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台湾课程纲要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課程綱要科目代碼:科目名稱(中文):醫療、身體與台灣社會專題科目名稱(英文):Seminar on Medicine、Body and Taiwan Society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授課教師:范燕秋教師專長背景:台灣醫療史一、教學目標:本課程以台灣近代社會為主體,討論醫療和衛生活動與身體概念的形成或變動的關連。
本課程著重身體研究的取向,如:女性主義、傅科的研究、現代性的問題,或者人口的再生產、身體的管理、以及對身體內在的限制(禁欲主義)以及外在表現或象徵(商品化)等,並重視台灣近代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經驗,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以來,透過西方帝國勢力、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中國政權的轉移等所形構的多元歷史因素。
教學目的:1,藉由研讀相關研究成果語史料,建立有關身體史研究基本概念,並進行台灣近代社會的相關研究。
2,培養研究生掌握與運用衛生史料的能力,包括相關語文能力的訓練以及對於史料的敏感度與實作的能力。
3,除研讀既有、已發掘的相關研究與史料之外,也嘗試開拓新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視野。
二、教材內容:本課程認為身體史的研究,是藉著「身體」議題勾勒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現象,如:偉伯(Max Weber)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理性化(capitalist rationalization),即藉著規範、飲食、操練、法規等完成勞力的理性化,及隨之而來的身體理性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性;或者M. Foucault 特別關注建構身體管理的微觀政治,及人口監視的鉅觀政治,他關注身體如何被利用以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及國家官僚的需要;即身體管理的革新設計,解放新的身體力量與能量,以符合社會新的生產需要。
而身體理性化的特色之一是「醫療化」(medicalization),即是醫療知識實務之理性運用,生產健康、可仰賴、有效率的身體。
本課程為探討台灣近代社會有關身體的各種議題,至少涉及兩個層次,一者是從近代世界的角度,西方近代社會的相關發展如何影響到台灣,如透過晚清以來的西方勢力以及近代日本殖民的過程;另一者是從日本帝國變動的角度,殖民地台灣。
台湾高中必修公民课纲要(含说明)1

一、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
三、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欲培養學生發展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具備心理、社會、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永續發展等多面向公民基本知識。
二、肯定青少年後期自我與成長意義,朝向未來,發展出能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含附註說明)
*以下課綱「附註」欄為溝通說明之非正式補充資料,由課綱小組成員主動提供,設定用於不同溝通場合(如編者座談會、教師研習會等)使用,目的在促進各界對新課綱之進一步瞭解,並非官方正式課綱之一部分,故格式編排或有差異。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學科係為增進學生的公民資質,其所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三、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冹斷、選擇、反省、溝通、解決問題、創新與前瞻等行動能力。
參、時間分配
本課程之必修科目共計八學分,第一、二學年每學期二學分,每週授課二節,授課時間以連排為原則,俾便於各種教學方法以及公民活動的靈活運用。本課綱針對公民活動僅列出參考時數,以供教科書編撰者與任課教師多元規劃與彈性實施。
肆、教材綱要
本課程教材教學時間約占75%,活動時間約占25%。
1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蔡 清 田(台湾中正大学 教育学院,台湾 嘉义 621) 摘要: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的核心素养可作为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核心。
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具有七大特色,包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政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以领域/科目与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进行跨领域/科目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教学与学习、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学习评量。
透过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转化,可培养人民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以因应现代与未来社会生活。
关键词: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作者简介:蔡清田(1962— ),男,台湾云林人,博士,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心素养、行动研究、课程学、课程领导、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课程统整设计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8)02-0121-08 收稿日期:2018-01-30DOI: 10.19563/j.cnki.sdjk.2018.02.014一、核心素养融入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的制定过程及其重要性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2014年2月17日发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1],以人民所需“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核心”,这乃是历经从2005年到2013年超过八年的中小学课程基础研究,通过“全方位的国民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3]、“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4]、“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5]、“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6],归纳出“核心素养”的课程基础研究成果,引导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
2014年11月28日,教育主管部门再公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7],本于全人教育精神,以“自发”、“互动”及“共好”为基本理念,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结合“核心素养”进行小学、初中、高中职等教育阶段课程连贯与统整[8]3,赋予各领域/科目课程纲要弹性空间设计“领域/科目核心素养”[9]170,以小学、初中及高级中等学校的一般领域/科目为主要适用对象,而技术型、综合型及单科型高中的专业科目则可弹性参考,兼顾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共同性”及“差异性”[10],可有效因应台湾“实验教育三法”影响下的新课程风貌[11]2。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社会学习领域敎材教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要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社會學習領域敎材教法教學大綱一、課程概要本課程為教學技能類的科目,主要是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為內涵進行學習階段能力指標的分析、各版本的比較分析以及實際統整課程教案編寫及教學演示。
二、教學目標(一)學生對社會學習領域教材具有基本的認識。
(二)學生對社會學習領域教材與教法具有實作能力。
(三)學生能適應微型教學的演示方式,並依演示結果精益求精。
三、評量方式(一)課堂表現。
10%(老師評)(二)平時作業。
20%(助教評):即課堂考詴、回家作業與網站討論狀況。
(三)期中報告。
20%(老師評):即期中課堂口頭報告1. 呈現方式:不需列印,口頭報告即可。
但需用心智圖軟體呈現課程綱要(一單元為4堂課)、用word呈現第一、二節課簡案。
2. 時間分配:每人共20分鐘(前10分鐘為個人口頭報告,後10分鐘為同學及老師提問及回饋)。
3. 備註:心智圖記得匯出成jpg檔,無報告者皆需提問與回饋,視為課堂表現分數。
(四)期末教學演示(兩次相加平均)。
40%(老師20%,助教10%,同學集體評分10%)1.第一次教學演示(1)每人15分鐘,整組結束後放影片檢討,詴教者需發15分鐘「詳案」與學習單給老師、助教及評審同學,共六份。
(2)詴教者需於「隔週」繳交a. 第一次詴教評語(手寫原稿5份,整合電子檔1份)b. 教案初稿2.第二次教學演示(1)每人15分鐘,主要是針對第一次詴教改善作評分。
(2)無需給予任何教案,但需給予修正後的學習單,共六份。
(3)於課堂前需繳交「單元統整教材」。
(五)單元統整教材。
(老師5%。
助教5%)繳交時間為第二次詴教,繳交內容如下1.封面:主題、授課老師、系級、學生、學號、日期。
2.目錄3.內容(A4直式橫書、標題16級、內文12級字,每堂課需分開呈現)(1)課程綱要(心智圖)。
(2)完整的單元「簡案」(共4堂課),當中需附上學習單(最少2堂)。
(3)期末詴教「修正完之詳案與學習單」。
台湾高中必修公民课纲要(含说明)1.docx

普通高级中孥必修科目「公民舆社畲」程^要(含附明)*以下明之非正式襦充资料,由小鲍成^主勤提供,哉定用於不同通埸合(如褊者座诙曹、教官币研咎曹等)使用,目的在促逵各界封新之逵一步瞭解,业非官方正式之一部分,故格式褊排或有差巽。
壹、程目榇普通高级中孥「公民典社畲」生的公民资^,其所欲建成之目榇如下:一、充相^知言哉。
二、培餐多元的僵值辱副襄典公民意言哉。
三、增民主社畲的行勤能力。
M、核心能力普通高级中孥必修科目「公民典社畲」言果程欲培餐孥生畿展之核心能力如下:一、具彳清心理、社畲、文化、政治、道德、法律、、永^畿展等多面向公民基本知°二、肯定青少年废期自我舆成畏意羲,朝向未来,畿展出能欣宣也人、居引襄社匾、尊重社畲文化差巽、言忍同民主阈家、培餐珍视法治舆普世人罹以及追求经漕永^畿展等相^的僵值is念。
三、增逵参舆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if、邀撑、反省、^通、解y夬冏题、t(j 新舆前瞻等行勤能力。
>、畤冏分配本言果程之必修科目共tf八孥分,第一、二孥年每孥期二孥分,每遇授1M-W,授言果日寺^以速排舄原IW,俾便於各椒教孥方法以及公民活勤的霰活逼用。
本言果京网金十拳寸公民活堇列出参考日寺敷,以供教科害褊撰者舆任言果教白币多元规割舆强性^ 施。
肆、教材^要本言果程教材教占75%,活勤日寺勺占25%。
或僵害公共利益的3-1阈家檄^行使公罹力,也是弓茧制力, 是主要的公共利益的代表,例如:通 遇法律,Btf 、保障公共利益,系隹持 公共秩序,逵行公共建言殳。
但亦有可 能假借公共利益,侵犯人民J1有的罹 利典形成多敷暴政的冏题。
3-2言免明在民主政治中,人民透遇平等 参舆和表建,舆^舆社畲公益^ if ,可代表人民拳寸阈家、政篥逵行 监督遁言兑,推勤公共利益,又稍倡 18 ( advocacy ),例言兑明。
能力。
更深入的^ 题在第二罩元震法 主羲、罹力分立, 第三罩元震法典人 罹,第四罩元^於 政府的瞰责等,> "深入探言寸。
台湾高中生物科课程暂行纲要与大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台湾高中生物科课程暂行纲要与大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作者:吴青胡兴昌来源:《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02期摘要介绍了台湾与大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况,将大陆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与台湾地区2004年颁布的《高中生物科课程暂行纲要》进行比较。
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两岸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区别,旨在促进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有效地指导高中生物学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 B1两岸高中生物课程纲要标准体系2004年8月台湾教育部颁布包括生物学科课程纲要在内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虽是三个独立编制的课程文件(包括基础生物、生物、选修生物三部分独立的课程纲要),但都由“目标”、“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实施方法”、“附录”五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方法”又包括“教材内容”、“教材编选”、“教师手册之编辑”、“教学方法及过程”、“教学评量”等部分。
而我国大陆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可视为一个总的纲要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下面主要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三个《纲要》和《标准》均涉及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1课程目标台湾《纲要》中的课程目标没有像大陆《标准》中那样详细地区分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样明显的三个领域,而是分别在各独立纲要中陈述了上述三个目标的主要内容(表1)。
大陆《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对高中生物学科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的规定,具体如表2所示。
1.1.1认知目标的比较台湾《纲要》对认知目标的阐述,体现了_二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虽然《纲要》的课程目标中对于认知目标没有分点详述,但在《纲要》的“附录”中规定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评量应包括知晓、了解、应用、统整等4个层次认知能力的学习表现(表3)。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实验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實驗課程綱要科目名稱(中文):環境與健康科目名稱(英文):Environment and Health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2 每週上課時數: 2 小時授課教師:曾治乾e-amil:chiechien@.tw一、教學目標:近年來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等議題一再成為媒體的焦點,對於大學生來說,了解並關心我們身處的環境實是做為世界公民的基本責任之一。
本課程將介紹目前引起世人關注的重大健康和環保議題,透過影片放映、課堂討論和心得撰寫,引領同學提出自己對這些議題的看法,並探討國內發生的的相關問題,希望上課學生除吸收環境與健康的知識之外,還能產生知識份子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從自身實踐環保與健康的行為,同時影響生活周遭的同學、民眾,使台灣環境和民眾的健康行為能日漸改善。
二、教材內容:單元一愛滋病的傳播與防治(第二、第三週)相關內容:愛滋病定義了二十世紀末期的美國社會,也將在二十一世紀持續在全球蔓延,課程經由影片中真實的故事探討愛滋病與同性戀者的關係,其傳染途徑與近年來研發的疫苗之原理。
單元二成癮問題探討(第四週)相關內容: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諸多誘惑,如抽菸、喝酒、賭博、網路、甚至是毒品等,但是人如何成癮,其在腦神經中的機轉又是甚麼?課程將透過影片與書面參考資料介紹成癮對健康的危害,戒除成癮的方法,發展中的疫苗以及討論人如何掌我自己生命的主權。
單元三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第五、六週)相關內容:透過影片放映與參考資料,讓同學了解地球暖化的成因與可能帶來的影響,介紹台灣目前受到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國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上所做的努力。
單元四工業污染與環境復育(第七、第八週)相關內容: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與所飲用的水源已經受到工業廢氣物排放、城市垃圾和各類化學物質的汙染,河川、海洋都已經不復往日的潔淨,課程將透過影片介紹工業廢水中所含重金屬、持久性化學物質與環境荷爾蒙物質對水域環境、海洋生態所造成的影響。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特点与启示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特点与启示本文以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为主题,首先简要介绍了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接着对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的特点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国大陆环境教育的内容选择、设计及实施有所启示。
标签:台湾地区;九年一贯;环境教育;启示一、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基本理念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规定:语文、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社会、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为七大领域课程,在七大学习领域之外所设立的七项重大议题为资讯教育、环境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家政教育、海洋教育。
[1]七大议题的设立,是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较之先前的课程标准的凸显特色。
环境教育的融入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色。
九年一贯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发展;人与社会,强调社会与文化;人与自然,强调自然与环境等三个层面。
环境教育的目标也明显的包含人与自己、社会及自然三个层面。
环境教育议题的设立目标,是希望教学者能透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起学生对环境觉知与敏感度,能充实学生环境永续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人与环境的互动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在面对地区或全球性环境议题时,能具备改善或解决环境问题的认知与技能,以建立学习者的环境行动经验,使之成为一具有环境素养之公民。
二、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特点(一)注意环境价值观的建立和环境行为的形成。
在环境价值观建立上,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环境教育议题部分的课程目标第三项指出:“藉由环境伦理价值观的教学与重视,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环境态度,使学生能欣赏和感激自然及其运作系统、欣赏并接纳同文化,关怀弱势族群,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与发展。
”[1]在环境行为的形成方面,台湾的《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中也规定了九年教育中环境课程所要达到要求: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臺灣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涯規劃」課程綱要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涯規劃」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瞭解個人發展與生涯規劃的關係。
二、運用生涯相關資源與增進生涯規劃基本技能。
三、進行個人與生活環境探索,並實踐生涯抉擇。
四、培養宏觀及具前瞻性的生涯態度與信念。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涯規劃」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瞭解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的關係。
二、澄清個人特質與生涯態度及信念。
三、探索個人價值觀與生活角色間的關係。
四、連結高中教育學習內涵與生涯進路。
五、瞭解大學生涯與職業生活間的關係。
六、認識人力資源供需與職業生活相關資訊。
七、統整生涯資訊以完成生涯評估。
八、運用決策技巧以規劃生涯行動方案。
九、實踐生涯抉擇。
參、時間分配
本課程以二至四學分為原則,各校可分別於適當的年級和學期中,彈性安排授課之學分與內容,如安排一學分,得另斟酌結合學校適當之活動實施。
肆、教材綱要
伍、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二)生涯規劃主軸可分為個人自我的了解與接納、環境資源的探索與認識、自我與環境間的互動與抉擇,各校可依實際需要,於適當學年/學期,彈性安排授課學分與內容。
(三)生涯規劃有其連續性,因此無論教學內容或材料選擇,皆可接續國中階段所進行的生涯檔案,進而深入探討高中生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四)有關個人方面的生涯探索,係以個人為主軸:
1.「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主題除開宗明義探討生涯規劃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強調終身學習理念、引發學生規劃生涯的動機外,重點在於探討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故事/重要事件/學習過程,乃至於原生家庭/重要他人的價值觀在這個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個人特質探索」的重點除個人生理認知外,可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心理測驗或評量,協助學生瞭解自我所擁有的各方面的特質,包括興趣、性向、能力、性格、價值觀、生涯信念、以及決策風格等等;這些特質可能並非全然統整契合,卻應先能有所了解與接納,並作必要的澄清。
3.「生活角色與生活型態」則接續特質之探索,將個人特質與全面性的生活角色作一連結,探討個人特質與家庭、學習、工作、以及其他未來生活角色的關連,進而在這種連結與實踐中,逐漸培養宏觀與前瞻性的生涯信念與自我觀念。
(五)有關環境資源的探索,重點在生涯資源的認識與掌握:
1.「教育發展與大學學群」主題在回顧其學習歷史,澄清在所經歷的教育經驗下,
對其學習發展現況的影響,進而了解高中的學習內涵,以及高中學習角色與生涯進路之關係,同時能熟悉各種有助個人生涯抉擇的相關資源,包括大學入學方案中各種機會的認識等,並將個人特質與大考中心所規劃之學群/學類資料相連結,以做為選課、選擇入學管道、選填志願等之參考。
2.「大學生涯與職業選擇」主題在讓高中學生了解大學中相關學系組成之學程、
乃至接續各學系/學程、未來可能的學習領域,並體會大學學習與生活,以及在科系或職業選擇上可能產生的衝突與迷思。
3.「職業生活與社會需求」主旨在透過工作分析了解職業的內涵、理解市場變動
與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對職業生活與相關的工作倫理作深入的探討,並運用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之技巧,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全球化之趨勢與生活型態。
(六)有關自我與環境間的互動與抉擇,目的在透過實際的行動連結個人與環境:1.「生涯資訊與生涯評估」主旨在評估並統整個人特質、生活角色、教育歷程、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等相關資訊,掌握生涯助力並化解可能的阻力或衝突,而將個人生涯評估結果逐步落實於未來生涯規劃中。
2.「決策風格與技巧」的重點在了解並探索個人決策風格,並以適切的決策技巧
擬定個人生涯目標。
3.「生涯行動與實踐」主旨在根據所定生涯目標,擬定具體可行之行動方案,並
透過模擬演練行動方案實踐之過程,同時學習因應各種可能產生的問題,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或生涯轉型等。
二、教學方法
(一)生涯規劃係實用性學科,在基本知識之外,更強調實用—能實際運用於個人/學生的生涯發展歷程中,因此宜透過生動活潑且與個人切身相關的活動,引發學生對生涯的關切,產生探索/規劃生涯的意願,進而有效學習相關的能力、培養適切的生涯態度。
(二)教學活動設計宜考慮:
1.每單元主題均包含認知、情意與習作或相關活動演練。
2.教學內容可配合當日或近日發生於校園、社會等重大新聞或生活事件,切入各單
元主題,以引起動機、隨機教學,並使理論與實務兼顧。
3.可安排實地參觀訪查相關機關學校、活動、展覽等,與現實社會相結合。
4.教學媒體可選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影片或歌曲。
其來源亦可徵求學生提供,更
易引起共鳴。
5.運用上課時間外的作業與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將課程與生活相結合。
三、教學評量
進行生涯規劃活動,宜以「學習檔案/生涯檔案」觀點,協助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建立個人生涯檔案,對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統整的了解與認識,故教師可參酌檔案評量方式及原則學生學習成果之評量,唯不宜採是非、選擇、填充等記憶性的成績評量方式。
(一)個人作業部分—以各單元主題習作與生涯訪談報告為主。
(二)小組作業部分—以課外任務分配及課堂中表達、分享之參與程度為主。
四、教學資源
(一)教學資源包括書刊、測驗、影片、光碟,以及網路資源等。
(二)結合校友、職場人士、生涯典範等人力資源,建立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