶瓷,其中又以汝窑、哥窑、官窑、定窑等为代表。

这些陶瓷器具有高雅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2. 织锦:中国的丝织历史悠久,尤以宋代以后的宋锦、明锦、清锦最为著名。

这些锦织品不仅绚丽多彩、图案精美,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3. 铜器:古代中国的铜器工艺十分发达,如商周青铜器、西周铜器等。

这些铜器以其精美的铸造工艺、独特的图案纹饰和神秘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四、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中国工艺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考研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去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内涵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以上是我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了解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联系,我会提供更多深度、广度兼具的文章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笔记

1 轮制:(新石器末期)将坯料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转的轮面中央,转动旋轮再用手涅拉坯料成形。

2 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压磨,压印,堆贴,刻划3 彩陶:指一种绘在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因为最早发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4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故称为“黑陶文化”。

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5 黑陶工艺特点:黑光薄纽6 几何印纹陶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7 陶范法:①炼矿②制范,根据所要求的器形用泥土做模。

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

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形并显出花纹,这是外范。

外范分片多少视器形不同而定。

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作一个内范。

内范和外范的空间距离是器壁的厚度,内范和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和子母相扣以免错列。

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③浇注铜液8 后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品。

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

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衡长110厘米,宽78厘米。

这个鼎呈长方形。

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足成柱状,足与器官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威,具有浑厚、庄重、魅丽的艺术风格。

9 爵、斝、角、觚、觯五器皿合称为五爵。

10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

11 窃曲纹;周时主要纹饰,由两端回勾的或横‘‘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行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考研核心笔记【笔记截取内容:】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第一部分知识提要与学习任务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从政治上看,此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给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面。

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给汉代的手工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

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旺发达,使手工业的艺术设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生产,虽已逐渐进人尾声,仍然产生了不少设计精美的实用青铜产品;织物是汉代手工业艺术设计的重要产品,其品类繁多,设计优美,制作精湛;作为实用品的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在汉人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代艺术设计新的景观。

一、时间、地域概念的掌握1.汉代青铜产品的著名设计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丁缓。

2.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

3.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

4.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以“丝国”驰名世界。

5.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丝绸衣服――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1.汉代刺绣的三种代表性纹样: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2.汉代印染工艺中的印花敷彩纱。

3.彩陶和汉代彩绘陶的区别。

4.汉代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5.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尤其瓦当的装饰纹样需要注意。

三、难点分析1.博山炉。

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博山炉的出现跟当时汉人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有关,不仅具有熏香的实用功能,而且满足了汉人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

2.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

这个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关于其艺术成就,这里归纳集中为四个方面:(1)功能合理;(2)结构科学;(3)造型生动;(4)装饰富丽。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五大名窑宋代1、哥、汝、定、官、钧、①开片是哥窑的主要特征,也就是釉面有裂纹。

②汝窑以青釉瓷器著称釉色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其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廖若星辰”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

称为“蟹爪纹”。

③定窑烧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捏塑等。

④官窑烧青釉瓷器。

瓷土含铁量很高,所以胎骨色泛黒紫。

⑤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

釉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为“蚯蚓走泥线”。

景德镇汉朝烧制陶器,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自元代始有“瓷都”之称。

其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色釉。

2、唐三彩唐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陶器,是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A、黏土制胎、B、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过900C℃左右焙烧。

制作规整、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雕塑等。

常采用黄、绿、褐等。

以人物佣、动物佣(骆驼、马)最具特色,主要作为冥器使用。

3、琉璃玻璃制品为料器。

琉璃是一种铜釉陶。

汉代普遍制造,六朝时应用到建筑上,唐朝只装饰屋顶的周边,称“剪边琉璃”。

元代用于宫殿寺庙建筑上和寺庙的各种器皿。

4、宜兴紫砂陶明代又称“朱砂瓷”。

北宋时期开始生产,明代成熟。

因其原料为紫砂泥,色泽紫红,所以称紫砂陶。

紫砂陶原料深藏于岩石层下呈块状,经风化,研磨成粉末,和水成泥,制成各种器坯。

紫砂制品外部不施釉,经1100—1180℃氧化焰烧成。

特点:①造型别致,②不挂釉,③装饰简洁,④风格质朴典雅,5、汉代瓦当始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四神瓦当其图案又称“四灵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6、青瓷青瓷是最早的瓷器,出现于东汉。

瓷的青色,①釉的成分,铁的成分越少,瓷色越淡。

白瓷是除去铁的瓷器。

②烧制温度的影响,釉中的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

中国早期的青瓷产地以浙江为中心。

7、秘色瓷指唐宋青白瓷多是贡奉朝廷的一种越窑瓷器,臣庶禁用,颜料、技术皇家垄断,故称“秘色”。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摘要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摘要

1.彩陶: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2.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或厝石)再磨平滑3.鎏金:是将金错剪成碎片,放入坩锅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

即熔化成为液体。

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要固着于铜器上。

这种方法称为鎏金,或称为火鍍金。

4。

汉代铜炉:1.熏炉:《错博山炉》2.温手炉3.温酒炉5.汉代瓦当装饰: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6。

汉代的锦,是一种“经丝县花的丝织品。

通常称为“经锦”。

7.彩瓷:彩瓷是在一种色釉上撒上另一种色釉,如黑釉上撒蓝白釉,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纹,具有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

8。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9.宋代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10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瓷色白里泛青。

11,丝织品中,织金最有名称为“纳石失”,“纳失思”,“纳克失”。

四川蜀绣花色,长安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等元代的加金织物可分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法,用金线织出的,称金锻匹。

12.釉里红是以铜红料在胎上面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

.13成化时期突出成就,青花加彩,其表现方法分“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有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

“添彩”,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

“五彩”14.青瓷:最早的瓷器,因为瓷的呈色,一方面由于釉的成分,一方面由于烧制的温度影响,使釉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制成青色15宣德炉:明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重点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二、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三、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异同:不同点:①工艺美术的个体制作、手工产品与现代设计的大工业化、批量化产品的对比。

②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明显,而现代社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发达、艺术潮流国际化、流行趋势泛化等原因,尽管某些民族特质性的审美倾向还存在,但设计作品的地域性差别越来越淡化。

③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以纵向形式为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行业竞争相对平和,高档工艺美术品(宫廷用品)的制作反映出一种不计工本的制作观念;现代设计的技术性要素大多是公开的,处在机械文明和商业社会中,行业竞争广泛而激烈,经济效应和功能被视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④工艺美术的贵族化、政治性、鲜明的等级性与现代设计的大众化、文化性之间的差异。

一致性:①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具有事先规划性。

②工艺美术制作和现代设计制作都在继承前一时代的形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造,并都必须具备技术可行性前提。

③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产生、发展都以社会经济为基础,并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作品都既具有实际功用、又具有审美特性,是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的功能和美的形式的结合。

———————————————————————————————————————三.陶瓷工艺·陶和瓷的区别:(1)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2)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3)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4)吸水性:陶器可以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

·人面鱼纹盆出土于西安半坡,它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文字等。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

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著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窑。

浙江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传统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着色剂,经过约800°C的温度烧制而成。

釉色呈黄、绿、白、赭、褐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错溶合,形成绚丽多彩、灿烂多姿的艺术品,人们称作唐三彩。

·隋唐时期中国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指越窑,北指邢窑)。

·五代时期钱越为维持安定局面中原各主进贡越窑青瓷,禁止民间使用,称为“秘色瓷”。

·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元代陶瓷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都属于釉下彩。

·青花瓷是指在瓷胎上用氧化钴颜料,按照所要求的纹饰图案进行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1300℃中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纹的釉下彩瓷。

青花最早出现是在北宋,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达到成熟阶段。

·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的瓷塑名家。

·珐琅彩俗称古月轩,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用器。

它是从明代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以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成的“铜胎珐琅”制作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是在瓷胎上画珐琅,所以通常称作“瓷胎画珐琅”。

※※※※※※※※※※※※※※※※※※※※※※※※※※※※※※※※※※※※※※※四.金属工艺1.青铜工艺·夏商周三代号称“青铜时代”。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

·商代青铜器的特征:1)鬼神观念统摄下的青铜艺术发展高峰。

2)整体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气氛与色彩。

3)装饰纹样由早期的单纯质朴向晚期的繁缛华美转变。

4)类型丰富,多酒器、食器等。

5)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饕餮纹又叫兽面纹,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的合金。

·金银错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装饰工艺,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在铜器上镶嵌成各种图案,用错石磨错平滑,金银错是在刻纹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刻纹装饰纤细难辩的不足。

金银错也称错金银。

·汉代优秀的青铜雕塑品:马踏飞燕和长信宫灯。

·汉代青铜雕塑和工艺雕塑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马踏飞燕》和《长信宫灯》。

《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盛擂台,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品。

它通高34.5厘米,脸型精美,构思奇巧。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风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艺术的奇葩。

《长信宫灯》是汉代工艺雕塑的重要作品,此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与角度;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

《长信宫灯》设计灵巧,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神态忧郁,性格鲜明,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作品,为汉代工艺雕塑的典范。

2.铜铁器工艺·鎏金是将金箔碎片加热后,加入7倍的水银,混合成液体再涂在铜器上,经低温烘烤,使水银挥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具有辉煌的效果。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简称“珐琅”,俗呼“珐蓝”,习称“景泰蓝”。

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

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五.染织工艺·汉锦——经锦。

唐锦——纬锦。

·陵阳公样:这类图案是唐锦中最为精美的一部分。

主体纹样有鸳鸯、孔雀、鸡、鸭、羊、鹿、狮、天马、骆驼等。

纹样成双成对,图案新颖奇丽,别具一格,被称为“陵阳公样”。

·绞缬又称撮缬,方法是先将待染的织物根据需要花纹,按一定规格用线缝扎成十字形、方格形、条纹等形状,然后染色,染好后晒干,把线结折去。

由于染液不能渗透,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

·蜡缬即现代的蜡染。

它是先将融化的蜡画在织物上,浸染后,经过热煮脱蜡,就显出了花纹。

蜡液浸入纤维后,有防水作用,染液不能进入,形成白花的独特装饰效果。

·缂丝又名刻丝、魁丝和克丝,我国唐代已有这种品种,宋代成为著名品种。

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根据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交接处承空似有雕镂的痕迹,花纹两面相同,极其精巧,但费工费时。

·元代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石失”。

元代加金织物,有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

“纳石失”的发展原因是原料充足,黄金和蚕丝较丰富。

西域金绮工匠大批迁入。

·顾绣的特点:一是选择古人名迹为绣稿;其二是在绣法上,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效果;其三是擘丝极细。

其四是顾绣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和针,滚针,施毛针以及网绣。

※※※※※※※※※※※※※※※※※※※※※※※※※※※※※※※※※※※※※※※六.漆器工艺·雕漆为漆工艺的一种形式.以木灰、金属为胎,上漆八九十层甚至一二百层,待半干时描稿,然后雕刻。

因漆色多为朱漆,故又名“剔红。

※※※※※※※※※※※※※※※※※※※※※※※※※※※※※※※※※※※※※※※七.家具工艺·明代家具的特色:总结的四个字来概括“简、厚、精、雅”。

简是指它的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厚,是形象浑厚,具有庄重、质朴的效果;精,作工精巧,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雅,是风格雅典,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八.雕塑工艺1.石雕石窟寺艺术:是我国佛教寺院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于礼佛和修炼的地方,始于公元4世纪,盛于5~8世纪,此后逐渐衰落。

石窟寺多依山开凿,窟前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

石窟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石窟寺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寺的代表洞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石窟寺: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玉门系砾岩的断面上。

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门乐尊开始建窟,此后洞窟的开凿与寺院的兴建逐渐兴盛,形成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1个朝代不断建造而成的莫高窟。

莫高窟至今存有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

·唐代以马为主题的浅浮雕代表作品是昭陵六骏※※※※※※※※※※※※※※※※※※※※※※※※※※※※※※※※※※※※※※※2.玉雕·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玉器。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是祭祀玉器。

距今五、六千年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出现的最早的玉器是“玉龙”,龙的整个造型呈“C”字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龙的符号。

东南部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琮等祭品为代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琮。

·商代玉石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物、龙、凤,怪兽等神异动物和写实的禽鸟、走兽、昆虫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