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第四单元电子教案分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含全册备课,单元备课,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含全册备课,单元备课,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备课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小岛》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小岛》通过将军与守岛战士的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战士祖国的热爱。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喑、擞”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分钟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13钓鱼的启示教学时间:教材分析:学习方针: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把持、皎洁、沮丧、诱惑、、实践”等词语2。

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瑰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德育方针: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基础分析: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的道理课时放置: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揭题,读题质疑。

1.出示名言: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詹姆斯8226;兰费蒂斯。

2.学生读名言。

3.詹姆斯8226;兰费蒂斯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在十一岁时,一次钓鱼的经历让他服膺三十四年,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他的少年时代的故事——《钓鱼的启示》。

2.读题质疑。

(1)学生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3)按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问题:“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从钓鱼这件事受到了什么启示?(随机解决“启示:启发、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3)将本身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三字经,读一读。

放鱼饵抛钓线溅涟漪静等待鱼竿抖鱼挣扎熟把持鳃翕动求无果唇取钩鱼回湖心不舍获启示临抉择遇诱惑思告诫(2)读一读三字经。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爱国故事演讲会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

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目的,结合资料是为体会感情服务的。

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少年中国说》(节选)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

《小岛》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我国边防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海防战士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或时代背景,查阅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甚至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应指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将资料用在学习需要的地方。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资料使用的时机,应起到点拨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代替课文。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提纲的方式,先进行整体构思再习作。

和中年级相比,高年级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而学生把握篇章的能力还比较弱,列提纲有助于学生梳理习作内容,理清习作思路,表达更加有条理。

教学时需要学生在习作前先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构思规划,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习作的层次性、逻辑性。

在习作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梳理思路、组织材料、明确主旨。

4、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4、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家国情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等30个生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2、围绕主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完整生动地描述出来。

单元教学策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对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古诗三首》…………………………………………………… 2~3课时13.《少年中国说》(节选)……………………………………………2课时14.《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11.《小岛》…………………………………………………………2~3课时语文园地四………………………………………………………… 2~3课时具体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题12.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语言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课前解析】关注诗人: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关注创作背景:《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作。

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部编版五上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五上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五上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部编版五上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一、单元内容概述第四单元以“走进科学”为主题,包含《鲸》、《风向袋》、《太阳》和《月亮》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科学展开,通过介绍鲸的生活习性、风向袋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太阳和月亮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用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本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与实践:(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如制作风向袋、观察太阳和月亮等。

4. 小组合作:(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组织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必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整组教案

教师必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整组教案。

一、教材分析该教案主要围绕中文第二册p.68-71四篇课文展开,包括《青铜时代的玉柄》《芈月》《才子佳人》《辛弃疾和他的父亲》四篇文章。

其中《青铜时代的玉柄》主要讲述了青铜时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芈月》则是讲述芈月的故事和其对楚国为国家利益所做的贡献;《才子佳人》中描述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宫廷风云和文人墨客的生活;《辛弃疾和他的父亲》中则是讲述了辛弃疾和其父辛弃瑾之间深厚的亲情和他们投身国家大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教师应该能够让学生掌握这四篇文章的阅读技巧,特别是对文章的文体、语言和意义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学生引导到对这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底蕴的鉴赏上。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概括如下:(1)让学生了解青铜时代玉器制作者的具体工艺和文化内涵。

(2)让学生深入了解芈月的故事和她对楚国所做出的贡献。

(3)让学生认识唐朝贞观年间宫廷风云和文人墨客的生活。

(4)让学生理解辛弃疾和其父之间深厚的亲情和他们作为爱国者的行为。

(5)让学生掌握文学阅读的技巧,并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该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主要部分:预习、阅读、鉴赏和写作。

(1)预习教师应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己阅读,先对文章的大意和文学风格做出一个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2)阅读开始阅读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段文字,并自己或与他人讨论每个环节的细节和含义,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们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

(3)鉴赏鉴赏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文章,包括对文本的语言特点、形式特征、主题、思想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的鉴赏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并进行复述。

4.能够正确使用生字词汇并能够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语音语调。

3.掌握生字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生字词汇的运用。

2.故事情节的复述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课文内容。

•学生跟读生字,感受语音语调。

2. 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讨论问题。

3. 拓展•生字词汇学习,做好记忆和运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复述上节课的故事情节。

•复习生字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2. 学习•逐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更深入。

•小组活动,合作讨论问题。

3. 拓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至第六课时1. 学习•继续深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细节。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

2. 拓展•小组表演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结课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反思教学法:帮助学生反思课文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七、教学心得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子,并加以运用。

2.了解中国古代《史记》的基本情况。

3.能够理解《史记》中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

4.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并理解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史记》选读。

2.赤壁之战:历史事件以及文化背景。

3.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步骤及措施步骤一:导入在开头先做一个简单的导入,让学生对《史记》有一个初步认识。

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展开,利用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介绍《史记》的基本情况。

步骤二:课文讲解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史记》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司马迁、写作年代等。

然后重点介绍《史记》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步骤三:课文理解在讲解完课文后,我们进行课文理解。

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史记》中涉及到的词语和句子,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赤壁一战”、“以战止战”等等。

步骤四:赤壁之战及文化背景在简单介绍赤壁之战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口述或者PPT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

通过演示图片、文字、音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步骤五:文化启示在学生对于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可以谈一谈古代文化如何对于现代社会有所启示和影响。

例如,如何严肃看待历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文化、如何将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等等。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上课时的互动,我们可以评价这个教学方法的成功程度。

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1.教学成果评价。

通过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反应出这次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

2.教学方法评价。

根据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可以评价这种授课方式是否适合本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史记》的基本情况。

2.能够理解《史记》中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并理解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导言: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的意义、目标、内容等多个角度展开,以期探讨该制度的推行与实施。

一、意义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的意义在于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差异,而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可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和辅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目标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内容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可以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等方面。

学校可以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规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另外,班级管理也是个性化德育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设立班级文化、组织各种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建立与推行建立和推行学生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管理方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

接着,学校可以通过培训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等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后,学校还需要建立评估机制,对个性化德育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五、关注学生差异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学校需要注重个别学生的情况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这可以通过个人档案、家访和班级讨论等方式进行,帮助学校更好地制定个性化德育方案。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德育管理制度不仅仅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管理决策,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同学可能说不出来。在同学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后半局部
(一)默读考虑: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同学读书考虑,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同学回答完,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需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生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
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小朋友,你得把它放回
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支配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同学学习。
2、局部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三)父亲的情感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同学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电脑课件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
部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绩,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课 题
13、钓鱼的启示
课 时
2课时
备课时间
10月7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五、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3、预习课文的后半局部,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支配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二)学习“钓鱼”局部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