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的三种之境界,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大路都通向何方?王国维对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引用时用词稍不同)。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事业成败、仕途升迁等等。
王国维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仕途也罢,所有成功的者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文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王国维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简述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
甲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
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
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
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
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
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
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
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
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
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
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
张先使用一个“弄”字来描写顾影自怜即将凋谢的花,赋予它一种不甘自弃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当人们感受到“我”的意念,所以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的关系,审美时心如止水,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
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对子范畴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体系之中。
叔本华认为,人类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样,都为意志所控制,一切行为和动机都由意志所决定和支配。
意志在人身
上体现为许许多多的欲望,一个欲望刚刚满足,另一个欲望又产生了,而欲望十之八九是得不到满足的,所以人们总是不断处在追求欲望的纠结烦恼之中,整个人生便是这样充满了痛苦。
经由此种观念,我们便可体会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其实是指当人存有“我”的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的境界。
王国维把饱受“欲”、“生活”折磨的人称为“欲之我”。
而“无我之境”则是指个人抛去自我的意志,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只有少数人能摆脱欲望的束缚,不再将外物视为与自己对立冲突,而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于是从痛苦的人变成快乐的人,即“知之我”。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的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境界,所以是“有我之境”的词句。
至于“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并无利害关系时的境界。
在“有我之境”中,既然物与“我”是对立的关系,所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利害相对的关系,而与万物合而为一,所以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在“有我之境”中,诗人尽情挥洒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观照外物时,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外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诗中,一切外物便附有他自己的感情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诗人含泪问落花,仿佛落花真的可以回答他的问题。
然而落花无言,只是纷纷飘落,诗人眼中的落花,如此鲜明地带有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我们也分不清,究竟是他为落花而伤心,还是花为他的伤心而零落。
于“无我之境”中,诗人以一种纯粹的眼光去观赏客观景物,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例如,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句,“澹澹”、“悠悠”二词,早已透露这首诗后面欲描述的“物态本闲暇”的一份“闲暇”的感受。
另外王国维所谓的“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并不认为“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本来王国维对于“有我” 、“无我”二种境界,就没有高低之分,只要看他对于那些属于“有我”的作品及作者,如对小说《红楼梦》,词人中之李后主的喜爱,都可以证明。
其实这种说法也源自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氏之哲学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的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他的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摆脱意志,追求无欲。
以此论之,大部份文学作品不外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而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
然而能超然于意志的驱使而表现“无我”之境的作者,就叔氏之哲学言之,必然算是能自树立的豪杰之士。
这种说法仅仅是就叔氏哲学的立足点而言,与文学评价的高低并无必然关系。
探寻“境界”说,我们可发现:无论是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从人的主体的一方面来立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审美、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作品必须真实贴近地表现自我情感,要以真心实意来写真感情、真景物。
总而言之,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树立了一座新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创了新局面,使《人间词话》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桥梁,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高乃毅.王国维的“境界”.《文学评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