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 压力表

合集下载

压力表的操作说明书

压力表的操作说明书

压力表的操作说明书操作说明书一、产品概述压力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大小。

本操作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压力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产品结构1. 压力表外观:压力表通常由表头、表身和连接装置组成。

2. 表头:显示压力数值,并设有刻度盘和指针。

3. 表身:固定表头和连接装置,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4. 连接装置:与被测介质连接,通常是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压力测量之前,请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已完成:- 将压力表与被测介质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 检查压力表是否正常运作,并确保指针在零刻度位置。

2. 测量压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下是一种常用方法的步骤)- 确定被测压力介质的性质(液体或气体)和量程范围。

- 打开被测压力介质供应,使其充满压力表。

- 观察压力表指针的位置,根据刻度盘上的刻度读取压力数值。

- 记录压力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精确度。

3. 压力表的维护- 使用结束后,及时将压力表从被测介质中取出,并用清洁软布轻轻擦拭表面。

- 避免压力表受到外界冲击或水分侵入,以防止损坏或影响准确度。

- 定期检查压力表的准确度,并根据需要进行校正或更换。

四、注意事项1. 避免超过压力表的量程范围进行测量,以免损坏仪器。

2. 避免过大的冲击或振动,以保持压力表的准确度。

3. 注意压力表的工作温度范围,避免在超出范围的温度下使用。

4. 如遇到故障或不正常情况,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人士。

五、常见问题解答1. 问:为什么压力表指针不动?答:可能是压力表与被测介质连接松动或存在堵塞,请检查连接状态并进行清洗。

2. 问:为什么压力表指针不稳定?答:可能是被测介质存在脉动或压力波动,请检查被测介质的稳定性。

3. 其他问题请咨询售后服务。

六、总结本操作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压力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用户正确操作压力表,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说明书

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说明书

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说明书一、前言压力表是一种常见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

正确使用压力表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本说明书将详细介绍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压力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1. 刻度盘:用于显示压力值的刻度盘,通常以MPa或Psi为单位。

2. 指针:指示当前的压力值。

3. 进气口:将压力传递到压力表的入口接口。

4. 出气口:将测量过的压力释放出去,以免影响下次的测量。

三、使用前的准备1. 检查压力表是否完好无损,如果有任何损坏或异物,请不要使用。

2. 确保压力表的刻度盘清晰可见,指针灵活运动。

3. 检查进气口和出气口是否畅通无阻。

四、正确使用方法1. 将进气口与待测的压力系统相连接,确保连接紧固可靠,不漏气。

2. 慢慢打开压力系统的阀门,使气体缓慢进入压力表。

3. 观察刻度盘上指针的运动,当指针稳定在一个数值时,即可读取压力值。

注意,读取压力值时要与刻度盘的最上层刻度对齐,以保证准确度。

4. 操作完成后,关闭压力系统的阀门,并将出气口打开,释放压力,然后将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拧紧。

五、使用注意事项1. 在测量前要检查压力表的刻度盘是否清晰可见,以免造成测量误差。

2. 使用前要确认进气口和出气口是紧闭的,以免泄漏导致不准确的测量结果。

3. 避免压力表受到剧烈震动或撞击,以免损坏仪器。

4. 不要将压力表暴露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环境中,以免影响其性能。

5. 定期校准压力表,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六、维护保养1. 每次使用后,使用清洁软布擦拭压力表的外表面。

2. 定期检查和更换压力表的密封圈和维修部件。

3. 不要将压力表存放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七、故障排除1. 如果压力表指针无法运动或运动不灵活,可能是内部零件出现故障,请联系售后服务部门进行维修。

2. 如果压力表显示的数值异常或不稳定,可能是测量系统存在问题,需要检查压力系统的阀门和管道连接。

八、总结本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使用前的准备、正确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等内容。

数显压力表课程设计

数显压力表课程设计

数显压力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数显压力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构造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数显压力表的数据读取和单位换算。

3. 学生了解数显压力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操作数显压力表,进行简单的压力测量。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显压力表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解决与数显压力表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测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原理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科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物理测量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显压力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压力的概念及单位- 数显压力表的传感器原理- 数显压力表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数显压力表的操作与使用- 数显压力表的准备工作- 数显压力表的校准与调整- 数显压力表的数据读取与记录3. 数显压力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的单位换算-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数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数显压力表的维护与故障排查- 数显压力表的日常维护- 常见故障的识别与排查- 故障处理与维修方法5. 数显压力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数显压力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数显压力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显压力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数显压力表的相关知识。

教材章节内容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数显压力表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功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压力表设计说明书

压力表设计说明书

0.122 连杆长 l
210˚ 曲柄长 r
34.9 偏距 e
5.4 角度差 △φ
15˚ 传动角 φ。
74.36° 大 轮 齿 数 Z2 230
3.1245 滑块夹 角 β。
37.4° 小 轮 齿 数 Z1 17
42.261 初始角 α。
53° 速 比 误 差 δ ig 00.00218
7.5466 工作转 角△α
第3页
课 程 设 计 用 纸
2.正文 .
2.1 设计方案(机构图) 设计方案(机构图)
2.1.1 标尺指针 标度角、分度角、分度尺寸、标线尺寸、 ;指针形状和剖面、 指针与标线的重合长度;指针与小齿轮轴的连接结构。 2.1.2 齿轮传动 中心距、模数、小齿轮齿数,大齿轮的扇形角,齿轮付的初 始啮合位置,小齿轮轴的结构,扇形齿轮的结构。 2.1.3 齿轮滑块结构 可调节环节的结构;曲柄长度调节范围;连杆长度;弹簧管 自由端的结构;机构初始位置的调节范围。 2.1.4 弹簧管 弹簧管的中心角,中心曲率半径,剖面形状及长轴、短轴半 径。固定端及自由端的结构。 2.1.5 游丝 外径、内径、剖面厚度及宽度、圈数及内外端连接方法。 全面了解仪表各零件的功用、结构及互相之间的连接方法。
2.正文 .
……………………………………………………………..4
2.1 设计方案 …………………………………………………….…..4 2.1.1 标尺指针 2.1.2 齿轮传动 ……………………………………………...4 ………………………………………….…..4 …………………………………….…..4
S max = 3.1245mm
第7页
课 程 设 计 用 纸
S 'max = S max (γ − sin γ − f γ sin µ 2 f γ cos µ 2 ) + (1 − cos γ + ) R R

压力表设计

压力表设计
压力表设计
压 力 表 课 程 设 计
压 力 表 课 程 设 计
目的
压 力
2.
掌握正确的设计思想。
表 3. 通过课程设计使同学掌握仪表的设计
课 程
思路。机械产品设计,一般其主要过程为:
设 计
4.
(接受)设计任务-(拟定)设计方案- 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绘制零件图
5. 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内容:
弹簧管
压 力
4)弹簧管中径
R=50mm
表 5)材料 锡磷青铜Qsn4-0.3


弹性模量 E=1.127105Mpa


泊松比
=0.3
曲柄滑块机构
压 力
加压后,弹簧管自由端位移s,带动曲柄
表 转过角度g-曲柄滑块机构




y

0 +
b
B’
B
0
D a
g
D’ x
e
s
O
曲柄滑块机构





s

E=1.127105Mpa
=0.3
3. 弹簧管参数选择与计算
弹簧管
压 4.
力 表
5.

1)安全系数n pj / pg n pj:比例极限压力 pg:工作压力(应小于
pj)
程 2)弹簧管截面与轴比a/b
设 计
已知毛坯:
h
=15mm,h=0.3mm
选用扁圆形弹簧管,a=?b=?
a/b,灵敏度 ,但pj ,
O R0
连杆方向
E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C1和C2-与a/b有关的系数,查表取之

弹簧压力表课程设计

弹簧压力表课程设计

弹簧压力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弹簧压力表的工作原理,掌握压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学生能掌握弹簧压力表的构造,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学生能掌握如何使用弹簧压力表进行压力测量,并能够正确读取数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弹簧压力表进行简单的压力测量实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探究弹簧压力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实验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压力测量方法的理解。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掌握弹簧压力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弹簧压力表工作原理及构造- 弹簧压力表的基本原理- 弹簧压力表的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压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 弹簧压力表的使用方法- 弹簧压力表的校零与调整- 压力测量的操作步骤- 数据读取与记录方法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设计简单的压力测量实验-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数据分析及问题解决4. 应用实例与拓展- 弹簧压力表在生活中的应用- 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教材相关章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1课时:弹簧压力表工作原理及构造第2课时:弹簧压力表的使用方法第3课时: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4课时:应用实例与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压力表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压力表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压力表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机电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2-11-20压力表的结构设计摘要:首先通过对压力表的了解,明确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设计要求,分析压力表的工作原理,选取弹簧管作为压力敏感元件,之后确立压力表的基本结构,合理地确定各具体的零部件(传动放大部分、示数部分、辅助部分)。

结合资料对各零件参数、材料进行设计与选取,并对其相关的设计进行计算,最终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压力表关键词:压力表结构设计弹簧管目录第一章、压力表设计概述51.1设计题目5 1.2设计目的5 1.3技术要求5第二章、压力表介绍62.1压力表概述6 2.1.1压力表简介6 2.1.2压力表的主要组成7 2.1.3基本构造7 2.1.4主要工作原理8 2.1.5压力表工作原理框图9第三章、压力表的设计计算过程103.1弹簧管10 3.1.1原理10 3.1.2末端位移计算11 3.1.3弹簧管参数选择与计算11 3.2曲柄滑块机构13 3.2.1曲柄最大转角αG-工作转角14 3.2.2ε、λ的选择143.2.3确定α0、αK(初始角、终止角)14 3.2.4计算曲柄长度A 15 3.3齿轮传动机构15 3.3.1初定齿轮中心距A15 3.3.2选定标准中心距A16 3.3.3计算齿轮参数16 3.3.4修正连杆长度B 16 3.3.5扇形齿轮扇形角17 3.4原理误差:17 3.5游丝设计18 3.5.1M FZ的计算19 3.5.2M MIN的计算20 3.5.3几何尺寸计算21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23附:ProE生成效果图24参考资料25第一章、压力表设计概述1.1设计题目压力表的结构设计1.2设计目的1.巩固、实践课堂讲过的知识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机械仪表的设计中,培养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进一步加深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巩固。

2.掌握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课程设计掌握仪表的设计思路,机械产品设计。

弹簧管压力表课程设计说明书

弹簧管压力表课程设计说明书

全可靠,如耐高温、抗震、防潮、防尘等。
本设计要求为普通工业气体压力表。我们设计的方
案为弹簧管压力表,它具有高灵敏度、低造价、结构
简单、传动平稳、易于加工等特点,很适合作为初学
者学习,经过以上设计及计算表明,该方案基本上达
到了设计的要求,完成了所规定的任务。 同时本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工作环境及测量气
1.4 精度:
1.5 级
1.5 测量误差:
0.0024 Mpa
2. 方案论证
2.1 结构分析
灵敏部分-弹簧管
传动放大-齿轮传动
传动放
大-曲柄
O
滑块机

p
弹簧管压力表由三部分组成:弹性敏感元件、传动 放大机构、示数装置。
其原理结构框图如下:
p
s
弹簧管
曲柄滑块机构
(线性转换) (近似线性传动)

齿轮传动
(线性传动)

标尺示数
(线性刻度)
2.1.1 灵敏元件 将不便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易于直接比较
的物理量。本设计将弹簧作为灵敏元件,将不易于比 较的压力装换为易于测量的位移。
2.1.2 传动放大机构 本设计由曲柄滑块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组成。其
目的是为了传递和放大位移,改变位移性质和等分 刻度,并且应具备一定的补偿性,同时保持线性对 应关系。 2.2 弹簧工作原理 弹簧是一个弯曲成弧形的空心管,其截面形状通常 为椭圆或扁形,他的开口端焊在带孔接头中并固定在 仪表基座上,而封闭端为自由端,与传动机构相连。 弹簧管就是在利用任意非圆形截面的管子在内压力 作用下其截面将力图变为圆形,从而引起位移的原理 制成的。压力表中,弹簧管自由端与连杆相连,而连 杆又与变形齿轮后端的曲柄及弹簧本身构成滑块机 构,该机构可将自由端的直线位移转为曲柄的角位 移,齿轮机构又将位移放大,并由中心轴带动指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设计人员:
班级:
指导教师:
河北工业大学测控系
2018-01-03
目录
1 设计任务 (3)
2 方案论证 (4)
2.2原理分析 (4)
2.3国内外典型仪表现状及发展趋势 (6)
3 参数选择 (6)
3.1弹簧管 (6)
3.2曲柄滑块机构 (7)
3.3齿轮传动参数的选择 (7)
3.4 标尺指针参数选择 (7)
3.5 游丝的选择 (7)
4 参数的计算 (7)
4.1 弹簧管有关参数的确定。

(8)
4.2 曲柄滑块机构参数的确定 (9)
4.4 游丝应力校核 (11)
4.5 游丝各系数最后确定 (13)
4.6 总体方案设计 (13)
5 标准化统计 (14)
6 所绘制零件结构参数设计说明 (14)
6.1 按仪表特性的要求确定零件尺寸 (14)
6.2按标准化规范确定零件尺寸 (14)
6.3由材料规格确定 (15)
6.4由空间结构确定 (15)
6.5类比 (15)
7 工作总结 (15)
8 公式来源 (17)
参考资料 (17)
1 设计任务
设计一用于测压力的弹簧管压力表,其要求如下:
2 方案论证
2.1 结构概述
弹簧管压力表是一种用来
测量气体压力的仪表。

压力表的组成:
灵敏部分(弹簧管)
传动放大部分(曲柄滑
块、齿轮机构)
示数部分(指针、刻度盘)
辅助部分(支承、轴、游丝)
2.1.1灵敏元件:将不便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易于直接比较的物理量,本设计将弹簧管作为灵敏元件,将不易于比较的压力转换为易于测量的位移.
2.1.2传动放大机构:本设计由曲柄滑块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组成.目的在于传递或放大位移,改变位移性质和得到等分刻度,并且应具有一定的补偿特性,同时仪表有较好的线性特性.
2.1.3示数装置:其作用是在接受传动放大机构的位移后,指示出待测量的数值.本设计采用指针指示标尺刻度.
2.2原理分析
作为灵敏元件的弹簧管可以把气体压力转变为管末端的位移,通过曲柄滑块机构将此位移转变为曲柄的转角,然后通过齿轮机构将曲柄转角放大,带动指针偏转,从而指示压力的大小。

将转
角放大便于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压力表工作原理框图:
弹簧管的压力-位移是线性关系,但弹簧管本身的工艺问题(如材料、加工等)会造成一些线性误差,弹簧管形状的不直、不均匀也会导致非线性误差。

曲柄滑块机构可以补偿弹簧管的线性及非线性误差。

从0~0.16Mpa 调整满足满刻度精度为线性误差调整,中间部分不均匀调整为非线性误差调整。

(线性转换)
(线性传动)
(线性刻度)
(近似线性传动)
2.3国内外典型仪表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尽管总体规模不大,但由于对经济增长特殊的拉动作用和倍增效应,发展仪器仪表早已被置于重要地位;而其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

仪器仪表行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久以来,我国仪器仪表在中高端的创新能力一直差强人意,常常受制于国外专利。

在中国市场必然更深更广地向国际开放的情况下,有关“自主知识产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3 参数选择
3.1弹簧管:
毛坯外径:mm
φ
15
=
毛坯中径:mm
=
R50
壁厚:mm
=
h3.0
a
轴比:4
=
b
中心角:γ”=270°
材料:锡青铜(QSn4-0.3)
泊松比:3.0
μ
=
E=1.127×105MPa
如图所示:
相对杆长:4=λ 相对轴偏量:1=ε 转动范围角: 18=p α 初始位置角:
9-=α
终止位置角: 9=k α
3.3齿轮传动参数的选择:
模数:m=0.3 小齿轮齿数:19=Z 220 传动比:1521=i 3.4 标尺指针参数选择:
分度尺寸:。

75.6 短标线长度:5mm
长标线长度:10mm 指针与短标线重合长度:mm 2 指针形状:楔杆形 指针末端宽度:mm 2 3.5 游丝的选择:
外径:mm D 18.51= 内径:mm D 52
=
圈数:10=n 安装角度:2
min π
φ=
宽度比:6=η 摩擦系数:2.0=f
当量摩擦系数:314.0=v
f
4 参数的计算
4.1.1弹簧管外型参数的确定: 单位:(mm )
4.1.2弹簧管末端位移的确定:
附:查表437.01=C 121.02
=C γ=250°
其结构简图如右图所示
中心距计算图:
)()2
2
2
cos αλ
αελ+---λa b ='
90φ--()2
'c -4.3 压力表原理误差分析S S k n n
αααα--=
⑺()()()
2
22
2cos cos sin sin 'εαλεαλαα-----+-=n n n a a a S
4.4 游丝应力校核
结论:因为
σ<bσ,因此各参数选择计算合理
max
4.5 游丝各系数最后确定
4.6 总体方案设计
压力表是工业常用的测量气体压力的仪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对压力表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有足够的精度,灵敏度,并要求安全可靠.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和条件,对压力表提出特殊要求,如耐高温,抗震,防潮,防尘等.
本设计要求为普通工业气体压力表,我们的设计方案为弹簧管压力表,它具有灵敏度高,造价低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易于加工和制造及适应性强等特点,经过以上设计和计算表明,该方案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完成了规定的设计任务.
同时,本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工作环境及测量气体均无具体要求,没有考虑它们对压力表的影响.另外,环境的温度,湿度及气体对压力表的腐蚀都可能降低其精密度.
5 标准化统计
标准件总数: 零件总数: 标准化率:
6 所绘制零件结构参数设计说明 6.1 按仪表特性的要求确定零件尺寸 如弹簧管2a 、2b 、h 、γ、R
曲柄滑块机构a 、b 、e 、αα-k 、
k 齿轮i 、z1、z2、m
6.2按标准化规范确定零件尺寸 (1)标准尺寸(有关标准、规范)
如螺纹、锥度、倒角、直径、m (2)标准件(标准件越多,设计越好)
销钉、螺钉、螺母、垫圈、轴承;游丝也有标准但本设计里标准游丝不合适,需自行设计非标准游丝。

6.3由材料规格确定
如弹簧管的毛坯外圆(圆管材),即查材料规格;(卡玻璃的)钢丝直径、外壳铁板厚度、夹板厚度,均需查手册,或参考样表。

6.4由空间结构确定
(1)安排尺寸(轴向)
如中心轮安装指针的轴的长度,需按轴向安排尺寸确定,玻璃、上夹板、下夹板、壳……
(2)零件结构尺寸
计算的是特性尺寸,具体零件结构尺寸自行设计。

(3)足够的运动空间(平面)
如表盘螺钉不得妨碍指针运动;夹板柱不得妨碍扇形齿轮运动;曲柄滑块不得碰壳;机芯应能入壳等。

6.5类比
指针长度、刻度板刻线长度、扇形轮形状等;拆表时应多测量样表的尺寸为设计提供参考;参考教材中有关示数装置的内容。

7 工作总结
在近三周的课程设计中,我将机械零件与制图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一款弹簧管压力表,完成了草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CAD装配图一张,手写说明书一份,电子版说明书一份。

从无到有,一丝一母都是独立查表,设计来完成,亲自感受着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

通过课程设计,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
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了机械仪表的设计方法和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努力坚持下去,用耐心,用坚持,用对这门课、这件事的热爱去战胜困难,千方百计的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虽然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我知道由于我的设计经验不足,以及缺乏实际生产经验,所以我的设计可能还会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注意弥补知识的空缺,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不断修正,也衷心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对本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

三周的课程设计,不短也不长,和老师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中相互学习,讨论设计方案,也是本次课程设计中很大的收获。

在此向为我提供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致谢!
学习仍在路上,课设教会我们的远不止课设本身,学以致用,于是我们可以更好地前行。

附表:8 公式来源
参考资料
[1] 庞振基,黄其圣主编.精密机械设计基础[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