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小记要懂得知识之三: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

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
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
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二)启发引导不同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访时常卡壳时,记者可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
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
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三)激将法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
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
这个提问方式,在校庆采访中最好不用,因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来校友反感。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1、创建良好的氛围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
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
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
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
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
新闻采访基本技巧

一、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 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 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 要求采访对象具体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 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 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 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 它指的是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4、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 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 远,先上后下。 5、有粗看,也有细察,以细为主。 6、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第一种:目测;第二 种:速写;第三种:拍照。
3、追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 捕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 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 的强硬的一手——激将,即“正话反说”。
二、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 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 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问:主要是指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 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即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 “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 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 6、隐身采访:指不暴露自己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 件——到现场去。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 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 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 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 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 需要扎实基本功,即敏锐的观察能力。何为敏锐?在 短时间内能捕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 的识别能力。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1.正问法:正问法是从正面提问,记者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①提问要有针对性②提问要有情感交流。
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
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法:从侧面入手,绕个圈子再进入正题。
侧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历。
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
怎么办?你可以先和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
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
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
3.反问法:从事实的相反方向(另一方向)或谈话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
反问。
即从逆向提问。
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错问法:以“误求正法”。
即故意以明知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激发被采访对象,以求得真实的材料。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是报道新闻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作为采访者,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提问,是完成一次成功采访的基本要素。
本文将从如何提问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一、善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新闻采访中常用的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需要被采访者详细阐述观点或经历,具有深度,如“请您谈一下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封闭式问题则是通过直接的答案来确认信息,如“您是哪个单位的负责人?”,这两种问题各有优劣,采访者需要根据采访的具体内容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
二、逐渐深入,不要急于追问在一次采访中,采访者需要逐渐从表面的信息了解到更多深层次的信息,不要急于一次性提出所有问题。
因此,在提问时,采访者可以先问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问题,然后再逐渐深入,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的信息。
三、避免过多质问和调查虽然采访者需要切入问题的核心,但也要避免过于质问式的提问。
采访者还需要注意避免过度调查式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极易引起受访人不安,采访结果可能相对也会无法准确反映采访的事实。
四、注意提问方式和语调的氛围感在进行采访时,采访者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语调,通过一些语气词、语调变化等方式来制造合适的氛围感,让受访人感到舒适和自在。
这样做既有助于与受访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助于取得更加真实、详细的采访资料。
五、注意提问顺序的合理性采访过程中,采访者需要注意提问顺序的合理性,避免在不经意间泄露一些重要问题导致答案的失真。
在采访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提问清单,并按照清单的顺序进行问询,这样能更好的控制采访流程,使信息的呈现更加合理和完整。
最后,新闻采访是一项技能活,需要不断地掌握和总结提问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采集与传播的工作,以满足读者对新闻真实性和权威性的需求。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地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地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地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地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地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地采访效果.根据新闻实践地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地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地,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地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地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地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地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地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注意情感地铺垫正面提问地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地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地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地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地感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地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地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地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地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地又是一般性地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地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地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地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地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地采访提纲是否妥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迂回法——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地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地限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地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地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侧面提问地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地、感兴趣地,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地,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地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应当明确地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地.因此,聊天地内容应当是有目地,有选择地,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有地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地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地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地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地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地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地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地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地“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地思路,引起对方地联想.由于这种提问地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者在采访前地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地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地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地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地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地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地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地,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地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地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地材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地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地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地道理地.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地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地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地真实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追踪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地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地提问.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地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地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地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地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地有价值地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地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地,并有一些行之有效地做法值得借鉴.五、设问法——即指记者通过假设地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地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地提问方法.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地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地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地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地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地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地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地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地应变能力.采用“如果”、“假如”一类地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地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地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地框框去谈.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地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地问题.六、激将法——一种激发式地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地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地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地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地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地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地富民政策富起来地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地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地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地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地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地政策,更不知道你地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地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地身份是否得当,刺激地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地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大都热中于采用激发式地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地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地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地刁钻刻薄地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地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地问题而著名地.我们可以从他们地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地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地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地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需要注意地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地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地某个疑问提问.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地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地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地材料抓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地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地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地话;纠正对方地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地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地内容;尚未听清、听懂地话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地问题.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地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地客观性,增强提问地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地态度或提供相关地事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地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地重视和对问题地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地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一、质问法——即指记者对持有敌意或持对立观点地以及固守错误地采访对象提出质问地方法.这种提问,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也不管对方怎么回答,甚至对方拒绝回答均能构成新闻材料.当然,记者在质问时,即使问题提得尖锐,态度仍然要冷静,要出言严谨无懈可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二、绝问法——即指记者从气势上和问题地强度上将采访对象置于绝境,迫使对方别无选择,只能如实地对所提地问题做出回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提问地方法丰富多样,记者都可以根据采访中地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既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地.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可以交替或交叉使用.记者掌握了每种方法地要领,就可以在访问地过程中运用自如,获取最佳采访效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04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个别访问 座谈访问 现场观察 蹲点 参加会议
电话采访 网上采访
采访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1、提问的含义
提问 是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 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 通的主要方式。
◎2、采访提问的难题
➢采访活动没有不变的模式; ➢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
➢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 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有 利 于 核 实 新 闻 事 实 的 真 伪 , 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有利于记者获得现场感受和切 身体会,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有利于通俗地解释复杂事物和 专业知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4、观察的方式 旁观式观察 隐蔽式观察 体验式观察
◎5、观察的方法
• 排斥异议
• 急于发言
• 心理定势
• 假装注意
• 厌倦情绪
• 消极的身体语言
◎6、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倾听
✓ 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
尽可能的多听,完整把握采 访对象的叙述,采访完成后要 进行调查研究,防止被采访对 象欺骗。
◎6、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倾听
✓ 对想说而说不出者:
保持耐心边听边分析,多用 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对方进 行回忆和表述,。
◎4、采访记录的内容
➢记要点(5W+1H) ➢记疑问点、观察所得 ➢记易忘点(人名 数字 专业术语 ) ➢记“闪光点”(采访对象的思
想和有个性的语言/引语)
◎5、采访记录的方法
➢快速有效地记录
(边问边看,边听边记录)
➢善用录音设备
(会议、领导人讲话等)
➢抓住重点进行记录 ➢适当的总结
◎6、采访记录的注意事项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提问技巧1. 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能够激发被采访者的思考,让其进行更详细的回答。
记者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被采访者陈述观点、描述经历或表达感受。
比如:“请您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或者“您认为这个事件对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让采访更加深入。
2. 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需要被采访者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比如:“您是否经历了这样的事件?”或者“您认为这个政策是否有效?”封闭式问题可以帮助记者获取简单明了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用于确保采访不偏离主题。
3. 追问在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时候,记者可以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来深入了解被采访者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或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决定的?”通过追问,记者可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具体的信息,使报道更加生动和丰富。
倾听技巧1. 专注倾听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保持专注,全身心地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
不要在心里构思下一个问题,也不要干扰被采访者的回答。
只有在专注倾听的情况下,记者才能捕捉到被采访者可能隐藏的信息和感受。
2. 肢体语言除了倾听被采访者的言辞,记者还需要留意被采访者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可以更直观地表达被采访者的情绪和想法。
通过观察被采访者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记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在报道中进行深入的分析。
3. 鼓励性回应在采访中,记者可以通过简短的鼓励性回应来表明自己在倾听。
比如:“是的”,“明白了”,“请继续”,这些简单的回应可以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自己的话语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愿意和记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提问和倾听是新闻记者采访中的两大重要技巧。
通过巧妙的提问和专注的倾听,记者可以获取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丰富生动的报道。
一个深度的采访往往离不开记者良好的提问和倾听技巧。
希望每一位新闻记者都能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和倾听能力,为读者呈现更加真实、丰富、生动的新闻报道。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记者采访提问,是新闻工作的核心活动之一。
一位出色的记者,便是拥有高超的提问能力的记者。
精准的提问能够让采访的对象敞开心扉,深入挖掘准确的信息,准备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
那么,记者采访提问到底有哪些方式?下面就来总结一下:一、基本问题法。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记者采访提问方法。
有些采访者会被某些新闻事件吸引,因而构想出与之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XXX?”“为什么会出现XXX?”“XXX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等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较宽的范围向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搜集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引导性问题法。
引导性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过程中,让采访者自己省思,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一种技巧。
例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何建议?”等等。
三、想象问题法。
它指的是以一种更加脑力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来提问。
它的提问方式很特殊,采用的是虚拟的、突然的提问,例如:“如果你是XXX,你将怎样做?”“假设你是XXX,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等等。
四、开放性问题法。
这种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用开放性的问题,挑起采访者的兴趣,让采访者忘记被访的角色,忽视记者的存在,把内心的深处的真相说出来,这样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素材,例如:“如果可以,你会怎么做?”“在你看来,有什么值得值得我们去做?”“如果你有机会改变现状,你会怎么做?”等等。
五、主动提问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强调积极性,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动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信息点,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跟采访者交流的主题。
例如:“除了XXX你还有什么想提的?”“对于XXX,你觉得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可以做?”等等。
六、直接问题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偏向于直接提问,迅速把问题提出来,要求采访者不加多余的思考,可以根据已经有的答案自由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
我的心在中国, 我愿在墓中面向 东方,那是太阳 升起的地方。
王震
海伦·福斯特·斯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与中外记者见面
凤凰卫视记者——胡一虎: 您在回答问题时,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我想问的是,两年前您到访香港,带去了中央政府的大礼包,未来有哪些新 的举措?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本次课学习内容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
※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讨论: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谈话跑了题怎么办?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的含义?
石钟山:也不尽然……从前的阅读为我创作小说打 好了技术方面的基础,所以,我写小说基 本上很少去琢磨技术层面的东西,只要把 握小说的意义。这也许是我写得快的一个 原因吧……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2.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笔记)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
如,高层官员、富商、企业主、 娱乐和体育明星、文化名人等等
《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
记者:比如说出事的这个矿,王全全探矿,这个矿跟你是什么关系? 殷三:他们自己的矿。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殷三:没有。 记者:他们不需要向你交什么承包费吗? 殷三:就是承包费,就是有这110万承包费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笔记)
人物报道案例——采访《逐梦》杂志的主编
采访提问的目标: 性格特点 工作作风 成长经历 内心世界
提出问题 1、你为什么要做《逐梦》杂志的主编? 2、作为《逐梦》杂志的主编,你主要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 3、你是如何处理主编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4、听说《逐梦》杂志已经变成电子版了,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注意(笔记)
抓住这些新线索、新疑点,深入追问,直到水落石出; 追问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回到主题。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首先,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问题一: 撰写“人物报道”,采访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出问题?
问题二: 撰写“事件报道”,采访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出问题?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其次,正视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案例分析
中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报道
外国媒体: 你是什么时候就发现了“非典”病人群在迅速蔓延扩
张的? 中国媒体:
您真正的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 一线?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最后,正视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1.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2.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案例分析 斯诺夫人对毛泽东、王震等人的采访
提问,是指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 方式。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笔记)
第一,采访活动没有不变的模式 第二,采访对象情况极为复杂 第三,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或新的问题
如,《面对面》栏目对刘子亮的采访
案例 《 面对面》栏目对刘子亮的采访
记 者:一夜之间没人理了,这种变化明显吗? 刘子亮:太明显了,有些人就说,怎么不把刘子亮抓起来,要是刮一
如,记者对作家石钟山的采访
记者对作家石钟山的采访
记 者:你说话速度很快,跟你是军人有关系吗? 我总觉得军人就是雷厉风行的,像《激 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样。
石钟山:说话快是我一直的特点,实际上我不 仅说话快,就连写小说我也很快,一个 中篇往往一个月就出来了。
记 者:这是不是表明你的写作总是处于一种“激 情燃烧”的状态?
阵风,我们村不就完了吗? 记 者:刮一阵风就完了,刮一阵风怎么就完了呢? 刘子亮:他们好像是说空气也会传染。比方说我从这过去,你从那边过
来,看到我以后,你本身是往这儿看的,马上就往东,站在 这里,等着我过去以后,你再过来走你的路,就给我让道, 就那样怕我。 记 者:那时候你心里的感受呢? 刘子亮:我真想搂住,抱住他们。 记 者:你为什么想着要去搂他们,抱他们? 刘子亮:我脸上挂不住,我心里挺苦恼的,挺可恨,我有这么可怕 吗?我是个人啊! 记 者:那个时候是不是心里头有一点怨恨? 刘子亮:我不(只)是怨恨,几乎泪都要出来了
华莱士:毛泽东对现在的一些事会怎么看?这一切同他的主张都不一 样,他会怎么看?
邓小平:有些不一样,但原则还是一样的,现在的毛泽东思想还是我 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有一个若个问题的决议,解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笔记)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1.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如,1986年,美国著名电视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
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
华莱士:你说过,你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时候, 马克思旁边可能坐着毛泽东,他可能对你说些什么?”
邓小平: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过去干革命、打天下靠的是这个信念。 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我们搞四个 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事件报道案例——采访《逐梦》杂志的主编
提问的目标: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如, 历程、曲折、起伏、高潮。
提出问题: 1、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为主编的? 2、你能说说参与《逐梦》杂志电子出版的其他编辑的情况吗? 3、《逐梦》杂志推出电子版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吸取了什么样的教训? 4、能介绍一下《逐梦》杂志将来的发展走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