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1)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第1篇一、“境界”是空间概念“境界”这个词并非王国维首次使用,王国维只是“拈出”来用的。
正如王氏所说:“然沧浪所谓爱好,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既然这样,那么就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前人用“境界”一词的意义。
《辞海》列出了五条意义:一是“疆界”,举《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句为例;二是“境地、景象”,举《耶律楚材《和景贤》诗句“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为例;三是“佛教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四是“造诣”,举《无量寿经》中“斯义弘深,非吾境界”为例;五是“指诗文、图画及思想、道德等的意境”。
《辞源》所列的意义与《辞海》相近。
笔者认为:《辞海》所列的这五条意义,说究竟都是一种空间概念,这里说的空间既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精神空间。
“疆界”、“境地”是物质空间,而“造诣”和“思想、道德等的意境”则是精神空间。
诗文和图画的意境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王国维既然“拈出”了“境界”一词来,并用它作为文艺批判的一种思维工具,明显其意义还是不能离开原本的“空间概念”这一意义的。
实际上,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确是空间概念,比如他在评论五代词人孙光宪词时说:“昔黄玉林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
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
”“片帆烟际闪孤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种悠远的空间。
王国维评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诗句说:“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丽。
”这几句诗向人们展现的也正是宽阔而明丽的空间。
王国维在创作实践中也很留意向人们展现一种空间形象。
《浣溪纱》(草偃云低渐合围)中“草偃云低渐合围,琱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向读者展现的也就是一种空间形象。
《点绛唇》(高峡流云)中“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和“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所塑造的也是一种空间。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一、经典原文《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
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
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

天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 末 王 国维 是 意 境 论 的 集 大 成 者 ” 。 “ 把 清 他 ‘ 境
与 “ 境 ” 也 同 时 出 现 过 。 意 境 、 境 界 的 使 用 情 意
况 如下 ( 1 表 ):
表 1
境界
人 间 词 话 ( 9 8 10 )
界 ’ 即意境 看 作 创 作 和 审 美 的最 高 标 准 。“ 另 外 ” 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史 》、 《 学 理 论 词 典 》、 文 《 国 维 诗 学 研 究 》、《王 国 维 美 学 思 想 述 评 》、 《 王 人
[ 作者简介]王玉琴 ,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 Nhomakorabea学研究。
江 苏盐城
】 8 2
240 20 2
天 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以上 统 计 可 以 看 出 ,在 王 国 维 反 复 核 定 而 发 表 的 《 间 词 话 》 中 ,境 界 出 现 1 人 3次 , 意 境 1次 。 如 加 上 《 间 词 话 删 稿 》 等 ,境 界 出 现 了 3 人 0次 。
意境
1 3次 人 间词 乙稿 序 (9 7 10 ) 1 5次
人间词话删稿 ( 9 8 9次 人 间词话 ( 9 8 10 ) 10 ) 人间词话附录 ( 9 8 10 ) 8次 宋元戏曲史 ( 9 3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B )A、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辞)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法言》)C、班固D、刘安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C )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B )A、诗品B、《文心雕龙》(刘勰)C、原诗D、文赋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C )A、王充B、陆机C、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D、刘勰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B )A、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他用的词是“境思”,传本有用“意境”的)的是(A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不著(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C )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C、《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B )(教材252)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B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B )A、《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即《论诗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西)汉,诗必盛唐"的是(A )A、前后七子(王世贞)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D )A、陆游B、袁宏道C、梁启超D、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D)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探析作者:刘峰来源:刘峰博客时间:2007年7月11日摘要:“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
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导致后人误将“境界”等同于“意境”。
本文试从“意境”与“境界”的关联与区别,以及对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和《人间词话》的综合把握与观照,探究“境界”说的实质内涵。
关键词:境界;意境;内涵;人间词话“境界”说作为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向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然而,因王国维本人并未对“境界”内涵作一明晰界定或详细阐释;同时,即使在提出“境界”说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表义,从而导致众多论者因未细致考查,误将“境界”、“意境”混为一谈。
1945年,刘任萍在《人间世》第17期发表了《境界论及其称谓来源》一文,提出“…境界‟之含义,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1],首开将王国维“境界”解释为“意境”之滥觞。
此后,众多论者,如林雨华、张文勋、佛雏等,均将王国维的“境界”解释成“意境”,甚至干脆等同于“意境”。
北京大学李铎博士在其于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书中也提到:多数论者认为“由于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多次使用…意境‟这一术语,而且其…意境‟之所指亦近于《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因而视…意境‟等同于…境界‟”[2]。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用“意境”解释王国维的“境界”,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行得通,但终归只能适用于摘章寻句的解释,只要通观《人间词话》全书,即可发现其局促与片面。
一、“境界”与“意境”有各自的内涵多数论者大抵从《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一句,得到“境界”“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即是“意境”的结论。
然而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王国维虽对“境界”的内涵未作详细阐释,却通过《人间词话》中对各家词作的品评,隐约地表出了其实义,并将“境界”作为评价词的艺术美的基本原则(“词以境界为最上。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哪三种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哪三种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三境界,那你知道都有哪三种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看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的人,都会知道王国维先生笔下有人生三境界的说法,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诗词作为境界的内容,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远远不是几首诗词能够表达出来的,可以说王国维先生对于人生的三种境界的理解十分的独到而又深刻。
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便是采用了北宋时期的富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中的诗句最为概述的,只用到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词中,晏殊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对于佳人望眼欲穿的心情,因而独上高楼的时候倍添伤感冷落的心情,但是王国维先生在化用的时候,却恰到好处的选取了其中的清冷空旷茫然的意境,生动而又形象的表现了人生在年少时候的迷茫怅惘之情。
第二境界则是化用了北宋的情词才子柳永的名篇《蝶恋花》中的佳句,历来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词中表现的是自己为了伊人想的撕心裂肺,可以说日渐消沉,但是王国维先生则是巧妙的化用了这一种已经理解成了人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不断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第三种境界便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辛弃疾的词中有一种元夕时候的伤感之情,同时也表明了烟花易逝的感情,但是王国维对此解释为人生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知道自己心中最想要什么。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可以说概括提炼的十分独到,对后人有着很高的指导好和启迪作用。
王国维评价姜夔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有名的学者,喜好对美学、诗词进行研究的他有不少佳作传世,其中就有著名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论很出名,一度成为王国维最广为人所知的学说,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对几位古代的名人的作品有着自己的评断与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无法分解;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关键词】意境论;观;心灵境界;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重大影响,但一般论著又大都将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混同,并过多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境界说。
我们这里希望进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意境论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
其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说。
其意境论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倾向,所以我们称之为“意境论”;而其境界说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特色,重在直觉感在《人间词话》发表以前,王国维曾发表过《人间词》。
其中《人间词甲稿》收入作者1905年以来所填词共61阕,1906年发表于《教育世界》杂志第123号上;《人间词乙稿》收入甲稿以后所填43阕词,1907年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61号上。
两稿均有署名为“山阴樊志厚”的小序,被分别称为《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
赵万里认为,此二序均为王国维自撰而假托樊志厚。
王国维的意境论最为集中地表达在《人间词乙稿序》中。
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意境”一词就出现了16次之多,而将“意”与“境”二者分开来讲的又达6处(一句话即一个较完整的意思算一处),而“境界”一词则根本没有出现。
因此,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意境”论而不是什么“境界”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
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
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
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
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云”、《蝶恋花》之“昨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1](p176—177)以上两段话中,“意”与“境”首先是相并列的两种文学要素,王国维不仅多次将它们分开来讲,而且还使用“意、境两浑”、“意、境两忘”这样的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二者不可轻易混同。
而“意境”则是这两种要素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果。
这种论述方式给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王国维之所以在这里选用意境一词,原因在于意境这个词能够分解为“意”与“境”两种要素。
这两种要素可以对应于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文学小言》中所说的“文《文学小言》第四则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1](p25—26)这里所说的“景”、“情”,王国维又分别称为“知识”与“感情”。
我们认为,《人间词乙稿序》中的“境”与《文学小言》中的“景”相近,而“意”则和“情”、“感情”相近。
王国维既然将文学的原质区分为二,那么这二者又如何统一起来呢?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文学小言》还是《人间词乙稿序》,王国维都提到一个“观”字,并且王国维明确地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是因为它“能观”。
因此,在王国维的意境论中,实际上涉及到意、境、观三个方面。
在这个三元结构中,“观”的意义最为重要,它是意境产生的基础。
所以,准确理解“观”概括地说,“观”的含义可从中西两种思想传统来了解。
从西方美学角度来说,王国维曾经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并完全接受了二人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将审美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现实人生只有借助美和艺术,才能从生活痛苦中超脱出来,因为只有美是“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的,只有美和艺术才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此利害之念,竟无时或息欤?吾人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
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何则?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2](p321)这里出现的“观美”、“观之”,都是对于美的对象的欣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
王国维特别强调,进行审美的人,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一个“纯粹无欲”的人,只有“纯粹无欲”的人,才能观照到“物之种类之形式”,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事物的“理念”(王国维当时译称“实念”)。
王国维《古雅^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
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
[2](p31)这说明,美、美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超功利性,就是对生活欲望的超脱,从而使人超脱人间痛苦。
人在审美静观中处于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无差别状态,物、我对立关系的消失,意味着生活欲望的消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观”的观念产生很早,《易经》中就有“观卦”,《老子》曾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124)理学家邵雍有《观物》内外篇,提出“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等说法。
所有这些命题,其底蕴大都不外乎《老子》所言“涤除玄鉴”,即涤除人的各种欲望以观大道。
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详细讨论。
总之,王国维的意境论是一个包含三种要素的三元结构,简单地用“情景交融”来理解其意境论,必然产生偏差。
而这种偏差在20世纪文艺意境论研究中屡见不鲜。
而一个人能观与否,又取决于他的心灵境界。
所以“观”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灵境界的同义词。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意境和境界才具有内在联系。
王国维稍后提出的境界说作为“探本”之论,所突出的正是诗人的心灵境界。
换言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的境界说,无非是对前此意境论之基元的二、境界说我们上文曾经提出,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体现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之中。
由于相关版本的复杂性,有些学者混淆了《人间词话》与其附录的关系,误将《人间词话》所附的《人间词乙稿序》认作《人间词话》的内容,从而为混淆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提供了文献上的方便。
我们首先看一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与《人间词乙稿序》高密度地使用“意境”一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间词话》126则中只有一次使用了意境,并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这个“意境”的含义近于“情感”等,而不可能分解为“意”与“境”两要素。
出现意境的第42则(按照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1](p151)这一则评姜夔词,意境是与“格调”对举的,我们可以据此来分析意境的含义。
紧接着这一则的第53则在批评姜词时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
”[1](p151在这句评语中,“格”与“情”是对举的;如果说“格”指“格调”,那么,“情”就指“意境”。
这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可以找到佐证,如郑板桥所说:“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之意境何如耳。
”[4](p78)意境指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在《人间词话》中,大量出现的是“境界”和“境”两个概念。
据笔者统计,境界共出现22次,境出现23次,并且完全可以肯定,“境”就是“境界”的略语。
如第6则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1](p142)第26则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下面就分别说“第一境”、“第二境”、“第三境”。
[1](p147)如果我们将《人间词话》中出现的境字都视为境界的略语来统计的话,那么,境界一词的出现总数将多达45次。
十分明显的是,《人间词话》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是要准确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含义,我们有必要结合他《人间词话》以外的论著。
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的是《红楼梦评论》这篇著名论文,在那里,境界共出现了2次,指的是为人所感受的“世界”或小说作品所描绘的艺术世界。
《清真先生遗事》的一段较长文字,非常明确地将境界区分为二,一为“常人之境”,一为“诗人之境”。
这些,都为我们理解《人《人间词话》有“手稿本”与发表的“通行本”之别。
将二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手稿本与通行本文字出入并不大,但二者次序完全不同。
手稿本125则排列比较随意,难以寻绎出什么头绪;但发表的64则却不同,其理论线索颇为可寻。
可以肯定的是,王国维在发表《人间词话》时,对各则的次序经过比较用心的排列。
一般说来,发表本64则的前9则所标明的是王国维的评词标准,但这1—9则在手稿本中分别为第31、32、33、36、37、35、46、48、79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1](p141)细致看来,这一则实际上包括了三层意思。
“词以境界为最上”所要解决的是“词应该怎么样”这一问题,也就是关于词的理想,王国维提出词应该把境界作为最高要求;第二层意思所解决的是“有了境界会怎么样”的问题,王国维认为词有境界自然会形成“高格”,自然会有“名句”;第三层意思则提出五代、北宋词之所以绝妙无比,正在于有境界。
要理解王国维这些提法的含义,必须了解王国维论词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清王国维为什么关于王国维的词论背景,已经有学者从词史的角度进行过说明。
如王镇坤曾指出:“夫考先生之严屏南宋者,实有其苦心在。
词自明代中衰,以至清而复兴。
清初朱(竹坨)、厉(樊榭)倡浙派,重清虚骚雅而崇姜、张。
嘉庆时张皋文立常州派,以有寄托尊词体而崇碧山。
晚清王半塘、朱古微诸老,则又倡学梦窗,推为极则。
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卒之学姜、张者流于浮滑,学梦窗者流于晦涩。
晚近风气注重声律,反以意境为次要,往往堆垛故实,装点字面,几如铜墙铁壁,密不透风。
……先生目击其弊,于是倡境界之说以廓清之。
《人间词话》乃对症发药之论也。
”[5](p268)这一段话尽管也混同了意境与境界,但它从清代词史的角度,说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乃是一部“对症发药之论”,非常清楚地指明了《人间词话》标举境界的历史原因。
从这里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断定,境界(意境)是与“声律”、“故实”(典故)、“字面”(辞藻)相对立的,它只能是作者的感情。
联系王国维的其他论述可知,王国维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真情,反对过分讲究格律雕琢辞藻,还不满“深文罗织”式地发掘作品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