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合集下载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境界说,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
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得境:得境是指人们在欣赏景致时,通过心灵的悟性融入到境界中,产生情感上的参与和投入,达到心境与景物的完美交融。

2.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借助形象化的艺术语言
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受。

3.艺境:艺境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也关注艺术形式和技巧,包括色彩、构图、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4.神境:神境是指作品之中透出的人文意蕴或宗教信仰,是一种超越
感性体验的精神境界。

以上四个境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了艺术作品与审
美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情感和
宗教信仰的重视。

人间词话讲解

人间词话讲解

人间词话讲解《人间词话讲解篇一》嘿,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人间词话》啊,就像是词学界的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藏着好多关于词的绝世武功呢。

咱先说说这“境界说”。

王国维老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境界是个啥呢?我觉得啊,就好比是做菜的调料。

一首词要是有境界,那就像一道菜加对了调料,那味道,绝了。

比如说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就感觉一下子被他拉到了那个亡国之君的心境里,那悲戚的境界就像一层浓雾,笼罩着你。

这就像你走在一条雾蒙蒙的小路上,周围啥都看不清楚,只感觉到那种深深的惆怅。

但是呢,我有时候也有点小疑惑。

这境界到底咋评判呢?是作者写的时候就有这个境界,还是我们读者读出来的境界呢?就好比你看一幅画,画家可能就随手画了几笔山水,可你看着就觉得那山水背后有个神仙世界。

也许这就是《人间词话》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你去琢磨,去想。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人间词话》的时候,那真叫一个头大。

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

里面提到的那些词人,什么温庭筠啊,柳永啊,他们的词风格各异。

温庭筠的词就像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细腻的情感,“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这描写女子的词句,就像一幅工笔画,把女子那种慵懒又有点哀怨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柳永呢,他的词就像街边的小酒馆,充满了烟火气。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那是多少离人心中的痛啊。

可是,你说这《人间词话》里推崇的境界是不是就一定是评判词好坏的唯一标准呢?我看也未必。

现在好多网络流行歌曲的歌词,虽然没有那种古典的境界,但是也能打动人心啊。

就像那句“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

”简单直白,却充满了力量。

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境界呢?也许王国维要是活在现在,也得重新思考一下他的境界说了吧。

不过不管咋样,《人间词话》就像一颗明珠,在词学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词的奥秘。

《人间词话讲解篇二》《人间词话》,这可是个神奇的存在啊。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
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对于学习、友谊和文学的理解和体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王国维认为,只有不断积累和学习,才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持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在探索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时,会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满足感。

学习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享受。

在学而时习之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意味着友谊的宝贵和珍重。

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就是真挚的友谊。

王国维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他认为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之一。

无论是远方的朋友还是身边的伙伴,他们的存在给予了我们力量和鼓励。

在有朋自远方来的境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友谊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安慰和帮助,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我们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它让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和纽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了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王国维认为,文学对于人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性,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才华。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启迪和灵感的源泉。

当我们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妙和情感的震撼。

读书不仅让我们丰富了内涵,也让我们拥有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下笔时,我们能够借助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的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浅述王国维之“境界”说

浅述王国维之“境界”说

角”之外,也要寻找到这种理想或者美。这是人开始面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对某种自然或人生,暗含理想,深入探寻,但是因为不
在《人间词话》当中“有我境界”和“无我境界”两 知从何着手而带有些许惆怅的体现。这也正是“顿悟”
个类别是王国维对于诗词境界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 的开端。
是诗词创作过程中特征不同的体现,也是审美活动中
一、“境界”学说中的四种对待关系 所谓“境界”,是诗人对生活、自然之美的一种独 具慧眼的发现与改造。王国维则将这种关系上升为四 组相互对待的美学范畴。主体与客体之间将会以一种 微妙的关系存在于境界的形成过程中。王国维则将这 种关系上升为四组(虚实、“出入”、顿渐和隐显)相互 对待的美学范畴。在他看来,这四种关系能不能进行 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对于诗境的圆满实现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一)虚实关系 虚实关系又可称为“自然”与“理想”关系。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 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的这一 观点,跟前人主张诗的赋比与兴相结合的观点一脉相 承,并且作了重大发展。赋偏于实事求是,比偏于因寄 所托,兴则作为灵魂弥漫于赋、比之中。正如王国维所 说 的 那 样 ,境 界的 基 本 营 构 方式 ,只 有“写 境 ”和“ 造 境”两种。写境重写实,合乎自然而偏于赋体,即实事 求是,但又必定有所虚构,则又邻于理想,于是赋与兴 相结合。“造境”重理想,偏于比体,即因寄所托,又“必 从自然之法则”,于是比中有赋,比与兴结合。 (二)出入关系 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境界的创造者如何能在自
(三)顿渐关系 所谓“渐”与“顿”,是指境界作为一个有“生命”的 运动体,从自然美、生活美到最终的艺术美是一个从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王国维在自己的“三境”说中讲了 境界构造中的“顿渐”问题。前两个境界写的就是“渐” 的艰辛过程,逐渐深入,这是量变。第三 个境界,写 “顿”,在山穷水尽、千呼万唤中,“那人”最终出现,即 质变。“渐”包括对理想的无比执着,以及异常艰辛的 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实现“顿”的飞跃,是量的积累 的必然结果,是通往由实践走向理想的正当历程。从 自然美生活美到艺术美,作为从旧到新的一种运动过 程,不经过质的飞跃,是不可能实现的。“顿”则苦尽甘 来,意味着艺术思维处于高度紧张凝聚状态的最后闪 光,标志着境界及其“美的理想”的圆满达成。 (四)隐显关系 王国维的“隐”与“显”的论点,出于艺术的“直观” 的本性,境界作为“第二自然”必须具备的“自然性”。 “隐”则有违自然,蒙于理想,既失景物之“真”,又失感 情之“真”,所以境界是出不来的,而作为艺术本质的 “自由”也是不得体现。“显”则境界全出,将主体、自然 以及理想结合为一体,充分地展示客体的内在本性, 因此能更为直观以及深刻的体现各种情景,物的神韵 以及人的真我都能因此使读者探查到。所以,隐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

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

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

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

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

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

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

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

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

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

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诗歌美学传统。

我们总结兴趣说和神韵说的共同点:(一)两者都强调诗歌要“吟咏情性”,抒写真情实感。

(二)在诗歌的审美旨趣中都要突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

这两个方面有其优点又有其缺点。

其优点在于重视了诗歌最核心的问题——情,即创作主体的性情感情。

这一点上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是对传统中“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的扬弃。

其缺点在于过分追求那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而忽视甚至脱离了表现诗歌主体情感的最基础的东西——景、物,把诗歌中不可分割的情与景机械地割裂开来。

他们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等引导读者离开作品中实在的景物,去追求那种无形无迹的情感。

因此他们的诗论让人感到朦胧恍惚,难以捉摸。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两者扬其长而避其短。

《人间词话》第六条:“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段话我们可以为王国维的境界作一界定。

境界即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是指景物与感情的内在统一和高度融合。

《人间词话删稿》三:“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关于境界说重视诗歌中创作主体的真实的情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这是王国维对兴趣说和神韵说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王国维境界说对其两者缺点的克服超越。

王国维的境界说克服了兴趣说和神韵说在审美体验中追求的“不落言荃”的虚幻的审美方式,让人们从诗歌最基础的构成因素——景物中,去把握创作主体的真感情,让人们走向更加切实的审美空间——情景高度融合,真切地把握诗歌真正的美,而不是没有基础的朦胧恍惚游离不定的“空中楼阁”。

王国维的文论的思维模式坚决恪守景——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之为文学创作的圭■。

《文学小言》中王国维说:“文学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人间词话》第五六条:“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把文学定格在真实的情与景上,揭开了由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给文学创作欣赏蒙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还文学以明朗清晰真切的本来面目,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它欣赏它,正像王国维所谓的“语语都目前”。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是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是关于造境与写景,即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有理想与现实之分,然理想与现实又不可分,诗歌中所表现景与情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因此,诗歌中的理想不是高不可攀,它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是人们可能把握体验的。

又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之谓“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之谓“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以客观的情与主体的情交融的程度为标准。

无论“有我”还是“无我”,都有情所寓于的景的存在。

王国维强调审美体验的确定性或明确性,如他主张“不隔”的境界。

“不隔”就是写景抒情要清晰明朗,“语语都在目前”,而反对情景含混朦胧的“隔”,让人犹如雾里看花,不能得到鲜明真切的审美感受。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它不但继承了由司空图开始的,严羽、王士祯一派文论思想的优良传统,而且打破了他们在文学的审美实践中朦胧神秘的审美倾向,给文学的创作与欣赏于切实明确的审美标准。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学诗论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