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之所在,该理论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震荡,朱光潜、顾随、饶宗颐、佛雏、周振甫等大家均对此进行过评议。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我之境”即为“同物之境”,“有我之境”实为“超物之境”;顾随先生曾谈到“无我”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周振甫先生也曾发表过“有我”是意余于境,“无我”是“重于写景”的评论。
而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应先从“意境”开始。
一、“意境”的流变“意境”指的是于抒情型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衍生出的审美意象空间。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周易·系辞上》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外物》篇也曾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时至魏晋,因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概念。
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了构成意境的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及至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一说,讲明了提炼“诗境”的具体方法。
中唐刘禹锡受禅宗影响提出了“境出象外”的理论。
到了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重要概念,展现出诗境的不同层次,并对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大多承袭唐人没有做出过多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意境”的创造要给予诗人的兴发感动,才能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超脱之意境。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已在文艺领域内广泛应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境的审美性质分为“妙境”“实境”“佳境”“化境”。
清代叶燮则在《原诗》中提出了有才学见识的作家基于现实则“有境必造,有造必能成”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将“意境”神秘化的谬误。
人间词话读后感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500字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涵盖了大量的诗词评论和理论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文学见解和人文精神,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也启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首先,《人间词话》展现了王国维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诗词的独到见解。
他以“境界”说为核心,详细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性。
他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认为这是诗歌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同时,他也对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其次,王国维在书中表现出的文化情怀和人文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
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和评论,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此外,《人间词话》还启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王国维通过对诗词的解读和评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价值。
他主张“真性情、真感情、真思想”的人文精神,强调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让我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和社会的变化,也激发了我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和人文素养。
我相信,《人间词话》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行。
《人间词话》的审美意境解析

文_学术探讨318摘要:在中国纯文字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一直作为媒介为人们传送着信息。
除了信息的传递,除了文字形式所构建的含义之外,我们依旧可以从文字之外感受到来自于笔者所构建的“情境”世界。
王国维把此种“情境”称之为“意境”。
本文便是通过诗词来近一步解读诗词文字之外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人间词话》;意境;诗词;造境;真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种儿时初学古诗词的感觉。
娓娓道来的诗篇仿佛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我的眼球,懵懂之中感觉更像是一本诗词合集。
乍看起来太符合今天快餐时代的阅读风格,三两句话语就是一篇独立的章节,除了诗词外只有作者零星记录下来的新得随感而已,既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推理分析,也没宏达的叙事篇幅。
就连其中的语言也只是词语级别中相对易懂的那一部分。
初次拜读以三两日翻看而终,也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奥义。
后又有一日在一处看到王国维先生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一种新的诗歌的叙事关系。
三句原本并不在一个思想基础上的诗句,但是经过先生的一个巧妙的解读,他们不仅仅出现在了一个平面上,并且产生了新的递进的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出现了相同,相通的感觉。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对王先生产生了好奇,而这本书是先生的代表作品。
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人间词话》这一次一看便是数日。
一、逻辑体系下的解读王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
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作者:邹雯静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3期摘要:根源于叔本华哲学与海甫定心理学的王国维美学思想是对现代美学的开拓,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其作品中“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念往往被读者混为一谈。
文章力求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所出现的“境界”与“意境”进行对比分析,正本清源,窥一斑而知全豹,肃清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境界;意境;王国维王国维无疑是中国近代、现代相交之际的中国文坛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其留下的《人间词话》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尊为词学、美学的根据,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在研究《人间词话》时,“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会被人们反复提及,且人们常常将其混淆为一体,忽略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应该从《人间词话》本身入手。
一、境界为探本之论无论西方美学、哲学思想有多么深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依旧有着极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烙印。
《人间词话》手定稿第一则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叶嘉莹先生在评论这一则时指出“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属于表面现实的情事,细细品味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其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直接指出“境界”为“探本之论”,在评价词的好坏高下时,“境界”的有无应该作为其第一标准,可以说是词的理想和目标;其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了“境界”后,主体的精神力便会得到提升,词的本身也因此有了“高格”,卓越超群,独树一帜,“名句”由此而生;其三,“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五代、北宋之词不同于其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具有“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境界”的有无应当是评价词的特殊标准。
那究竟什么是王国维认为的“境界”呢?《人间词话》手定稿第四十二则云:[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

天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 末 王 国维 是 意 境 论 的 集 大 成 者 ” 。 “ 把 清 他 ‘ 境
与 “ 境 ” 也 同 时 出 现 过 。 意 境 、 境 界 的 使 用 情 意
况 如下 ( 1 表 ):
表 1
境界
人 间 词 话 ( 9 8 10 )
界 ’ 即意境 看 作 创 作 和 审 美 的最 高 标 准 。“ 另 外 ” 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史 》、 《 学 理 论 词 典 》、 文 《 国 维 诗 学 研 究 》、《王 国 维 美 学 思 想 述 评 》、 《 王 人
[ 作者简介]王玉琴 ,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 Nhomakorabea学研究。
江 苏盐城
】 8 2
240 20 2
天 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以上 统 计 可 以 看 出 ,在 王 国 维 反 复 核 定 而 发 表 的 《 间 词 话 》 中 ,境 界 出 现 1 人 3次 , 意 境 1次 。 如 加 上 《 间 词 话 删 稿 》 等 ,境 界 出 现 了 3 人 0次 。
意境
1 3次 人 间词 乙稿 序 (9 7 10 ) 1 5次
人间词话删稿 ( 9 8 9次 人 间词话 ( 9 8 10 ) 10 ) 人间词话附录 ( 9 8 10 ) 8次 宋元戏曲史 ( 9 3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一、意境与境界
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
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王国维是如何用“境界”探其本的呢?
王国维认为,没有真性情的人是不可能对生活、宇宙万象有很深的体悟和认识的,不可能达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
鉴于此,“真”是境界说的生命力,也是王国维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境界是真情真景高度融合交相辉映的状态,这种“真”表达着主体对宇宙的叩问,对人生的感叹。
因此,对“真”的探求愈深,相信对于境界说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对境界说的阐释会更具说服力,境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崇高。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一个全新的词学观念,又是一个全新的词学批评标准。
这个观念和标准在不排斥“善”和“美”,即“内美”和“修能”的前提下,把“真”放在第一位,强调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这对传统的伦理至上的功利主义的词学批评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超越。
王国维用这种全新的词学观念和标准来审视评价唐宋以来的词人词作,确能予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词这一古老文体的认识,而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词学批评模式,开创了一代风气。
他的境界说的理论品质、创新精神、应用价值与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20世纪词学理论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