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1.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2.美感【解释】: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3.羊大为美【解释】:"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

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4.游戏说【解释】: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

合目的性。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席勒

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

5."有意味的形式"【解释】:"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

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

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

的柱石。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6.悲剧性【解释】:悲剧性是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悲剧性不仅指戏剧艺

术所表现的悲剧,也指小说、诗歌,甚至其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悲剧。

7.喜剧性【解释】:以笑为标志的喜剧性也是重要审美范畴。外表形式中,有形体、言语和动作三方面,构成人的喜剧性。形体看,形体的夸张或扭曲,

常常引人发笑。从言语看,它的喜剧性表现在滑稽与幽默上。至于动作和作为,也常常以它们的荒谬性和滑稽性,来产生喜剧效果。

8.心理分析学派【解释】: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它以无意识心

理过程和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

9.完形心理学【解释】:即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

的译音。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10.表现主义艺术【解释】:表现主义(法语:Expressionnism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

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

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二、论述题

1.试对中西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进行比较

答:一、西方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从审美感知方式、美学价值和艺术态

度三个方面分析西方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

(一)、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

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者而贬后三者,视、听二觉被认为是接近心灵的"理论感官",嗅、味、触三觉则被视为动物或官能性的感官。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视、听的对象必然处在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须接近对象乃至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概而言之,我们可以说,重视视、听二觉的西方审美意识暗含或预设了这样的美学价值:在世界之上或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神圣的秩序,它使万物对视、听二觉呈现为美。

(二)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1.希腊式的美学价值第一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完满的神圣秩序。其次,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这一大秩序中的小宇宙和小秩序。第三希腊式的古典美学价值还表现为一种强调多样统一的形式观念。

2.基督教的美学价值西方文明的另一精神动源是基督教。①希伯来的超绝宇宙观和上帝的绝对美与希腊人的有限、静止然而神圣的宇宙观截然不同,基督教的宇宙观是一种源自希伯来人的超绝宇宙观。②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的象征主义基督教以信奉《新旧约全书》而区别于仅信奉《旧约全书》的犹太教。③光和色彩作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表现由于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式加以把握,导致基督教经常把"光"当作上帝的隐喻和象征,上帝即"生气勃勃的光自身"(The Living Light Itself),而"光"便成为基督教最高美学价值的形象体现。

3.二者的共同之处:西方艺术的美学价值仍有共同之处:它们都肯定神圣的秩序和美的根源存在与世界之上或世界之外。在希腊,是形式和理式在世界之上成为现实世界的本质;在基督教,则是上帝超然的绝对美在世界之外,以声音和光的形式使万物成为美。易言之,它们主张神圣的美学价值以外在的方式存在,这就决定了西方人必然以视、听二觉作为其审美意识的典范方式(因为视、听二觉的对象也是外在于感知而存在的)。二者的关系是若合符契的。

(三)西方艺术的形上学第一,这首先是因为,在希腊文明特别是在基督教文明中,艺术总是与它的宗教功能密不可分。其次,由于西方美学价值的外在性质,西方艺术倾向于把外在的作品而非内在的心境视作实现上述美学价值的依归。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始展开的一个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则是中世纪宗教神权的逐渐衰落。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这一论题:1.感知方式:"感知方式",是从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面去把握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2.美学价值:而"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事实上感知方式与终极美学价值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感知方式预设了终极的美学价值,终极的美学价值又决定了它所特有的感知方式。3.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则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该民族或文化对待艺术的看法,这种看法基本上促成同时又限定了该民族或文化的艺术面貌和特色。

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才能比较透彻和清晰地了解某种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一)中国人以味、触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

(三)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1﹒儒家的美学价值①"中和"之美②"雄健"与"充实"③"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2.道家的美学价值①"自然"之美②"虚静"与"空灵"③"玄"、"素"与水墨问题3.禅宗的美学价值①存在的追问②"冲淡"与"禅味"③悟与圆满(三)中国艺术的形上学第一,术活动在中国文化中本身禀有一种形而上的功能。

其次,中国艺术的形而上功能与其说体现在外在的艺术作品,毋宁说是由整个艺术活动来实现的。既然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体验"天道",那么真正得以重视的必然不是其结果(作品),而是整个"体道"的行为和过程。在此,艺术作品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是"体道"的手段或其产品。

第三个特点是从前两个特点引申出来的,也是中国艺术形上学最重要的特色,即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模拟物象,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

综上所述可知,正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终极的美学价值和对艺

术的形上学态度三者共同塑造了一种"艺术文化"体制,决定并规范了中国艺术

基本的美学和民族特色。

2.论述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的主要理论。

答:(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

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

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

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

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

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

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二)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

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

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三)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

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四)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

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3.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转化成美。很多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丑,正是这种丑造就了这些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形象和永久的审

美对象。同时,这些艺术美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达到了善美与真美统一,化丑为美的境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